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公報查詢

公報內容

點閱數:764
總統府新聞稿

公布日期:95年05月17日 號次:第6689號

總統於哥斯大黎加與隨行的國內媒體記者茶敘

中華民國95年5月9日

陳總統水扁先生於哥斯大黎加時間5月8日晚間9時30分(台北時間5月9日上午11時30分),與隨行的國內媒體記者茶敘。
總統致詞時表示,我們不能夠只看眼前、只看一時,而要看未來、要看長遠。面對當前的內外處境,總統認為台灣未來國家發展的兩大主軸應該是「民主台灣,永續發展」以及「追求和平,尋求對話」。
總統也指出,台灣的處境十分艱難,未來也充滿了挑戰,但是只要人民團結,台灣就會充滿無窮的希望與機會。我們盼望持續累積政府與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來確保民主台灣、永續發展,並且追求和平、尋求對話,為國家人民謀求長遠的最大利益。
總統在接受記者提問前之致詞內容為:
早上一點半才睡,想說可以多睡一點,預計七點起床,七點半可以用早餐,準時七點起床,盥洗完畢,把衣服穿好,結果七點半等不到早餐,後來才知道,我把時間看錯了,不是七點,而是這邊的時間上午五點就起床,所以還是只睡了三個小時半。
這一趟,大家真的是辛苦了!不過,辛苦一定會有代價,從巴拉圭到哥斯大黎加,不管是跟友邦元首的親密互動,或者是雙邊會談的具體成果,此行都有非常實質的收穫。阿扁要對外交部工作同仁,包括駐館人員的辛勞,再次表達肯定與感謝之意。
這一次,是阿扁任內第10次出訪,過去大家都會為歷次的出訪團取一個代號,包括:鐵人團、蛙人團、熊貓團…等等,這一次,阿扁認為,我們這一團可以叫做「堅忍團」,因為大家不辭辛勞,堅定維護台灣尊嚴,打拚外交空間,忍受旅途勞頓,風塵僕僕,所以,阿扁要對「堅忍團」的每一位團員表達最高的敬意,我們也一定會秉持原則,繼續堅忍下去。
維護台灣的國家利益是我們唯一的考量,絕對不是意氣用事,更不是一時興起,因為外交空間不容打壓,國家尊嚴更不容打折。個人事小,國家事大,舒適便利都是其次,尊嚴才是最重要的。儘管有一些不同的雜音,但是我們一定會繼續的堅持忍耐,讓這一次的出訪順利完成。
到今年的520,阿扁就職即將屆滿6週年,過去這6年,無時無刻不在嚴肅思考,如何為2300萬台灣人民爭取最大的利益。我們不能夠只看眼前、只看一時,而要看未來、要看長遠。面對當前的內外處境,阿扁認為台灣未來國家發展的兩大主軸應該是「民主台灣,永續發展」以及「追求和平,尋求對話」。
為了確保整個國家整體的永續發展,我們認為要從國家安全、民主改革、經濟永續、社會公義、公民社會等五個面向來實踐。
首先是國家安全方面,國家安全的確保是維繫台灣命脈的重要根本,它的核心價值是「保國安民」,應該超越政黨利益之上。面對傳統的安全威脅,特別重要的是,要有足夠的自我防衛能力以及全民團結的意志。強化國防才能夠維護得來不易的民主成果以及經濟繁榮。而對於非傳統的安全挑戰,則要有靈活、快速、精準的反應。國家安全會議即將出版「國家安全報告」,就是站在這一個角度來擬定的,希望能夠引起國人的重視與討論,進一步來凝聚共識,以捍衛國家人民最大的利益。
其次在民主改革方面,政黨輪替的最大意義就是民主的改革與深化。2004年的「公投」就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基本權利;2006年「終統」的意義在於落實主權在民的民主原則,國家的前途由人民決定,任何人都不能剝奪台灣人民自由選擇的權利;未來的「憲改」則是規劃國家長久的制度。這些例證都是民主鞏固與深化的展現,我們堅持民主改革繼續穩健地向前邁進。
第三,經濟永續方面,經濟發展是台灣重要的生存命脈,只有經濟永續發展,才能持續增進全體國民的生活品質,創造全民的最高福祉。在這個過程當中必須注意資源的有效分配,平衡環保與發展,經濟結構的動態調整等等。行政院5、6月間即將召開的「台灣經濟永續成長會議」,就是希望能夠落實這些意涵;該會議設定了建構完善的社會安全體系、提升長期經濟競爭力、因應全球佈局與兩岸經貿三大主題,屆時,將誠摯邀請並歡迎立法院王院長、馬主席、宋主席等領袖們能夠給予指導並指教。
