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08年04月24日
出席顧臺灣基層座談 總統:集結所有力量 展現臺灣意志 團結守護臺灣
總統出席「顧臺灣基層座談」

蔡英文總統今(24)日下午前往苗栗出席「顧臺灣基層座談」,說明她執政三年來在年金改革、再生能源、司法改革、轉型正義及兩岸關係等方面的施政成果與績效,並呼籲國人集結所有力量,展現出臺灣人真正的意志,大家一起團結守護臺灣。

總統致詞時表示,她執政也將近三年了,這三年雖然是完全執政,可是這一路走來確實很艱辛,做了許多別人不敢做的事及改革,這些改革是以前總統在第一任不會想要做的,但是她認為很多事如果不做的話,國家將來要付出更大代價。

總統提到,這幾年來所推動的改革,在社會上有很多利益受到傷害的人對政府很不滿意,但是改革對國家整體來說是一件很好的事,尤其是年金改革。改革以後,軍公教年金至少30年不會破產。此外,軍人年金如果不改革,2019年就會破產。因此,年金不但沒有不改革的選項,而且越晚改革,國家要付出的代價越大,而政治代價必需由總統來負擔。

總統指出,臺灣歷經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威權統治,人權是被壓抑的,在那個年代,很多人都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甚至喪失生命。對他們的後代,我們必須進行轉型正義。轉型正義的工作展開後,把4千多件過去不公平的判決宣告無效,還給當事人清白。轉型正義現在還持續進行當中,將過去沒有公布的真相一一還原。

針對不當黨產,總統進一步說明,一個民主國家的政黨不應該有這麼多的財產,對民主發展一定會有傷害。我們通過法律把不當黨產逐項處理,雖然國民黨及其支持者會不滿意,但這對臺灣的民主政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這些改革的事情一定會得罪人,但是對臺灣未來的世代是非常重要的工程。

在能源發展上,總統表示,我們也勇敢的走向非核家園、能源轉型。彰化外海是全亞洲最大風力發電的風場,這一個風場將來有將近兆元的投資,可以帶來產業發展跟年輕人的工作機會。政府重新制定法規,把外國及本地的投資集結起來;這個計畫的成功需要蠻長的一段時間,也需要一個有足夠韌性的總統才能完成。

總統說,政府做了很多事情,或許前兩、三年看不出成效,但是現在已經開始出現一些正面的效果,尤其在今年初內閣改組,蘇貞昌院長上任後針對過去的施政做了總檢查,很多事情開始加速執行,讓人民對施政更有感。

談及司法改革,總統表示,很多人對她寄予無限期待,這也是一個總統最大、也應該要承擔的事情。但這確實是最困難的,甚至比年金改革還要困難。即便如此,政府還是很努力的去集結社會上的共識,希望能進行司法改革。

總統說,社會上對司法最大的意見就是法官。因為覺得法官的判決跟人民的期待不一樣,甚至有「恐龍法官」的說法,那表示法官的感覺跟我們社會上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總統指出,目前有兩件事情要做,現在都已經進入到立法院開始要處理。第一是《法官法》,重點就是不適任的法官一定要淘汰掉,《法官法》歷經漫長的程序,好不容易送到立法院,她今天也有特別去跟立法院黨團拜託,請他們趕快處理,加速完成立法。

總統也談到,第二件事情就是為什麼法官的感覺跟我們不一樣呢?所以我們就開始了一個新的制度,就是讓人民跟法官坐在一起審判,這個稱做「國民法官制」。有些國家例如美國,稱這種制度為陪審制;有一些國家稱做參審制,但重要的觀念就是人民跟法官坐在一起審判。人民可以把外面的感覺帶進法庭,法官可以以其專業來一起審判。如此一來,我們的判決就會比較接近社會的期待。這件事情我們經過很長的討論,社會上有很多人分別覺得應該用接近美國、歐洲或日本的制度,所以經過很多的討論,而且司法體系,法官、檢察官還有很多團體,他們都有不同的意見,所以也真的費心討論了很久。目前已有初步的結論,現在也在立法院裡面,不過這個部分可能需要比較長一點時間來討論,但是一旦完成立法,臺灣的司法將走進一個新的階段,就是人民與法官一起審判。

總統強調,司法改革需要很長的時間,是一個專業度很高,但也是全民高度期待的事情,也需要很多人的共識。這個議題,她從擔任總統的那天起,就已經開始處理,這當中確實需要很多溝通與處理的過程,她知道社會上一些批評,但她真的有很努力推動,現在有待完成立法就開始執行,將來臺灣的司法將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針對兩岸關係,總統指出,目前中國也看到我們的執政進入了困難期,因此中國想趁這個機會進一步控制臺灣,今年1月2日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提出「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我們絕對不可能接受。事實上,中國對臺灣的企圖心越來越強,日前也有中國的飛機蓄意飛越中線,我們不能忍受中國破壞中線,破壞臺海和平,因此她也指示國軍,如果下次中國再蓄意跨越臺海中線,我們就嘗試把它驅離。

