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數:724
總統府新聞稿
公布日期:95年01月04日
號次:第6667號
總統出席「教育部第9屆國家講座暨第49屆學術獎」頒獎典禮
中華民國94年12月27日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下午參加第9屆國家講座暨第49屆學術獎頒獎典禮,並於致詞後為獲獎人頒獎。
總統致詞時指出,在新的世紀裡,知識就是力量,而知識與創造力更是國際競爭的關鍵。在場的每一位得獎人藉由學術的力量,跨越國界的藩籬,讓台灣為世界所稱羨,他期許所有教育界及學術界的先進們,能夠同心協力,繼續推展學術研究的創新與應用,強化國內學術研究環境與文化,讓這股知識所形成的影響力深入國家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共同為台灣的永續學術發展攜手努力。
總統致詞內容為:
歲末年終,阿扁非常榮幸受邀參加教育部「國家講座暨學術獎」的頒獎典禮。首先要恭喜在座的15位得獎人,在眾多角逐者中脫穎而出,榮獲「國家講座」及「學術獎」的殊榮。各位長期投入研究及教學工作,在艱辛漫長的學術道路上,對國家學術研究的發展以及提昇台灣國際競爭力的卓著貢獻,令人相當感佩,在此阿扁謹代表政府及全體國人同胞,向各位表達最高的敬意與最誠摯的祝賀之意。
「國家講座」是教育部目前所頒贈的最高學術獎項,而「學術獎」則為國內歷史最悠久的學術榮譽,無論是參與遴選或受推薦者,均須在學術研究上有重要或傑出成就,經國內外學者審查後擬具候選人名單,再經教育部2次的審查及票決後,才遴選出今天的得獎人。如此嚴格的條件和甄選過程,正足以凸顯得獎人學術研究的卓越表現,讓我們再次以最熱烈的掌聲,恭喜這15位得獎人。
「國家講座」設立的目的,除了肯定獲獎人在學術上的成就與貢獻,更要將大家的智慧與學識擴大傳遞。歷屆「國家講座」主持人都是學術界的碩望之士,我們期望各位透過主持「國家講座」的殊榮,以自身豐富的學術涵養,啟迪學生學習興趣;並且帶領研究,向前開拓更寬廣的知識領域。
另外,「學術獎」的頒發,則是表揚得獎人終身學術研究的傑出成果。大學及學術研究機構是探索真理的地方,也是知識創新的發源地,教育部成立「學術獎」將近50年,即是鼓勵學者在學術研究上的卓越貢獻與努力。阿扁深信,各位「學術獎」得獎人不但是高等教育學術精進及提升的一股堅實力量,各位在學術專業研究精神的發揮,更將成為後輩學習的最佳典範。
當然,提升研究或教學水準的目標,不能只靠一個「國家講座」或「學術獎」就能達成,我們需要政府、產業與學術界彼此之間,更多的配合以及更密切的合作。除了總統府為了鼓勵國內長期致力科學研究的學者,每兩年頒贈國家最高科學榮譽-「總統科學獎」之外,教育部也逐年編列重點發展經費,以建構我國具競爭力的高等教育體系。
回顧過去幾年來,教育部逐步推動各項教育制度的改善,努力建置完善的教育及研究環境,過程當中或許有些不同的聲音,但政府對於高等教育的重視與期待有目共睹;例如,在政府經費並不寬裕的情形下,仍然編列5年500億預算,推動邁向頂尖大學計畫,透過「拔尖策略」以提升國內大學的世界競爭力;當然,我們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不只著重於研究,我們也瞭解到,大學的競爭發展必須是研究與教學相輔相成,學生受教品質也必須受到重視與保障,人才的養豆韞眸楛q奠定厚實的教學基礎做起。所以教育部從今年的預算中寬籌10億元,推動「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鼓勵各大學之間的良性競爭,以引導學校提升教學品質。阿扁覺得這是一項非常重要而有價值的計畫,因此特別指示明年起擴編經費為50億。阿扁深信,投資年輕學子的教育就是投資台灣的未來,我們有信心,在未來培養更多的台灣優秀學生,成為我國學術界邁向卓越的尖兵,擴大我們達成目標的勝利基盤。
同時,我們也積極推動公、教分離、修正大學法等具體措施,透過制度面的改革,希望提供所有從事教學及研究的學者們一個更彈性、更自主的學術環境,協助國內學術機構靈活運用人力資源,發展成為各具特色的頂尖學府,並促進產、官、學、研之間學術動能與研究資源的整合及流通,我們期望透過每一次「國家講座」和「學術獎」的頒發,繼續帶動國內學術發展向前邁進、向上提升。
在新的世紀裡,知識就是力量,而知識與創造力更是國際競爭的關鍵。在場的每一位得獎人藉由學術的力量,跨越國界的藩籬,讓台灣為世界所稱羨。阿扁期許在座所有教育界及學術界的先進們,能夠同心協力,繼續推展學術研究的創新與應用,強化國內學術研究環境與文化,讓這股知識所形成的影響力深入國家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共同為台灣的永續學術發展攜手努力。
