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數:709
總統府新聞稿
公布日期:95年11月08日
號次:第6714號
總統出席第1屆台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開幕典禮
中華民國95年10月29日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上午出席第1屆台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開幕典禮,並應邀致詞。
總統表示,「客家學」是一門多元而又複雜的知識系統,需要與其它的學科或族群展開長遠的對話。尤其,台灣是由多元族群構成的移墾社會,各族群無論先來後到,都為台灣帶來多采多姿的文化風貌與旺盛生命力;客家族群與原住民族、福佬、新住民都是台灣的共同主人,客家文化也就是全體臺灣人共同的資產。
總統進一步表示,除了要讓客家文化回歸客家人自己的心中之外,更要讓客家文化能夠走入其他族群,也透過回饋與互動,讓其他族群走入客家、認識客家,使台灣多元族群互相看見、互相欣賞,才能建構台灣成為文化多樣性、多元主流的社會。
總統致詞內容全文為:
從10月到11月,可以說是道地的「客家月」,先是在六堆親自參與忠義祠忠勇公出巡遶境起駕典禮,與在地客家鄉親一起體驗「2006六堆嘉年華」與「第42屆六堆運動會」的系列活動;接著來到今天「第1屆台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會場,與各位先進共同探討客家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特別是我們知道最近在台北還有「2006台灣客家博覽會」的舉辦,從台灣尾到台灣頭,充分感受到客家鄉親的熱情,與大家對於客家文化的支持與重視,本人在此要對所有與會嘉賓、主辦單位客委會與所有工作同仁致上最高的敬意。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是本人在2000年上任之後,排除萬難所成立的全球第1個中央部會層級的客家事務專責機關,客委會成立以來,不但規劃建造國家級的南北客家文化園區、成立第1個客家電視台與客語聯播網。在客家語言的推展也有明顯而具體的成績,特別是在學術發展方面,透過客家知識體系發展計畫的推動,我們協助國立中央大學在2003年8月成立世界首創的「客家學院」,培養高階學術研究與教學人才,為深化客家學基礎與客家研究,建立了第1個里程碑。接著,國立交通大學的「客家文化學院」在2004年3月揭牌,招收大學部的學生;今年3月,國立聯合大學也獲得核准成立「客家研究學院」,由這三所學校的客家學院,構成「客家網絡大學」的雛型,正是未來從事客家文化研究與推展的核心機構所在。
此外,南部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及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等學校也設有客家相關研究所;與國立中央大學等12所學校的客家相關研究中心相互輝映,可見客家學術研究工作已經在國內各大學院校中逐漸紮根並成為顯學。
「客家學」是一門多元而又複雜的知識系統,需要與其它的學科或族群展開長遠的對話。尤其,台灣是由多元族群構成的移墾社會,各族群無論先來後到,都為台灣帶來多采多姿的文化風貌與旺盛生命力;客家族群與原住民族、福佬、新住民都是台灣的共同主人,客家文化也就是全體臺灣人共同的資產。所以,除了要讓客家文化回歸客家人自己的心中之外,更要讓客家文化能夠走入其他族群,也透過回饋與互動,讓其他族群走入客家、認識客家,使台灣多元族群互相看見、互相欣賞,才能建構台灣成為文化多樣性、多元主流的社會。
根據學者估計,全世界客家人口至少有一億人左右,分佈於全球五大洲、一百多個國家。但在數目如此眾多的客家社群中,世界各國都將客家視為一般性的族群,並沒有系統性地透過人文與社會科學方法進行科學的探究,唯獨台灣社會在特殊的歷史背景與政經結構下,掌握到客家族群在台灣社會中的重要特質,對於「客家學」的研究,也遠遠超過國際社會的重視程度。
近年來,政府經由客家知識體系發展計畫的落實推動,已經逐步型塑了客家學術研究環境,整編了客家研究社群,藉由挹注客家學術資源的方式,讓客家研究成為學術研究的重要課題,重拾客語在知識領域運用的能力,建立了客家學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基礎。而今天我們所有的努力,就是要建構台灣成為未來的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所以,台灣的「客家學」在歷經本土化的苦心經營而初具成效的基礎上,今後更應該努力朝向國際化。透過國際客家社群的連結,提昇台灣的國際能見度,進而強化與世界的對話。
本次大會主題「全球視野下的客家與地方社會」,不僅著重客家研究的傳承與創新,更導入全球視野,來從事在地的客家行動,希望在「全球化」與「在地化」的衝突價值中取得平衡。今後政府不但要大幅增加客委會的預算,對於各大學院校發展客家學術所需的編制員額、硬體設施與研究經費,也應該優予核列,建構客家學永續發展的環境,讓台灣成為名符其實的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最後,謹祝大會圓滿成功,與會嘉賓健康快樂!
