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公報查詢

點閱數:801
公告中央研究院第二十五屆院士候選人名單

公布日期:93年04月28日 號次:第6574 號


中央研究院 公告
發文日期: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四月二十二日
發文字號:秘書字第○九三○一二六三九○二號
主旨:公告中央研究院第二十五屆院士候選人名單
依據: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六條第一項及中央研究院院士選舉辦法第九條。
公告事項:茲經本院第十八屆評議會第四次會議,依法審定第二十五屆院士候選人,計數理科學組二十一人、生命科學組十二人、人文及社會科學組八人,共四十一人。院士選舉被提名人曾經過嚴格審查,能夠成為院士候選人,是極高榮譽。特公告如下:

數理科學組候選人 二十一人(依姓氏筆劃排列)
姓 名 合 於 院 士 候 選 人 資 格 之 根 據
毛昭憲 以“毛賴三相理論”著稱於世的毛昭憲先生,是生物醫學界的領先人物,他的眾多科學成就對中國、美國都有卓著的貢獻。
伍法岳 伍法岳教授為凝聚態物理學者,係當代統計物理及數學物理領域中的少數主要工作者之一,亦係接受台灣基礎教育,在國際學術界卓然有成的學者。伍教授的Hubbard模型精確解為跨越凝聚態物理與數學物理之經典之作,成為近年高溫超導理論研究之唯一準繩。伍教授對於統計物理中的相變模型有獨到的研究,解答了一連串二維及高維的問題,並著有綜述性論文多種,為此一領域中的前沿知名學者。其工作之重要性可見於著作之被引用(citation)次數,以及最近兩年國內外學術界為表彰伍教授學術成就舉辦的三次國際學術會議,係學術工作者難能少有之殊榮。三十餘年來,伍教授多次返台,在學術機構作長期訪問,與國內學者合作發表三十餘篇論文,並任中研院物理所及國家理論科學中心物理組諮詢委員,為推動國內科學研究,貢獻至鉅。
朱時宜 朱教授是國際聞名的理論科學家,他先後提出許多嶄新的理論及精密的計算方法,對於強場原子及分子物理,量子化學及物理,以及動力學等領域,均有先驅性及開創性的貢獻。朱教授最重要的貢獻是在強場原子及分子物理的奠基及發展上。朱教授先後推展出一系列的generalized Floquet理論、定理,及計算方法,廣泛地應用到各種多光子的化學及物理反應及新的非線性光學現象之研究上。他在Floquet理論的許多貢獻為近代強場原子及分子物理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並提供了許多精密的方法處理複雜的大型計算。另外,他還將Floquet理論與time-dependent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TDDFT)理論結合起來,建立了研究多電子物質與強場作用的新理論基礎。這些新的TDDFT理論的發展,對於目前及未來研究複雜原子、分子、凝聚態,及生物體系的量子動力學研究,有重要的貢獻及啟發性。除了上述重要的學術成果以外,近十年來朱教授還在美國Kansas州極力推動理論科學(化學、物理、天文、生物),應用數學及工程間的技術交流及學術合作,目的在於提高理論科學與電腦高科技的研究水平,以及造就高水準的研究生。他先後創辦了兩所multidisciplinary研究機構:Kansas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KITCS)以及Kansas Center for Advanced Scientific Computing(KCASC)。他是KITCS的第一任所長以及KCASC的首任及現任中心主任。目前KCASC擁有最先進的超級電腦設備。
吳式燦 吳㊣敼訇竅O國際公認的日地物理學專家,對太陽|地球磁場連結事件(Magnetis Connection Event)及日冕質量拋射(Coronal Mass Ejection)等現象之解釋與預測,有開創性之貢獻。他推演磁性流體力學,創新數值模擬方法,開發出一套太陽能擾動及傳播之理論模式。首次成功的推論並計算出日冕質量拋射(CME)之產生機制,及所拋射磁性電漿流體(含大量質子)在行星間之傳播(太陽風)。更以之確定日冕拋射與地球外磁雲之相互作用(Sun-Earth Magnetic Connection),進而預測地球磁爆之發生。其結果均由科學衡量及太空船觀測證實。他奠定了以科學預測太空天氣(Space Weather)之基礎,對未來人類從事太空旅行及科學觀察,將有深遠影響。
