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數:1369
中央研究院公告第二十三屆院士候選人
公布日期:89年04月26日
號次:第6336號
中央研究院公告
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四月十五日
茲經本院第十七屆評議會第二次會議,依法審定第二十三屆院士候選人,計數理組十九人,生物組二十一人,人文組十人,共五十人。院士選舉被提名人曾經過嚴格審查,能夠成為院士候選人,是極高榮譽。特為公告如下:
數理組候選人十九人(依姓氏筆劃排列)
姓 名 合 於 院 士 候 選 人 資 格 之 根 據
王進賢 王進賢教授是享譽國際的知名學者,他從事科研三十餘年,著作兩百餘篇,研究範圍涵蓋了化學、物理及材料科學等領域,在利用光散射技術來探討高分子液態、固態及溶液的物理性質上有很大的貢獻。
朱國瑞 朱國瑞教授於美國任職期間,以relativistic kinetic formalism, 深入探討 electron cyclotron maser 中的數學及物理問題,發表一系列原創性理論,獲同行公認為該課題近十餘年來實驗研究的學理基礎。1982年獲得美國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 的Special Achievement Award, 次年膺選為美國物理學會Fellow.
1983年回國後,於清大建立「高頻電磁實驗室」。16年來,於基礎物理研究,大型科學計畫(同步加速器、太空通訊、國防電子系統等)及微波工業作出重要貢獻,五次獲得國科會傑出物理研究獎,並膺選為教育部首屆國家講座主持人。其代表性成果為運用嚴謹理論及創新技術研究成功毫米波 gyrotron traveling wave amplifier(此構思取得美國專利,被提名人為發明人之一),於頻寬、功率、增益及效率四個指標上,均超越屹立二十餘年的國際記錄。其應用潛力隨即獲得美國國防研究單位的重視,正據以發展先進高解析度雷達系統。被提名人亦因此系列工作膺選為IEEE Fellow,於IEEE Trans. Plasma Science發表邀請論文,今年曾兩度應邀於美、蘇舉行的國際會議作plenary talk,並獲提名為紅外線及毫米波領域最主要國際獎,Button Prize的候選人。
姓 名 合 於 院 士 候 選 人 資 格 之 根 據
吳式燦 吳式燦教授於日地物理(Solar Terrestrial Physics)領域有開創性之貢獻,他以創新之數值模擬方法,開發出一套太陽擾動及傳播模式,首次成功的推論出太陽日冕中Coronal Mass Ejection(CME)產生之機制,並預測其與行星際中的磁雲相互作用之關係,其結果均已由SOHO及WIND等衛星觀測所證實,在奠定發展以科學為根據預測太空天氣(Space Weather)之基礎上,做出關鍵性之貢獻,對未來人類從事太空活動,有深遠之影響。
吳建福 吳建福教授為當代統計理論、方法及工業統計應用的權威,合乎院士資格中第一項的規定,為學嚴謹,研究成果深刻且廣泛,在實際應用上有很大影響力,二十多年來共發表研究論文九十幾篇,並著作、編輯兩本書,其研究領域包括數理統計理論、方法及應用,是極少數在三個領域都有傑出貢獻的學者,也是當今在工業統計理論及應用最有創意及影響力的學者。
曾任五種世界一流學刊編輯,包括「中華統計學誌」總主編,於1987年獲統計界最高榮譽COPSS獎,前後擔任Waterloo大學及密西根大學講座教授、國際泛華統計學會會長,公認為統計界的世界級學者及領袖。
李太楓 李太楓教授在研究上他證明了在46億年前早期太陽系中有鋁-26放射性核種的存在。協助發展球粒隕石峖赤熔z論,並發現其中有氧、鎂、鈣、鑭等同位素異常,及探討了他們與銀河系中原子核形成的關係。另利用同位素方法,研究東亞大陸地殼的演化歷史,島弧岩漿的來源,和過去的氣候環境變化。在研究架構的設置上,他建立了放射源同位素地球化學實驗室,並籌備推動天文學門的長期發展。
姓 名 合 於 院 士 候 選 人 資 格 之 根 據
林明璋 林明璋教授對於化學動力學,燃燒與大氣化學,雷射化學以及化學雷射之研究與應用有世界公認之特殊貢獻。
姚期智 姚教授的研究在理論計算學上有基本性的貢獻,他的著作在演算法,通訊繁雜性,計算繁雜性,和量子計算學上有深遠而重要的影響。
胡正明 一、胡正明教授是世界積体電路器件微型化與可靠性研究之先驅。其研究直接幫助過去十五年半導體器件開發及明示今後二十年微型化可行路徑。
