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公報查詢

公報內容

點閱數:1397
中央研究院公告第二十二屆院士候選人

公布日期:87年04月29日 號次:第6214號

中央研究院公告
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四月十七日

茲經本院第十六屆評議會第四次會議,依法審定第二十二屆院士候選人,計數理組十八人,生物組十四人,人文組八人,共四十人。院士選舉被提名人曾經過嚴格審查,能夠成為院士候選人,是極高榮譽。特為公告如下:

數理組候選人十八人
姓   名 合 於 院 士 候 選 人 資 格 之 根 據
王文一 王文一教授對半導體物理、材料、器件具有卓越貢獻。他在1983年首先研究確立鋁與砷化鎵和砷化鋁勢壘界面和表面砷含量與表面重構的關係。他在1985年發現半導體合金的長程序(半導體合金最基本物理性質之一),對雷射發光特性有極重要的影響。他在1985年開創研究雜質在不同晶面的特性,發現在(311)晶面可以生長極高純度化合物,證實具有極高電洞遷移率,對於量子霍爾效應及維格納晶體的研究有決定性的影響。他開創了異質結構隧道穿透效應的研究(1988)。
王釗誠 被提名人王釗誠教授專長連體力學。應用近代數學以研究物質之結構,建立了物體材料組成律之基礎(constitutive law of material bodies)。先建立物質的纖維叢理論(fiber bundle),繼而建立廣義的物體對稱性理論(Material Symmetry),後又運用空間群論建立結構對稱性理論(Structural Symmetry),施用於纖維狀或層狀結構物,並可以對稱性求得非線性彈性力學中若干大變形問題多年未決之共同解。王教授根據連體力學及近代數學所建立之材料組成律,可應用於晶體材料(含缺陷多晶體)以外物質,如鋁合金、碳剛、混凝土、塑膠複合材料、木材,乃至動物之氣管等。近年來已有大量文獻引用他的理論於材料力學、生物力學及工程力學等領域。
朱國瑞 被提名人在electron cyclotron maser課題上,作出了重要的研究工作,其代表性貢獻說明如下。
1980年,被提名人和美國海軍研究所(NRL)同事共同提出一個簡稱為gyro-TWT的毫米波放大器構想(US patent no 4224576),導至NRL, UCLA, U. of Maryland, MIT,Varian等機構相繼開展gyro-TWT研究。原因是目前廣泛應用於衛星通訊及雷達系統的行波管(TWT),發明半世紀以來,還沒有一個寬頻微波源能超越它的極限性能,而gyro-TWT具有此一潛力,同時gyro-TWT係基於一個相對論效應,兼具高度的學術探討價值。被提名人1983年回國後,即著手進行gyro-TWT研究,以嚴謹的理論配合實驗,取得一系列的突破,其間八次獲得主要國際會議邀請演講,發表了五篇Phys. Rev.Lett.。最新的實驗證明gyro-TWT在頻寬,功率,增益,及效率四個指標上,均同時超越TWT的最高值,為多種應用提供了更具潛力的新波源。基於此項成果,被提名人應邀於1997年美國物理學會離子體物理年會中,發表invited paper,獲得同行學者公認,清華大學此一實驗為首次超越state-of-the-art TWT的重要里程碑。被提名人曾膺選為美國物理學會(APS)Fellow,電機與電子工程學會(IEEE)Fellow,五次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並於1997年獲選為教育部首屆國家講座主持人。
何志明 何志明教授專長實驗流體力學,在紊流大渦與小渦結構之研究與控制有重要貢獻。近六年來,更發展微機電系統在流體力學和空氣動力學方面之應用,其領導之大研究群,為目前世界此一研究域之先驅重鎮。
