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公報查詢

公報內容

點閱數:722
總統府新聞稿

公布日期:96年01月24日 號次:第6727號

總統前往台南縣參訪

中華民國96年1月14日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上午前往台南縣參訪。總統首先抵達麻豆鎮南勢村里關懷中心,受到當地民眾的熱烈歡迎,在關帝廟參香祈求國泰民安後,總統並聽取「台南縣村里關懷中心推展成效」簡報,隨後訪視該中心老人健康器材,與老人家們親切地互動與閒話家常。
  結束南勢村里關懷中心行程後,總統出席「麻豆古港暨水堀頭史蹟文化園區第一期工程」動土典禮。總統並參觀麻豆古港特展圖片,了解「水堀頭」的歷史與文化,致詞後,也參訪「水堀頭遺址」,親自感受遺蹟美麗的風貌。
  總統致詞內容全文為:
  本人昨天早上6點30分才剛從出訪友邦尼加拉瓜回來台灣,第一個行程就回來台南麻豆參加我們「水堀頭文化園區」的動土典禮,心情實在感到很歡喜,看到這麼多鄉親朋友的笑容,感到很熟悉,就像看到自己的家人一樣,出外打拚再怎麼辛苦也會值得。
  「水堀頭文化園區」規劃建設已經好幾年了,今日終於要來開工動土,相信所有的鄉親和本人一樣很重視。水堀頭對我們麻豆來說,有很重要的歷史和文化意義,和古早民眾的生活與經濟有很重要的關連,未來在「水堀頭文化園區」裡面,會蓋一間文物展示館來保存有價值的歷史文物,也會重新恢復以前古早的麻豆古港和航道,讓大家更加瞭解以前的人是如何在這裡生活。
  「水堀頭文化園區」不僅有文化和歷史的意義,也有很好的風水價值,顯示出我們台灣人對本土信仰與文化的堅持,人家說「福地,福人居」,相信會出這麼一個好所在,不只是我們麻豆鄉親的福氣,也是我們台南鄉親跟全台灣人的福氣。
  台灣是一個海島,有很多港埠和河流,台北有淡水河漁人碼頭,高雄有愛河海洋之星和真愛碼頭,都建設的很完善,希望我們「水堀頭文化園區」建設完成之後,能夠變成保存台灣文化的好模範之ㄧ,未來也可以跟附近「南瀛總爺藝文中心」來配合,不僅是我們麻豆地區的鄉親、學生可以使用,全台灣的民眾也都可以來參觀,一起來瞭解水堀頭的歷史與文化,提升地方產業文化的發展。
  和我差不多年紀的鄉親都知道,民國45年時,我尚未讀國民小學,那時所有的人無論走再遠的路都要來此汲取龍喉水,這龍喉水不僅可以治百病,還可以保平安,甚至用龍喉土抹在傷口上便可以恢復健康,這些都是在我還沒讀國民小學時和大家的共同回憶;而如果要喝龍喉水,就要到五王廟,那水不但清涼,口感也相當的好,我相信五王廟會保佑大家,讓地方能有好的發展、讓小孩不但會讀書,還能平安的長大,各行各業也都能有很好的成就和表現。
  今天,本人很高興能夠跟鄉親一起來慶祝「水堀頭文化園區」的動土典禮,相信在蘇縣長的領導之下,地方與中央緊密合作,很快就可以看到很好的成果。


