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公報查詢

公報內容

點閱數:744
中樞紀念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誕辰暨宣誓典禮

公布日期:90年10月05日 號次:第6421號

中華民國九十年中樞紀念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誕辰暨新任最高法院院長吳啟賓宣誓典禮,於本(九十)年九月二十八日上午十時在總統府大禮堂舉行, 總統主持並監誓,中央、地方高級文武官員、民意代表及新竹以北地區大學校長等二百五十餘人與會,會中由教育部部長曾志朗專題報告|「教師的專業成長與新使命」(全文如后),典禮至十時三十六分結束。

「教師的專業成長與新使命」全文

前言:教育決定國家的前景
今年,在我國的教育史上,可以說是極具關鍵性,對未來影響極為深遠的一年。行之有年的大專聯考,就在這一年走進歷史,代之以多元入學方案。九二一浩劫之後所推動的新校園運動,也在這一年陸續開花結果,一座座美麗永續的新校園,將成為未來校園建設的標竿。而集多年教育改革方案之大成的重頭戲│九年一貫新課程及相關的教學創新,也在這個月正式上路。另外,我們也在這個月確定即將加入WTO,未來的高等教育在全球化的衝擊之下,勢將展現新的面貌,有待我們縝密加以因應。
最近才退休的前奇異公司總裁傑克.威爾許,是各界公認為世界第一的經營之神。兩週前他出版了一本書名為「傑克:勇往直前」的回憶錄,來總結自己四十年的領導經驗。「財富」雜誌在以「傑克和人才工廠」為題的書摘中指出,威爾許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他懂得培養人才。他拔擢並重賞上等人才,他也要淘汰下等人才,並設法使中等人才補足其缺失,向上提升。靠著這一套簡單原則的實踐,他使奇異集團的總市值,在二十年內增加了將近五千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的公司。威爾許的經驗談,實在值得我們的國家經營團隊借鏡深思。
我們以前常說「中興以人才為本」。在知識經濟時代,教育決定了國民的素質,人才也決定了國家的競爭力,因而,教育的成敗,將會決定台灣的未來。不過,我們辦教育並不是在做生意,不能完全照著威爾許的辦法去「汰弱扶強」。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本著教育愛,去實踐民主時代的教育精神│我們不但要「得英才而教之」,也要設法使中等人才「行行出狀元」,更不能放棄任何天生較為弱勢的學生!
三千年前,孔子曾主張「有教無類」,這在當時是極為崇高的教育理想。但他有一些教育方式,若用今天的教育標準來衡量﹐是不能滿足的,也是必須被超越的。例如,所謂「唯上智與下愚不移」的說法,在今天就頗有討論的餘地。而他所說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更是過早宣告放棄可造之才,並不符合當代教育思潮與多元智慧的理論。
威爾許的新書中,有一句深具哲理的話。他說:「熱情乃是一流人才超脫庸凡之主因。」這句話應用於教育何嘗不然?我們教育下一代,最重要的就是要點燃起他們的學習熱情,而且「身教重於言教」,老師如果自己心中沒有火苗,他們又如何點燃學生的學習之火?

