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公報查詢

公報內容

點閱數:685
總統府95年8月份 國父紀念月會暨宣誓典禮

公布日期:95年08月30日 號次:第6704號

總統府95年8月份 國父紀念月會暨新任經濟部部長並為行政院政務委員陳瑞隆、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施能傑、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施俊吉、內政部政務次長林美珠、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建忻、駐多明尼加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陳顯祥及駐所羅門群島特命全權大使詹秀穎等7人宣誓典禮,於中華民國95年8月21日(星期一)上午10時在總統府大禮堂舉行, 總統主持並監誓,副總統、中央與地方高級文武官員及民意代表等二百餘人與會,會中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蘇嘉全專題報告:「如何縮短城鄉差距─推動新農業運動」(全文如后),典禮至11時正結束。
如何縮短城鄉差距—推動新農業運動
一、前言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村青壯勞力逐漸外流到都市地區,農村人口結構呈老弱化趨勢,不利於農漁村的發展。目前台灣農業就業人口平均年齡超過50歲,教育程度在國中及以下者約占80%,農家平均每人所得僅為非農家之70%,形成城鄉差距問題。
台灣加入WTO之後,農業、農民與農村受到相當程度衝擊,城鄉差距問題更為凸顯,亟需有效整合資源投入農漁村地區,加強建設,改善農漁村生活品質,以促進青壯人才回流,提高農民所得,縮短城鄉差距。
農業是人類生存及創造現代文明的基礎。農業的發展攸關「人口」、「糧食」、「環境」、「能源」四大議題。
現代農業之範疇已由原來以生產為主軸,發展為兼顧生產、生活、生態之「三生農業」,其內涵包括傳統生產糧食的一級產業,農產加工的二級產業,以及運銷、休閒、文化體驗等服務性的三級產業。
農業的產值如包括前述一、二、三級產業,估計總產值為新台幣1.3兆元,約占我國GDP 13%,遠超過目前一般經貿統計之1.8%。
農業的價值,除了農產品及其衍生產品之附加價值外,如進一步考量二氧化碳減量及環境維護功能等綠色國民帳,則農業之價值,更將超過其實際產值。
二、當前台灣農業情勢與問題
21世紀邁入全球化、自由化、數位化的知識經濟時代,農業發展面臨新的情勢與問題。
農業自由化加速進行,商品、資金、技術流動幾無國界,農產品國內外競爭壓力加劇。由於國民所得水準提升,農產品消費結構轉變,需求多元化,消費者注重多樣化、高品質、衛生安全及保健之農產品。
糧食安全受國際關注,全球人口不斷增加,耕地卻日漸減少,糧食供應數量與品質充滿不確定性。生物技術、資通科技等新技術突飛猛進,新興科技應用日趨興盛,智財權管理及運用日受重視。
地球生態環境遭受溫室氣體效應所導致之全球氣候變遷,災害頻仍;土地、水資源面臨過度開發使用及污染,永續發展備受重視,生質能源開發蔚為國際潮流。
台灣於91年元月加入WTO,據學者專家評估預測,農業部門執行入會自由化減讓承諾,農業產值將大幅減少。經採取價格穩定措施及產業結構調整等因應對策,94年農業生產值增加為3,824億元,較加入WTO前(90年)增加8.4%。94年平均每戶農家所得90.4萬元,較加入WTO前一年增加2.6%。
雖然加入WTO之影響未如預期大,惟WTO新回合農業談判未來進一步開放市場、調降關稅及境內支持勢在必行,台灣農業仍面臨嚴峻挑戰。
面對WTO新回合農業談判進一步自由化之壓力及全球化新情勢,須積極推動農業科技研發與國際行銷,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提升競爭力,並調整農業生產結構,以減緩農產貿易逆差,提高糧食自給率,縮小城鄉所得差距。
在自由化、國際化環境下,台灣農業發展面臨諸多問題,必須以新的宏觀視野,檢視並調整其發展策略。
小農經營農業生產成本偏高,缺乏規模經濟效益,農業技術商品化及經營行銷不易,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緩慢,創力不足。
農業就業人力年齡偏高,農民教育程度較低,農戶數眾多,兼業化程度偏高,運用企業化、現代經營管理方式不易,農民所得相對偏低,活力不足。
農村年輕人口外移,農漁村公共建設投資相對不足,農村高齡化、疏離化、生活及生態環境品質劣化,魅力不足。
三、「新農業運動」施政架構
農委會因應當前情勢、環境與挑戰,規劃推動「新農業運動—台灣農業亮起來」,將農業施政延續、修正、創新,跳脫傳統思維,改變農民、消費者與政府的觀念及作法。
在市場開放及國際化下,農民應體認品質是唯一的競爭利器,生產安全、高品質的農產品,提高附加價值,引進行銷的觀念,結合通路,農產價格高,收入才有保障。
在消費及市場導向下,注重品質及安全,農產品供應與安全須仰賴農民,消費者應肯定農民的辛勞及農業的可貴,要選購有安全認證、有品牌的農產品,支持本土農業。
農業是支持經濟發展的基礎,更是維護國人健康、國民生活及環境保護的重要產業。政府應確認農業之重要性,前瞻規劃施政主軸,有效支持經費與人力,推動安全農業、創新科技、強化國內外行銷等施政。
農委會研擬規劃「新農業運動—台灣農業亮起來」,將農業施政全方位整合,總合產品研發、升級、產銷及消費安全,發揮創意、革新觀念,展現決心與執行力,為台灣農業注入新的活力。
「新農業運動」將推動農業、農民、農村的政策整合、創新及改革,深化農業施政,從傳統到創新、一級到三級產業、生產者到消費者、青年到老年、國內到國外、研發到行銷,並兼顧生產、生活、生態等面向,擴大農業施政視野,打造「全方位的農業」。
四、五詳如圖表
六、結語
台灣農業面臨全球化競爭與挑戰,農業施政需要加強整合、創新與改革,並透過行銷,注入活力,發展高值高效的農業,培育優秀農業人力資源,發展地區特色產業,增加農村在地就業機會,以提高農民所得,提升農村生活品質,縮短城鄉差距。
農委會推動「新農業運動」,加速農業創新改革與行銷,建構創力的農業;強化農民健康照護,培育活力的農民;活化農村生態環境,營造魅力的農村,使台灣農業更有活力與競爭力,均衡發展三生(生產、生活、生態)三力(創力、活力、魅力)之永續農業,讓台灣農業亮起來。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