副總統出席美國馬里蘭大學150週年校慶及「亞洲領袖論壇」
中華民國95年10月28日
呂副總統秀蓮女士今天上午出席在台北圓山飯店舉辦的美國馬里蘭大學150週年校慶以及「亞洲領袖論壇」,並應邀以英文致詞。
副總統致詞時首先恭賀馬里蘭大學生日快樂,並表示,現今世界領袖人物面臨21世紀各項挑戰,諸如全球化、科技化、民主化等,其中全球化促進世界彼此互動,但無形中也帶來許多衝突與問題;科技化則讓資訊更加暢通,但同時也引發技術剽竊以及科技所引起的冷漠與疏離;民主化則讓弱勢族群以及婦女權益獲得長足進步,但新興民主國家所面對的不穩定性及經濟壓力,則也危及他們的生存與發展。
針對教育對一個人所產生的影響,副總統感觸,現今婦女比起以往,在接受教育方面已有很大進展,然而她認為,早期的教育並未培養我們面對現今挑戰,作為一位領袖人物應有的特質,這是我們教育必須仔細思考之處,因為,她一直相信,教育是栽培領袖人物的一把鑰匙,學習絕不僅為獲取知識或技能,同時也是建立個人特色與價值觀的一大途徑。
副總統告訴與會者,高等教育在台灣已有顯著成果,過去10年來,台灣的大專院校由105所增加至162所,擁有高等學歷的人更增加181﹪,她自己也是台灣重視教育發展的受惠者,因為早年她曾在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習,之後又在哈佛大學法學院深究法律,在那段時間,她瞭解到美國的民主與憲政體制,也首度深感婦女運動的重要,因此,學成回台後,即發動台灣的新女性主義運動,獲得熱烈迴響。她走向了政治這條不歸路,期間付出很多、收穫很多,但也為此歷經了6年黑牢歲月,然而她卻堅持往前,因為人權、民主與和平是普世價值,也是她所追求、維護的目標。
此次論壇主題為「掌握資源建立一個更安全的世界」,副總統以她擔任本職6年來經歷表示,以國家利益為名,使用軍事或經濟等剛性力量只會製造更多不確定性並擴大衝突,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相信大家也都親眼目睹,因此她提倡「柔性國力」,以柔克剛,用民主與和平,來解決各項紛爭,基於此一理念,去年8月她在台北成立了民主太平洋聯盟(DPU),這是集合了太平洋地區28個愛好自由、民主與和平的國家,共同為世界的繁榮與進步攜手努力。聯盟的三大目標是民主、和平與繁榮,相信與此次論壇精神相互輝映,因為沒有民主,就無法帶來和平,而沒有民主與和平,則無法創造繁榮的生活。
副總統指出,民主太平洋聯盟正進行一系列活動與計畫,其中包括成立太平洋大學聯盟,期藉促進彼此學術交流,為培養下一代優秀人才奉獻心力。她深盼,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民主、和平與繁榮的種子能深耕我們的下一代,因為,她一直堅信,教育的目的不是只讓人成為醫生、律師、工程師或政治家,而是在確保這些優秀的醫、法、工程界及政治人才,都能擁有正確的人生與價值觀,發揮人性最真誠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