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數:1644
公告中央研究院第26屆院士候選人名單
公布日期:95年04月26日
號次:第6685號
中央研究院 公告
發文日期:中華民國95年4月20日
發文字號:秘書字第09501230602號
主旨:公告中央研究院第26屆院士候選人名單
依據: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6條第1項及中央研究院院士選舉辦法第9條。
公告事項:茲經本院第19屆評議會第2次會議,依法審定第26屆院士候選人,計數理科學組16人、生命科學組15人、人文及社會科學組7人,共38人。院士選舉被提名人曾經過嚴格審查,能夠成為院士候選人,是極高榮譽。特公告如下:
數理科學組候選人16人(依姓氏筆劃排列)
姓 名 合 於 院 士 候 選 人 資 格 之 根 據
朱時宜 一、朱教授是國際聞名的理論及計算科學家,他先後提出許多嶄新的理論及精密的計算方法,對於強場原子及分子物理(atomic and molecular physics in strong fields),原子及分子共振態(resonances),time-dependent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TDDFT) 理論的新發展,量子混沌(quantum chaos)及分形(quantum fractal)等領域,均有先驅性及開創性的成果貢獻。朱教授最重要的貢獻是在強場原子及分子物理的奠基及發展上。他先後推展出一系列的generalized Floquet理論、定理及動力學(time-dependent dynamics)的精密計算方法,廣泛地應用到各種多光子的化學及物理反應及嶄新的非線性光學現象之研究上,對近代強場原子及分子物理的研究有許多開創性及突破性的貢獻及奠定了新的理論基礎。朱教授最近有關self-interaction-free TDDFT理論的研究發展對於目前及未來研究多電子原子、分子、凝聚態及生物體系的量子動力學研究,均有重要的貢獻及啟發性。另外他最近在量子計算(quantum computing)及attosecond science等嶄新的領域也已有先驅性的成果貢獻。二、除了上述重要的學術成果貢獻以外,近12年來朱教授還在美國Kansas州極力推動理論科學(化學、物理、天文、生物)、應用數學及工程間的技術交流及學術合作,目的在于提高理論科學與電腦高科技的研究水平以及造就高水準的研究生。他先後創辦了兩所multidisciplinary研究機構:Kansas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KITCS)以及Kansas Center for Advanced Scientific Computing(KCASC)。他是KITCS的第一任所長以及KCASC的首任及現任中心主任。目前KCASC擁有最先進的超級電腦設備。合於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四條之資格。
吳式燦 吳博士開創了以MHD理論來研究太陽大氣及日地環境中之動態現象,其貢獻被公認為奠定了「太空天氣space weather」研究之基礎。他是一位國際日-地物理研究界的領導學者,曾擔任SCOSTEP執行委員多年,目前是此ICSU下科學委員會之副主席,並參與多項重要之美國太空科學規劃委員會。合於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四條之資格。
李遠鵬 李教授歷年著作逾130篇均發表於國際一流期刊,係世界知名之自由基研究專家,其在時間解析霍氏紅外光譜法、雙色共振四波混頻光譜法以及間質隔離法等研究領域,均居世界尖端之地位,對於大氣化學及燃燒化學上重要自由基之光譜學及動力學研究,貢獻良多,屢獲邀於國際會議中演講及擔任會議顧問委員,並獲各種學術獎項及教育部第一、四屆國家講座。合於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四條第1項之資格。
沈志勳 沈志勳教授現任史丹佛大學Geballe尖端材料實驗室(Geballe Laboratory of Advanced Materials)主任。Geballe尖端材料實驗室是史丹佛大學集物理、應用物理、化學、材料、電機、機工等多系科精英所組建的大型材料研究實驗室。1989年至今,沈教授在超導、磁性、介電體、氧化物導體、有機導體、半導體及能源材料等諸多領域的研究成果得到國際同行的矚目和認可,成為其專業領域的領導人。到目前為止,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Nature)、 科學(Science)及Physical Review Letters 上發表了五十幾篇專業論文。其中有五篇文章被國際學術組織ISI的數據統計定為被引用最多和最有影響的新近論文。因其研究的成果,沈教授獲得許多重要獎勵與榮譽:美國NSF青年研究員獎;Sloan基金會研究員獎;OCPA傑出青年獎;美國能源部基礎能源科學傑出成就獎;日本武田基金會技術促進獎;2000年第一個獲得新設立之每三年頒發一次的世界超導實驗物理界重要大獎:H. Kamerlingh Onnes Prize。合於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四條第1項之資格。