二、他研發的MOSFET BSIM3 Model 是唯一國際標準,全世界積体電路設計將用它。
三、發明多項新器件,數項已在量產。
四、首創以計算機模擬電路可靠性,並創立公司發展軟体工具革新電路可靠性工藝。
五、著作六百篇,指導博士生及博士後多達六十人,澤被美亞歐洲。
凌宏璋 凌教授為I.C.界之先趨,於50年代即主持Westinghouse之I.C.部門,發明橫向電機體,榮膺IEEE最高榮譽Ebers Award;發明電流鏡,多值邏輯為當今及未來積體電路發展之基石。對台灣半導體工業之發展貢獻卓著,如於1966年於交大研製成功我國第一枚I.C.,主導成立工研院電子研究所等。
姓 名 合 於 院 士 候 選 人 資 格 之 根 據
陳力俊 陳力俊教授合於中研院組織法第四條院士資格第一項規定。
陳教授二十餘年來致力於積體電路薄膜材料與電子顯微鏡學應用研究,於金屬矽化物在矽晶上磊晶成長與界面結構、金屬與矽晶固相生成非晶質中間層、積體電路低電阻率金屬接觸與連線、離子佈植矽固相磊晶成長與缺陷鑑定及消除、金屬薄膜與矽-鍺合金以及鍺晶反應與結構基礎與開創性研究上具傑出成就。為國際知名學者,對我國科技發展有卓越貢獻。
陳教授自1992年初擔任國際期刊「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主編。該刊為國內應用科學類唯一列名SCI期刊,每年出12-16期,稿件百分之八十來自國外五十九國,獲國科會1994-1999年連續六年傑出期刊獎,不僅提升我國國際間之學術地位,而且促進我國與國際間之學術交流。
陳教授於1999年6月當選國際材料研究學會聯合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ies, IUMRS,由美國、歐盟、俄國、日、韓、中國大陸、台灣、印度、澳洲、阿根廷、墨西哥材料研究學會組成)第二副會長,任期兩年,為我國在國際組織執行委員會中,爭取到一席之地。
陳品山 ˙陳品山教授在電腦軟體界有重大發明。他創作的實體關係型(ER Model),是三大資料模型(Data model)之一。較早提出來的另外兩個模型(網路型Netwrok Model和關係型Relational Model)的發明人已得到軟體界最高的杜寧獎(Turing Award)。
˙他的實體關係型,是資訊資源目錄系統(Information Resource Directory System)的美國國家標準(ANSI Standard),也被許多資料倉庫產品(Data Repository Products)和軟體產生工具(Computer-Aided Software Engineering Tools)採用,列入大學必修教材,也是大型軟體計劃所必用的發展技術,為世界軟體專業人員廣泛採用。
˙他的實體關係型論文是電腦軟體界引用最多的論文之一,最近被選為幾十年來軟體界最重要的38篇論文之一。
˙他在電腦效率評估(computer performance evaluation),辦公室自動化(office automation),CD-ROM和電腦儲存技術(computer storage technology)的應用,也有重大的貢獻。
˙常回國演講,對國內科技發展也有貢獻。
姓 名 合 於 院 士 候 選 人 資 格 之 根 據
陳建德 陳博士為享譽國際之同步輻射實驗物理學家,在1995年返國前,任職美國AT&T貝爾實驗室研究員,主持凝態物理軟X光能譜學計畫及美國NSLS-U4B光束線與實驗站十年。他所發明建造的世界第一座高解析、高束流、命名為「龍」的軟X光光束線,突破數十年發展瓶頸,締造解析率一萬之世界紀錄,斐聲國際,其設計原理已被全球十八座同步輻射中心採用。陳博士利用龍光束線及實驗站開創了軟X光高解析能譜與磁圓偏振二向性研究領域,並完成多項有關高溫超導、含鹼碳六十、錳氧巨磁電阻及多層磁薄膜的高精確實驗,為這些前瞻性材料之微觀電子或磁性結構提供決定性的數據,而對凝態物理能譜學領域做出重大貢獻,是世界頂尖的軟X光實驗物理學家。此外,陳博士在國際同步輻射界亦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為現任美國、意大利、韓國、中國等同步輻射中心之國際評議委員,以及多項重要國際性科學會議之諮議委員。
陳博士於1995年應邀返國後,致力於規劃推動我國同步輻射尖端研究領域。在他的領導下我國同步輻射研究中心過去四年多之發展,成果十分卓著。