總統也呼籲國人把所有支持的力量集結起來,展現出臺灣人真正的意志,讓臺灣人來保衛臺灣。未來,不論是在臺灣的哪一個地方,大家都要團結,讓我們一起守護臺灣,守護我們的民主。

包括苗栗縣議員陳光軒等亦出席是項座談。

相關新聞
詳細內容
114年03月21日
副總統介紹司法院正、副院長及大法官被提名人 盼獲立法院支持同意 打造全民的司法願景
蕭美琴副總統今(21)日上午主持「114年司法院正、副院長及大法官被提名人介紹記者會」,說明總統此次提名的三項考量,盼守護自由民主憲政制度,提升國安案件專業能量,持續推動司法改革,打造「全民的司法」願景。副總統也逐一介紹被提名人簡歷,盼獲得立法院的支持與同意,共同打造人民安心、社會安定、國家安全的司法防護網,讓司法成為守護民主臺灣最堅強的後盾。 副總統致詞時表示,今天非常榮幸主持這場記者會,正式向大家介紹總統所提名的新任司法院院長、副院長及5位大法官人選。目前司法院大法官含院長、副院長缺額7名,為了維繫國家憲法機關正常運作,總統依據憲法增修條文第5條規定,提名蔡秋明先生為司法院大法官並為院長、蘇素娥女士為大法官並為副院長,及蕭文生先生、鄭純惠女士、林麗瑩女士、陳慈陽先生、詹鎮榮先生5位為大法官,將在今天咨請立法院同意。 副總統指出,為深化自由民主人權,打造「全民的司法」願景,總統秉持前瞻思維,這次提名做了3個考量,也是3個期許:第一,守護自由民主的憲政制度,捍衛人權保障及人民權益救濟。第二,提升國安案件專業能量,確保國家安全及廉能政治。第三,持續推動司法改革,提升審判品質與效率,同時進行司法工作環境減壓。 副總統說,考量司法院及憲法法庭的憲政任務,總統在徵詢各界意見並審慎思考後,決定提名臺灣高等檢察署主任檢察官蔡秋明先生擔任大法官並為院長;最高法院法官蘇素娥女士擔任大法官並為副院長。蔡秋明先生長期從事檢察及法務工作,為臺灣推動國際司法互助合作的優秀人才;蘇素娥女士為審判工作者,為司法院參與司改國是會議的核心幕僚及後續推動落實決議的重要推手。 副總統接著說,兩位在司法界資歷完整,分別具有豐富檢察、審判經驗,過去也都曾參與「拉法葉艦軍購弊案」偵審工作,一位是當年的檢察官,一位則是當年的承審法官,對於我國追討鉅額不法所得,有重大貢獻。相信這個堅強的組合,未來能帶領司法院,就切合司法體系運作的實際需求,持續推動革新措施,營造友善環境,提供人民更好的服務。 副總統提到,其他5位大法官部分,他很榮幸與司法院賴英照前院長、謝在全前副院長、林錫堯前大法官及全國律師聯合會陳彥希前理事長,繼續組成提名審薦小組,以專業公正的方式,審慎嚴謹的程序,提供總統諮詢與建議,襄助提名優秀適任的人選。他要代表總統,再次誠摯感謝4位審薦小組委員的鼎力幫忙。 副總統並在記者會中逐一介紹7位被提名人: 一、司法院大法官並為院長被提名人蔡秋明先生 蔡秋明先生現任臺灣高等檢察署主任檢察官,美國華盛頓大學法學碩士。 蔡被提名人實任檢察官近30年,曾任一、二審檢察署主任檢察官、並借調最高檢察署辦事多年,專長刑事司法案件實務。擔任檢察官期間,積極推動境外不法所得返還工作,著有功績,獲法務部頒獎表揚。此外,多次參與最高法院大法庭言詞辯論,及協助法務部進行憲法訴訟。尤其擔任法務部國際及兩岸法律司司長期間,完成國際刑事司法互助法草擬工作,並促成臺灣與多國簽訂刑事司法合作協議,展現推動跨國法制能力與經驗。 蔡被提名人熟悉司法體系運作,擅長國際司法交流,相信能帶領司法機關接軌國際,建立人民信賴的司法,是司法院大法官並為院長的優秀人選。 二、司法院大法官並為副院長被提名人蘇素娥女士 蘇素娥女士現任最高法院法官,美國加州柏克萊分校法律研究所法學碩士。 蘇被提名人歷任三審法院法官,主要辦理刑事審判業務;具獨立、公正司法素養與保障人權之憲法意識,辦案成績優良,所為判決被最高法院、臺灣高等法院及學術機構,列為可供參考裁判。歷練多年司法行政工作,曾擔任刑事廳廳長,對於制定刑事妥速審判法、辦理司法改革幕僚業務、修正刑事訴訟法及推動國民法官制度,均著力甚深。 蘇被提名人熟悉司法改革推動脈絡,是襄助院長持續推動人民信賴的司法,相當優秀的副院長人選。 三、大法官被提名人蕭文生先生 蕭文生先生現任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學博士。 蕭被提名人治學認真,法學涵養深厚,長期任教中正大學,曾任該校法律系系主任、法學院院長,致力憲法、行政法之教學與研究,論著成果豐碩。並藉由參與機關訴願審議、委託研究及撰寫裁判評析等,積極貢獻法學專業,與司法實務進行對話,為執教南部優秀的公法學者。 四、大法官被提名人鄭純惠女士 鄭純惠女士現任最高法院法官,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 鄭被提名人歷任三審法院法官,審判經驗豐富,主要辦理民事案件,辦案積極認真,所為裁判論證嚴謹。深具保障基本人權的憲法意識,參與最高法院民事大法庭統一法律解釋工作,論證法律爭議,展現法學專業及論述能力。另並兼任教職,講授民事法律課程,是一位精研學術專業不輟、優秀的民事法官。 