李遠鵬 李教授歷年著作逾一百二十篇,均發表於國際一流期刊。在時間解析霍氏紅外光譜法、雙色共振四波混頻光譜法以及間質隔離法等研究領域,均居世界尖端之地位,對於大氣化學及燃燒化學上重要自由基之光譜學及動力學研究,貢獻良多,屢獲邀於國際會議中演講及擔任會議顧問委員,並獲各種學術獎項及教育部第一、四屆國家講座,合於本院組織法第四條第一項之資格。
李德財 一、 計算幾何學專門探討幾何計算問題之複雜度及演算法的設計與分析,可以應用於不同領域,例如Operations Research, Computer Graphics, Pattern Recognition, VLSI/CAD, Robotics等等,李教授在計算幾何學領域及演算法貢獻卓著,許多研究成果已廣為流傳,皆被引用於文獻及教科書中。李教授為計算機幾何學領域知名國際期刊International J. of Computational Geometry & Applications的創辦者,也擔任演算法領域數個國際著名期刊編輯。二、 李教授曾接受國家地理頻道「熱門科學|台灣篇」專訪,介紹以新的控制技術及能源監測管理來開發的電動機車控制系統(http:/www.iis.sinica.edu/.tw~dtlee/EM_national geographic_2002.mpeg)。該報導並於二○○二年十月二十一日在全球同步播出。此項控制技術及整車速度控制系統與能源管理系統也獲得了美國及中華民國之專利。三、 李教授擔任二○○四年將舉辦的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ing, Sensing and Control議程主席,及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and Expo.大會主席。李教授也對院內、院外的跨所、跨領域大型計畫,如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以及國科會基因醫藥國家型科技計畫之生物資訊服務核心設施計畫之推動,扮演資訊技術支援及協調等極重要的角色,成績斐然。
胡正明 一、胡正明教授是世界積體電路元件微型化與可靠性研究之先驅。其研究成果直接幫助過去半導體元件的開發,及未來的微型化。二、胡教授領導研發的MOSFET BSIM Model是重要國際標準,全世界大多積體電路設計均使用此標準。三、胡教授發明多項新元件,包括極受注目的FinFET。四、首創以計算機模擬電路的可靠性,並創立公司發展軟體工具,以革新電路可靠性之科技。五、著作七百篇,指導博士生達六十人,影響達美洲、亞洲及歐洲。六、協助提升台灣半導體工業技術。
胡 玲 胡玲博士在高分析光刻及離子腐蝕技術之先導貢獻,成為量子電子及光電元件製造之關鍵技術並大量為電子工業所採用。
范良士 范教授經由大量的著作(十六本書籍,十九篇書章,二百六十篇期刊論文及二百四十篇會議文章)、發明(六項專利權)和演講(一百一十個短課程或專題演講),在石化能源轉化、環境污染控制、流體化技術以及粉粒體操作等領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的貢獻包括發明二項在工業操作成功的乾淨煤炭處理程序,及發現了吸附反應及環境化學中最重要的基理之一。他的其他發明還包括三維顆粒體影像速度系統(3-D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和三維電容斷層影像技術(3-D electrical capacitance tomography) 以獲得多相流體化系統中即時、非干擾性的影像、數據及多項流體化新理論的發現及證實。范教授在他專業領域之重大貢獻,可藉由下列要項獲得佐證:首先,根據科學資料機構〔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之統計,范教授之著作,自一九八一至一九九七年間,在流體化及粉粒體技術之領域中,為世界上最常被引用的作者;其次,范教授現在擔任十一家國際期刊之編輯委員;最後,范教授獲得逾四十項榮譽頭銜,包括榮譽博士學位、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以及來自專業領域、期刊、大學的最高榮譽獎項。在俄亥俄州立大學,范教授不僅榮任校長顧問,更以系主任的傑出表現而聞名。范教授同時透過與政府部門、大學及工業界的緊密合作,對推動台灣相關領域之科學及科技發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翁玉林 翁教授是世界頂尖的行星大氣輻射傳能及光化學的專家。