陸天堯 陸天堯博士多年來從事有機化學的研究,成果甚豐,其著作無論從量或質來說,均屬上乘,符合本院組織法第四條第1款資格。
陸博士是一位國際知名的化學家,他以發展有機金屬試劑在有機合成之應用著稱。
陸博士對於有機矽化學領域,亦有重要的貢獻。
陸博士的研究已超越了傳統化學的範疇。他從一個有機化學的背景,逐漸跨入有機金屬化學的研究,近年來,更向材料化學的領域邁進。他結合廿多年來研究的精髓,從嚴謹的分子設計,結構與分析出發,進行這些複雜體系統之跨領域研究。
陸博士科學上的成就是受到國際肯定的。過去多年來,基本上他獲得國內所有的化學領域的獎項。特別值得強調的是他所有的工作,都是在科研條件不盡理想的香港及台灣完成的。無庸置疑地,陸博士是當今國內最傑出的有機化學家。
姓 名 合 於 院 士 候 選 人 資 格 之 根 據
黃光明 黃教授總共發表了約三百篇論文。在最短網路、交換網路、群試、最優剖分四個領域中皆居於領導地位,並各撰有專書。他在交換網路的研究已獲得十項專利,並有兩項申請中。2/ 猜測的證明曾引起廣泛的注意。
甯德雄 甯博士對於學習之學術有特殊之貢獻,在半導體元件方面他對bipolar transistor 、hotelectron effect及DRAM科技的貢獻殊大。甯博士是IBM在矽元件物理及技術的研究領導人之一,他個人的及他領導下的研究成果,對電子、電腦及電訊工業的發展,有卓越的貢獻。他的著作對工業界和學術界的研究者亦有極大影響。他發表了一百篇以上的專習文章和取得二十份專利特許狀,去年他更集合他多年來在矽電晶體的研究心得和Yuan Taur 博士合作寫了一本參考教科兩用的書-Fundamentals of Modern VLSI Devices。甯博士是半導體工業界中公認的權威之一。
虞華年 Scaling Theory-奠定近代VLSI科學技術演進之準繩。證實Scaling Theory理論之準確性。Scaling Theory因此成為微小MOSFET設計典型的理論及實施指向。
VLSI技術突破性研究-於1970年代突破半導體技術之一微米技術關限(1μm barrier)領導進入次微米超大型積體領域。
熱電子(hot electron)在MOSFET中的運作及導致設計之極限。
對高速雙極晶體元件原理技術創新貢獻:‧研發Novel Poly-base雙晶元件結構‧證實鍺技術之高速潛力。
領導前瞻晶片整合設計:‧IBM370電腦主機CPU微處理器單晶片‧高速靜態記憶體‧高速動態記憶體等。
協同與主持台灣產、學、技界整合、發展與規劃。
趙 午 趙午教授從事束流及加速器物理研究26年有多項極重要的學術貢獻,是當前世界公認束流物理學界的權威學者之一。
姓 名 合 於 院 士 候 選 人 資 格 之 根 據
劉炯朗 一、劉炯朗教授為應用組合數學,算法分析及組合最優化之先驅研究者,其在此研究領域之成就,有相當深遠的影響。
二、劉教授在即時系統方面之研究貢獻良多,其提出之單率排序法被認為是過去二十年內此研究領域中最重要觀念之一。此概念已廣泛應用於實用工程系統設計。
三、劉教授在大型集成電路設計之研究,運用組合最優化之觀念及技術,對重要之工程問題,作基本之探討與解決,奠定電腦輔助設計之算法基礎,又對工程應用有正面之重要影響。
四、劉教授在教育貢獻良多,曾分別獲得IEEE,ACM及IEEE Cmpwter Society主要的教育獎。自1998年2月起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推行教育工作,不遺餘力。
蔡振水 是積體聲光學(Integrated Acoustooptics)的開拓者。蔡教授在此一領域的貢獻為他贏得IEEE Fellow及OSA Fellow。
是積體磁光學(Integrated Magnetooptics)的開創者。蔡教授在此一領域的成就為他贏得International Microoptics Award及AAAS Fellow。
是中研院應用科學及工程研究中心(CASER)的奠基者。蔡教授回國後致力於中心的成立及推動學研單位與工業界的合作。
生物組候選人二十一人
姓 名 合 於 院 士 候 選 人 資 格 之 根 據