一、民主脈動中的教改新思維

今年九月開始實施的九年一貫課程,是歷史上課程變動最大的一次。所有的教師都很關心,自己在教育改革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為何。有人心存疑慮,以為自己是教改的改革對象。也有人懷疑,改變這麼大,我做得來嗎?會不會增加我的工作負擔?其實,教師如果深入了解這一波教育改革的真正意涵,將會發現這正是一個任重道遠的教育使命,也是千載難逢的自我成長機會,值得大家全心全意投入,使其成功。
這一波的教育改革,我們強調的不僅僅是教育課程內容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學上的創新,還有觀念上的突破。我們要給下一代完整的學習經驗,因而要把分散的學科,整合為少數的七大領域;我們要給下一代帶得走的能力,因而要加強十項基本能力的培養。這是教育史上一次最重大的教育變革,不但教育課程、教材教法有所改變,更重要的是,連深層的教育哲學、學習及認知理論也都有所轉變│套用學術上的術語來說,它已牽涉到「典範的轉移」。
過去的教育,雖然號稱五育並重,但是我們毋需諱言,在升學主義當道的情形下,事實上卻是智育一枝獨秀。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把書讀好,幾乎忘了孩子需要快樂的童年,對教養上的問題反而處處遷就,隨時可以讓步。許多學校,以為升學率就是一切,忘了教育的理想與辦學的初衷。在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很多事情的基本假設和看法,都有了根本的改變,面對知識的爆發,學習觀念的改變,全球化的發展,國家競爭力的需求,民主化的潮流等等,許多因素都促使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未來的教育走向。
我們更應注意到,我們的教育改革是配合民主的腳步在進行的。政治的民主化,是一個無可抵擋的潮流。我們的教育內涵,也不可能不隨著民主的思潮加以更新。
在過去的威權時代,一切都是國家優先,教育不過是富國強兵的工具,是執行國家意志的機器。在國家主義和集體主義思想籠罩下,個人的價值是卑微的。表現於教育,無可避免的傾向重視「均數」而輕忽「眾數」。就團體而言,往往以一個平均的分數,來代表許多人的成績。對個人而言,也是以所有的成績加以平均,得到個人的成績。事實上,「均數」是抽象的,對多數人都是沒有意義的。太重視「均數」的結果,就好比做衣服,以兩個人的身材平均數來裁製衣服,結果是兩個人都不能穿。我們如果依多數人體型的分類來作衣服,就有很多人可以穿,這就是「眾數」的概念。但是台灣社會太講究平均,在教育上要把大家通通拉齊,這種只要求大家一樣的主流文化,矮化了許多人,也埋沒了許多智育成績不佳而有其他專長的人。所以,在重視「均數」的時代,很多事情都是「定於一」,有一定的標準。好像工廠一樣,一部機器壓過去,出來的東西都一樣,缺乏特點,沒有個性。
在民主思想的洗禮下,國民重於國家。國家是為保護個體,為實現公平和正義而存在的。我們認為,每一個個體,都有獨特的思考、認知、和情緒,都是活生生的人,也都有其存在價值,都應被尊重。因此,未來的社會將是一個多元分眾的社會。我們重視的不再只是抽象的「均數」,而是能代表每一個真實個體的「眾數」。在學校的教學活動中,我們讓學生學習與經驗把每一個人看做完整的人,把每一個意見,當做一個意見,以「眾數」的觀念來思考問題和學習溝通與互動。我們尊重個別差異的存在,也發展多元智慧。我們絕不放棄任何學生,而把每一個學生都當成一個「寶」,以有教無類的精神,提供適性教育,期望每一個學生都能達到自我實現,能夠行行出狀元。
在重視「眾數」、尊重個性、發展多元智慧的潮流下,教育不再「定於一」,教育權必須配合民主原則開始鬆綁│中央將教育的權力下放到地方,行政機構將教育權分散給學校,而學校也將教育事務參與權對家長、教師及社會各界開放。而把教學的選擇權力還給教師,則是教育鬆綁的主要精神所在。
因此,教育改革可說是勢所必至的潮流所趨,不是少數人的政治口號。教育部將以積極的態度、堅定的決心,來推動以「教學創新」為主要精神所在的九年一貫課程。

二、教育專業自主權回歸教師

在尚未進一步討論教師的角色轉變之前,讓我先引用一個有趣的故事。
有一家雜貨店在徵求送貨員。李四去應徵。雜貨店給的薪水和工作時間都很不錯,李四有意接受。他問老闆:「有沒有腳踏車?」老闆說:「我們沒有腳踏車,但是……」李四打斷他的話說:「不必但是了,沒腳踏車我不幹!」於是李四氣呼呼地走了。
然後,王五來應徵。老闆才說明了工作項目,他就立刻答應了。老闆說:「你不問薪水多少嗎?」王五說:「我需要這個工作。我相信只要我努力,您不會虧待我的。」老闆說:「很好,剛剛有個年輕人問我,有沒有腳踏車,我說沒有。但是我要告訴你,我們雖然沒有腳踏車,卻有一輛全新的貨車給你使用。」
這個故事和教改有何關係呢?讓我們仔細想一想,在教改的過程中,有些老師關心的只不過是增加員額、減少上課日數、減輕工作負擔之類事務性的要求,而教育基本法給的卻是教育的專業自主權。仔細想想,是不是給的比大家所期望的還要多?令人訝異的是,有些人連有沒有腳踏車都還沒聽清楚,就想打退堂鼓,那不是有點奇怪嗎?事實上,要腳踏車還是有的。教育部為了減輕教師工作負擔,在國家財政極度困難的情況下,仍然在下學年度增加兩千六百餘個教師員額即是明證之一。未來我們也會對教師的合理工作負擔問題,繼續檢討改善,也希望配合教改需求調整學校行政組織,刪除舊有的非必要性業務。另外,還要將教材全面上網。換句話說,只關心腳踏車的人是用不著擔心的。
但是,作為一個新時代的教師,怎能以多得到幾輛腳踏車為滿足呢?
長久以來,教師儼然就是公務員,是國家官定課程的執行者。課程統一,教材一元化,教學與考試內容早被限定,想要稍加突破而不被抗議真是談何容易。在這種情況下,中小學教師實在稱不上擁有專業地位與專業自主。此一定位也連帶使教師缺乏專業發展的自我要求,阻礙教師專業素質的提升。即使有所謂教師訓練,往往教師也是被動的「被訓練者」,難求績效與成就感。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後,教育權下放到學校,教學專業自主權回歸到教師。教師的角色,由官定課程的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的研發者與設計者。以前的課程標準,規定鉅細靡遺,現在只有課程綱要;以前只有一套教科書,現在的教科書,不過是可供採用的教學材料之一,還有許多不同的版本可供選擇;另外,還有彈性學習時間讓教師自行發揮,所以,教師得到了教學的主控權,獲得了充分的教學自由,不再被教科書牽著鼻子走。有了教育專業自主權,教育才不再是一份普通的職業,而是一種神聖的專業和志業,也因而才有較大的工作成就感,與較高的社會地位。
面對這樣的教師地位的根本改變,所有的教師都應互相慶賀歡迎,積極的以專業素養的提高和專業精神的發揮來加以回應才是。