他所建立的金星、火星、木星及泰坦(土星的衛星)等大氣的光化學模式,被公認為最具權威性,因此對人類的探索太陽系有重大的貢獻。他也是目前主要的行星探索任務,如伽利略及Cassini太空船任務等在理論方面的領導人。翁教授在全球變遷研究上也很有成就。他闡明了溴是如何破壞臭氧層,以及甲烷及一氧化氮等微量氣體對溫室效應的增加。他參與的科學研究團隊提出了由太空以高精確度來量測全球二氧化碳分布的新方法,已獲美國太空總署支助,將為全球增溫的研究開闢新頁。他還是世界第一位深入探討氫為「乾淨」能源的未來經濟所可能遭遇的環境問題。翁教授對台灣地球及天文科學的發展非常投入,在中研院客座一年,推動全球變遷研究;並擔任天文所籌備處的諮詢委員十年之久。翁教授不但對科學研究非常執著而成果豐碩,還熱愛中華文化,他以儒家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來服務人群,足以作為年輕一代的楷模。綜上所述,翁教授的科學成就及其高尚人品,值得選為院士。
馬佐平 馬教授於其專習之學術上的著作,包括他所編輯的書籍,為數本書所寫作的章節,及發表在專業期刊上共有一百多篇。
陳力俊 陳教授合於中研院組織法第四條院士資格第一項規定。陳教授二十餘年來致力於積體電路薄膜材料研究,於金屬矽化物在矽晶上磊晶成長與界面結構、金屬與矽晶固相生成非晶質中間層、積體電路低電阻率金屬接解與連線、離子佈植矽固相磊晶成長與缺陷鑑定及消除、金屬薄膜與矽|鍺合金以及鍺晶反應與結構基礎與開創性研究上具傑出成就。為國際知名學者,同時培育博士生與碩士生各超過四十五與七十人,皆為學術、研究、產業界中堅優秀人才,有相當多並已達舉足輕重地位,對我國科技發展有卓越貢獻。陳教授自一九九二年初擔任國際期刊「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主編。該刊為國內應用科學類唯一列名SCI期刊,每年出十二|十六期,稿件百分之八十來自國外六十五國,獲國科會一九九四|二○○三年連續十年傑出期刊獎,不僅提升我國在國際上之學術地位,而且促進我國與國際間之學術交流。陳教授曾擔任兩任四年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材料科技聯合會創會會長,現任顯微鏡學會理事長,促成學術社群健全發展與國際交流。於一九九九年六月當選國際材料研究學會聯合會第二副會長(Second Vice President),任期兩年,為我國在國際組織執行委員會中,爭取到一席之地,促進國際合作。
陳守信 陳教授為國際上知名之軟性物質(soft matter)及複雜流體(complex fluids)的靜態及動態結構研究專家,開創了多項首創之雷射散射及中子、X光散射分析理論,領導此方面之研究數十年,對增進複雜流體及軟性物質的物理性質了解有顯著及重要的貢獻,為世界上公認最頂尖之散射研究專家之一。一九六四年和諾貝爾獎得主Prof. B. N. Brockhouse作博士論文研究時發展出space group representation理論,成為後來大家作晶體散射分析所使用之標準理論。一九六七年和諾貝爾獎得主Prof. N. Bloembergen作博士後研究時發展出世界第一套雷射散射數位光關連器(photon correlator),並成功的用在混合液體近臨界點的光散射研究。開啟了以後世界上光關連散射(photon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的快速發展和應用,也在後續發展出Laser Doppler Velocimetry的雷射量測技術。自二○○○年,發展出非彈性散射X光分析理論,為世界首度量得生物雙層薄膜(lipid bilayer)在薄膜面上之二維動態頻譜,對了解生物結構特性至為重要。在二○○三年,陳教授的研究小組繼續成功的量得聲子沿B-DNA螺旋軸在液晶相的傳送色散關係,並且有重要的發現,研究結構顯示解離的離子價數對聲子的衰減有重要的影響,開創非彈性X光散射在生物大分子的研究領域。
黃 鍔 黃博士發明之HHT訊號分析法,被公認為該領域中一項重大的突破,因為它解決了以前所有別的方法不能分析非線性、不穩定(Nonstationary)訊號的難題。HHT可應用的範圍甚廣,對許多領域都會有深遠之影響。黃博士並與國內數所大學在地震、土木工程及太空物理等方面密切合作,做出重大貢獻。