呂副總統參加由美國「外交關係協會」主辦之視訊會議

中華民國96年1月17日

  呂副總統秀蓮女士今天晚間在總統府參加由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主辦的視訊會議,並以「台灣的未來(Taiwan’s future)為主題,就台灣面對的政經挑戰、社會變遷及對外關係等議題,與主持人孔傑榮(Jerome Cohen)教授及該協會會員與美國重要政學商界人士廣泛交換N見。
  除台北現場外,美國現場設於紐約及華府兩地,會議全程以英語進行,首先由主持人孔傑榮教授引言,續由呂副總統致詞,隨後進行對談,並開放紐約及華府現場與會人士提問,由副總統答詢。
  副總統致詞內容為:
  很榮幸在此與「外交關係協會」的成員們分享本人的想法。特別感謝「外交關係協會」及本人在哈佛法律學院的指導老師孔傑榮教授(Prof. Cohen)給本人這次特別的機會。
  今天的主題是「台灣的未來」,很多人會想到2008年的總統大選,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看看台灣現在身在何處以及其未來的走向,因為我們面臨了三項挑戰:第一,台灣的主體性;第二,中國的磁吸效應;第三,全球化。
  首先,在20世紀末,台灣拋開了極權的過往、擁抱民主之後,發展出一種獨特的自我性,我們稱之為台灣主體性。最近一項由台灣、日本及香港大學進行的調查顯示,在台灣有60%的人認為自己是「台灣人」,這樣的結果並不令人意外,越來越多的台灣人對於台灣的經濟和民主成就具有信心。同時,越來越少的年輕人擁有以往所謂「在台灣的中國人」那一世代的「中國經驗」。
  台灣的民主突飛猛進,我們享有和美國等已開發國家相同程度的自由。「美國自由之家」2006年的調查給予台灣的公民自由與政治權利最高的評價。同時,我們的民主體制卻仍遭受到許多集權時代的遺害,本人稱這個現象為「轉型症候群」。近來媒體報導有關國務機要費不當使用的問題,即是一個轉型症候群的好例子。我們需要更深化體制改革以改善政府的廉潔與效能。政府必須建立在法治的基礎之上,特別是建立在一部為21世紀台灣量身訂做的憲法上。
  台灣所面對的第二項挑戰是中國的磁吸效應。當中國達成令人印象深刻的經濟成就時,也同時發展出權力的不同面向,藍普頓博士(Dr. David Lampton)新近發表在「外交事務」雙月刊的專文中,將此描述為武器、金錢及思維。中國崛起對台灣的影響遠甚於其它國家,文化的淵源與地理的鄰近導致兩岸間密切交流與經濟整合。迄至目前,台灣企業對中國投資已占我國對外投資的71%,約有100萬台灣人定居中國。兩岸間聯繫與交流互動頻繁,台灣與中國間的航線為全球最繁忙航線之一。
  然而,中國政府迄未放棄對台用武,中國持續增強其陸海空軍事能力,除部署825枚短、中程飛彈瞄準台灣,也持續對台灣施行軍事、經濟、外交、法律、輿論及心理等6戰。中國非常瞭解台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因為中國必須控制台灣才能發展為太平洋強權。
  我們正處於一個新世代,台灣人已發展出其獨特而有別於老一輩的中國經驗。因此海峽兩岸的領導人應以新的思維和新的願景來界定兩岸關係。台灣與中國是遠親近鄰,沒有理由互相憎恨或敵對,兩岸關係應以3C為基礎,也就是合作、共存與共榮(co-existence, cooperation, co-prosperity),促進兩岸關係正常化發展。
  同樣的道理,國際社會也應重新檢視已經過時且常被錯誤解讀的「一個中國」政策,因為台灣和中國是各自分離與自主的,唯有如此,才能為兩岸尋求出解決之道。
  我們徹底研究台灣歷史,會發現台灣的命運不是由中國決定,而是與世界事務息息相關。從中國的觀點來看,台灣與中國的合併是無可避免,然而自全球的角度而言,將發現台灣並不屬於中國,而是屬於世界。
  第三個挑戰就是全球化。全球化不僅促進中國崛起,也增強了台灣對世界的重要性。近年來,台灣完成世界最高的台北101大樓,東亞最長的雪山隧道,以及台灣高速鐵路。除基礎建設外,台灣經濟排名持續名列全球前茅,成長競爭力排名全球第6、全球競爭力排名全球第13、全球經濟自由度排名全球第26,而台灣的科技指數排名全球第3,表現更為搶眼。在全球主要的資訊產品中,台灣資訊業的產出占了六成以上,台灣的資訊廠商在全球資訊供應鍊中,扮演一個無可替代的角色。「商業周刊」以「台灣為何重要」一文為封面故事,將台灣形容為全球經濟不可或缺的動力來源。
  雖然中國處心積慮排除台灣,但台灣在國際社會的角色持續成長。根據最新的全球化指標,台灣儘管在「國際政治參與」項目敬陪末座,但「參與國際經貿度」排名第12、「網路科技連結度」排名第18。台灣正以獨特的方式崛起,也就是以民主、人權、和平、愛心與科技為基礎,發展特有的柔性國力。
  本人在2005年創立「民主太平洋聯盟」,是一個由28個太平洋地區的民主國家,為促進民主、和平與繁榮所組成的國際性組織,並已在瓜地馬拉、日本、韓國及印尼舉辦多場研討會。「民主太平洋聯盟」上個月剛成立了一個由30個國家的國會議員所組成的「太平洋國會連線」,以促進民主鞏固及更有效能的政府。
  很多人期盼中國能成為「負責任的利害關係者」。而無論在人道救援或遵守國際規範台灣早已經是國際社會的模範生,現在該是國際社會認同台灣、尊重台灣、並以「負責任的利害關係者」的角色來看待台灣。
  台灣為何重要?因為台灣對東亞的民主發展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為台灣在促進太平洋地區和平有很重要的戰略性意義,更因為台灣對全球經濟繁榮的重要性是無可取代的。台灣的未來是甚麼?台灣的未來在世界,不在中國,台灣已經擁抱世界,世界也應擁抱台灣。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