范良士 范教授在多相流流體力學、多項反應工程的領域及能源和環境系統控制的應用都有傑出的貢獻。其中包括將煤、石油、天然氣等轉化成燃料、電力和化學品的石化能源系統,以及SO2、H2S、NOX、CO2、Se和As的環境化學及排放控制領域。流化床技術和粉粒體技術是化學工業的基石,且范教授也是最常被化學及化工期刊引用的研究者(科學資料機構)。再者,他所發現之氣泡尾波動力學及流程轉變機制,是暸解多相流流化系同基礎之核心。另外,范教授所發明的三維體積電容斷層影像技術是三維即時、非干擾性測量的革命性方法。近年來范教授發明了四個使用煤炭產生電力、能源及化學物之“乾淨煤炭”處理專利程序,目前也已經過商業證實其實用性,並授權給相關企業。還進一步找出其中一個最被廣泛研究的空氣污染之反應化學原理。他研究的影響力遍及理論、實驗技術、電腦模擬、及實務應用,可從他獲得逾五十項榮譽得知,包括:榮譽博士學位、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以及多項來自專業領域、期刊和大學的最高榮譽;尤其是最近獲得的美國化學學會在工業及工程化學領域之最高榮譽2006E. V. Murphree獎及俄亥俄州立大學最高榮譽每五年頒發一次給200,000名校友和3,000名教職員中一名成就最卓越之Joseph Sullivant勳章。范教授目前是俄亥俄州州立大學終身榮譽教授,並榮任校長及教務長之顧問,對於台灣工程科學、實務、和教育也有多方面的重要貢獻。合於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四條之資格。
莊炳湟 莊教授從事通信及資訊領域方面的研究,聲譽卓著,從理論至實務,皆有可觀的成果,早已蜚聲國際,於2004年獲美國國家工程院(NAE)院士的榮譽,實至名歸。莊教授的成功乃植基於其研究工作的兩大特點,一是以精闢與嚴謹的數學方法,提出新論點,找出突破性的觀念與算法,以解決實際且重要的問題,二是以科學取向領導團隊,成功地發展出超越傳統的嶄新科學技術。莊教授的研究成果,在無線通信、信號傳輸、人機界面與自動化和數位廣播等各方面,都有實際而深遠的影響,已在許多系統中廣泛使用,並為其贏得許多殊榮(比如:貝爾實驗室Bell Labs院士,信號處理學會Signal Processing Society終身學術成就獎,電子與電機學院IEEE院士等);莊教授對國內科技界貢獻良多,多年來屢次返國講學、諮詢及研究合作。合於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四條第1項之資格。
陳力俊 陳教授三十年來致力於薄膜材料研究,於金屬矽化物在矽晶上磊晶成長與界面結構、金屬與矽晶非晶質中間層、低電阻率金屬接觸與連線、離子佈植矽磊晶成長與缺陷、金屬薄膜與矽-鍺合金以及原子尺度結構研究上具傑出成就。歷年來受邀在國際會議與期刊專輯、專書發表邀請論文110次,擔任國際學術會議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主持會議主席或最佳論文評審120次。同時培育博士生與碩士生各超過五十五與八十人,皆為學術、研究、產業界中堅優秀人才。對我國科技發展以及學術地位提升有卓越貢獻。合於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四條第1項之資格。
陳守信 陳教授為世界上公認最頂尖之雷射、中子、同步輻射X光散射研究專家之ㄧ,為國際上知名之軟物質(soft matter)及複雜流體(complex fluids)的靜態及動態結構研究專家,開創了多項首創之雷射散射及中子、X光散射分析理論,領導此方面之研究數十年,對增進複雜流體及軟性物質的物理性質了解有顯著及重要的貢獻,近年並開創出分析同步輻射X光非彈性散射研究生物大分子結構動態的方法。陳教授在1964年和諾貝爾獎得主Prof. B. N. Brockhouse作博士論文研究時發展出space group representation理論,成為後來大家作晶體散射分析所使用之標準理論。1967年和諾貝爾獎得主Prof. N. Bloembergen作博士後研究時發展出世界第一套雷射散射數位光關連器(Photon correlator),並成功的用在混合液體近臨界點的光散射研究。該研究開啟了日後世界上光關連散射(photon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方法的快速發展和應用,並在後續發展出雷射都卜勒速度儀(Laser Doppler Velocimetry)的量測技術。自2000年,發展出非彈性散射X光分析理論,為世界首度量得生物雙層薄膜(lipid bilayer)在薄膜面上之二維動態頻譜,開啟了世界上對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細胞膜、DNA的集合動態研究,對生物結構特性的了解至為重要。在2004年,陳教授用中子散射研究發現超冷水的相變化(fragile-to-strong dynamic crossover transition),並導致2005年發現水的第二低溫臨界點,首度證實長久以來之理論及分子動力模擬的預測。合於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四條第1項之資格。