第四,社會公義方面,今年本人的元旦談話特別提出台灣在經濟繁榮之外,必須兼顧社會公平與正義。一個不公平、無法落實福利照護的社會絕對不可能有真正的永續成長。政府的角色是創造公平的環境,使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使人民分享經濟與社會進步的成果,並對弱勢團體的照顧來提供更多的資源。所以,包括稅制改革、國民年金、社會安全照護網等措施,都是政府應該加緊努力的方向。
第五,公民社會方面,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是民主發展最穩固的根基,台灣需要建立具有公民意識基礎的土地認同與共同記憶。隨著政治民主化與社會多元發展,我們期待一個更豐沛、更蓬勃的民間力量來推動台灣向前走。這裡面包含了志願、利他、包容、合作的精神,非營利組織的彈性與活力,公私部門為理想而建立的夥伴關係等。前些日子黃武熊教授結合民間力量發起的「千里步道環台灣」的構想,就非常有價值、有意義。
另外,在追求和平,尋求對話部分,我們都知道,人類文明發展的終極目的是和平、繁榮,不是衝突,更不是戰爭。無可諱言的,國際社會確實存在許多不同的意見與立場,包括:核武、以巴衝突、北韓、伊朗、中東甚至兩岸問題。然而所有這些不同的主張或立場,都應該以對話來尋求最終的和平解決。
台灣要追求和平,尋求對話,可以從國際對話、兩岸對話、朝野對話三個層面來思考:
首先,在國際對話方面,台灣將堅持自由、民主、人權的普世價值,作為國際社會負責任的參與者與貢獻者,秉持「全方位多元夥伴關係」的理念,積極參與國際社會。除了鞏固邦誼以外,也希望積極參與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等,並提供人道援助以及經貿、農業、醫療技術等協助,與國際友邦建立夥伴關係,進行互惠雙贏的國際對話。
其次,在兩岸對話方面,當前台海現狀就是「民主台灣」面對「極權中國」。民主台灣當然絕不會是所謂的麻煩製造者,兩岸問題要尋求根本解決,必須摒除武力和其他非和平手段,唯一的途徑就是對話。北京當局藉由台灣在野政黨前進中國的政治操作,企圖減損「反分裂國家法」造成的衝擊,達到分化台灣的目的,如此只會兩岸問題更加惡化,不可能走向正常化。簡單的講,沒有民主,就沒有和平;沒有兩岸政府與政府之間的對話,台海問題就不可能尋求根本的最後解決。這一點,中國的領導人如果有智慧的話,應該早一點來想清楚。
最後,有關朝野對話方面,有一位大家非常熟悉兩岸情勢的外國朋友曾經說過:「一中一台」不是問題,「一中兩台」才是最重要的問題。這一句話,值得我們深深來省思。如果台灣一直處在對立、甚至分裂的狀態,不管是對台灣的未來,或者兩岸關係的發展,都是嚴重的問題。國內現在確實不同政黨間對許多重大議題有不同主張,包括兩岸、經濟、民生等等,然而持續的對立只會造成空轉與內耗,對民生福祉沒有幫助,對兩岸關係也沒有助益。所以,朝野的對話非常重要,阿扁十分肯定馬主席能夠共同促成第1次的「扁馬會」,「扁馬會」絕對沒有所謂的誰輸誰贏的問題,而是三贏—包括對話的雙方以及國家人民,大家都是贏家。上次的「扁馬會」大家開誠布公,各界也高度肯定,馬主席想談經濟民生的議題,當時沒有時間,我們非常歡迎,當然包括其他政黨的領袖,我們也都希望能有機會交換寶貴的意見。
台灣的處境十分艱難,未來也充滿了挑戰,但是只要人民團結,台灣就會充滿無窮的希望與機會。我們盼望持續累積政府與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來確保民主台灣、永續發展,並且追求和平、尋求對話,為國家人民謀求長遠的最大利益,這當然也是阿扁最大的願望,以上請大家能夠不吝批評、指教。