甯德雄 甯博士於專習之學術與應用技術有始創性的著作以及重大貢獻。他對於專習之學術及科技有始創性的貢獻。對熱電子效應、雙載子電晶體(Bipolar Transistor),以及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科技的研發與創新貢獻殊大。在領導和參與“絕緣體上矽”(SOI)元件物理及技術方面亦有極大的貢獻。甯博士是IBM公司在矽元件物理與技術研究的領導人之一,他與他領導的研究成果對半導體及電子資訊工業的發展有卓越的貢獻。他的著作對學術界和工業界的研究亦有極大的影響。他發表了一百多篇專題論文和取得二十多項專利。他和陶源博士(Yuan Taur)集合他們多年來在矽元件物理及技術之研究心得寫了一本參考教學兩用的書“Fundamentals of Modern VLSI Devices”。此書已被美國很多大學採納為教科書。甯博士是半導體工業界及電子電機工程學會一致承認的權威之一。
楊祖保 楊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吸附。吸附是分離科學與工程中最重要的領域之一。他在吸附理論和吸附分離過程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與突破。他發明了許多最佳的吸附劑:比如空氣分離、有機化合物分離;最近,又發明了最佳的汽車燃料脫硫劑。這一成就對環境保護有重大影響。楊教授利用量子化學,發展了獨特的理論計算來設計最有效的吸附劑,以便應用於工業吸附分離過程。他的專著“氣體吸附分離過程”在吸附領域具有最高的引用率。他的另一專著“吸附劑:基本原理及應用”是吸附材料科學與應用方面第一本也是目前唯一的專著。
廖國男 廖國男教授對大氣輻射傳輸及雲物理研究的理論發展及其在遙測和氣候動力方面的應用有先鋒性和創新性的貢獻。
劉必治 劉教授為信號處理領域中之卓越先驅者,其多篇論文對該領域之發展具有突破性之重大影響,曾獲權威學術刊物之最佳論文獎數次;其係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曾分別獲得IEEE信號處理學會及IEEE線路系統學會之最高學術獎。所指導之五十位博士中(十位中國學生),多數在信號處理領域中獲得重要研究成果,並在該領域中處於領導地位。
劉國平 劉國平博士在過去三年擔任原分所所長,領導同仁努力提昇該所之學術地位成效卓越。過去二十多年來,他個人對化學反應動態學方面的研究更是做出了非常傑出的貢獻,略述如下:一、首次證實化學反應中,量子動態共振的存在並了解其表徵特性。二、發現反應物間的非常微弱的凡得瓦爾作用力,在某些化學反應中竟然可以造成重大的影響。三、發展了都卜勒選擇離子飛行時間偵測技術,並用以研究同時具有能態及角度解析的化學反應動態學。四、發展三維離子速度成像技術,以量測多原子反應中,成對產物能態之間互相關連的訊息。
蕭蔭堂 蕭蔭堂先生在多複變、微分幾何和代數幾何等核心數學領域為世界性的權威,多年來經常訪問台灣,對國內數學發展極為關注,蕭先生深合院士資格。
顧德隆 顧教授是「鈾系不平衡」研究的世界級大師,他對宇宙射線造成的核種及穩定碳、氧同位素在地球科學、海洋科學及環境科學上的應用,俱有精湛的造詣,著作等身,不愧是一位全方位的同位素地球化學專家。他曾多次回台作學術訪問,一九九一年曾至台大海洋研究所授課,並於中研院地科所作研究四個月。為台灣造就高級科研人才。他亦曾任中研院地球所學術諮詢委員,及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的科學指導委員和審評委員(近年擔任主席),他經常為國科會及教育部提供諮詢服務。
生命科學組候選人 十二人
姓 名 合 於 院 士 候 選 人 資 格 之 根 據
于寬仁 于寬仁教授對神經化學及神經發生學,尤其有關於複合糖質的研究有傑出的成就。他對糖脂質的化學結構,轉化代謝,及物理結構,以及糖脂質於神經病變病理機制作出許多基本的貢獻。
王 寬 王寬教授在肌肉組織研究領域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他研究的方向縱跨生化、生物物理、細胞生物及生理學。三十年來他一直是一位創新者,他發現並命名數種重要的肌肉分子,包括Filamin、titin、talin、nebulin及nebulette,這些發現開創了一個在肌肉研究的新格局,並對於和肌肉相關(含心臟)之疾病致因闡明有重大的貢獻。王教授已有八十篇論文發表,許多發表在重要的期刊上;王教授對台灣之生命科學極為關心並積極參與。總括而言,王教授之資格極適合為院士候選人。