陳陽闓 陳博士是國際超高速光電元件研究開發之一位先驅,也是世界知名的電機與應用物理學家,他所開發的高速半導體雷射及集成電路元件,已經被廣泛地使用在當今通信與數據網路系統及無線手機之中。在最近十五年,陳博士也經由國科會、工研院及許多大學的講座和研究計劃,經常參與推動台灣光訊工業及研究的發展。合於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四條第1項之資格。
舒維都 舒教授為語音辨識軟體研究領域中之卓越先驅者與領導者,其主要研究專長領域為自然語言界面開發,俾使人類與電腦的互動更為自然簡易。舒教授率先倡導交談式界面的技術,俾利使用者能夠以口語和電腦溝通;其所開發的技術,進一步刺激了許多語音辨識軟體的新應用,而這些應用對該領域的研究與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由於在語音辨識及語音界面設計等領域的卓越表現,舒教授於2002年獲得語音技術雜誌頒贈的生涯成就獎項。該獎項的得獎人是由全世界語音工業的專業人士所票選而選出的。2002年商業週刊的一篇文章將被提名人列為全球五位語音界面開創者之ㄧ。自1993年起,舒教授擔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電腦科學實驗室副主任與主任,成效卓著。鑑於其卓越之領導能力,舒教授於2003年獲派為新成立之麻省理工學院電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的共同主持人。舒教授於2004年獲美國國家工程院(NAE)院士的榮譽,實至名歸。合於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四條之資格。
賀曾樸 賀主任年輕時就已擅長使用電波望遠鏡觀測氨分子來研究星際介質,三十歲就已在哈佛大學任教,且獲得有名的Sloan Fellowship及美國天文學會的Cretien獎,並與發明maser的諾貝爾獎得主C. Towns在權威的期刊“Annual Review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共同發表回顧星際氨研究的總結論文,確立了他在電波天文學上的地位,爾後的二十年中,他主要的貢獻是以Project Scientist的身份來推動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SMA)的建造,首先以十年時間開發了次毫米波接收機技術,然後促成中央研究院與Smithsonian Astrophysical Observatory合作建造SMA,在這個新波段得到豐碩的成果,第一批論文由他主編在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以專刊發表,受到全球天文學界的重視,再次顯示了賀主任在電波天文學上的重要地位。SMA的成功激勵了北美、西歐及東亞的天文學家,決定以全球合作的方式在南美建造比SMA大數十倍的次毫米波陣列(ALMA),賀主任正在建立管道,利用我國由SMA經驗得到的優勢,來參加這個全世界最先進的天文台。綜上所述,賀主任在電波天文學研究上確有重要貢獻,並正在為透過國際合作來提昇我國天文學術而付出大量心力。合於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四條第1項之資格。
甯德雄 甯博士於專習之學術與應用技術有始創性的著作以及重大貢獻。他對於專習之學術及科技有始創性的貢獻。對熱電子效應,雙載子電晶體(Bipolar Transistor),以及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科技的研發與創新貢獻殊大。在領導和參與“絕緣體上矽”(SOI)元件物理及技術方面亦有極大的貢獻。甯博士是IBM公司在矽元件物理與技術研究的領導人之ㄧ。他與他領導的研究成果對半導體及電子資訊工業的發展有卓越的貢獻。他的著作對學術界和工業界的研發亦有極大的影響。他發表了一百多篇專題論文和取得二十多份專利。他與陶元博士(Dr.Yuan Taur)集合他們多年來矽元件物理及技術之研究心得寫了一本參考教學兩用的書,“Fundamentals of Modern VLSI Devices”。此書已被美國至少30多所大學以及國內大學,日本大學採納為教科書及參考書為半導體學生必讀之課本。甯博士是半導體工業界及電子電機工程學會一致承認的權威之ㄧ。合於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四條第1項之資格。
楊祖保 楊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吸附。吸附是分離科學與工程中最重要的領域之ㄧ。他在吸附理論和吸附分離過程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與突破。他發明了多項最佳的納米吸附劑:比如空氣分離;有機化合物分離;最近,又發明了最佳的汽車燃料脫硫劑。這一成就對環境保護有重大貢獻。楊教授利用量子化學,發展了獨特的理論計算來設計最有效的納米吸附劑以便應用于工業吸附分離過程。他的專著“氣體吸附分離過程”在吸附領域具有最高的引用率。他的另一專著“吸附劑:基本原理及應用”是吸附材料科學與應用方面第一本也是目前唯一的專著。此外,楊教授對催化、碳化學、納米材料及氫儲存都有重要貢獻。同時,他也對台灣的學界、工業界、政府研究機構、國科會及教育部不斷做出多種貢獻及服務,包括最近設立工業技術研究院----密西根大學燃料電池試驗室及協助訓練工研究人員在密大做研究。合於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四條第1項之資格。