副總統參訪屏東縣

中華民國95年5月5日

呂副總統秀蓮女士今天前往屏東縣參訪,除參觀屏東農業生物技術園區外,並參加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校史館及藝文中心開幕揭牌典禮,此外,副總統也視察屏東縣政府,聽取縣政建設簡報。
副總統於屏東農業生物技術園區會談中強調農業在我國的重要性,她表示,農業在平時是民生產業,戰時則為國防產業。兩岸關係風雲變化,平時要做好準備,一旦發生戰爭,相關糧食之補給是極為重要的。
副總統也表示,未來的農業生物科技應定位為民族產業,因為今日台灣的農業,不僅是老祖宗傳授下來,而是加上世世代代,特別是這些年來,與科技相結合所組成的,所以有臺灣人特別的智慧蘊含在內,要予以重視。韓國係以文化產業作為民主產業,而台灣應以農業作為民族產業。
副總統指出,不久前,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赴中國大陸,中國提出許多促進兩岸農產品交流措施,其中有關台灣農產品銷中7項措施,計有:中國提供22種水果零關稅進口、11種蔬菜零關稅進口、於廣東及廣西設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福建、山東開闢台灣農民創業園、成立赴台農產品採購團、提供台灣水果銷售集散中心免一年租金及建立綠色通道,以開放台灣農產品銷往中國的運輸通道。副總統說,以上都是中國對台統戰措施,主要目的是想要大量竊取台灣的農業技術。
副總統強調,屏東農業生物技術園區的開發極為重要,在聽取相關簡報,對於園區訂於民國102年達到180億產值,她表示開發進程太慢,要加速腳步,副總統並表示農委會和相關單位應共同努力。
副總統指出,台灣在中國大陸的投資累計已達35億美元,一些優良水果生產技術及人才被中國吸引,她說,聽到民間反應,台灣農業技術人員常接到中國的電話,邀請去中國投資,甚至中國胡錦濤主席下令,台商每月應提供農產品新技術及新品種予中國,這是嚴厲的警訊,政府相關單位及人民要共同來關注。
副總統並以中興新村規劃案為例指出,中興新村的開發是結合中興大學及全國大學農學院,在一部分範圍內將設立農業生物研發中心,屬於國際級的,她期盼屏東農業生物技術園區也是國際級的。
結束屏東農業生物技術園區參訪後,副總統前往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參加該校校史館及藝文中心開幕揭牌典禮,她在致詞時表示,全球化、專業化及國際化是周昌宏校長及教授、學者治理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的共同信念。她說,屏科大經過天蠶九變才有今天,美麗的校園,宏偉的校舍,更重要的是治校理念,為全校師生同感驕傲。
副總統指出,如同周校長所說,美麗的日子,是在科技蘊藏豐富的人文素養下建立,過去台灣傳統的農業景象就是一幅又一幅美麗的藝術圖畫。而周校長對我國農業科技發展付出許多心力,屏科大在推動農業外交上可以說是領先群雄,許多農業相關問題都是由全校師生共同解決,副總統給予高度肯定與感謝。
對於總統出訪去程過境一事,副總統表示,國家所受到的委屈,國人應感同身受。某些人表示與北京關係良好,為何此時不請中國不要打壓台灣?國家有難時卻落井下石,國人應該齊心關懷總統此次的出訪。
隨後,副總統前往屏東縣政府聽取縣政簡報,於致詞中除再次提到「國共經貿論壇」中對台灣農產品銷中7項措施外,就兩岸農業交流結果,副總統表示,台商對中國在農業的投資累計達到35億美元,而像是水果、種豬等台灣的優良產品流至中國,再者如學者、退休官員及農業科技人員等外流至中國大陸,以及台灣海外農產品市場喪失,對台灣來說,對我農業產業都是一大傷害。
副總統提到有關台灣農業安全戰略思維,她表示,台灣農民對中國有疑慮,有55.5%台灣的農民擔心銷售中國的農產品隨時喊停,她認為,我們應維護國家的公權力,建構兩岸貿易透明性,來保障農民的利益,更要維持台灣在農產品上的競爭優勢,同時確保農業生產的相關技術,以重視智慧財產權的保障。
副總統就台灣生鮮水果出國到中國的情形指出,以2004年及2005年的數據表示,在2004年,出口值為34億美元,占我國水果總產值0.02%,並占我國水果外銷總值1%;而在2005年,出口值達164億美元,占我國水果總產值0.09%、我國水果外銷總值5.8%,顯見台灣提高對中國的輸出。
副總統以調查數據指出,台灣水果銷往美國價錢每公斤為2.24美元、銷往韓國為2.15美元、銷往日本則為0.71美元,同樣東西銷往中國卻僅每公斤0.54美元,相差甚多,台灣的水果是屬於高品質、高知名度、高價格及高消費水平,然而在中國大陸的售價竟是低的如此,著實傷害了台灣農民。
副總統表示,在台灣的農業結構中,有41.98%是屬於農業,0.14%為林業,25.54%是漁業,而32.34%則為牧業,其中在農業部分,有10.54%生產蔬菜,7.12%種植水稻,6.47%生產水果,其餘則為17.85%。副總統也提到新四農,即新農民、新農業、新農村及新農會,她表示,台灣的農業走向全球化要做到三件事:第一,強化衛生安全網-加強有關動植物檢疫、病蟲害的防治及通報、食品安全的檢驗;第二,建立農產品履歷制-將農產品從農場到餐桌的資訊,要做到公開、透明、安心及安全;第三,建立台灣農業品牌-也就是建立品牌行銷網,以開拓國際市場。藉此,提升台灣農業在全球化的競爭力。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