王惠鈞 王惠鈞教授從事結構生物學研究已近三十年。其多項研究成果具有創新和突破的重大意義,特別是在與DNA相關的研究領域裡有傑出的成就。迄今他已發表230多篇論文,其中有許多篇刊載于《自然》,《科學》,《細胞》,《美國科學院期刊》等世界第一流雜誌上。他的研究成果和貢獻主要是:關于特殊DNA結構(左旋Z-DNA)的發現與研究;作用于DNA的抗癌藥物研究;非序列特異DNA結合蛋白的研究等。在研究工作中,王教授極為有效地運用X射線衍射和核磁共振兩種方法來解析分子結構,這在當今生物物理學還很少有人能做到。目前,王教授的科研工作正在進一步的拓展和深入,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會有更重要的成果從他的實驗室中誕生。
何汝諧 何教授的最特殊貢獻是在於首創以支序分析法(cladistics)深入而科學化的研究探討橈足類的進化史、親緣關係及系統分類等領域。1984年,在發表一個橈足類的新科之際,首創以實例示範如何應用支序分析法去探討親緣關係。四(1998)年之後,在另一篇論文中,更進一步以支序分析法開創橈足類學中的生物地理變遷(Historical Biolography)之研究,進而於1990年以同法推演出目前廣為學界應用的橈足類分類系統。總而言之,何教授以近四十年學驗俱豐的紮實研究,為現代橈足類分類學奠定了穩固的基礎,同時,他的傑出貢獻已然為此一方面的發展開創嶄新的領域與寬廣光明的前景。
姓 名 合 於 院 士 候 選 人 資 格 之 根 據
吳妍華 吳教授近二十年指導研究生對鏈黴菌基因表現及蛋白分泌機制及B、C、D型肝炎病毒研究領域進行一系列深入之探討,其研究成果豐碩,具卓越性、原創性,發表于國際上最具嚴謹之生化、分子生物、分子病毒之學術雜誌。其在鏈黴菌黑色素操縱子之研究,對于tyrosinase 酵素如何受其活化因子MelC1調控其活性及分泌及金屬型酵素(metalloenzyme)如何結合其金屬離子之機制有卓越、突破性之創見,因而受到國際學者之重視而受邀于Advanced in Inorganic Biochemistry(vol 11,1996)及Methods Enzymology(正撰稿)撰寫論文。其在鏈黴菌金屬蛋白(Npr)之活化、分泌之學術見解受該領域之國際學者肯定,曾受邀擔任Mol. Microbiology雜誌有關原胜與蛋白結構摺疊之綜合評論文章之審查亦為NSF(USA)該領域專題研究之審查員。在分子病毒方面,除早期完成本地B型肝炎病毒基因之選殖、表現外,最近七年在C型肝炎病毒之分子生物學之研究亦有重大發現,對C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在病毒之致病參與角色及作用分子機制,為國際上第一個提出關鍵性的線索者。吳教授曾任陽明大學生化所所長及科主任,領導該單位教學及研究,充分表現出其傑出的領導能力。
宋瑞珍 (1)在心電生理學的研究發現有助於臨床上心律問題的鑑別診斷,藥物治療及最新的根治方法。
(2)曾任加州大學舊金山醫學中心心電生理實驗室主任(1981-91),現任史丹福大學醫學中心心電生理科主任(1991-Present)。曾受邀回國協助台北榮總設立心電生理實驗室及培訓人員(1982)。歷年來已教導多位國內來美年輕醫師:戴德源(台北榮總1983-85)、楊博達(彰基1985-86)、賴文德(高醫1986-87)、郭樹民(台北榮總1986-87)、胡勝川(台北榮總1987-89)、曾春典(台大1987-88)、胡為雄(台中榮總1988-89)、汪文彬(三總1988-89)、劉丕章(三總1988-89)、郭啟泰(台北長庚1991-92)、侯嘉殷(馬偕1993-95)、蔡正河(馬偕1992-93)、王灦浩(成大1995-97)、莊鐙璟(省嘉1995-97)。
姓 名 合 於 院 士 候 選 人 資 格 之 根 據
沈哲鯤 沈所長致力於運用化學及分子生物方法,來研究真核生物遺傳物質的結構及功能,成果斐然。
學術研究:綜觀其至今之研究發現及成果,皆具創新性,國際知名度,及對相關領域之深遠影響;其早期對多環藥物psoralen的生物化學研究,至今仍在生物科技發展上有一席之地;博士後時期所作有關研究,推動對DNA甲基化功能的研究熱潮至今;在加大戴維斯之研究,增進對紅血基因調控,及高等靈長類基因體的演化過程之了解;最後,在台灣近數年有關真核生物細胞中的DNA甲基化與相關酵素蛋白之研究,替相關領域開啟了新的研究方向。
學術領導:沈所長任職於中研院分生所近五年,知人善任,凝聚同仁向心力,整合開創新研究方向,並促進與中研院各所及台灣各學術、研究、教學機構之密切合作。對提昇分生所、中研院,及台灣分子遺傳研究在國際上的地位,貢獻深遠。
周廷潮 周廷潮教授對於專習之學術有特殊著作成果及重要發明,其貢獻合於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四條之院士候選人資格。
