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公報查詢

公報內容

點閱數:766
總統府新聞稿

公布日期:94年04月13日 號次:第6626號

總統接見「日本大阪中華總會回國致敬團」

中華民國94年4月1日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上午接見「日本大阪中華總會回國致敬團」時再度強調,兩岸關係是決定台灣生存最根本的議題,不但直接影響國家的安全,更攸關2300萬台灣人民的基本權利與福祉。不同政黨對於兩岸政策或許可以有不同的主張與意見,但對外台灣的國家利益只有一個,必須只能有一個聲音,一個能夠代表全民意志、捍衛台灣整體利益的共同語言、共同的聲音。一棟分裂的房子是站不起來的,而自亂陣腳、各行其是的兩岸政策更是經不起考驗、也不可能持久的。
總統指出,面對愈來愈嚴厲的挑戰與考驗,台灣必須團結,也唯有團結台灣才會有出路、活路。如何降低兩岸緊張的情勢,重新營造和解與合作的氣氛,打破台海對峙的僵局,不但考驗著兩岸領導人,也考驗著朝野政黨領袖的智慧,他誠摯希望朝野之間能夠本著台灣絕對優先及台灣主體意識的立場,共同以有節、有守、有序的態度與方式,捐棄成見,攜手合作,積極追求台海永久的和平。
總統致詞內容為:
今天非常高興有機會在總統府,與來自日本大阪地區的僑界領袖見面。「日本中華總會」的歷史相當的悠久,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時,當時整個日本國內的局勢,可以說是風雨飄搖、動盪不安,旅日各地的僑領,深怕連年的戰亂將完全打斷了對僑胞們的服務,為了謀求僑胞的福祉,特別於1946年的4月21日聯合成立了這一個全國性的組織。經過將近60年一甲子的歲月,證明台日之間的友誼是歷久而彌新,相互的合作與交流更是密切友好。
「大阪中華總會」,在各位會長與理監事的領導之下,更積極配合政府的僑務政策,舉辦各項有意義的活動,其中包括:大阪春節祭、全盟大阪支盟演講會、僑務座談會、雙十國慶慶祝活動等,不但團結了僑社,更積極促進了台日雙方的國民外交。
長期以來,台日兩國一直保持著良好而密切的關係,而近年來隨著國際情勢的演變,以及台灣政治的民主化,台日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更有明顯且實質的進步。例如:日本政府前不久同意發給李前總統簽證及前往日本觀光訪問。今年2月19日舉行的「美日安全二加二諮商會議」所發表的聯合聲明,首次將鼓勵透過對話,和平的解決台海爭議,列為美日兩國共同的戰略目標之一。日本政府也同意在「愛知博覽會」舉辦期間,讓台灣的民眾能免簽證前往日本,我們希望這項使雙方都能互惠的措施,在「愛知博覽會」舉行完畢以後,能夠繼續維持下去。自2002年起,日本政府就堅定的支持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相關議題。這些具體的成就,是僑界各位先進朋友,多年來與政府共同努力爭取的結果,在此阿扁要代表政府,向各位及全體旅日的僑團、僑胞表示由衷的感謝與敬意。