余淑美 余博士深具卓越見識及優秀領導能力,不只是聞名國際第一流的植物分子生物學家,她在農業生物科技發展上的貢獻也對未來台灣農業科技化有極深遠的影響。在基礎生命科學方面,余博士領先國際間在「糖調控植物基因表現分子機制」的研究。為第一位鑑定出植物基因啟動子上對糖調控有反應的核酸序列,與這些序列相互作用的轉錄因子,以及糖訊息傳遞途徑重要的因子。她的研究成果極為傑出,均發表在國際第一流的期刊上。由於成就深受肯定,被邀請在國際重要期刊(Plant Physiology)及教科書(Molecular Biology of Rice)上寫回顧評論性文章。余博士的另一重大成就是發展出「極有效率的水稻基因轉殖方法」。在過去多年,能夠利用Agrobacterium(農桿菌)進行基因轉殖的植物,僅限於蕃茄及馬鈴薯等雙子葉植物,而主要的榖類糧食作物,例如稻米及玉米,卻無法利用農桿菌進行基因轉殖。余博士所領導的研究室同仁成功地完成許多西方科學家所做不到的事|利用農桿菌進行高效率的水稻基因轉殖。她的成就獲得多位國際知名學者來信恭賀,而這個基因轉殖方法已成為現今全球水稻品種改良及基礎研究最主要的方法。余博士最近推動兩個非常重要的整合型研究計畫|「水稻功能性基因體」計畫及「植物分子農場」計畫。這二個計畫將把台灣的農業生物科技發展推到國際競爭的舞台上。余博士學術貢獻的最大特點之一,是將基礎研究的成果轉換成生物科技上的應用。她已有超過十二個專利(美、日、台灣地區),而其中一部分技術轉移至國內及國外之生技公司。她在生物科技研究的成就之一是利用基因轉殖植物及細胞培養來生產商業價值的酵素或蛋白質,也就是「植物生物反應器或分子農場」。她的研究成果深受重視,二○○三年獲邀在國際會議American Society of Plant Biologists演講並主持研討會。余博士也很積極地推動及改善台灣農業研究與發展的政策及環境,參與許多重大研究計畫的審查及基因改造植物的食品與田間生物安全法規的制訂。她受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的委託擔任召集人,聘請許多傑出專家在行政院二○○三年產業科技策略(SRB)會議中討論未來台灣農業發展的方向、問題及解決方案。最近更積極參與國家農業研究院的規劃,協助農委會的轉型。總而言之,余博士是(一)一位在非常競爭的學術研究領域中非常傑出及受高度肯定的科學家;(二)一位發展應用生物科技非常成功的科學家;(三)一位積極參與學術性服務及行政工作的熱心學者,及(四)一位深受敬重、有遠見、為台灣農業生物科技發展不斷努力的科學家。值得重視的是這些成就皆在余博士於一九八八年底回到台灣之後至今所完成,是一位所有事業在台灣發展非常成功的典範。
吳仲義 吳教授在分子演化遺傳學領域作出了傑出的貢獻。自一九九八年來,他一直擔任芝加哥大學生態和演化系系主任,該系是美國在此領域中走在最前沿的科研單位。
胡流清 胡教授在分子和人類遺傳領域是世界知名的學者。他在苯丙酮尿症(PKU)的開創性的發現,導致了臨床運用分子遺產學方法在產前診斷高危險家庭和預測病人預後的發展。這些開創性的貢獻是將整個先天性代謝異常研究領域推向了分子時代的典範。他同時也是一位在基因治療領域國際公認的先驅和權威。在腫瘤研究方面,他已有幾個臨床試驗項目正在轉移性腫瘤病人身上展開。他是一九九九年美國基因治療協會(ASGT)主席及一九九○年旅美華人生物科學家學會(SCBA)主席。
張文昌 張教授從事花生四烯酸之代謝前後已滿三十年,且已有許多研究成果,更在一九七六年中期發表在炎症組織及牛精囊發現花生四烯酸可轉變成一個新的前列腺素6-keto PGF1a,半年之後PGI2被報告,得知6-keto PGF1a是PGI2的水解產物。近十年來張教授仍在上皮細胞花生四烯酸代謝調控這一領域深入探討,發現人類上皮癌細胞有一花生四烯酸氧化代謝抑制因子存在,並純化確定為PHGPx。同時也發現上皮生長因子可誘導十二脂氧化酵素基因的表現,其研究層次已經到分子生物層次,在其基因轉錄調控上,發現一個作用新機制。上皮生長因子所誘導的轉錄因子c-Jun在細胞內可與另一轉錄因子Sp1結合,而Sp1扮演著「攜帶者」的角色,藉由其基因啟動子之Sp1結合部分的結合,把c-Jun帶至基因啟動子來活化基因轉錄活性。這些研究成果對花生四烯酸氧化代謝的調控具有pioneer的重要貢獻,曾多次受邀出席前列腺素相關國際會議研討會作專題演講,其在前列腺素相關研究的傑出表現已廣獲國內外學術界的肯定。