周教授發表著作201篇,五項抗癌藥物專利發明(另四項申請中),以及五項電腦程式軟體。
周教授導出的Median-effect equation & plot及與Talalay導出的Combination index equation & plot已被世界各地科學家應用在260種以上生物醫學期刊的論文中。
周教授近期的抗癌藥物研究有突破性進展。對多種人體癌症細胞在祼鼠Xenograft體內實驗獲得完全治癒效果。且抗癌效果較目前廣用之Taxol、Adriamycin、Etoposide及Vinblastine優異。
姓 名 合 於 院 士 候 選 人 資 格 之 根 據
林重慶 林博士的傑出貢獻為癌癥廣譜藥物抗性領域以及P-glycoprotein基因的發現。作為該領域的奠基者,他率先發現了P-glycoprotein基因,然后發展了抗P-glycoprotein的免疫試劑,如單克隆抗體。利用單克隆抗體,他克隆了P-glycoprotein基因,再以轉染實驗證明其導致廣譜抗藥性。林博士的實驗室也是最先純化出的均一P-glycoprotein并將其重組,證實P-glycoprotein可利用內在的ATPase單獨承擔廣譜藥物運載。他還與臨床同行合作,發現數種臨床上難以控制的癌癥,均與P-glycoprotein的基因表達相關。最近,他與同行合作,應用P-glycoprotein抑制劑(Cyclosporin A),極大地改善了兒童視網膜瘤患者對化療的長期反應。這是首例明確的研究表明抑制P-glycoprotein(引起廣譜抗藥性的原因)可以顯著改善化療結果的研究。此研究對未來的癌癥化療方法有廣泛的指導意義。時至今日,癌癥廣譜藥物抗性研究已是癌症研究的主要領域之一。
胡流清 在人類分子基因遺傳學及代謝異常的研究領域中,胡流清教授是世界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主持的實驗室是第一個選殖出人類苯丙氨酸去氫煤(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基因的實驗室,並正確的決定了這基因的位置在人類第12對染色體上。胡教授更研究出此基因的篩檢可對苯丙酮酸尿症(PKU)患者做產前預防診斷。他進一步建立了一個精細的PKU突變基因圖譜,此突變基因圖譜可用來預斷PKU病況未來的發展。
這些發現已經在西方國家運用到臨床上。在人類代謝異常及基因遺傳的研究領域中,胡教授是一位國際知名和受人尊重的學者及領導者。
孫同天 孫氏為傑出的細胞生物學家。他在表皮細胞分化領域建立了多項重要觀念,開闢了新的研究方向,貢獻卓著,被公認為該領域之世界權威。孫氏的研究成果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還有顯著的臨床實用價值。此外,孫氏對于國內有關研究及科學教育的推動也衷心投入,不遺餘力。
姓 名 合 於 院 士 候 選 人 資 格 之 根 據
張傳祥 張傳祥教授師承名門,早年追隨廖述宗院士,致力於男性荷爾蒙受體研究,一九八八年以男性荷爾蒙受體基因及全部氨基酸序列一文在科學雜誌上發表,名聲鵲起,譽為扭轉乾坤之作,張教授秉承實事求是鍥而不舍之精神,在近十年以來,首於威斯康辛大學(1990-1997),繼於羅徹斯特大學(1997至今),有一連串之論文問世,其涉及兩大發現:一是男性荷爾蒙輔助受體之功能,另一係TR2孤兒受體之作用,此兩種受體,或激或抑,影響到整個男性生理之正常及不正常之發展,此突破創新,雖屬基本科學領域,然極有助於對數種疾病之認識及治療,特別是在陰陽人,脊髓神經萎縮症及前列腺癌之診斷方面有顯著之績效,功不可沒。張教授近年來榮獲科學傑出獎諸多,他所擁有的充裕經費,更有助於其今後前瞻性計劃之推行。
張教授為人誠篤睿智,研教兼顧,追隨教授之學子極多,堪稱成功學人之典範。
曹文凱 曹教授對高血壓及其他心臟血管疾病的基本機理及臨床診斷有重大貢獻。他把分子生物學藥理學等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結合,創新心臟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療,在世界上居領導地位,為該領域之權威。
除了獲得多項學術榮譽外,曹教授被邀為各項學術會議及紀念性演講主講人七十多次,在美國心臟學會及美國衛生院十多項委員會擔任主席,並被聘為二十種科學雜誌之主編或編輯委員。曹教授近年來在美國兩個最著名的醫學院:史丹佛及哈佛擔任講座教授及內科主任,為國際上內科醫學最重要的職位。由此可見學術界對曹教授之器重推崇。