吳建福  吳建福教授為當代統計理論、方法及工業應用的權威,合乎院士資格中第一項的規定,為學嚴謹,研究成果深刻且廣泛,在實際應用上有很大影響力,二十年來共發表研究論文九十餘篇,並編輯、著作專書兩本,其研究領域包括數理統計理論、方法及應用,是少數在這三個領域都有傑出貢獻的學者,也是當今在工業統計理論及應用最有創意及影響力的學者。
吳茂昆 被提名人多年來從事超導物理研究。1987年與朱經武院士合作,首先發現高於液氮蒸發溫度的高溫超導體,對超導體的研究發展有重大貢獻。1989年回國主持國科會支助的超導研究計畫,與其合作者共同完成了下列幾項重要成果:
(1)發展以添加金屬氧化物之方式,改進氧化物超導體之穩定性,並提升其臨界參數;(2)發展在低溫成長單晶高溫超導氧化物的技術;(3)實驗觀察到釔鋇銅氧化物的超導轉變具有二維到三維之過渡現象;(4)發展製作雙外延磊晶超導薄膜技術;(5)以新方法製作碳簇高溫超導體,並發現奇異的磁性現象;(6)在一新的Ru-based氧化物觀察到超導現象,並發現此系統呈現奇異的磁性。
被提名人於1988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院Comstock Award,並在1994年得到Bernd T. Matthias Prize。被提名人回國後,除了前述的研究成果之外,在推動國內超導研究,及將超導概念的推廣介紹上不遺餘力,對國內超導體的研究發展有重要的貢獻。
李羅權 李羅權教授的專長在太空物理,在他的研究生涯中,勇於挑戰重要的學術問題,並時有創新之舉。他提出新的理論,成功地解釋了一些以前無法解釋的觀測現象,如:(1)提出電子迴旋雷射理論,解釋了自然界中發出強烈無線電波的現象;(2)提出多重X線磁場重聯理論,解釋磁層頂觀測到的磁通量傳輸事件;(3)首先成功地模擬並解釋日珥的形成,而解開百年來日珥形成之謎。李教授領導的研究群,在磁場重聯方面之研究上,也做了大量且重要性的貢獻。
李教授兼任理學院院長,推動水資源研究中心及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之成立,並積極規畫生物科技研究所之設立。最近,李教授應國科會劉兆玄主委之聘,兼任國家太空計畫室首席科學家,負責規畫中華二號及三號衛星的科學酬載,成績卓著。
沈平 沈平教授在凝態物理學裡研究領域廣泛,研究內容深入,有開創性的貢獻,影響深遠。
(1)在多次散射波的研究中,發現了時間領域內局域性特徵並發展了中頻波段的現象預測及分析手段。導致強散射體系群速問題的解決及膠體聲學方式的定量解釋。
(2)在液晶研究中,首先提出液晶與襯底相互作用的邊界層理論及分析。為開發此一研究領域的先驅。
(3)在複合及無序材料研究中,提出了漲落誘導隧道效應及微結構單位等概念,對無序材料的性能控制及應用有開創性的貢獻。同時對電流變液的機制作出了第一性原理的定量解釋,為研發開拓了一個新方向。
沈教授曾多次回國講學及開短期課程。他擔任台大及清華物理香港訪問團負責人,促進台港學術及科研交流。
沈呂九  沈呂九教授是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的奠基者,也對這一理論的連續不斷的發展作出了不朽的貢獻,該理論是現代固態及分子物理中計算電子結構的基礎磐石,其重要性遍及固體物理、化學、生物等不同領域。沈教授曾任美國加州大學San Diego校區理學院院長(1985-1989),現任國際純粹及應用物學會(IUPAP)半導體組主席(1993-1998),加州大學San Diego校區物理系主任(1995--)
林明璋 被提名人對於化學動力學,燃燒與大氣化學,雷射化學以及化學雷射之研究與應用有世界公認之特殊貢獻。
林長壽 林長壽在數學上貢獻有二:
一、在古曲微分幾何方面,他的工作是這四十年來最重要的工作。曲面論是古曲幾何的靈魂,但是重要定理不多,從古到今,大約不超過五個,他的工作足以比美前人。以後在工程學(圖像處理)中將會有用。