五、大法官被提名人林麗瑩女士 林麗瑩女士現任臺灣高等檢察署主任檢察官借調最高檢察署辦事,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 林被提名人具刑事法專長,歷任一、二審檢察官職務,曾任法務部綜合規劃司司長,參與全國司改國是會議幕僚工作;擅長法律問題研析,目前主責最高法院刑事大法庭法律意見書撰擬及言詞辯論,表現相當受到肯定。此外,曾赴德國科隆大學研究刑事比較法制,及數度奉派出國進行檢察事務交流,具有國際視野。 六、大法官被提名人陳慈陽先生 陳慈陽先生現任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專任教授,德國魯爾大學法學博士。 陳被提名人為知名公法學者,任教臺北大學,從事憲法、行政法、環境法之教學與研究,曾任該校公法研究中心主任;另曾任臺灣法學會、臺灣環境法學會理事長。長期關注臺灣憲政發展及人權保障實踐,積極以法學專長投入公共事務;嗣擔任考試委員,對推動年金改革退撫新制、研議法律專業人才考用制度,著有貢獻。 七、大法官被提名人詹鎮榮先生 詹鎮榮先生現任國立政治大學特聘教授,德國科隆大學法學博士。 詹被提名人深耕公法領域,先後任教國立高雄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從事憲法及行政法領域之教學與研究;研究主軸為地方自治、公私協力及民營化法制,著述成果豐碩。曾任政大法學院副院長暨法律科技整合研究所所長,現任公法學中心主任,多次擔任釋憲案件指定專家。其研究成果展現個人學術專業,具社會影響力,也獲司法裁判實務參考。 副總統表示,以上含院長、副院長在內的7位被提名人,有2位法官、2位檢察官、3位學者,整體背景、專長多元,實務與學術搭配,是相當優秀的陣容。司法院是國家最高司法機關,大法官所組成的憲法法庭是人民權利保障及機關憲政爭議最後的救濟途徑。儘速補實大法官缺額是總統及立法院共同的憲法職責。 副總統期盼,這7位被提名人均可獲得立法院的支持與同意,在出任大法官後,齊心協力,共同打造人民安心、社會安定、國家安全的司法防護網,讓司法成為守護民主臺灣最堅強的後盾。 與會者尚包括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及副秘書長張惇涵。
詳細內容
114年02月28日
總統出席二二八事件紀念儀式 承諾將落實轉型正義 追求社會和解 團結臺灣
賴清德總統今(28)日上午出席「二二八事件78周年中樞紀念儀式」,代表國家再度道歉。並表示,政府將加速政治檔案開放、追查真相,進一步落實轉型正義,追求社會和解,避免類似二二八不幸事件歷史重演。 總統強調,人民作主的國家才能避免國家機器再度傷人,他會團結臺灣,不分族群,不論先來後到,只要認同臺灣,都是這個國家的主人。並期許大家一起努力,捍衛國家的主權不變、守護民主自由憲政體制不變、確保人民安居樂業、不容侵略併吞、不容二二八歷史重演的決心不變。 總統致詞內容為: 今天是我第一次以總統身分出席二二八事件中樞紀念儀式,首先,我要代表國家再度道歉!並向當年所有勇敢面對威權的受難者表示敬意;向不幸喪失寶貴生命的受難者表示哀悼;向逃過死劫,如今仍然健在的受難者表示關懷;也向所有家屬表示慰問之意,我的心一直都跟你們在一起。 二二八事件已經78年了,當年死裡逃生的受難者,也在無情的歲月中漸漸凋零,最近,使人欽佩,劫後餘生都為轉型正義打拚的彰化縣二二八關懷協會創會長林才壽前輩也離開人世,受難者每一次的離開,都讓我們很不捨。 我在這裡希望每一位離開我們的受難者,都能捨去世間一切勞苦,安享天堂自由自在。 二二八事件發生的原因不是族群衝突,現在追思紀念也不是在製造族群衝突。把整個二二八事件推給族群衝突是毫無反省、毫無歉意,完全不負責任,非常不應該的行為。 二二八發生的原因是當年臺灣社會已經開始享受現代化的文明,夜晚、白日門都不用關;當時的主要交通工具─腳踏車也不必鎖;雞、鴨就一籠一籠飼養在門口,不必煩惱會被偷抓,這是當時的臺灣社會。 但是來自大陸的軍隊,經過北伐、抗日、剿匪,連年戰爭,他們的生活水準當然和臺灣社會無法比較,他們偷、搶、破壞,生活文明的落差引起社會天怒人怨,一片反彈,加上陳儀部隊軍紀敗壞,以及獨裁者蔣介石在大陸戰局節節敗退情形下,為了確保能來臺灣統治,所以犯下滔天罪行,無計其數無辜的人被捉、被關、被打、被殺,造成家破人亡,很多家屬也因此避走海外,臺灣社會損失一個世代的菁英!對臺灣的衝擊無法統計。 二二八事件是臺灣社會禁忌,數十年期間,臺灣人有耳沒嘴,不敢談論,因為在高壓政治下沒有人敢言論,表示自己的意見,一直到臺灣人民共同打拚,國家民主化之後,政府才開始道歉、賠償、恢復名譽、立碑、放假紀念,成立基金會,每年舉辦紀念儀式。 我們要肯定在二二八轉型正義當中每一位參與付出的人,轉型正義目前已經有相當進展。但是像薛化元董事長說的,目前臺灣社會還有聲音,為何只有受害者,並沒加害者;受害真相為何仍然不明。這樣除了無法完全告慰受難者以及家屬,社會也無法得到真正和解。 