姓 名 合 於 院 士 候 選 人 資 格 之 根 據
莊德茂 莊德茂博士服務於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現任分子神經生物學主任。他在神經科學方面的學術專習有卓越的成就,特別是在神經傳遞物質受體的調控機制,以及精神與神經藥物的藥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都有重大的發現。他最近在腦神經細胞凋亡(neuronal apoptosis)的研究,有兩項突破。對於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病因及治療,都有重大的意義。莊博士的成就得到無數的榮譽。包括極有權威的1997年NIH Director’s Award,讚譽他卓越的領導能力及革新創意的研究,增進對神經退化疾病及精神異常性便病的基礎機制的瞭解。他也在今年得到Japan Foundation for Aging and Health Award。他發表近170篇的研究論文。屢次受邀在美洲、歐洲及亞洲的國際會議上發表學術演講,得到國際間學者的最高肯定。莊博士一向十分積極參與及領導華人的學術活動,他屢次返國講學,對於教育及栽培國內的青年學子,不遺餘力,並一直熱心為中央研究院及國家衛生研究院做事。他是1998-1999華府國建聯誼會會長,並在今年北美華人學術研討會的「醫療與衛生」組,擔任共同召集人。
陳幸一 神經性肺水腫機轉之研究
急性肺損傷之長期研究
與台大電機系合作,利用電機工程方法發展完整血流動力之分析
研究高血壓之血流動力機轉與心室肥厚關係及多種抗高血壓藥物之作用
研究一氧化氮(NO)在血流動力及高血壓之角色
姓 名 合 於 院 士 候 選 人 資 格 之 根 據
陳展邦 提名陳展邦教授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候選人,是根據他在人體血脂肪運輸及平衡調節的分子遺傳及分子生物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卓著貢獻;我們可以將陳教授的重要研究發現分為四個部分來說明:
1987年他揭發了哺乳動物的核糖核酸編輯(RNA EDITING)的重大發現。
闡明apoB-100及apoB-48的蛋白質結構。
揭露出載脂蛋白多重基因群(apolipoprotein multiple gene family)的概念。
陳教授的研究群在脂代謝及粥狀動脈硬化的領域中處於世界級的領導地位。
陳景虹 陳教授在腦神經化學領域具多項貢獻,國際學術地位已受肯定,除各項榮譽獎項外,其亦被推舉擔任多個國際學術團體之領導人物,如:
President elect(2002-03),Secretary(2000-01),Treasurer(1994-95),Society for Chinese Bioscientists in America(SCBA)
Councilor,and Executive Committee,International Serotonin Club(1990-94)(1994-98)(1998-02)
President(1994-95),Society for Chinese American Neuroscientists
Organizer:International Symposium entitled “Brain research:from gene to behavior Sponsored by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USA and 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Taiwan,1998
Member:American College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1996-現在)
Member,Steroid Chemistry and Biochemistry Delegation to Tht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976.