此外,在農產品輸往日本方面,近年來也獲得許多具體的成果。台灣的芒果與木瓜已經完成相關檢疫的程序,陸續出口到日本,且受到當地民眾熱烈的歡迎與喜愛。台灣的稻米也在相隔了33年以後,重新打入日本的市場。為了擴大台灣農產品在日本的銷售,政府已透過「外貿協會」,在東京與大阪設立台灣農產品的精品館,各位在座的僑領,即使在僑居地也同樣能夠享受台灣最好的農產品,可以說是大家的福氣,也是台W的光榮。
不過最難能可貴的是,在中國不顧國際壓倒性的反對之下,執意通過所謂「反分裂國家法」後,日本政府包括小泉首相及町村外務大臣等,均公開向中國表達「台海問題應以和平方式解決」的堅定立場,同時也強力呼籲「歐盟」不要解除對中國武器的禁運,這都是過去不曾發生過的事情。「大阪中華總會」的黃會長也針對中國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向日本媒體投書,表達僑社抗議之意,在此也要向黃會長特別表達感謝之忱。
面對中國不斷的武力威脅與打壓,民主與和平是台灣立足於國際社會,爭取最大國家發展空間的利器與保障。兩岸之間最大的差異,不是政治的分離,而是生活方式與制度的不同。而兩岸關係未來的發展將是民主與不民主、和平與非和平的競爭。要贏得這場比賽,最重要的就是台灣內部一定要團結。我們有自己的國家,有自己的政府,要與人家協商談判,涉及那麼敏感、嚴肅的議題,那麼重要的課題,不要說應該要獲得政府的允許及授權,連向政府打一聲招呼都沒有,如果跟政府都沒有共識、如果在台灣內部不追求朝野的共識,就要一廂情願地想追求所謂的「國共共識」又有什麼意義?各位僑領平日忙於個人的事業,但同時也積極熱心的投入服務僑胞的工作,就是因為大家都深刻的體認唯有團結才有力、團結真有力。
兩岸關係是決定台灣生存最根本的議題,不但直接影響國家的安全,更攸關2300萬台灣人民的基本權利與福祉。不同政黨對於兩岸政策或許可以有不同的主張與意見,但對外台灣的國家利益只有一個,必須只能有一個聲音,一個能夠代表全民意志、捍衛台灣整體利益的共同語言、共同的聲音。一棟分裂的房子是站不起來的,而自亂陣腳、各行其是的兩岸政策更是經不起考驗的、更不可能持久的。面對愈來愈嚴厲的挑戰與考驗,台灣必須團結,也唯有團結台灣才會有出路、活路。如何降低兩岸緊張的情勢,重新營造和解與合作的氣氛,打破台海對峙的僵局,不但考驗著兩岸領導人,也考驗著朝野政黨領袖的智慧,阿扁誠摯的希望朝野之間能夠本著台灣絕對優先及台灣主體意識的立場,共同以有節、有守、有序的態度與方式,捐棄成見,攜手合作,積極追求台海永久的和平。
最後,要再一次感謝各位僑領與先進長期以來對台灣的支持與無私的協助,並敬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謝謝各位。
「日本大阪中華總會回國致敬團」一行上午由會長黃淞山領隊、僑委會委員長張富美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

