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數:689
總統府新聞稿
公布日期:94年12月28日
號次:第6666號
總統頒發第三屆總統科學獎
中華民國94年12月16日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下午親自頒發第3屆總統科學獎給兩位得獎人李羅權院長及陳建仁院士。頒獎前,總統並致詞祝賀兩位得獎人。
總統也表示,政府計畫於2006年底將全國研發經費提升為占GDP的3%的目標不變,未來將整合產、官、學、研進行各項研究及人才培育計畫,並提供誘因鼓勵民間持續增加科技研發投資,積極轉型為腦力密集、知識密集的產業。
總統強調,我們有信心,在國家資訊通信基本建設及各大交通建設相繼完成之後,我國各研發單位、產業、服務業、科學園區及科學文化城等將可以相連成網,讓台灣成為潛力無窮的「科技世界島」。
總統致詞內容全文為:
今年是愛因斯坦發表「相對論」一百週年紀念。1905年,愛因斯坦26歲,一口氣發表了4篇有關光電效應量子理論、布朗尼運動及相對論等舉足輕重的論文,其中,布朗尼運動解決了綿亙接近一世紀的物理大問題,光電效應和狹義相對論則開創了近代物理的兩大主流。今天,在愛因斯坦發表「相對論」後的一百年,正好也是第3屆「總統科學獎」的頒獎典禮。還記得5年前,本人有感於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息息相關,而科學的進展則有賴學者專家的研究與努力,因此,為了提升台灣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並獎勵國際間在學術領域研究上具創新且貢獻卓著的學者,個人特請中央研究院李院長遠哲擔任召集人,邀請相關部會首長及學者專家,能夠比照美國總統獎(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成立了「總統科學獎委員會」,設置「總統科學獎」,做為我國學術界的最高榮譽。從民國90年開始,每2年定期舉辦選拔活動,同時由本人親自頒獎,以表揚有特殊貢獻的優秀科學人士。
「總統科學獎」的授予,強調不以本國籍為限,優先獎勵對台灣社會有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只要是最有成就、為人類謀取最大福祉的人就有資格獲獎;透過嚴謹的評審過程及此獎項所象徵的崇高意義,來彰顯得獎人的卓越成就,藉此提昇台灣學術研究的風氣,同時也吸引海外學者回國從事研發工作,共創台灣美好的未來。
本屆「總統科學獎」得獎人,經過各領域傑出人士的推薦,並由國內外學者專家組成遴選小組,對各個被推薦的個案進行深入而專業的分組審查之後,最後產生李羅權先生及陳建仁先生二位得獎人。這二位都是望重士林、蜚聲國際的學者,並多次獲得國內外各種學術獎項,深受同儕與社會大眾的敬重。他們以誠懇態度問學,以本土在地的精神,在浩瀚的學海之中探索人類高深學問,更不忘以寬廣的宏偉視野,將成就回饋台灣,讓台灣的科學發展更加枝繁葉茂。
本屆「數理科學組」得獎人李羅權院長,2001年起接掌「國家太空計畫室」(現已更名為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在此期間,圓滿完成「福爾摩沙一號」的科學研究任務;亦將「福爾摩沙二號」研製並成功發射送入預定軌道,開始執行地球觀測任務及大氣向上閃電觀測科學實驗;同時,也完成了「福爾摩沙三號飛行體」的研製及組裝,並計畫於2006年年初發射。李羅權院長帶領國內太空團隊,成功建立世界級的台灣科學衛星體系,提昇國內太空科學研究水準,為國家打造出世界級的國家實驗室,此次獲得「總統科學獎」,絕對是實至名歸。
「生命科學組」得獎人陳建仁院士專攻流行病學,二十多年來,堅持以「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服務社會、貢獻大愛。陳院士早期投入砷中毒的追蹤研究,廣受國際肯定,在公共衛生方面的貢獻非常卓著;在SARS流行期間,陳院士接任衛生署署長的重任,以最嚴謹的態度和專業知識,積極進行病人追蹤、隔離及治療等防疫措施,使得台灣的SARS疫情得以獲得有效控制並消除,防疫成果斐然,受到各國一致地讚揚與推崇。陳院士以所學之長,用於政府政策的執行,效率卓然可見,而其相關研究成果輝煌,也同樣備受國際重視。陳院士能夠在學術研究、行政執行與落實國家衛生政策上都有顯著的貢獻,實屬難能可貴。
以上兩位得獎人成功地將世界級的學術研究成果,轉換成有助於世界人類的具體貢獻,是台灣科學界的驕傲與學習典範,本人藉此機會,謹代表政府及全體國人同胞向兩位得獎人表達我們最誠摯的恭賀之意,以及最崇高的敬意與謝忱。
國際間普遍認同科技發展是驅動經濟成長的主要力量之一,因此世界各國,尤其是科技先進國家,對於投入科技發展與追求創新均格外重視。過去幾年,台灣在科學技術研發上的成果,大家有目共睹。我國目前每萬人就業人口中,研究人員數為70.6人,排名世界第5,僅次於日本、新加坡、美國、與法國。在美國核准專利數排名則躍升至第4名,未來在學術研究方面,除建立世界級的研究環境外,台灣應自力發展出具有創造力的學術研究,成為亞太地區學術研究與知識創新的重鎮,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致力於將科技研究成果回饋給人民與社會,經由科技提供給國人安心、安全、有品質的優質生活。