姓 名 合 於 院 士 候 選 人 資 格 之 根 據
陳慶鏗 陳慶鏗教授專習神經生理學,針對中樞神經調節心臟血管功能、神經調控機轉及神經訊號之生理與病理意義均有深入探討,並提出嶄新之詮釋。其研究成果對神經系統之正常運作及病變產生之作用機轉,提供臨床治療及診斷之學理根據,貢獻卓越,合於院士資格第一項規定。
陳教授自民國七十六年至八十五年,連續十年獲國科會頒發傑出研究獎,目前為國科會特約研究人員。民國八十四年,被聘為世界生理學聯盟自主神經委員會委員,同年復獲選為第一屆王世濬院士神經科學傑出研究講座,並獲王民寧基金會頒發之國內醫藥研究傑出貢獻獎。民國八十六年,被聘為國科會主辦之國際期刊「生物醫學雜誌」主編,同年並獲教育部敦聘為第一屆國家講座(神經科學)。
賀端華 賀端華教授是現任美國華盛頓大學生物系教授兼副系主任,為一傑出植物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學家,以植物賀爾蒙Gibberellins 及 ABA之生理、生化研究成果聞名,尤其是植物抗逆境之分子生物學有卓越的著作及重要貢獻,符合中研院院士提名第四條第一項之資格。
賀教授為人謙虛公正,時常關懷國內植物生理、生化學術發展,過去時常回國講學並服務。
廖運範 廖教授致力於國人常見重要疾病「慢性B型肝炎」研究二十餘年,創立並領導長庚大學/醫院肝臟研究中心,對慢性B型肝炎之自然病程、免疫致病機理(pathogenesis)、與他種病毒之互動或干擾(viral interference)及其治療,有獨步的研究與創見。其研究成果對肝炎學術提供觀念性的改進,對肝炎之了解與防治貢獻卓著。學術著作質、量俱佳,發表於國際著名生物醫學期刊之學術論著超過200篇,著述廣被引用(﹥200次/年),合於第一、二項資格。
姓 名 合 於 院 士 候 選 人 資 格 之 根 據
蒲慕明 蒲慕明教授對蛋白分子在細胞膜上移動及分佈,神經細胞的生長及突觸形成,發育中神經軸突末端第二信使的梯度形成對神經生長方向的引導作用,非神經細胞釋放神經傳遞物質之分子機理,及神經生長因子對神經可塑性之影響有傑出研究貢獻。其研究成果在生物物理學,細胞生物學及神經科學等領域廣受推崇,為國際權威學者。
劉 昉 劉昉博士於博士後研究時,發現第二型去氧核醣核酸拓撲異構,並於後續研究發現第一型及第二型的去氧核醣核酸拓撲異構是抗癌藥物的作用標的,他的發現是癌症化學療法的一大突破。目前於臨床上使用的抗癌藥物Topothethecin,(epotoside)VP-16等等,都應歸功於劉昉博士在抗癌標的之發現及作用機制之研究成果,因此才有新的高效價的抗癌藥物陸續被開發並應用於臨床癌病治療。劉昉博士也對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的創始有重大貢獻,曾任第一屆分生所的客座研究員,擔任種子的角色,將其分子生物學的技術及觀念移植到國內,在國內落地生根,也開始了分子生物在國內發展的契機。他現在擔任分生所的學術諮詢委員,對於國內學術的發展,秉持一貫的熱心與衝勁,經常往返台美兩地,為本地之學術貢獻良多。在1987年,劉昉博士擔任美洲華人生物醫學學會會長,熱心會務,盡心盡力促進華人在美洲生物醫學研究領域之聯誼與學術交流。美洲華人生物醫學學會在美國成為舉足輕重之學術團體,劉昉博士可謂居功厥偉者其中之一。
厲鼎凱 酗酒不但是當今亞洲的重要疾病,亦是古今世界影響家庭社會之宿疾。厲鼎凱博士在酒癮及酒精生化與遺傳研究之成就,使他成為國際最可能解開酗酒之謎的學者。他在此領域之研究,不但有諸多重大的發現奠定酗酒、酒癮之成因及其生化遺傳基礎,且直揭出解酒精癮之途徑。他在此一領域研究的深度、廣度、成就貢獻在國際上無出其右。他的學術研究盡述於三百多篇專精的著作及諸多國際上的榮譽。厲博士從學謹嚴並提攜後進,他的學養及治學精神可為華人在國際學術界之表範。
人文組候選人十人
姓 名 合 於 院 士 候 選 人 資 格 之 根 據
李弘祺 李弘祺教授研究宋史、中國教育史極有成就,為國際學界所公認。
李國祁 李國祁先生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1970-1976)、文學院院長(1976-1982)以及國立中山大學教務長(1984-1986),共擔任學術行政工作十五年,對學術研究極具推動力。然其主要學術貢獻,仍在其對中國近代社會經濟史、政治外交史、以及思想史等方面廣闊而深入的研究與發現。著有專書七種、論文八十餘篇,對中國近代史的研究,不僅有開拓之功,且深富影響力。