劉必治 一、劉教授為信號處理及多媒體信息領域中之卓越先驅者,其多篇論文對該領域之發展具有突破性之重大影響。曾獲權威學術刊物之最佳論文獎數次。其研究成果曾被數家公司用于產品。二、劉教授為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曾分別獲得IEEE信號處理學會及IEEE線路系統學會之最高學術獎。三、劉教授所指導之53位博士中(15位中國學生),多數在信號處理領域中獲得重要研究成果,並在該領域中處於領導地位。合於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四條第1項之資格。
劉紹臣 劉教授被提名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候選人之資格主要是基於劉教授在大氣科學及環境科學方面的傑出研究著作及重要學術貢獻。他曾獲ISI Highly Cited Researcher、第一屆財團法人中技社科技獎等多項重要獎項。劉教授在對流層臭氧的問題上做了基礎性貢獻,這方面的研究對大氣化學研究領域有深遠的影響。他對於大氣氣膠及其對大氣輻射與區域氣候之影響方面也有傑出的貢獻。他的研究不僅在學術上有傑出成就,對環境及社會也有重要的貢獻。另外劉教授自1999年11月至今負責籌備、領導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成績卓著,環境變遷研究中心於2004年1月1日正式成立,由劉教授出任中心主任,此中心現為台灣最傑出的環境科學研究機構之ㄧ。合於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四條之資格。
戴聿昌 戴教授是在微機電系統(MEMS)領域中之先驅學者之ㄧ。他在微機電系統,微流體及積體精微元件領域發表了多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他有250篇論文及50份專利(正式或申請中),同時也為他贏得了許多獎項。戴教授是名列世界第五的被引述之作者。他並培育了無數的資優大學教授和工業界的領導人才。戴教授在國際MEMS領域中為公認之領導人物。合於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四條第1項之資格。
生命科學組候選人15人
姓 名 合 於 院 士 候 選 人 資 格 之 根 據
王映真 王博士的研究工作以其活躍性及原創性著稱。王博士已完成許多有關於細胞激酶調控訊息途徑的獨創性發現,並增進我們對於細胞週期、細胞對基因毒素的反應機制以及細胞死亡的瞭解。她針對ABL酪胺酸激酶相關之致癌、抗癌功能的發現,對於相關領域研究而言具有啟發性的作用,這一點可由她的研究成果皆發表於高水準國際期刊而獲得佐證。所以,獲任中央研究院院士對王博士而言應當是實至名歸。合於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四條第1項之資格。
余淑美 余博士深具卓越見識及優秀領導能力,為聞名國際的植物分子生物學家,對台灣農業科技發展有重大貢獻,成就如下:一、基礎科學,領先國際「糖調控植物基因表現分子機制的研究」,成果極為傑出,發表在國際一流期刊,受邀為重要期刊及教科書寫回顧性文章,在國際會議中演講。二、發展突破性技術,利用農桿菌進行水稻基因轉殖。完成全球科學家多年做不到的事,發展高效率水稻基因轉殖技術,獲得多位國際知名學者來信恭賀,目前成為全球水稻基礎研究及品種改良最主要的方法,影響深遠。三、基礎研究的成果轉換成生物科技上的應用,走在時代尖端,擁有許多歐美日專利,技術移轉至國內外生技公司。推動「植物分子農場」,成果深受重視,獲邀在國際會議演講並主持研討會。四、積極改善台灣農業研究的政策與環境,參與重大計畫的規劃與審查,及基因改造食品與田間生物安全法規的制訂。規劃並主持行政院2003年產業科技策略會議,獲得行政院同意成立「國家農業研究院」,以協助農業研究單位的轉型。五、建立珍貴的水稻基因突變庫,領導傑出團隊進行水稻功能性基因體研究。發現重要的水稻基因,可進行穀類品種改良,成果深獲國際間重視,獲邀為國際專書撰寫文章,使台灣的水稻研究在國際競爭舞台上佔有一席重要地位。 合於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四條第1項之資格。
吳以仲 吳博士目前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真核生物細胞之染色體結構與功能,並對此領域貢獻鉅偉。第一,他是最早發現並鑑定所謂“DNase I Hypersensitive Sites”的區域,開拓了研究基因調控的世界趨勢;第二,他是第一個發明鑑定出高等真核生物細胞的ATP-dependent chromatin remodeling complexes並加以作明確化分析,此一研究是真核細胞染色體在基因調控上的角色認定研究中,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合於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四條第1項之資格。