所以未來,我本人、卓院長、行政院相關部會應該要協助二二八基金會,這幾年來社會各界在轉型正義,特別是在加害者資料這部分,應該要一一完整讓社會知道,在這基礎上,我們來共同打拚,追求社會和解,能夠團結合作。 但是,我們也知道,追查歷史的真相並不容易,像是1980年2月28日發生的林宅血案,至今仍然未破案。不過,近年來,針對林宅血案公布的調查或研究報告,無法排除國家涉入此案,也確實證明情治機關妨礙偵辦,甚至破壞關鍵證據。所以林宅血案政府責任無可推辭,今天我代表政府,向林家道歉! 未來針對二二八事件,我將率領政府繼續打拚: 第一,   加速政治檔案開放,追查真相: 去年,我已經要求國安局針對戒嚴時期,局內約100萬件的檔案資料,以人工方式再次逐一清查其中的政治檔案,預計今年5月以前完成,並在6月之前報請國發會檔案管理局審定,公開、查明真相。 第二,   政府會進一步落實轉型正義: 對於威權統治時期侵害人權事件的發生地,文化部啟動審議程序,保存更多「具有轉型正義意義的場所」,包括林宅血案的發生所在地—義光教會,是在獨裁威權時期,侵害人權的歷史現場。 我要請文化部,啟動審議程序,將義光教會列為「具有轉型正義意義場所」,予以保存、維護。我希望,世世代代臺灣人都能走進歷史的現場,反省、思考威權統治對人權、自由的破壞,共同深化臺灣的民主發展。 第三,避免類似二二八不幸事件歷史重演: 每一年二二八的紀念儀式,不僅僅是追思懷念受難者,慰問家屬,撫平傷痛,同時也是希望以歷史為借鏡,確保歷史不再重演。 我們已經知道,有主權才有國家;有國家才有民主;有民主人民才能作主;人民作主的國家才能避免國家機器再度傷人。 我們也都知道,中國並沒有放棄武力併吞臺灣,臺灣的主權、臺灣的民主、臺灣人民作主,最大的威脅是來自中國。近年來,中國並未放棄武力併吞臺灣,加強文攻武嚇,利用臺灣民主自由、多元開放的環境,吸引國人,黑道幫派、電視名嘴、政黨,甚至現役退役軍警,進行統戰滲透分化,企圖顛覆臺灣。根據國安局的報告,去年,因共諜案起訴人數共64人,是2021年的四倍。 由此可見,臺灣面對如此嚴峻的挑戰。身為總統,我的使命就是團結臺灣,不分族群,不論先來後到,只要認同臺灣,都是這個國家的主人。我會團結臺灣,希望大家永遠捍衛國家的主權不變、守護民主自由憲政體制不變、確保人民安居樂業、不容侵略併吞、不容二二八歷史重演的決心不變,我們大家一起努力。 包括總統府資政吳樹民、行政院長卓榮泰、內政部長劉世芳、文化部長李遠、國史館館長陳儀深、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董事長薛化元、立法委員吳沛憶、張雅琳、郭昱晴,以及二二八事件受難者及家屬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詳細內容
113年11月25日
副總統盼臺灣法律服務業與世界接軌 為全球法治進步做出貢獻
蕭美琴副總統今(25)日上午出席「全球化法律服務之機遇及挑戰國際研討會」時表示,身處全球化浪潮中,法律專業面臨更多挑戰與機遇,期盼未來臺灣的法律服務業不僅能與世界接軌,更能為全球法治進步做出貢獻,大家攜手合作,共同迎接未來全球化法律服務的挑戰與機遇。 副總統以英文致詞表示,很榮幸參加全國律師聯合會(Taiwan Bar Association, TWBA)舉辦的「全球化法律服務之機遇及挑戰國際研討會」。大家來自國內外齊聚一堂,都懷抱著對法律專業的承諾。 副總統恭賀全國律師聯合會在今年5月正式加入國際律師協會(IBA),這是臺灣在法律專業和國際參與上令人驕傲的里程碑,她要表達最高敬意。並指出,臺灣是國際社會負責任且利益攸關的一員,但常因地緣政治情勢面臨阻礙和壓力,難以有意義的貢獻專業與知識。我們很珍惜臺灣充分參與國際法律界的機會,也為臺灣公民社會和非政府組織在與國際社會互動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感到自豪。 副總統提到,20多年前,我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是臺灣邁入全球經貿體系的重要一步,展現在國際談判與法律整合上的努力。這幾年來,國內法律服務業也迎來國際化的浪潮,引進全球頂尖律師人才,並提供涵蓋五大洲的多元服務,顯示法律界成為臺灣邁向全球化的關鍵推手。 副總統指出,隨著臺灣逐步融入國際社會,法律專業面臨更多挑戰與機遇。全國律師聯合會成為IBA會員,讓我們有機會更深入參與國際法制體系的規劃。相信未來這個平臺不僅是共享知識的平臺,更將彰顯臺灣在法治與人權領域的貢獻。 副總統表示,在全球化與國際秩序重組的過程中,法律界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從國際貿易爭端到跨國人權議題,法律人的專業正深刻影響全球的運作。尤其是當今的國際局勢中,正如IBA關注的俄烏戰爭所顯示,戰爭與衝突破壞了法治的根基、削弱人權並威脅全球穩定,這更加凸顯法治是國內安全與國際和平的穩定基石。 副總統說,AI是另一個全球面臨的挑戰,我們一方面為科技的重大進展感到振奮,另一方面也要面對一系列新挑戰,包括如何創造鼓勵創新的法律環境,達到利用AI幫助人類進步,同時協助政府維持法律監管環境,確保人民的隱私、財產及國家安全得到充分保護。臺灣積極尋求與國際法律界合作,建置出AI革命下最有效的監管和治理結構。 副總統指出,臺灣身處全球化浪潮中,肩負著更大的責任,不僅要面對科技創新與產業轉型對法律實務的挑戰,也必須在國際法律社群中努力捍衛普世價值。她要再次感謝全國律師聯合會以及現場每位法律專業人士,因為大家的努力,臺灣的法律服務業不僅得以與世界接軌,更能為全球法治的進步做出貢獻。期盼大家攜手合作,共同迎接未來全球化法律服務的挑戰與機遇。 包括全國律師聯合會理事長尤美女、臺北律師公會理事長張志朋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詳細內容