二、在半線性方程有極重要貢獻,尤其在Yamabe和Nirenberg兩問題上可以說承先啟後的Richard Schoen以後第一人。
林耕華 林耕華博士獻身研究光電物理及科技近三十年,為此領域之先驅,尤其對於積體光學(Integrated Optics)及聲光效應(Acousto-optic Interactions)的創始與開拓有先驅性之貢獻。他累積在IBM華生研究中心二十五年之光電科技研發貢獻及經驗,返國服務,對國內光電科技之提昇及近四年來光電高科技產業大幅成長有重大的貢獻。
1.特殊學術貢獻:
(1)發明薄膜光柵作用及薄膜聲光效應,對近代積體光學之開拓及發展有重大影響,積體光學已成為今日「密波長分工」(DWDM)通訊應用及研發領域之主要方向。
(2)首創並驗證聲波雷射掃描原理及表面聲波非線性之現象,被廣為應用於雷射掃描器及雷達所用之高頻率表面聲波元件之設計上。
2.光電科技貢獻:在IBM帶領之團隊成功的創始了多項積體光學的研發,並將光纖應用於電腦上,並在顯示器、印表機及磁碟機等的研發上提出多項影響深遠的發明與創舉,三次榮獲IBM特殊貢獻獎。
3.對國內光電工業技術之貢獻:
返國擔任工業技術研究院光電工業研究所副所長(1992)及所長(1994迄今),提昇國內光電技術的研發,對光電科技的發展策略有主導性之影響,對國內光電產業三年來每年超過33﹪之成長率有重大貢獻。
陳惠發 陳惠發博士在過去三十年來的研究工作在甚多領域中的成果贏得國際性的認同及肯定,他在鋼結構非彈性行為領域中的基礎研究對鋼結構設計規範的演進更新上具有極重要的影響力,特別是在柱、梁-柱及梁-柱接頭等系統之設計方面,貢獻卓著。他為所致力的大地力學開創一嶄新的領域,引導學術界對非彈性材料行為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藉此發展極限分析及設計理論及規範,並對混凝土、土壤、岩石等材料之本構關係之建立,確立規模。
陳博士在1992年榮獲Purdue大學土木工程領域中第一位George E. Goodwin傑出教授頭銜。
陳博士在1995年獲選成為美國國家工程院士。
陳博士自1980年受任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土木工程學系結構工程組主任迄今,領導該單位,不論在學術研究及教學改進上,均卓著績效。
多方面之成果,顯示陳教授應合於如下之院士資格:
1.對於專習之學術,有特殊之著作及貢獻。
2.對於專習學術之機關,領導主持五年以上,成績卓著。
彭旭明 (1)參與建立台大貴儀中心x光單晶實驗,並已解出三千多個小分子單晶結構。
(2)在錯合物方面,合成了具體化學放光特性及與特殊構造以及新型多層健結的化合物。
(3)線性多金層之複鍵方面,已推展到三及五金屬-金屬複鍵化合物的合成。
(4)曾任中央研究院化學所所長及台大化學系主任,充分表現傑出的領導能力。
黃光明 黃教授致力於離散數學的理論研究,並著重在工程上的應用,對斯坦維樹、交換網路、群試理論、最優剖分等領域,各有貢獻。在斯坦納樹方面,證明了著名的 /2猜測,並在矩形距離時設計有效的近似解。在交換網路的研究上,發展不阻塞網路的數學理論,用於實際的設計中,獲得十項專利。於群試理論,發展出迄今仍最實用的測試方法,並開創出最優剖分理論,奠定不對稱函數最優化的基礎。
劉兆漢 (一)被提名人劉兆漢教授在電磁波學基礎理論、特高頻雷達機制(VHF)、及日地物理學中高層大氣(MST)之觀測與技術,均有重大貢獻。開創電離層斷層掃瞄術,並在台灣建立「低緯度電離層斷層掃瞄站及網路」;另與國內學者合作,建立中壢特高頻雷達觀測站,並與中央大學學生聯合發展新穎雷達機制,以研究高層大氣之各種現象,成果豐碩。
(二)被提名人主持中大校務多年,除極力改善校內研教環境及提高學術地位外,並親自領導重大科技研究工作,建立以中大為中心之「低緯度電離層斷層掃瞄網路」(分設六站),成為國際衛星電波觀測網路中唯一之低緯度觀測站;另領導中壢特高頻雷達觀測站之研究,成為全球高層大氣雷達觀測重鎮之一。