吳金洌 一、吳教授在中央研究院任研究職三十年,以魚類之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為領域,開創台灣學術界在魚類基因轉殖、基因功能調控、斑馬魚器官發育及疾病模式與海洋生物技術學之領域研究發展,建立國際學術地位之先驅者;吳教授發表期刊論文130餘篇,引領國內動物學界發表論文於JBC, Dev., J.Virol., Virol., CDD, BJ等重要期刊,擁有發明專利美國3件、我國1件、美國審核中3件、技轉4件、專書12本;領導台灣在海洋分子生物學、海洋生物學及魚類基因轉殖之傑出成就,廣受國內外學界推崇而備受肯定。二、吳教授擔任中央研究院動物所(改名細生所)所長,提昇動物所研究水準,卓然有成。擔任中央研究院學術諮詢總會執行秘書,協助建立中央研究院學術宏圖,成績卓著。推動積極參與ICSU、CODATA/ICSU及COBIOTECH/ICSU等國際科學組織,建立台灣之國際學術地位,貢獻良多。 合於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四條之資格。
吳政彥 吳教授在神經科學領域上有特殊的貢獻,而於2002年被選為全世界論文著作被引用最多的科學家之一(前0.5%)。主要的特殊貢獻如下:他最近發現神經遞質(Neurotransmitter)的合成,輸送及儲存的新機制。他發現神經遞質生產及輸送的蛋白在構造上及功能上串連(coupling)在一起以達到最有效的神經傳遞的功能。這項發現在神經信號傳遞的基本機制上是一重大發現。另外吳教授對於釐清及確立GABA腦細胞的神經電網上有重大的貢獻:吳教授是第一位成功地將GABA的合成酵素及分解酵素從腦中分離純化出來。隨後他進一步確定利用純化的酵素來產生抗體來鑒定GABA細胞的細胞構造及功能,使得一向被視為極端錯綜複雜的神經電網(Synaptic Circuitry)得以被有系統地整理出來,為GABA領域奠定重要基礎。對於神經科學,特別是神經傳遞(Neurotransmission)方面有特殊的貢獻。其他特殊的貢獻包括發現腦內taurine的合成酵素及授體及作用的機制,為taurine研究開拓了一個新的領域。吳教授對於國內生物相關領域貢獻良多,並對於國內生命科學之發展極為關心,經常往返兩地參與研究計畫之審查或擔任學術諮詢之工作。總而言之,吳教授極為適合擔任院士候選人。合於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四條第1項之資格。
林仁混 林教授對於所專習學科致癌作用與癌症化學預防有特殊著作與貢獻:一、在cancer chemoprevention之研究上由curcumin之研究結果證實細胞核致癌基因(c-jun)之調控可抑制tumor promotion,更由茶多酚之研究證實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之阻斷可達到防癌的效果,最近證明茶多酚可抑制Fatty Acid Synthase之表現,更提供茶可瘦身保健的分子基礎。二、由實驗證明化學致癌物黃麴毒素與肝細胞中DNA之共價建結合並首次鑑定其結構,在致癌作用之機制探討提供了分子基礎。三、榮獲教育部學術獎(1986)、中山學術獎(1982)、國科會傑出獎(五次)(1985-1995),最近榮獲中華癌症醫學會傑出研究獎(1997)及傑出人才講座(1995-2000)。目前,林教授已發表333篇論文,其中260篇以上為SCI的論文,前年由國科會與ISI聯合舉辦的台灣經典引文獎甄選中,林教授論文中有三篇茶多酚相關報導獲得引文獎(2001),據統計林教授所發表之論文最近被引用之次數為5230次足見其論文質量並佳,甚為傑出。合於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四條第1項之資格。
姚孟肇 姚所長致力於運用分子生物方法,來研究染色體結構與功能、核仁功能及基因體不穩定性,成果斐然。學術研究:綜觀其至今之研究發現及成果,皆具創新性,國際知名度,對相關領域影響深遠;其1974年發表於PNAS的論文,對基因擴製(gene amplification)的研究,至今仍在生物科技發展上具有一席之地;最近證明DNA產生的RNA可以導致DNA本身的割除,此研究成果廣受國際知名期刊如Science、Nature Review等以專文報導,替相關領域開啟了新的研究方向。學術領導:姚所長返台前擔任世界知名的美國佛瑞德哈欽森癌症中心基礎科學組研究員達17年,民國93年2月應李遠哲院長之聘就任中央研究院分生所所長。姚所長知人善任,凝聚同仁向心力,整合開創分生所新方向,並致力於研究人才培育,帶動中央研究院各所及台灣各學術、研究、教學機構之密切合作。合於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四條之資格。