許重義 腦中風位居台灣十大死因第二名,僅次於高居首位之癌症。不論在美國或台灣,許教授是位頂尖的腦中風研究專家,與其研究團隊已為基礎中風研究建立最佳的腦中風模式,且發現創新的研究成果:(一)最先發現缺血後的轉錄因子活化,此為腦中風後,最早出現改變的細胞毒素與細胞保護基因表現。(二)最先確認出在缺血的腦部中自由基傳遞損害後的DNA修復。由(一)、(二)結果可做為缺血性神經元凋零死亡的基本機轉。細胞自然凋零是目前有效地減少腦中風後腦損傷治療方法的主要發展方向。許教授與其研究團隊劃時代地釐清血清葡萄糖、腦水腫與鋅離子為腦中風預後的主要因素。綜合以上,這些成果可做為未來建立有效地腦中風治療方法的重要基礎。許教授極具影響力之貢獻可見於其在二○○三年九月二十五日ISI期刊引用資料庫所顯示的發表著作共被引述五、二三一次。許教授在二○○二年返台前擔任美國聖路易市華盛頓大學(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二○○三年全美醫學系排名第二)邦斯|猶太醫院(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二○○三年全美醫院排名第七)的腦中風研究中心主任,此中心在許教授的領導下,在二○○○年被醫療評鑑網站(healthgrades.com)評選為照顧病人數最多腦中風中心且提供頂尖的腦中風醫療照護,同時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獎勵與補助中名列前茅。
陳培哲 一、陳教授自十餘年前首先闡明D型肝炎病毒之基因體及其複製機轉以來,對D型肝炎病毒之分子生物學有不少基本的貢獻,例如建立可持續複製的細胞株以提供研究的細胞模式,並剖析D型肝炎病毒與B型肝炎病毒的相關關係,分析出B型肝炎表面抗原對D型肝炎病毒的組合所需基因成份,進一步且對D型肝炎的組合機轉有深入的研究成果呈現,目前正集中研究細胞以病毒RNA為模板的RNA-dependent-RNA replication的分子生物學,以及delta抗原蛋白修飾與RNA模板的互動關係。二、近年來,對於B型或C型肝炎所引起的肝細胞癌由於病毒學方面似乎找不出致癌的機轉,為突破此困境,對於宿主肝細胞基因體的分子遺傳學變化加以分析,發現肝癌細胞染色體4q或16q有基因失落,很可能有抑癌基因存在其中,已建立相關的研究,特別著重在以家族性肝癌的研究團隊積極進行此方面的研究,這些研究活動將可使我國在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基因體醫學不致缺席。三、二○○三年自SARS爆發,首先完成台灣SARS冠狀病毒株的基因體定序及選殖,協助診斷及疫情防治,各種質體提供國內、外三十個實驗室,有助於擴大SARS之研發結果。基於陳教授的卓越學術貢獻,應合於中央研究院院士資格。
黃煥中 黃煥中教授在學術期刊上曾發表七十篇以上的研究報告,並在書籍或期刊上發表過約三十篇研究或回顧性文章。應美國植物生理學會之邀,黃教授撰寫了一本名為Plant Peroxisomes的書籍。這本書至今仍是研究Plant Peroxisomes方面最常受人引用的書籍。他在種子蛋白質(發現及命名半數的種子蛋白質及改進其營養成分),種子油脂之遺傳工程(確認調控酵素並運用種子蛋白質的啟動子),與花的形成(tapetum細胞的領導性研究與其應用)方面的傑出先驅成就,早已得到同儕們的肯定。黃教授經常參與台灣學術界的各項事務。從一九九五年至今,黃教授一直擔任中研院植物所的諮詢委員。他並曾擔任台大植物系的審查委員。黃教授發動台大植物系系友獎學金的設立,他與其他兩位系友共同帶動捐款的活動。黃教授還多方面參與了中研院、台大與清華大學的人員聘用及升等方面的審查、中研院研究計畫的審核,以及國科會傑出獎的評選。黃教授以亦師亦友的態度及經費的提供幫助了許多來自中研院的年輕學子。在他的悉心指導下,十位曾任中研院研究助理的學生其中五位已取得博士學位、三位仍在攻讀博士,二位則曾任博士後研究。此外,尚有二位副研究員也曾受到黃教授二至三年的特別指導。
裴正康 裴教授在兒童白血病領域中,是全世界最權威的學者和導師。他在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生物學研究,以及經由以治療方案為基礎的臨床試驗來增進治療結果方面,均貢獻卓著。根據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裴教授是過去十年間全球論文最常被引用的臨床醫學研究者之一,也是整個兒童癌症學界論文最常被引用的第一人。他同時對台灣白血病的治療和研究,影響深遠。每年他都撥冗回台講學,並指導規劃治療方案及研究方向,而且安排贊助多位台灣的臨床和實驗室研究者,到他中心進修,獲致重大成果,造福台灣。他對全球的白血病研究,居於領導地位,定期召集國際上最頂尖的學者會議和工作坊,研討白血病學界最迫切的議題。他能夠動員所有全球兒童白血病研究的領導人物,來寫由他主編的兩本好書(兒童白血病,急性白血病的治療:臨床研究的新方向),也足證他在專業領域的領導者地位。