魯國鏞 魯教授是電波天文學尖端研究上的翹楚,他曾對銀河系中心作了精細的量測,提出了黑洞可能存在的最佳證據。並首先提出:星系中心附近的星際水分子邁射,可能來自環繞活躍星系核巨型黑洞的吸積盤的革命性見解。他對星際間氫氣的觀測至今還是星系如何形成的重要觀測限制之一。他更是高解析度毫米波陣列觀測的先驅,利用這個新工具,他發現了星際分子雲氣之墜向星系中心是經由非對稱的棒狀力學機制。他目前在領導年青的研究群,致力於星系間的交互作用與恆星形成之關係之研究,期待會有更多的重大突破。他對台灣天文研究的發展,更是花了許多心血,最近並舉家來台,親自主持中研院天文所籌備處的工作。
薩支唐 (1)薩教授研究固態電機物理,貢獻卓越,發表文獻二百餘篇;專著書冊,學工均重。所領導卒業學子眾多,不乏成就佼佼者,師表亮高,足膺提名中研院院士。
(2)民國四十八年至五十一年,薩教授職居Fairchild半導體公司物理主任,雇集六十五位工程師員,創發最早期雙極與金屬氧化物半導體矽晶體管綜合電路科技。民國五十年至七十七年轉任伊大電機、物理兩系教授,首創大學晶體管研究實驗所,指導卒業四十位博士,三十位碩士。民國七十七年至今,任職佛大Pittman卓越講座,指導卒業六位博士,六位碩士。薩教授多年樹人,應為典範,亦合提名中研院院士。
生物組候選人十四人
姓   名 合 於 院 士 候 選 人 資 格 之 根 據
何大一 對愛滋病毒(HIV)感染後在人體快速繁殖,每天以10×109產生,此點與過去之瞭解不同,此發現導致愛滋病之治療有革命性之改變,以多種抗愛滋病藥物混合治療,病人在短期內得到非常好的療效,造福全世界二千萬病人,贏得1996年時代雜誌之風雲人物。
何汝諧  何教授的最特殊貢獻是在於首創以支序分析法(cladistics)深入而科學化的研究探討橈足類的進化史、親緣關係及系統分類等領域。1984年,在發表一個橈足類的新科之際,首創以實例示範如何應用支序分析法去探討親緣關係。四年(1988)之後,在另一篇論文中,更進一步以支序分析法開創橈足類學中的生物地理變遷(Historical Biolography)之研究,進而於1990年以同法推演出目前廣為學界應用的橈足類分類系統。總而言之,何教授以近四十年學驗具豐的紮實研究,為現代橈足類學奠定了穩固的基礎,同時,他的傑出貢獻已然為此一方面的發展開創嶄新的領域與寬廣光明的前景。
吳政彥 吳政彥博士在神經科學上有關胺基酪酸(GABA),Taurine及麩胺酸等研究的貢獻是鉅大而深遠,他在神經科學領域內是屬於國際級的研究者。
李文雄  李文雄博士是一位傑出的分子演化學和族群遺傳學學者。他是以DNA序列資料(DNA sequence data)來做分子演化研究的先驅者之一,是多年來分子演化學的世界權威。他不僅用數學及統計學,並用分子生物的方法從事分子演化研究,在理論與實驗的結合上,未曾有比他更出色者。他在(1)族群遺傳學理論,(2)DNA序列資料分析方法,(3)親緣樹重建(Phylogenetic reconstruction)方法,(4)分子(時)鐘和(5)分子演化機制等五方面都有突破性的貢獻。他的國際學術地位可以下列諸事做為佐證:(1)他為一endowed Professor,(2)他在Nature, Science及PNAS上發表的論文總數超過二十篇,(3)他現任或擔任過九種國際性期刊的主編、副主編或編委,(4)他的研究一直受到NIH的支持,經常有三或四個R01 grants,這是難得的記錄,(5)他經常被邀請在國際會議或在大學裡做學術演講,和(6)他的學術著作被報導於Science, Nature及新聞媒體如USA Today,英國的BBC等。