胡流清 胡博士是世界知名的分子和人類族群遺傳學學者。他在苯丙酮尿症(PKU)分子基礎,以及接下來突變等位基因全球性擴散方面的開創性的發現,不僅加深了我們目前對遺傳疾病的深刻認識,而且成為將先天性代謝異常研究推向了分子時代的典範。他同時也是一位在基因治療代謝性疾病和原發及繼發肝腫瘤方面公認的先驅和國際權威。他1990年任旅美華人生物科學家學會(SCBA)主席,1994-1997任美國人類遺傳學會(ASHG)主席團成員,1999年任美國基因治療協會(ASGT)主席。合於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四條第1項之資格。
莊德茂 莊博士服務於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現任分子神經生物學主任。在他的研究生涯中,有一系列重大而創新的發現,革新了傳統的觀念。這些研究包括(1)神經細胞內誘導tyrosine hydroxylase的機制;(2)神經傳導物質受體「內移」的現象及機制;(3)抗憂鬱藥物的藥理及生化作用;(4)glutamate受體與phosphoinositide代謝的關連 ;(5)揭示了GAPDH在神經細胞凋亡及神經退化上扮演重要角色,而糾正了傳統的誤解;(6)發現情緒穩定劑(鋰及valproate)具有強烈的神經保護作用。不但促進了對鋰valproate應用於「躁鬱症」療效機制的瞭解,而且證實了此兩種藥物極可能用來治療多種神經退化性疾病。他的成就獲得了無數的榮譽,包括由Nobel Laureate Harold Varmus頒發的NIH Director’s Award(1997),以及美國NARSAD(精神分裂及憂鬱症研究的國家聯盟)選出的傑出研究獎(2002)。他極力協助中華民國生物科研的發展。十幾年來一直擔任台灣NHRI的學術審查,遴選及諮詢委員。他是現任北美華人生物科學會(SCBA)的秘書,並且是2006年SCBA國際會議神經科學主題的共同召集人。合於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四條第1項之資格。
許重義 腦中風居台灣十大死因第三位。許教授在美國與台灣之中風研究皆有傑出的成就,其團隊所建立的中風模式廣泛為美國各大中風研究中心使用(哈佛、史丹佛、康乃爾、加大舊金山分校、德州大學休士頓醫學中心等),其一系列研究建立中風造成基因損傷與不健全之修補,產生有害之基因產物,導致細胞凋零,乃發展有效治療中風的重要基礎。被提名人團隊也發現年老時腦血管退化增加中風風險之分子機制,乃發展預防腦血管老化,以減少老年中風風險的重要科學依據。許教授在2002年回台前為美國聖路易市華盛頓大學醫學院(Washington University,全美醫學院排名第三)與邦斯猶太醫院(Barnes-Jewish Hospital,全美醫院排名第七)中風中心主任與史丹講座教授(Elliot H. Stein Professor),1994至2002年帶領該中心,由無到有,並成為全美最大與中風醫療品質(2002 healthgrades.com)以及研究(論文與NIH grants)最佳之頂尖中風中心之一。許教授2002年回台後成立台灣中風中心,從事社區中風防治,獲生策會國家品質標章獎,並接受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委託,建構中風中心準則,依此準則結合台灣最傑出之二十餘家中風中心成立台灣中風中心網絡(Taiwan Stroke Center Network)開始有系統地建立世界級之中風登錄(Stroke Registry)、跨中心研究與新藥試驗。許教授之學術貢獻以及領導華盛頓大學中風中心之傑出成就,實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之適當人選。若能當選院士,對提昇台灣中風研究之水準,必多裨益。合於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四條之資格。
陳培哲 一、首先闡明D型肝炎病毒之基因體及其複製機轉,並持 續對D型肝炎病毒之分子生物學深入貢獻。建立可複製病毒的細胞株以提供研究,及剖析病毒的組合機轉。目前正研究動物細胞以D型肝炎病毒RNA為模板的RNA-dependent-RNA polymerase,以及蛋白修飾與RNA模板的互動之分子機轉。近來也對發展出長期帶B型肝炎之B6小鼠,為傳統基因轉殖鼠外之創新動物模式。二、對於慢性肝炎所引起的肝細胞癌,發現其染色體4q或16q常有基因失落,很可能有抑癌基因存在。經B型肝炎導致之家族性肝癌之連鎖分析,亦發現和第四染色體有關。另於B型肝炎導致之肝癌之明顯的男女差異,發現係病毒活化雄性荷爾蒙訊息傳導系統所致。最近又闡明B型肝炎病毒的特質,如病毒基因型及量,在引起肝癌之危險比重。為肝癌診斷及治療之基礎。三、完成台灣SARS冠狀病毒的選殖、定序及基因體分析,建立分子流行病學比對及演化途徑分析。並提供國內、外三十餘個實驗室研發之需。同時也協助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建立台灣常見感染症(如腸病毒、流感病毒)之及時基因資料庫,有助於盛行及新興感染症之監測和防治。合於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四條第1項之資格。