劉宗正 劉宗正教授對蛋白質合成、基因調控的結構與功能有深入的研究,他將PCR應用於心肌病的分子診斷,建立了嶄新的分子心臟學。他以人類心臟基因組為基礎,對心臟發育與疾病的關係作深入研究,成果發表為重要論文“分子心肌醫學的基因基礎”,該論文被著名學術期刊Circulation推崇為心臟基因組的重要里程碑。劉教授最近完成了人類心血管全部基因庫,並研究出第一個人類心臟晶片,還提出了心血管基因集中分布在特定染色體的證據,對於心臟基因對心臟的分化、成長及心肌病的調控有傑出貢獻,在國際分子心臟學領域達到極高境界。劉教授在台灣創導分子心臟學研究,引進最新學識,為高等學府及各醫學中心作學術演講,並積極參與中央研究院生醫所、國科會及國家衛生院的諮詢審核工作,對台灣學術研究有重大貢獻。
蔡明道 蔡明道教授是世界公認的化學和生物學的學術權威,他是很多科研領域的創始人和傑出學者,例如:立體磷化學、手性磷酸鹽和磷脂研究、磷酸肌醇類似物的合成、學(磷脂A2、磷脂C、腺甘酸激、DNA聚合等)、腫瘤抑制蛋白質研究、蛋白質片段FHA在信號傳導和癌症中的功能研究。蔡明道教授同時也是有卓越才能的決策人和領導人:他建立了俄亥俄州核磁共振協會,擔任俄亥俄州立大學貴重儀器中心主任十年,擔任研究生培養項目負責人八年,並在今年擔任華美化學與化工學會的會長,同時兼任美國和台灣多家研究機構的顧問和評審委員會的重要會員。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候選人 八人
姓 名 合 於 院 士 候 選 人 資 格 之 根 據
于君方 自畢業於美哥倫比亞大學後,于君方教授即任教美Rutgers大學宗教系達三十年之久。其學術大作,計有專著書本六項,論文三十多項。卓越成果有目共睹,早獲學界同仁及有關學術協會稱賞和重視,亦推崇為當代中國佛學與中國宗教之佼佼學人。其近撰《觀音菩薩的中國化》尤為不朽之巨著。
王汎森 王教授對於中國近世思想文化史,尤其有關兩次重要轉型|明清之際與近現代|有卓越之貢獻。一、就明清之際而言,王教授著作對於轉型之發展及其限制有獨具慧眼、提要玄之發掘與分析。二、就近現代而言,王教授對於轉型之三個面向:傳統文化典範之式微以及新思想取向與模式之出現,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思想辯證關係和現代知識分子與學術社群之興起,均有精闢深入之剖析。
王德威 王教授於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方面貢獻卓著,著作極豐,對推動台灣文學之英譯及研究方面,更領風氣之先。他曾任世界知名學府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主任六年之久,領導主持全系師生之教學及研究工作,成績卓著。
陳永發 二十世紀大陸的中共革命史(包括成功與失敗),是目前學術上一大課題。陳永發先生的第一部書:Making Revolution in Eastern and Central China, 1937-45分析在中日戰爭的形勢下,中共推行農村運動,勢力遍及華北,使其戰後能與國民政府分庭抗禮。他的第二部書:《延安的陰影》研究延安時期的「整風運動」,指出其陰暗面及危險性,為日後文化革命時期大規模運動之雛形。他的第三部書:《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從革命奪權到告別革命》是一部新通史,內容除政治史外,兼述社會經濟及文化思想史。陳永發先生接受西洋史學訓練,治學力求客觀,不摻雜任何政治考慮。其著作精詳透徹,創見甚多,具有永久價值。陳教授為目前全世界研究中共歷史學者之翹楚。在台大教學多年,近並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專就其著作之成就而言,足充院士而無愧。