大家都知道,「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是從事學術研究的基本信念,必須要以足夠的毅力與熱情,持續不懈的付出,最後才能收獲成果,因此在這條漫長而寂寞的道路上,家人的支持與鼓勵是一股尤其重要的力量。阿扁除了要再次恭喜15位「國家講座」及「學術獎」得獎人,同時,也要向長期支持得獎人潛心研究的各位寶眷們致敬與感謝,因為大家的犧牲奉獻,在座的各位得獎人才有今日的豐碩成果與傑出的成就。最後,藉此機會預祝大家新年快樂,也祝福全體與會嘉賓、先進、朋友,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副總統出席「民主太平洋聯盟太平洋防災中心」揭牌典禮
中華民國94年12月26日
呂副總統秀蓮女士今天上午出席「民主太平洋聯盟太平洋防災中心揭牌典禮」,並應邀致詞。陳總統也應邀出席此次揭牌儀式,見證太平洋防災中心的成立,並期許該中心未來運作順利,作為太平洋區域災害防治的交流平台,造福環太平洋區域的國家與人民。
副總統在典禮開始前致詞表示,一年前的今天早上,就在一個鐘頭前,印度洋發生了驚天動地的南亞海嘯,其成因為海底地震造成,不到幾分鐘即造成20餘萬,甚至4、50萬居民受到影響,至今仍未完成復建。
副總統指出,去年的南亞海嘯事件告訴我們,災難世代其實已經來臨,除了地震外,人為的重大因素,例如長期使用石化燃料,濫墾森林、破壞生態等,造成大氣中溫室氣體效應,形成全球暖化,也是人類未來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她進一步指出,上世紀全球地表氣溫平均上升華氏一度以上,科學界認為全球暖化將是今後人類須因應的重大課題,因為地球暖化、極地冰原溫化,造成海平面上升,淹沒低窪沿海地區,此外暖化問題也影響地球氣候,不正常的暴雨現象愈來愈頻繁,沙漠化也日漸擴大,生態因之改變,衝擊全球社經產業界,不容忽視。
副總統指出,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評估,2100年時全球地面氣溫將比1990年時增加攝氏一點五至五點八度,海平面將上升9至88公分,是非常可怕的現象;而溫室氣體生命週期很長,加上往昔生產行為而產生的積量,在未來50年地球將會持續暖化,原本該是百萬年的地質緩步發生的變化,在人類短短幾十年中即可看到。
副總統告訴現場與會人士,過去生物遷徙主要為水平遷徙,但是如今因地球增溫,生物會以高海拔、高山地區作為移動目標,形成垂直遷徙,空間較小,也會引起族群數目的大幅減縮,此外食物鏈的重新調整也帶來新一波物種滅絕,當海水溫度升高攝氏三、四度時,海底珊瑚叢間生存的藻類也無法製造珊瑚蟲所需的食物,進而造成珊瑚白化作用,總之,全球暖化不只在極地或島國才會發生影響,所有國家或多或少都難逃與之正面碰撞,包括疾病、食物、空氣及天災等都會傷及每一個人及每一個國家,不可不慎。
副總統也指出,去年聯合國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召開第10次會議,聯合國秘書長曾警告地球氣候災難性變遷跡象已很明顯,未來50年我們須發展更多的經濟,但不是為改善人類生活,而是用於應付不斷發生的天災,因此我們幾乎可以認定天災世代其實已然來臨。她表示,舊約創世紀所載諾亞方舟情景不再是個預言,如果我們未及時妥善處理,將是下一代子孫的共同災難。
副總統認為,一年前南亞海嘯發生,台灣作為一個蕞爾島國,雖然安然無恙,但事實上我們已長期練就與天災為伍的宿命,過去台灣發生的災情有死亡與哀痛,即使我們知道人力無法勝天,但起碼大家應學會謙卑,發展更多的科技同時學習如何敬天、惜地與愛人。
副總統也強調,防災、避災更勝於救災,由2000年、2001年發生的重大天災中我們累積了寶貴經驗,雖然災難愈來愈多,但死亡人數已由三位數降至個位數,證明了經驗是寶貴的,更證明我們所累積的科技智慧應分享給全世界。
副總統表示,「民主太平洋聯盟」自今年8月14日正式成立以來,即認為應共同維護太平洋永續發展,而台灣能與聯盟會員國分享的不是金錢,而是寶貴的經驗,例如福衛二號在太空所拍攝而得的各幀寶貴照片以及實驗研究院的重要研究成果,都可與世界各國分享。副總統並特別感謝陳總統親自蒞臨與會,表示總統的重視與肯定,令她甚感榮幸,此外,她也感謝國家實驗研究院的支持與協助,讓以台灣為主導的太平洋防災中心能順利於南亞海嘯週年後今天正式成立,更希望外交部能以台灣寶貴的防災、避災經驗作為重要的外交資源,與全世界共同交流,則將會是世界的福音。
副總統最後表示,她個人持續主張的「敬天、惜地、愛人」,更需要全世界一起分享與力行,大家共同愛惜所居住的地球,一起以祈福的心,促進世界的繁榮與進步,相信這是全人類共同的心願。
隨後,副總統也參觀防災中心各項設施,包括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實地瞭解「太平洋防災中心」的運作情形,並勉勵相關工作人員的辛勞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