113年08月31日
總統主持平復國家不法儀式 代表國家向遭遇國家不法行為對待的前輩及家屬們致歉 強調持續推進轉型正義 讓國人團結
賴清德總統今(31)日下午主持「『誌過去,致未來』-平復國家不法暨頒發名譽回復證書聯合典禮」時表示,藉由今天的公開活動,他要以總統身分、代表國家,向所有遭遇國家不法行為對待的前輩及家屬致上最深的歉意,並向在那個年代,為臺灣未來奮鬥犧牲的每一位前輩表達最大敬意。他強調,有真相、才有和解,政府也會持續推進轉型正義工作,讓國人真正團結在一起。 總統致詞時表示,今年是第2年舉辦「平復國家不法暨頒發回復名譽證書聯合典禮」。在促轉會完成階段性任務後,行政院成立人權及轉型正義處,繼續推動「轉型正義會報」,並由行政院院長擔任召集人、由六大部會來承接轉型正義業務。 總統表示,行政院長卓榮泰將率領行政院繼續推動各項法制,保護受難前輩,並維護他們的尊嚴。今天的活動,除了卓院長親自出席,各相關部會的首長及立法委員也都有出席,這代表政府及社會各界都持續關心轉型正義的議題,並有決心推動轉型正義各項工作,讓那個年代不幸受到打壓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恢復他們的名譽,得到他們應該得到的正義。 總統說,過去多年來,他不論是在地方或中央政府任職,幾乎每一年都會參加紀念政治受難者的活動。但是最近幾年,受難前輩們一個一個離開我們,也讓他有很深的感觸。對轉型正義來說,時間不是朋友,而是敵人,因為這是一段記憶與遺忘的鬥爭,我們必須不斷努力,讓過去受到傷害的人,可以早日恢復名譽、獲得賠償,才是真正落實公平正義。 總統指出,政府透過恢復名譽、撤銷判決、發放賠償金等方式面對過去的錯誤。藉由今天的公開儀式,為這些在白色恐怖時期、遭遇國家不法行為對待的前輩們平復冤屈。他要以總統身分、代表國家,向所有在場及未能到場的前輩和家屬們,致上最深的歉意;也向在那個年代,每一位為臺灣未來奮鬥犧牲的前輩表示最大敬意。 總統表示,二二八事件與之後的白色恐怖,是臺灣最悲慘的一段歷史。許多政治犯被隨意判刑,要忍受與心愛的家人、朋友生離死別;甚至被要求搭建自己的監牢,何其痛苦。 總統提及,從1949年開始,臺灣經歷了全世界非常長的戒嚴時間,在數十年間,受難者不分省籍、身分、族群,都受到極大的傷害。許多臺灣人因此不敢說、也不敢抬頭追求屬於臺灣人應該有的「天光」。直到1987年2月,李勝雄律師、鄭南榕先生、黃昭凱先生、林宗正牧師等民主運動前輩,在臺南市舉辦第一場要求政府平反二二八的遊行,才點燃了一波接一波的民主化運動。在許多前輩的犧牲奉獻下,臺灣人終於迎來自由民主的時代,專制獨裁走入歷史,也讓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獲得平反。 總統認為,「有真相、才有和解」適用在每一個事件。針對監察院陳菊院長剛才提到的「林宅血案」及「陳文成事件」,我們也會持續努力調查。希望那個年代發生的不幸事件,都能找到真相,才能確實對得起被冤枉的人及家屬。 總統強調,威權時期的歷史需要政府持續進行深層的反省、檢討;我們也要繼續為受難者平反、持續推進轉型正義的工作,讓每個人都可以看到事實,藉由真相,才能讓大家真正團結在一起。 總統說,「記憶歷史的黑暗,打開臺灣願景的窗,活在燦爛自由的國家」,正是今天典禮想傳達的意象。他會記取陳秀潔師母的話持續努力,結合臺灣各界團隊合作,守護臺灣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不讓前輩白白犧牲。 總統認為,堅強勇敢的臺灣人,不僅是壓不扁的玫瑰,更是「不怕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湠」的番薯。為了國家更好的未來,讓我們繼續銘記歷史,一起團結打拚。 隨後,總統與現場貴賓一同進行平復國家不法儀式,並親頒名譽回復證書予政治受難者邱煌生前輩及受難者家屬代表陳秀潔(紀秋郎前輩遺孀)、吳永清(吳金燦前輩之子)。 包括行政院長卓榮泰、監察院長暨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委陳菊、行政院政務委員林明昕、內政部長劉世芳、法務部長鄭銘謙、衛生福利部長邱泰源、教育部長鄭英耀、文化部長李遠、立法委員柯建銘、張雅琳、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董事長薛化元及威權統治時期國家不法行為被害者權利回復基金會董事長張文貞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詳細內容