楊泮池 一、楊教授在台灣開創胸腔超音波之研究領先國際,本技術為所有胸腔內外科及重症醫師必須研習之基本診療技術,使原侵襲性與危險性高之胸腔疾病檢查變成簡單且安全,造福病患甚鉅。二、楊教授所研發之週邊血液癌細胞偵測技術可改善原癌症病患TNM分期,早期評估病人預後及治療效果,臨床應用價值甚高。三、楊教授成功協助整合台灣肺癌研究團隊,了解國人特異之肺癌致病機制,所建立肺癌轉移模式及所發現的新抑癌轉移基因,包括CRMP-1、HLJ1及Slug等為重要的癌轉移標誌,可評估病人預後並為癌轉移治療之重要標的分子。四、證明EGFR突變在國人女性肺癌之藥物基因體特性及原發性抗藥性機制,研發少量檢體檢測EGFR突變方法及藥物治療效果,臨床應用價值甚高。合於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四條第1項之資格。
葉篤行 葉教授的實驗室是最早發現SUMO/Sentrin的實驗室之一。SUMO是一種類泛素蛋白質,可與目標蛋白質共價連接,藉此改變其分佈與功能。大量被SUMO修飾的蛋白已經質被發現,其中包括轉錄因子,聯合調節因子,訊息傳導分子,核受體及其他很多具生物學重要性之蛋白質。葉教授也是最早發現另一種類泛素蛋白質NEDD8的科學家。葉教授被公認是泛素蛋白質研究領域的國際領袖之一。葉教授於2000年在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創立心臟病學系。葉教授也是研究癌症與心臟治療之國際領袖。合於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四條第1項之資格。
劉宗正 劉教授對蛋白質合成、基因調控的結構與功能有深入的研究,他將PCR應用於心肌病的分子診斷,建立了嶄新的分子心臟學。他以人類心臟基因組為基礎,對心臟發育與疾病的關係作深入研究,成果發表為重要論文“分子心肌醫學的基因基礎”,該論文被著名學術期刊Circulation推崇為心臟基因組的重要里程碑。劉教授完成了人類心血管全部基因庫,並研究出第一個人類心臟晶片,還提出了心血管基因集中分布在特定染色體的證據,對於心臟基因對心臟的分化、成長及心肌病的調控有傑出貢獻,在國際分子心臟學領域達到極高境界。近幾年,他將此領域擴展並提出了“先探理論(Sentinel Principle)”,還據此建立了基因表達特徵的血液檢測先進技術,並被開發應用於臨床疾病診斷。劉教授在台灣創導分子心臟學研究,引進最新學識,為高等學府及各醫學中心作學術演講,並積極參與中央研究院生醫所、國科會及國家衛生院的諮詢審核工作,對台灣學術研究有重大貢獻。合於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四條第1項之資格。
劉鴻文 劉教授是國際著名的化學生物家,他的研究工作領域跨越了有機化學、遺傳工程、生物化學,以及應用醫學的範疇,成為現今生物有機化學界科技整合的傑出代表人物。他在研究非尋常醣類分子的生物合成,以及應用基因工程方法創製新抗生素的工作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他對多種酵素催化反應的機制研究,特別是涉及自由基中間產物的酵素反應,也有卓越的貢獻。劉教授開創性的研究為生物有機化學的研究開引了多個新的方向。他近年來也積極地參與襄助台港兩地生物科技的研發工作。劉教授卓越的學術成就,熱衷的獎掖後進,以及積極回饋社會的精神,是我們提名他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候選人的主要原因。合於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四條第1項之資格。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候選人7人
姓 名 合 於 院 士 候 選 人 資 格 之 根 據
朱雲漢 朱教授在中年一代的政治學者中允為最傑出、最有成就之一人。他在國際學術舞台上為台灣學者開創了一種嶄新的格局。朱教授領導的「亞洲民主動態調查」計畫在民主化研究領域樹立了台灣在亞洲的國際領導地位,讓台灣以及亞洲的學者得以與歐美權威學者進行平行的理論對話;朱教授參與組建的「全球民主動態調查」讓台灣的學者得以在全球民主化研究領域扮演引領研究議程的角色。朱教授在東亞政治經濟領域累積了豐碩而傑出的研究成果,他的許多論文成為這個領域的重要文獻。朱教授的研究成果為戰後台灣政治變遷經驗做出了重要的理論詮釋工作,大幅提升了台灣政治發展經驗在民主化研究、比較政治經濟學、國際政治經濟學領域內的理論意涵與國際能見度,他在這方面的成就迄今尚無人能取代。合於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四條第1項之資格。
李壬癸 李教授學成回國之後,從事南島語言之研究三十餘年,對台灣高山族及平埔族語言皆有深入探討,在語言調查及語言學理論兩方面皆有貢獻。國內學者中,在南島語研究方面李先生著作最多成就最高,可說首屈一指,也是全世界對台灣原住民語言研究得最透徹、最全面、累積成果最豐碩的語言學家。合於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四條第1項之資格。