黃進興 黃進興先生自一九八三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後,治學精進不已,每數年即開拓一新領域,為中外學術界所重視。茲擇其最要者,列舉三項:一、一九九五年他的專著《十八世紀中國的哲學、考證學與政治》(英文)在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刊行,極獲佳評,二○○二年有普及本(paperback)問世,可證其流行之廣。二、上述英文專書完成後,黃先生即展開第二階段研究,以孔廟禮制為中心,開創了比較宗教史與文化史的新園地,有專書二種問世。此一領域適與西方漢學界的新潮流匯合,而搶先一步。因此備受美國同行推重,並將其中重要論文一長篇譯為英文,收入哈佛大學出版社最近出版的一部重要論集中。三、黃先生最近獲得「傑出人才基金會」講座,還撰寫一部有系統的史學理論的專書。他已收集西方近十年來關於後現代史學理論的專書與論文數百種,詳析其起源與影響,並評論其得失,已有專章多篇,陸續刊布中。黃先生兼精中國學術思想史與西方歷史哲學與方法論,在中年一代史學家中,允為最傑出、最有成就之一人。
劉述先 一、劉教授為國際上聲譽卓著之宋明理學專家,中英文著作宏富,有一寬廣之比較視野。自二十世紀七○年代以來努力不懈,向西方宏揚中國哲學睿識,又吸納西方哲學睿識以改造傳統中國哲學。強調儒學之開放性,被譽為現代新儒學最有代表性之人物之一。二、一九九三年起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共同主持「當代儒學主題研究計晝」。已完成三個三年計畫,現正進行第四個三年計畫。不斷組織研究,態度開放,多元互濟,已召開大小型會議十多次,出版專著、論集十多冊,質量均佳,在這方面研究取得尖端領導地位。三、自二○○○年起擔任東吳大學端木愷講座教授,積極參與該校多項學術研討活動,並擔任該校整合型研究計畫顧問;除發表多篇論文外,並多所提供學術慧識,其致力於提升大學學術水平,已然貢獻卓著。
謝 宇 謝教授是世界級的卓越社會學家,不論是在美國社會學界或在國際社會學圈裡,都有崇高的學術聲望與地位,其研究貢獻不只重大,而且深具前瞻性與突破性,引導著相關研究發展之未來走向,對於社會學實徵研究的整體發展具有廣泛且深遠的影響。以下由四方面說明提名謝教授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的根本原因。一、謝教授在取得博士學位的七年後,即被禮聘為密西根大學社會學的講座教授,這是美國社會學界相當罕見的學術成就,顯示出其研究功力早已被高度肯定。自那時起,他一直是密西根大學社會學系最有影響力的教授。他目前是該系Frederick G. L. Heutwell 講座教授,自二○○四年起將成為Otis Dudley Duncan學院教授。二、謝教授的研究成果相當豐碩,共有四本專書與四十五篇學術論文,其中絕大多數都發表在世界第一流的學術刊物上。最近,哈佛大學出版社二○○三年出版了他的專書《科學界的女性》,已得到包括Otis Dudley Duncan, Chris Winship, Paula England和Suzanne Bianchi等頂尖社會學家的強力推薦。總體而言,不論是在統計研究方法、社會階層、或人口學的領域裡,謝教授都有許多最具學術權威性的論著。三、由於其卓越的學術成就,謝教授已在美國獲得了很多學術獎勵與榮譽。四、謝教授對於台灣社會學的發展也有重要的貢獻,譬如於二○○二年來台擔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第一屆評鑑委員會的召集人。此外,他也是該所的學術諮詢委員以及中央研究院蔡元培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顧問委員,並曾多次參與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助的評審工作,對提昇台灣社會學的研究水準已有實質貢獻。
羅聞全 羅聞全先生在財務經濟學領域乃為世界頂尖之學者,在諸多財務學的領域中羅聞全先生貢獻卓著,特別是在連續時間隨機過程之估計方法,衍生性金融商品定價理論,交易資料之分析,發展關於報酬與成交量交易過程之模型,與風險管理之研究。羅聞全先生獲得許多世界重要獎項,包括: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一九九○年年度最佳論文獎,一九九八年TIAA-CREF之Paul A. Samuelson Award,二○○一年國際財務工程協會之年度財務工程獎,二○○二年古根漢基會會士,二○○三年計量經濟學會會士,諸多獎項可以證明羅聞全先生對財務經濟學領域貢獻卓著並獲得各方肯定。
Code Ver.:F201708221923 & F201708221923.cs
Code Ver.:201801051632 & 201801051632.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