113年08月30日
副總統介紹113年司法院正、副院長及大法官被提名人 盼獲立院同意 深化人民基本權利保障
蕭美琴副總統今(30)日上午主持「113年司法院正、副院長及大法官被提名人介紹記者會」,說明總統此次提名四項核心價值,要充實大法官組成的「專業性」、「進步性」及「國際化」,並「兼顧理論與實務」。副總統逐一介紹被提名人簡歷,期盼獲得立法院的支持與同意,讓司法院及憲法法庭發揮憲政功能,促進憲政體制健全運作,深化人民基本權利保障。 副總統致詞時表示,今天非常榮幸主持這場記者會,正式向大家介紹總統提名的新任司法院院長、副院長及5位大法官人選。現任司法院院長許宗力、副院長蔡烱燉及許志雄、張瓊文、黃瑞明、詹森林、黃昭元5位大法官,任期將於今年10月31日屆滿。 副總統指出,為使大法官任期順利銜接,發揮憲政功能,總統依據憲法增修條文第5條規定,提名張文貞女士為司法院大法官並為院長、姚立明先生為大法官並為副院長,及何賴傑先生、陳運財先生、王碧芳女士、廖福特先生、劉靜怡女士5位為大法官,將在今天咨請立法院同意。 副總統提到,總統在520就職演說中曾表示,會繼續司法改革,因此正、副院長人選需具持續推動司法改革的決心及領導司法行政的能力。總統也認為,司法體系應以價值領導為重要導向。在徵詢各界意見並審慎思考後,決定提名年輕新銳的國際法律學者張文貞女士擔任大法官並為院長,及因專業卓著,而一路成為跨黨派政治意見領袖的姚立明先生擔任大法官並為副院長。 副總統表示,張文貞女士是首位女性司法院院長被提名人,熟悉司法改革;姚立明先生富有參與憲政改革經驗,洞悉臺灣民主發展脈絡,兩位分別是留學美國、德國的法學博士,都具有憲法學專長。期待這個不同世代、超越黨派的組合,以進步的價值理念,兼容「國民正當法律感情」,領導推動司法改革。總統也期許,臺灣的司法,不只有「國民法官」,全體的司法官,更應該是「人民的法官」、「全民的法官」,強化人民對司法維護社會公義的信心。 副總統說,其他5位大法官部分,她很榮幸奉總統指派擔任提名審薦小組召集人,向各機關、學校、團體徵求優秀適任人選,並請社會各界踴躍推薦或自我推薦。審薦小組以客觀公正的立場,審慎嚴謹的程序,提供人選之諮詢與建議,讓總統核擇提名。她也代表總統感謝賴英照前院長、謝在全前副院長、林錫堯前大法官及陳彥希前理事長4位審薦委員們的辛勞與用心。 副總統指出,大法官是憲政的守護者、人權的捍衛者。在臺灣民主深化的歷史時刻,大法官扮演維護自由民主憲政秩序的關鍵角色;在國家永續發展的前進道路,大法官發揮引領人權法治進步價值的重要樞紐,並且要與時俱進,要與世界思潮並肩而行。因此,總統這次提名有四項核心價值,要充實大法官組成的「專業性」、「進步性」及「國際化」,並「兼顧理論與實務」。 副總統並在記者會中逐一介紹被提名人: 一、司法院大法官並為院長被提名人張文貞女士 張文貞女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特聘教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合聘教授、財團法人威權統治時期國家不法行為被害者權利回復基金會董事長,美國耶魯大學法學博士。 張被提名人長期任教臺灣大學,致力比較憲法及國際人權法之教學與研究。她曾經擔任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會委員、司法改革國是會議分組委員,及多次擔任釋憲案之鑑定人,過去,最為指標的,像是釋字第748號的「婚姻平權」法案,張被提名人均能秉持學術專業,提供前瞻且宏觀之專家意見。 張被提名人也積極參與全球學術社群,擔任國際公法學會諮議會成員、國際憲法學會執行委員會委員兼全球學者,對於推動臺灣憲法學研究的國際化及專業化,卓有貢獻。 張被提名人專精於比較憲法領域,熟悉國際人權發展趨勢,曾參與推動司法改革,且具行政經驗。其專業的學養與豐富的釋憲實務經驗,能為臺灣司法改革與民主深化貢獻關鍵力量,是司法院大法官並為院長的優秀人選。 二、司法院大法官並為副院長被提名人姚立明先生 姚立明先生現任財團法人國會觀察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德國畢勒佛大學法學博士。 姚被提名人在德國求學期間,專研憲法理論,曾在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化大學教授與憲法相關的課程,長達二十多年。長期關注臺灣民主發展,撰文剖析時政,對憲政體制、政黨政治及國會運作等有深刻且豐富的論述。 姚被提名人曾任中華民國憲法學會理事,積極參與李登輝前總統所推動的憲政改革工作,他也曾擔任立法委員,熟稔政府體制,眾所皆知的是,姚被提名人富有真知灼見且公正不阿,因而成為跨越不同黨派的政治意見領袖,擅長運用深入淺出之表述,與社會各界進行溝通。 