三、教師是教改成功之鑰

社會各界人士談論教改,往往比較注重「學生受教權」的提昇,也比較注意到學制或課程改革的層面,對於教師的「教育專業自主權」則相對的未予應有重視。但是任何教育改革,最後都要落實到教學的層面,都要透過以師生互動為主體的活動來達成。教師不但不應成為被改革的對象,反而應是推動改革的主體與改革動力主要來源,並且是教育品質提高的關鍵所在。
今天的小學一年級學生,十六年後大學畢業,已經是二○一七年。有學者研究,由於科學日新月異,我們現在所懂得的知識,到二十年後將只剩十分之一有用。未來學家也說,未來平均每一個人一生至少要換四個工作。因此,如果我們的教育一直停留在「講光抄」和「背多分」的時代是不行的。
從心理學來看,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應該是「小時了了大亦佳」。近年來我們有許多中學生在國際競賽中大放異彩,可見我們的學生在高中以下,通常是小時了了,但是,再下去的表現往往就不怎麼樣了,正應驗了文學史上所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說法。這也說明,我們的教育太重記誦之學,不注重知識的內化與概念的形成,學到的只是支離破碎的知識,沒有發展出獨立思考能力、判斷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九年一貫課程為了使下一代擁有完整的學習經驗,能在經過整合的學習活動中,建構有組織的知識,形成能靈活運用的概念,學到帶得走的能力,特別將過去的分科教學,整合為七大領域,希望所有的課程不但上下九年一貫,而且領域間也都能做有機的整合,使孩子的學習活動經驗完整,過程有趣,而且能舉一反三,活學活用。
但是,我們必須知道,課程改革只是教改的切入點而已。再好的課程教材,沒有良師加以實踐也只是徒然。未來的教師,一定要能了解教改的真諦,能夠依據地緣特性,地方文化特色,及學生的個別差異和需要,建構學校本位的課程教材,並以靈活有效的教學去教導啟發,才能培育出健全的國民。未來的教師,也一定要充分了解環保、兩性、資訊、人權……等重要時代議題,隨機教學,培育出符合時代需要的文明人。因此,教師是決定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性角色。
我深深期盼,所有的教師都能珍惜得來不易的「教育專業自主權」,本著專業理想,去運用自主選擇的權利,履行應盡的專業責任,千萬別「畫地自限」或「妄自菲薄」,輕易的放棄了珍貴的教學自主權,甚至將編選教材的權力,讓渡給教科書的推銷員,由他們盲目地代勞。