在今年年初所召開的「第7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中,揭示「創新科技研發、再造經濟躍升」的願景,並以「健全科技政策體系」、「加強人才規劃運用」、「提昇學術研究水準」、「促成知識創新」、「促進科技民生應用」、「強化國防科技體系」為國家科技發展六大策略綱領。我們充分的瞭解到,科技發展攸關國家未來整體競爭力,因此政府計畫於2006年底將全國研發經費提升為佔GDP的3%,為了達成以上的目標,除了民間的研發投資外,政府於今年度原編列了770億元的各項科技研發經費,但被立法院刪減為704億元,明年度政府研發經費進一步增加編列為843億元,現在由立法院審議當中。雖然預算很可能會被刪減,但我們不放棄原訂的目標。未來將整合產、官、學、研進行各項研究及人才培育計畫,並提供誘因鼓勵民間持續增加科技研發投資,積極轉型為腦力密集、知識密集的產業。
依照政府目前所制訂的「科技化國家推動方案」,希望藉由達成科技發展的總目標,以提升政府整體施政效率,並於2010年時,達成「科技化國家」的目標,包括亞太研究重鎮、亞太高科技製造中心、科技島幾項科技發展藍圖。期盼5年後,我國擁有世界著名的研究機構與一流的研究人員,在若干研究領域中作出世界級的重要貢獻,並積極建立核心及衛星科學園區、各類智慧型園區、科學文化城。我們有信心,在國家資訊通信基本建設及各大交通建設相繼完成之後,我國各研發單位、產業、服務業、科學園區及科學文化城等將可以相連成網,讓台灣成為潛力無窮的「科技世界島」。
藉此機會,阿扁也要誠摯地感謝企業界對「總統科學獎」的大力支持,民間企業對優秀科學人才的培育與支持,以及對科技研發的執著與投入,都是台灣國家發展的重要原動力,阿扁深信在政府和民間企業的共同關心下,我們將創造出令人期待的科學發展前景,為台灣培育更有競爭力的人力資源,並為台灣永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石。
最後,再一次恭喜兩位得獎人,並敬祝各位嘉賓、先進健康快樂、萬事如意。
副總統主持「高捷民間督導聯盟」成立記者會
中華民國94年12月20日
呂副總統秀蓮女士今天下午主持「高捷民間督導聯盟」成立記者會,並介紹該聯盟成員與工作目標。
副總統表示,台北人因為有捷運而感到驕傲,高雄人本來也對捷運抱以深切期望,但由於施工以來災害頻傳,施工期間更傳出弊案,因此令高雄市民對高雄捷運感到失望,甚至畏懼;然而,為了讓高雄市民享有免於恐懼、安居樂業及海洋首都繁榮發展的基本人權,高雄捷運確有其必要性,因此,她特別在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當天親自南下前往現場瞭解,同時也宣示了高捷的興建與人權議題息息相關。
副總統進一步表示,「高捷民間督導聯盟」的成立也是為了因應公民社會的來臨,讓政府施政及公部門作為受到社會監督與公平,並盡可能透明化,她相信,透過相關的專業團體代表共同督促工程設計、施工品質、進度與管理,適時提出必要的建議,以強化工程施工的透明度、安全度,終能促成高捷早日順利完工。
副總統指出,該聯盟具有專業性、自主性及建設性三大特色,由於聯盟成員都是來自各專業團體公會的代表,對相關領域具有高度專業性及自主性,此外,聯盟並將提供技術服務,以為工程問題提供義務性質的專業建議,協助高雄捷運工程的順利進行。副總統強調,該聯盟是非政治性及非針對性的,主要扮演協助工程進行及協助政府與民間溝通的角色,而她本人則主要是扮演催生者的角色,在聯盟成立後,由召集人及各專業小組自行運作,她個人將不參與聯盟運作。
隨後,副總統介紹聯盟各成員。「高捷民間督導聯盟」由中華民國土木技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蔡寶山擔任召集人,台灣省大地技師公會理事長廖瑞堂、高雄第一科大營建系主任張太平及高雄市結構技師公會理事長吳惠聰擔任副召集人,並成立四個專業小組,分別為土建組(土木、結構、大地、水利、地質、交通)、機電組、法律組及管理組,由相關專業人士及學者組成。
副總統並指出,成立大會中決定了未來的工作項目,包括:協助高雄捷運工程災害之預防;檢討高雄捷運工程設計、施工及機電、行控之工程管理;探討高雄捷運工程地質及水文等潛在危險因素;協助有關工程進度、品質、管理等事項之透明化。
此外,該聯盟並訂於12月29日前往現場會勘,並於明年一月中旬召開專業小組會議。
記者會後,副總統親自致電謝長廷院長及葉菊蘭代理市長,說明「高捷民間督導聯盟」的性質及功能,並強調其專業性、自主性及建設性,希望協助高捷工程順利完工,高雄市民美夢早日成真。對此,謝院長及葉代理市長均表稱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