姚被提名人追求社會公平正義,致力研究憲法法學,積極參與政治活動,掌握憲政發展脈絡,定能為大法官釋憲貢獻多元視角與智慧經驗,並襄助院長持續推動司法改革工作。 三、大法官被提名人何賴傑先生 何賴傑先生現任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德國杜賓根大學法學博士。 何被提名人專精刑事程序法領域之研究,自德國學成歸國後,長期任教於國立政治大學,曾任法律學系系主任、法學院院長及該校主任秘書。另曾擔任司法院刑事訴訟法研修小組委員、刑事訴訟改革成效評估委員會委員,協助政府推動改革,也曾擔任112年憲判字第14號法官迴避案鑑定人;他也曾擔任臺灣法學會理事長,積極參與民間法學團體學術交流。 何被提名人法學涵養深厚,尤其關注人權保障,重視法治價值,對於大法官維護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之核心職能必能有所助益。 四、大法官被提名人陳運財先生 陳運財先生現任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教授,日本神戶大學法學博士。 陳被提名人長期任教東海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從事刑事訴訟法領域之教學與研究,著作豐碩。在實務參與上,他曾擔任大法官釋憲案件及最高法院刑事大法庭之鑑定人,參與機關法案草擬、研修工作,提供法學專業意見。尤其具臺、日刑事訴訟法比較研究專長,以日本裁判員制度之研究,協助創建我國的「國民法官」制度,將理論化為實證;並發起成立臺日刑事法研究學會,積極促進兩國刑事法界學術交流。 陳被提名人為留日法學博士,追求以正當法律程序維護人民訴訟權益,對於建構人民信賴的司法,必能展現所長。 五、大法官被提名人王碧芳女士 王碧芳女士現任最高行政法院法官兼審判長,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 王被提名人歷任三審法院法官,長期辦理行政訴訟審判業務。任職臺北高等行政法院期間,所主筆的《菸酒稅法》第21條規定違憲爭議釋憲聲請,經司法院作成釋字第641號解釋;審理關廠工人案,判決影響深遠;任職最高行政法院審判繁雜土地案件,建立多則重要終審法院見解。在司法行政歷練上,她也曾擔任大法官書記處處長,熟悉釋憲實務,且銜命推動憲法訴訟法修法,讓臺灣的釋憲制度邁入新的里程碑。 王被提名人具豐富行政審判經驗及公法學識專業,深具憲法意識,為司法實務界優秀的大法官人選。 六、大法官被提名人廖福特先生 廖福特先生現任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英國牛津大學法學博士。 廖被提名人長期在中研院以國際人權法及憲法為研究主軸,並在國立臺北大學、東吳大學等校教授相關課程。所撰國際人權法著作是臺灣本土實踐的重要基礎,他也曾參與規劃國際人權條約國內法化之藍圖,並投身「國家人權委員會」的成立倡議、設置規劃與運作諮詢,對於促進我國人權法制與國際人權公約接軌,著力甚深。 廖被提名人具深厚國際人權法學術根基,以他法學涵養的嚴謹性、敏銳性及靈活性,必能增益大法官釋憲見解之跨國比較分析,深化人民基本權益保障。 七、大法官被提名人劉靜怡女士 劉靜怡女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兼所長,美國芝加哥大學法學博士。 劉被提名人長期在臺灣大學及中研院從事憲法、資訊、科技及人工智慧法學之研究與教學,中外文論著均豐,法學專業深受肯定。她也曾多次參與憲法法庭重大釋憲案件,例如,擔任111年憲判字第13號判決健保資料庫案之鑑定人。 而劉被提名人在國際學術參與也表現亮眼,目前擔任人工智慧國際組織GPAI專家職務,從事跨領域研究與專業諮詢,其學術研究成果有助人工智慧時代個人資料及隱私權之保護。 劉被提名人專精新興科技法學,具前瞻思維及國際視野,且多次參與憲法法庭活動,對我國因應數位發展,維護民主憲政,保障基本人權,定能提供重要影響與貢獻。 副總統表示,以上7位被提名人都具有深厚的法學素養及進步的民主人權理念,理論與實務經驗皆紮實豐富,專長包含憲法、行政法、刑事法及國際法。另外,這次的大法官提名,不僅是首次提名女性的司法院長人選,7位被提名人獲得立法院同意後,全體大法官中的女性人數將接近一半,比例也將達到史上新高。我們可以對他們未來在憲法法庭的表現,給予高度的期待。 副總統期盼,這7位被提名人均可獲得立法院的支持與同意,讓司法院及憲法法庭發揮憲政功能,促進憲政體制健全運作,深化人民基本權利保障。 與會者尚包括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及副秘書長張惇涵。
詳細內容
114年04月06日
總統針對美國關稅政策提出五大因應策略 強調政府會與民間合作 為臺灣經濟打開更寬廣出路