沈哲鯤 沈所長致力於運用化學及分子生物方法,來研究真核生物遺傳物質的結構及功能,成果斐然。其研究生時代所出的一系列十一篇論文,開創並奠定了一多環藥物-psoralen-探討病毒及真核細胞染色體與核酸結構的研究方向;他的研究成果並得到一專利,現在正應用於人類血液的純化上。在博士後研究時期,沈所長有二篇論文:一篇是最早確切證明去氧核醣核酸甲基化與基因表現之間密切關連的論文之一;另一則是最早詳細構劃出真核生物基因群(gene cluster)與重複序列去氧核醣核酸(repetitive DNA)之間相互排列關係之論文。
自1981年在加州戴維斯分校任教後,沈所長專心於人類及其他高等靈長類紅血球基因群的構造演化,及它們在個體發育中表現之控制機制。在此系列研究中,他發現了一全新、以前未曾報告過的紅血球基因,同時也詳細追溯了高等靈長類紅血球基因群在演化中所發生的各種DNA重組事件;更重要的是他發現了一特異的加速演化現象;同時,他亦利用各種分子遺傳及生化方法來研究人類紅血球基因表現的調控。以上這些成果,皆多次經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及其他教科書轉載或評論。
林秋榮 被提名人合乎中研院組織法第四條第一款之資格。
1.專習之學術、特殊著作及學術貢獻:
被提名人在台灣大學過去二十年在教學及學術研究都以植物生長與發育學、逆境植物學及生物化學為主,其特殊著作及學術貢獻歸納列出三項。
a.國際上最早在植物界從事核糖體與蛋白質合成機制之研究。
b.首次由植物體分離出細胞核及核仁,研究植物生長素(auxin)促進RNA polymerase I 活性及其基因表現等的研究。
c.首次發表高等植物熱休克蛋白質是在高溫逆境下所特別被誘導產生的,並且首次將此植物特殊的第一族基因純化出、定序、研究基因構造、轉殖到大腸菌,研究其表現及功能。
2.被提名人在專習學術機關,領導及主持五年以上之卓著成就:
擔任國科會生物處逆境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學群體研究計畫之總主持人達八年。
胡流清 在人類分子基因遺傳學及基因治療的研究領域中,胡流清教授是世界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主持的實驗室是第一個選殖出人類苯丙氨酸去氫媒(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基因的實驗室,並且研究出此基因的篩檢可對苯丙酮酸尿症(PKU)患者做產前預防診斷。他進一步建立了一個精細的PKU突變基因圖譜,此突變基因圖譜可用來預斷PKU病況未來的發展。胡教授更以小鼠實驗的模式,證明基因治療法矯正患病者的可行性。最近,胡教授的基因治療研究已推廣到癌症治療。他們創作以線病毒為媒介的自殺基因治療法現在已經在美國進行臨床試驗。在人類代謝異常及癌症的基因治療研究領域中,胡教授是一位國際知名和受人尊重的學者及領導者。
陳建仁 陳教授之流行病學研究成果深具學術價值,不僅在享譽國際的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Lancet、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Journal of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Cancer Research、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等期刊發表重要發現。著名的Arteriosclerosis期刊亦曾於社論中,特別撰文推薦砷之致癌性與致動脈粥狀硬化性研究,是環境流行病學的經典之作。他曾應邀在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特別演講達二十餘次,並且應邀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或專書系列撰寫綜論文章,報導和評論最新的研究進展。他的著作不僅對環境流行病學、癌症流行病學、分子流行病學領域有所貢獻,也提昇我國在這些領域的國際學術地位。