四、教師需要專業成長

有一個科學家把一個小水池中間用透明玻璃隔開,然後在兩邊各養一群魚。過了一段時間,兩邊的小魚都已習慣游到中線就轉身。科學家悄悄地把玻璃隔板取走,兩群小魚仍然照常涇渭分明,游近中線就轉彎……
馬戲團的馴獸師只要一條細繩,就能有效地牽著大象,指揮它行動。為什麼呢?原在大象還很小的時候,腿上綁著的並不是細繩,而是鋼索,小象無論怎麼掙扎都掙不開。後來小象終於心死,長大了即使腳上的鋼索換成小繩子,它仍然不掙扎……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以後,我們強調的是課程的創新,是教學的人性化,很多舊有的束縛都應鬆開,很多限制發展的框框都應打破。包括背多分的束縛,獨尊智育的束縛,分科教學的框框,單打獨鬥的框框……
未來學校,不應再被圍牆框住,社會上的人才和資源都應積極引進整合,成為教學的源頭活水與助力。未來的教師,不再孤立無援,協同教學成為常態,班級的界限也逐漸模糊,同事之間可以共同進行行動研究,解決問題。未來的教材,不再限於教科書,真正重要的是發展學校本位的教材,而且要持續加以更新。未來的成績評量,不再老是用紙筆測驗,不再以一個平均分數決定前途,學生的實作成績,記錄個人發展軌跡的檔案夾等等,也都可受重視……總之,只要老師的創意和活力釋放了,教學的天地可說是無限寬廣。
不過,我們反過來想一想,框框打破了,是不是教師就可以為所欲為呢?當然不是。權利和義務是相對的,有教學權的人,當然要接受相對的規範。那麼,用什麼做評準呢?從前的教育工作者認為教育是良心事業,一切憑良心。現在的教育學者,傾向建立專業素養。一旦遇到教育問題,我們就要問:如何做才符合專業理想?是否有專業上的理論或支持?
教師要如何發展教育專業?我認為教育專業是很難「被發展」的,教育行政單位雖然有責任提供較多的在職進修等機會,但關鍵仍在教師自身的覺醒。教師要有主觀的意願,決心成為自發的學習研究者,教育專業才能有效的持續發展。基於此一認知,我建議教師可以朝四個方向去努力│
第一,要成為教改的催化劑和黏合劑,主動深化了解教育改革的理念,並以熱誠影響周邊的人,包括同事間的切蹉互勉、與家長的溝通合作、及社區的資源融入等等,使社會各界都能成為教改的積極參與者與支持者。
第二,要成為有真才實學的良師,不斷探討教學的本質,了解知識的建構歷程,使學生產生知識的有效內化和概念的改變,並能活學活用,不斷以創意解決未來面對的問題。
第三,要記得教學的對象是人,是活生生的人,因此除了努力做個「授業、解惑」的「經師」,還要致力做一個懂得「傳道」的「人師」,能從歷史與文化背景、多元智慧的開發等角度,去了解每一個教學對象,尊重個別差異,帶好每一個學生。
第四,在知識爆發、終生學習的時代,教師要能以身作則,成為一個不斷自我成長的「學習人」。唯有自己繼續學習和進步,才能面對多變的未來,在教學上不斷推陳出新,解決新的教育問題。也唯有如此,才能在知識經濟時代,培養出具有競爭力,永不落伍的國民。
結語:教師的新使命
有人問三個正在砌磚的建築工人:「你在做什麼?」第一個工人回答:「沒什麼,我正在砌一面牆。」第二個工人回答:「我正在蓋一間漂亮的房子。」第三個工人則回答:「我正在建築一座偉大的大教堂。」三個人做的事完全一樣,由於認知不同,做事的態度隨之不同,他們的人生意義也因而不一樣。
教改工作也是如此。我們可以說:「教書只是餬口的工作,教書匠跟代課教師差不多,都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我們也可以說:「教書是一件好工作,我會盡力照規定把書教好。」當然,我們還可以說:「教書是我的志業,我正在參與百年難得一遇的教育改革大工程。有機會參與,我感到非常光榮,也很興奮。我從其中得到前所未有的成長,也盼望我們的下一代,能夠因為我的奉獻,而有更光明璀璨的未來。」
人生是短暫的,蓋圍牆和普通房子的機會多得是,但蓋大教堂的機會卻很難得。同理,要在教育界混,或把教書當成普通的工作好像也不難。但是,要碰到教育的全盤大翻修,而且修得很有理想性,可以嘉惠下一代,連教師自身都有成長的機會,可說是可遇不可求的機遇。
過去一年多以來,我有機會到許多試辦新課程的學校參訪。許多校長和老師都告訴我,教學創新的推動,讓教師更有自信,學生也變得比較活潑。我也發現,凡是積極投入的教師,都深有所獲。這是令人鼓舞的好的開始。
我個人越深入了解九年一貫課程,就越覺得今後我們要共同致力的,不但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偉大工程,而且還是可以實現的理想。人生短暫,但理想可以長存。五年、十年後教改工程開花結果時,我們再來回顧,我們都將額手稱慶曾經有夢、曾經努力、曾經攜手打拼。我更相信,未來將有許多人會覺得,這就是他人生諸多戰役中,最有光彩,最值得驕傲地向子孫訴說的大戰役。如果有誰現在就因勇氣不足而退縮,因理想不足而觀望,成為教改大戰役的局外人,我可以肯定的說,將來,他一定會後悔!
史學家湯恩比曾以「挑戰和回應」的學說,解釋人類文明的興衰。他認為,人類文明如潮起潮落,唯有能不斷面對挑戰,積極加以回應的文明,才能屹立不搖。個人的生命發展,也有類似情形。歷史上有許多故事和研究也都證實,養尊處優、衣食無缺的人,通常較難有幸福快樂之感,因為他們沒有什麼可以追求,也因此不懂得珍惜。一個樂觀、有使命感的人,因為人生有夢要圓,有願望中的「大教堂」要建築,即使環境再苦,工作負擔再重,仍會奮進不懈,仍會感受到追求崇高目標的快樂,覺得人生是有意義的。
我要在此呼籲各級教師,請別觀望,請別猶豫,讓我們全力投入、互相支持,一起來做個有夢想、有使命的教改人!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