針對近日美國政府以「對等關稅」為名對臺灣加徵32%關稅所造成的影響,賴清德總統今(6)日發表錄影談話,向國人說明政府會採取五項因應策略,包括透過談判全力爭取改善對等關稅、針對國內受衝擊影響產業提供產業支持計劃、提出中長期經濟發展計劃、形塑「臺灣加美國」的新布局、開啟產業傾聴之旅。並強調,面對當前挑戰,政府會與民間攜手合作,也期盼朝野支持行政院的對策,為臺灣經濟打開更寬闊的出路。 總統談話內容為: 各位國人同胞,大家好。 美國政府近日以「對等」為名,宣布對世界各國加徵關稅,臺灣也名列其中,加徵32%,這勢必對我國造成重大影響。目前,各國已經紛紛回應,有些國家甚至採取報復性措施,預期全球經貿將發生巨大的變化,臺灣是外貿導向的國家,面對未來的挑戰,舉步必然維艱,必須步步為營,才能轉危為安。 這段期間,感謝社會各界提供寶貴的意見,政府極為重視,將列為決策的參考。 然而,如果冷靜、仔細分析臺灣對美國的貿易,我們會發現,去年,臺灣對美國出口金額是1,114億美元,占全體出口總額的23.4%,其他75%以上的產品是銷往美國以外的世界各地。銷往美國的產品,其中具備競爭力的資通訊產品以及電子零組件,就占了65.4%,這表示臺灣的經濟,其實仍具有相當的韌性。只要應對策略適當,公私協力,將可以降低衝擊,請大家不要恐慌。 面對美國的「對等關稅」,臺灣沒有計劃採取關稅報復;企業對美國的投資承諾,只要符合國家利益,也不會有任何改變。 但我們要讓美國清楚知道,臺灣對於美國經濟發展的貢獻。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積極掌握全球經濟情勢的變化,加強臺美產業合作,提升臺灣產業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在維護臺灣經濟持續發展的目標下,採取以下五項策略來應變。 策略一,透過談判,全力爭取改善對等關稅,有五點作法: 1、臺灣已經組成談判小組,由行政院鄭麗君副院長領軍,成員包括國安會、經貿談判辦公室、行政院相關部會,以及學界、業界。談判關稅可以從比照美加墨自貿協定,從臺、美雙方「零關稅」開始談起。 2、擴大對美採購以降低貿易逆差,行政院已經完成盤點對農、工、石油、天然氣等產品的大量採購計劃,國防部也已經提出軍事採購清單,各項採購都會積極進行。 3、擴大對美國的投資,目前臺灣累計對美國投資金額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創造約40萬個工作機會,未來,除了台積電加碼投資,其他產業,例如電子、資通訊、石化及天然氣等產業,都可以加碼投資美國,深化臺美產業合作。臺灣政府協助整合出「臺灣投資美國隊」,也期盼美國對等整合「美國投資臺灣隊」,讓臺美經貿合作更緊密,共創未來的經濟黃金時代。 4、排除非關稅貿易障礙,非關稅貿易障礙是美國評估貿易夥伴對美貿易是否公平的指標,因此,我們將積極解決已經存在多年的非關稅貿易障礙,讓談判更加順利。 5、解決美方長期所關切的高科技產品出口管制,以及低價傾銷商品違規運轉,也就是洗產地的問題。 策略二,提出產業支持計劃,針對國內受衝擊影響的產業,尤其是傳統產業及中小微型企業,給予及時且必要的支持與協助,行政院卓榮泰院長已經於前日率領團隊公布九大面向,20項措施。未來會針對各個產業的不同影響與特殊性給予支持,並協助創新升級轉型。 策略三,提出中長期經濟發展計劃,此時此刻,政府必須同時提出經濟及產業發展的新策略,這也是突破未來經濟挑戰的根本途徑。 政府將積極和友盟國家合作,既開拓多元市場,也可強化產業上、中、下游整合,讓臺灣產業生態系更完整,也推升臺灣產業升級轉型。我們也要善用半導體製造、IC設計,資通訊產業、以及智慧製造等產業優勢,打造臺灣成為人工智慧島,推動食衣住行以及軍工、安控、次世代通訊,大健康等種種應用產業的發展,邁向智慧、永續、繁榮的新臺灣。 策略四,臺灣加1;亦即臺灣加美國的新布局: 「立足臺灣,布局全球,行銷全世界」是臺灣的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其中最重要的是立足臺灣,臺灣一定要站穩腳步,不因為這次風波而動搖。因此,政府會獎勵投資,鬆綁法令,並且持續改善臺灣的投資環境,積極滾動解決水、電、土地、人力、人才各項問題,來協助企業根留臺灣,加碼投資臺灣。另外,也要幫助臺商的海外生產基地做必要的調整,形塑臺灣加1,也就是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將調整為「立足臺灣,布局全球,加強美國,行銷全世界」。利用供應鏈的新布局,加強臺灣產業和美國產業合作,也進一步進入美國市場。 策略五,開啟產業傾聽之旅: 產業不分類別,不管大小,美國一旦開徵對等關稅,不論多少都會帶來衝擊,我和行政院卓榮泰院長率領的團隊,將分頭傾聽業界的心聲,隨時解決問題,也讓政策更符合需求。 各位國人同胞,過去半個多世紀,臺灣經歷兩次能源危機、亞洲金融風暴、全球金融海嘯、以及疫情衝擊等,一次又一次的嚴酷考驗,我們不但能夠克服困難,而且化危機為轉機,讓臺灣經濟脫胎換骨,更上層樓,也更具韌性。面對當前的挑戰,政府會和民間攜手合作,行政院的對策也希望立法院不分朝野都能夠支持,為臺灣經濟打開更寬闊的出路。 讓我們一起加油,謝謝大家。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