段錦泉 段教授是研究選擇權定價的先驅、聲譽卓著的財金學者。他對於銜接GARCH-type財務模型在理論與應用上的鴻溝有突破性的貢獻,並曾成功發展出含括多種標的資產的財務模型、獲致可有效評價衍生性金融商品並測試新財務模型的數值方法;他在計量經濟學與風險管理領域亦有卓越的貢獻。在現今全球由台灣培養的財金學者中,他是最傑出的一位。此外,段教授支持台灣財金研究不遺餘力,他曾多次回台,並擔任國立清華大學與國立中央大學講座教授。合於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四條第1項之資格。
夏志清 夏教授著作等身,其中,《現代中國小說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一書建立了英美學界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領域;《中國古典小說》(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則為漢學界明清敍事研究奠定堅實基礎。兩書足以使夏教授與歐美文學界大師相抗衡。2004年,夏教授總其三十年研究成果,推出《夏志清論中國文學》(C. T. Hsia on Chinese Literature),全書將近六百頁,對中國現代性之思考,對文學與歷史互動關係之探索,已然為後之來者樹立典範。夏教授以英語治學同時,亦以中文發表論文,迄今海峽兩岸已出版專著十本以上,內容除中國文學外,對西方批評理論、文化風潮,尤多介紹。而夏教授對臺灣文學的關照不遺餘力,數十年如一日,亦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夏教授於現代中國文學思想史之地位,因此卓然確立,其學術貢獻已經改寫西方中國文學研究的典範。在當代中西方漢學研究領域中,夏教授無疑是最具原創性,也最有影響力的人物,如能獲選院士,自屬實至名歸。合於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四條第1項之資格。
曾永義 曾教授對於專習之學術有特殊著作及相關之貢獻。譬如其《戲曲源流新論》解決戲曲史根本性、爭議性之問題,為學界所重。《俗文學概論》開創俗文學論述之「新體格」,其「民族故事」與「影子人物」尤為獨家創說。其引領台灣鄉土傳統藝術之調查研究,並以民族藝術作文化輸出,貢獻良多;相關著述有《台灣民俗技藝》、《說民藝》。又能開發學術新領域、講究研究方法;相關著作有〈論說腔調〉、〈評騭中國戲曲之態度與方法〉。合於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四條第1項之資格。
黃一農 一、黃教授在中國天文學史、曆法學史、中歐文明交流史、火砲史、術數史等領域之研究,均在國際學界居領先地位,並做出顯著貢獻。他的論著極為豐富,且多發表於國內外的重要學術刊物上,更常被譯成多國文字,頗受歐美、日本和大陸學者的稱譽。其最近出版的《社會天文學史十講》一書,更是該新領域的開拓之作,深入探討了傳統天文、術數與政治、社會間的特殊互動關係;另一新書《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則被譽為:「理性與感性兼備,既具有科學家的精確,也有真正史學家所應具備的詩意…此書是一精品,超越前人甚多,肯定將成為此領域中受國際矚目的重要學術著作。今後此領域的人都必須以此書做為很重要的參考依據,或是向前邁進的基礎。」二、黃教授透過《中國科學史通訊》的長期出版及其卓越的學術研究和社群網絡,使清華成為中國科技史的國際研究重鎮與資訊中心;他在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任內,並領導該校的人文領域在全國大學評鑑中名列前矛。合於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四條之資格。
黃進興 黃先生在中國思想史、宗教史、文化史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黃先生在中國思想史方面,探討宋至清代學術思想史,他的英文專書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印行以來,備受國際漢學界重視。在宗教史方面,他集中探討中國國家禮制史,成書兩本,考察了孔廟的演變與國家權力之間的複雜關係,同時又從比較宗教史的角度,詳論儒家從祀制與基督教封聖制之異同,在這個領域中是先驅者,廣受國際學界之推崇。在史學理論方面,黃先生前後兩本書,對二十世紀史學理論的闡發,全面而富有深度,對後現代史學的討論與批判尤有深意。黃先生在以上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他的中、英文專著在國內和國際學術界已取得高度的稱譽。合於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四條第1項之資格。
註: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四條
中央研究院置院士若干人,依下列資格之一,就全國學術成績卓著人士選舉之:
一、對於專習之學術,有特殊著作、發明或貢獻者。
二、對於專習學術之機關領導或主持五年以上,成績卓著者。
中央研究院院士為終身名譽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