李龍飛 李龍飛先生是理論計量經濟學界之翹楚。他在選擇性樣本分析、多類別選擇、非均衡模型、無母數及半母數分析、模擬最大概似推估等領域的研究成果,為世界所公認,而於1990年被計量經濟學會(Econometric Society)選為院士,也是該學會自1930年代創立以來第四位華裔院士(也是唯一尚非中研院院士者)。他所提出的估計及實證方法,為文獻所大量採用(據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統計,僅1989-1999十年間即高達一千三百零二次),也被近十五年所出版供研究生使用之教科書列為基本教材。
胡勝正 胡勝正教授對社會保險制度有原創性的研究貢獻。他有關社會保險的著作不但被廣泛引用,而且也被著名財政學教科書(見Gareth Myles, Pubic Fina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及社會保險專書(如Harrie Verbon, Evolution of Public Pension Schemes, Springer Verlag, 1988等)採用作為分析架構。他有關政府政策對房地產使用成本扭曲效果的論文被John M. Quigley收為房地產經濟學國際經典著作International Library of Critical Writings in Economics: Economics of Housing(1997)之中。由於他在社會保險的研究,以「轉型中的社會保險」為主題,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財政學會(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Public Finance)第55屆(1999)年會邀請他擔任科學委員會委員。他也獲邀參與我國國民年金制度的研究規劃工作。
姓 名 合 於 院 士 候 選 人 資 格 之 根 據
夏伯嘉 夏伯嘉先生在西方主流史學界已建立了無可置疑的重要地位,他在宗教革命時期日耳曼區域史方面是第一流的專家,在猶太人史及十五至十八世紀歐洲史方面也廣為同行所推崇,其著作所得到的好評見於美、加、英、西班牙、法、葡萄牙、意大利、德、瑞士、奧大利、丹麥、波蘭、捷克各歷史學報中,他經常在歐洲與北美各地講演,更重要的是他現在已進入中歐洲關係的研究,又與荷蘭有特殊關係,他的荷蘭文甚好,可幫助推動台灣與荷蘭關係史的研究,並在台灣協助西洋史教研的發展。
馬漢寶 馬先生最近(民國八十八年間)之著作三種,其內容即係其數十年從事研究及獲得結論之過程。著作內之各文主題不同,且有廣有約,而其立場則始終一貫。充份表現對於所學,有其堅持獨到之處。
游伯龍 游教授在學術上最大成就為「習慣領域學說」的創始人,此學說對全球社會、經濟、企業等決策思維起了重大的影響,由淺易懂至深入之理論證明等已成一有系統完整體系之學說。另游教授亦為「多目標決策分析」之開拓者、「最適線性設計與應變計畫」與「能力集合擴張」等理論的創始者,此外,對「群體決策與競局分析」、「微分競局與最適控制原理」等之帶動發展亦有所貢獻。上述相關領域之研究最近已逐漸整合在一起,此理論之應用對國家、社會、產業、經濟以及個人等決策品質之提升有重大影響。
劉英茂 劉教授1960年在芝加哥大學博士後研究後,即返回台大任職,推動成立研究所,帶領學生從事基礎心理學研究。1960年代開始,台灣的心理學基礎實驗研究才在國際上第一流心理學期刊陸續出版。
1960年代末,認知取向成為心理學主流,候選人帶領當時的研究生從事漢字認知等之基礎研究工作。由於其在國際學術上之貢獻,1982年獲聘香港中文大學心理系創系講座教授。在漢字認知及思考推理研究上有特殊著作,合於院士資格第一項規定。
姓 名 合 於 院 士 候 選 人 資 格 之 根 據
鄭錦全 鄭錦全先生現任伊利諾大學講座教授,並為語言學教授、中文教授、英語教授。一九九六年當選國際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代表他的成就為同行所公認。近二十年來,使用漢語方言檔案做計量研究,並提出計算方法討論語言之間之相似性與溝通度,兩者皆為原創性之見解。早年開創國語音韻規則的研究,以規則解釋國語語音演變的各種現象。其後協助創立詞匯擴散理論,提供音變解釋及方言佐證,對國內外語言學界有重大影響。
蕭啟慶 蕭教授研究蒙古史和遼金元史極有成就。其學術上之權威地位為國際學界所公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