其擔任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所長及流行病學研究所所長共四年期間,對於推動公共衛生與流行病學之人才培育和學術研究均有卓著表現。
陳景虹 陳景虹教授畢生從事腦神經藥理學研究,享譽國際,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分離Monoamino Oxidase基因及Serotonin 2 receptor基因的學者,此為腦神經傳遞研究的重大突破,此基因廣為世界研究學者採用,開啟這一領域的大門,並為各種精神病、巴金森症、老化症等諸病研究奠下分子研究的基礎。陳教授榮獲學術獎譽無數,包括美國科學院衛生院數種榮銜,其研究貢獻,可由此略見一端,其畢生學術成就,符合院士資格。
楊文光 楊文光教授從事腫瘤疾病的基礎和臨床醫學研究逾30餘年,綜合核酸生化學、病毒學、分子細胞學、分子遺傳學和癌細胞免疫學,開創多項研究新方向,特別是對isoaccepting tRNAs、retroviral primer tRNAs’ mucrine leukemia virus宿主基因抑制機轉等的新發現,以及染色體上移動基因(mobile genes)和環境引癌(environmental carcinogenesis)關連理論等,以其獨特和原創性的貢獻,受國際專門學者所推崇。是以楊教授在美國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得以27年持續接受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at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s和Department of Energy之充裕研究經費獎助,並且受聘美國NIH、DOE等之研究申請計畫之評審委員(Study Section)和諮議委員。尤其是能擔任NCI Outstanding Investigator Award評審委員,受審對象均為大師級(包括諾貝爾獎得主)的權威學者,可見楊教授學術、見識及嚴謹態度亦為學界所認同。楊教授於1982年負責組成Gatlinburg Symposium on Cancer Genetics,參加者皆為頂尖學者,包括三位諾貝爾獎得主(Arber、Baltimore、Temin)以及三位以後得獎主(Cohen、Bighop、Varmus)開最近癌症基因遺傳研究風氣之先。楊教授1993年為轉回癌症臨床研究而歸國服務於中研院,先後在台北榮總及臺大醫院,由舊病房修改成合作實驗室,和年輕醫師與學者一道作臨床癌症研究,開創執行癌症基因治療計劃,親身作實驗,已有近20篇國際學刊論文發表,並於1997年在臺大醫院建立GLP設施,預計於1998年中正式進行惡性腦瘤之【多中心臨床試驗】。故楊教授之資格符合第一項規定。
葉公杼 詹氏伉儷是傑出的生物學家,尤其在離子管道的分子生物學,發展神經生物學,與神經功能等三領域上具特殊貢獻。由於其傑出的表現,現在尊屬於世界性之科學領導地位。雖然公杼離子管道方面,而裕農尤在生物學發展領域上特別被認知。其夫妻二人一直都是併肩工作及聯手發表文章,因之他們的成就是無法分開的,而且二人在工作領域各方面的雙重貢獻,他們的成就應該一起被認同。基此理念,我們將之二人共同提名為院士候選人。
他們的研究成就是非常顯著的。在詹氏伉儷所經歷的每一工作範疇,皆能經由他們的貢獻而變為更具價值。其工作的特色是藉由對實驗目的的清楚認知、清晰的想法以及完美的實驗設計,在闡明重要問題方面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詹裕農 詹氏伉儷是傑出的生物學家,尤其在離子管道的分子生物學,發展神經生物學,與神經之功能等三領域上具特殊貢獻。由於其傑出的表現,現在尊屬於世界性之科學領導地位。雖然公杼離子管道方面,而裕農尤在生物學發展領域上特別被認知。其夫妻二人一直都是併肩工作及聯手發表文章,因之他們的成就是無法分開的,而且二人在工作領域各方面的雙重貢獻,他們的成就應該一起被認同。基此理念,我們將之二人共同提名為院士候選人。
他們的研究成就是非常顯著的。在詹氏伉儷所經歷的每一工作範疇,皆能經由他們的貢獻而變為更具價值。其工作的特色是藉由對實驗目的的清楚認知、清晰的想法以及完美的實驗設計,在闡明重要問題方面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劉德勇  劉德勇博士在蛋白質科學上有關胺基酸分析(特別是Tryptophane),多醣類免疫性,凝血蛋白,含硫蛋白質及生物技術等方面之研究,有傑出成就,獲國際上讚譽。
龔行健 龔行健講座教授是享譽國際之知名學者,在病毒引致癌症之學科中有劃時代之發現。獲雙重美國國家衛生癌症總署特優獎,資助為期十年(1991-2202)之高深研究。
龔教授之主要建樹涉及兩個相關領域:
(一)發現反轉錄病毒潛入寄主染色體後活化致癌基因之基本原理。
(二)證實活化致癌基因導致細胞無限制繁殖之過程。
人文組候選人八人
姓   名 合 於 院 士 候 選 人 資 格 之 根 據
丘宏達 丘宏達先生研究國際公法,國際海域主權問題卓著貢獻,頗受國際法學界之重視與讚譽。丘先生對國際法之教育與推廣極為努力,在國際法學界享有極高聲望。
朱敬一  結合經濟與法律,開闢一條研究的新路,表現優異。
(1)利用經濟理論,分析法律事件,有優異之表現。(2)對人口經濟理論,採用以經濟變數區分人口之模型。(3)對台灣社會有深入之觀察,將經濟管制理論應用於賦稅、健保等問題,頗著成效。
余國藩 余國藩先生在中西宗教與文學的領域內都有突破性的成就。他的西遊記譯註四巨冊和最近重讀石頭記專書則是屬於中國宗教與文學方面的重要貢獻。
李壬癸  李壬癸教授學成回國之後,從事南島語言之研究二十餘年,對台灣高山族及平埔族語言皆有深入探討,在語言調查及語言學理論兩方面皆有貢獻。國內學者中,在南島語研究方面李先生著作最多成就最高,可說首屈一指。
林南  林南教授為美國最受尊重的華裔社會學家。在社會學領域中其所創建的「社會資源理論」為當代社會網路研究的主流理論之一,廣為各國學家所引用。林先生的著作被認為是最常被引用的當代廿一名社會學者之一,可見其對社會學研究貢獻之一斑。
胡佛 被提名人為國內進行政治學及憲法學實證研究的主要開拓者及推動者,在下列各領域的研究上,皆具特殊的貢獻。
1.實證研究的方法與理論。
2.政治生活與政治文化。
3.政治參與與選舉行為。
4.政治變遷與民主化。
5.憲政結構與政府體制。
曹永和 被提名人曹永和教授專攻早期台灣史和近世中外上交通史,著作豐富,見解獨到,符合院士被提名人之資格。
楊國樞 被提名人楊國樞教授為著名於台灣、香港及大陸之心理學家,並在跨文化心理學及華人本土心理學領域內,具有相當的國際知名度。楊氏專攻人格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從事基礎性與開創性學術研究工作凡三十七年,編著專書二十餘種,並在國內外重要心理學期刊發表中、英文論文一百三十餘篇,在華人性格及其蛻變、社會態度與社會行為、人格動力與認知方式等方面久有卓越之研究貢獻。他所獲得的研究成果,所建構的概念理論,以及所發展的測量工具,時為國內外相關學者所採用。他在華人性格及其變遷方面所發展的理論,已成一家之言。其在性格變遷、性格知覺、跨文化順應等方面的研究發現,時為歐美期刊論文、學術專書、及教科書所引用。尤有進者,多年以來,楊氏推動有關華人之心理與行為的科際整合研究不遺餘力,並長期倡導華人本土心理學之研究,皆已卓然有成,影響深遠。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