副總統出席「公義.幸福.人權系列研討會」

中華民國94年4月1日

呂副總統秀蓮女士今天下午出席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會舉辦的「公義‧幸福‧人權系列研討會」,並擔任研討會總主持人。
副總統致詞時表示,自今(1)日起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會與行政院共同主辦「公義‧幸福‧人權系列研討會」,陸續將舉辦4個場次,分別討論全球化與幸福人權、教育人權與國家發展、健康人權與國家發展、人民幸福與國家發展等議題,希望能檢視政府的施政與政策是否符合公義、幸福與人權,並提出具體建議。
副總統指出,日前她看到美國密西根大學進行的一項世界價值調查,在82個接受幸福調查的國家當中,幸福指數前10名是波多黎各、墨西哥、丹麥、愛爾蘭、冰島、瑞士、北愛爾蘭、哥倫比亞、荷蘭與加拿大。其中,台灣排名第32,美國則排在第15位。這項報告讓她想起一個小寓言:話說有一個企業家到某小島旅遊,看到一位正在垂釣的漁翁,兩人就對談起來,企業家稱他自己雖然很辛苦,但賺了很多錢,漁翁則很好奇企業家賺錢的目的是什麼?企業家回答說,他賺了錢至少可以到小島旅遊、釣魚。結果,漁翁反而說,我不需要那麼辛苦,同樣可以在這個地方釣魚啊。副總統同時也回憶到過去曾有一位非洲的外賓來訪,總統府致贈他一只手錶,結果他說「你們每個人都有錶,但沒有時間;我雖然沒有錶,但我有時間」。這段話讓副總統感受深刻,我們的社會已達相當程度的發展,現在應當回歸談談價值觀,探究幸福的定義。
幸福究竟是什麼?副總統表示,德國一位學者有這樣的論說,他說,人的幸福其實不只是心理上,還有生理上的層面,人類腦部的神經組織中有一個系統是專管幸福快樂的,只要你啟動這個系統,就會感到非常快樂,人類還有另外一個神經系統可以讓你有創造幸福的能力。這讓她思考,國家統治的意義是什麼?現在統治者必須得到被統治者的同意,也就是要透過選舉才能擁有政權,因此,再偉大的目標都不及人民是否幸福重要,這才是最根本的問題。副總統認為,幸福有其集體性,包括個人的幸福、家庭的幸福和國家的幸福,如果少數人與多數人利益產生衝突,就需要公平、正義來作最後的仲裁。因此今天的研討會主題就訂為「全球化與幸福人權」,從四個面向切入討論,包括世界貿易組織(WTO)對台灣的影響、京都議定書對台灣的影響、勞動力流動與人權、農業發展與人權。
副總統進一步提出「三波四流」,她表示,哥倫布從歐洲發現美洲新大陸啟動了全球化的第一步,這是海洋層面的,另外,全球化其實有三波,包括十字軍東征、羅馬帝國的擴充和成吉思汗的西征,緊接著,資本主義興起,跨國貿易開始興盛。二次世界大戰後,科技高度發展,特別是資訊科技的流通,穿越國家的銅牆鐵壁,形成四大流。先是經濟層面的物流、金流以及人流的流通,而當物流、金流與人流結合後,後面反映的是價值流,這背後涉及許多價值標準的判斷,也可能因此造成國家與國家間文明的衝突,在經過沈澱之後,形成價值的交流。因此,副總統認為,現在要看待全球化,不能僅從經濟面,還要關照人文面,才是宏觀的視野。
而兩岸交流在全球化、人民幸福指數兩項標準的檢視下,副總統也認為,認為現在有必要提出一種新思維,重新檢視兩岸關係。所謂「人往高處爬,水往低處流」,人選擇往哪裡去有其主、客觀的認定,兩、三百年前我們的祖先從大陸來,現在又有一些人選擇往大陸去,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可以說是一種離心力與向心力相互擺盪的事實。不是全然的向心,否則3月26日不會有這麼大規模的遊行;但也不全然的離心,尤其某一過去50幾年來以反共作為立國基礎的政黨,這一代的領導人竟然無視於700多枚飛彈對準台灣,無視於全世界共同譴責的「反分裂國家法」的制定,率團前往大陸,從極端的反共變成公然的親共,這中間顯示價值的錯亂。副總統質疑,他們要用什麼理由向2300萬納稅人民解釋,一旦現在成為在野黨,就可以無視過去用來鞏固政權的法理基礎?
副總統強調,站在人權的立場,每個人都有旅行、選擇住居的自由,包括台商選擇到大陸去投資,這也是基本人權,但人權也有大人權與小人權、有個人人權與集體人權之分。個人、少數要投資中國可以,但不能因此傷及2300萬台灣人民的利益。從3月14日中國制定「反分裂國家法」那天開始,舊的兩岸關係進入歷史,新的兩岸關係已經開始,新的兩岸關係變成「此岸」和「彼岸」的關係—不願意到大陸、或不看好大陸、認同台灣的「此岸」,以及認同大陸、覺得那邊有利可圖、願意到大陸投資的「彼岸」,兩邊利益調和的問題。
副總統重申每個人有其投資、旅行的自由與權利,但她也強調2300萬台灣人民的集體安全、共同尊嚴的重要性。副總統表示,台灣的處境在全世界是絕無僅有的,在共產政權長達50多來無情且凶猛的威脅之下,我們能一步一腳印犧牲許多,終於換來現在的民主自由,因此台灣現在有人可以公然容共、親共而無罪,但集體人權不能因此而被犧牲。
副總統指出,現在許多台商到中國投資,因為受到迫害,不得已說些身不由己的話,她可以體諒,但若因為追求自我經濟利益而傷害到國家尊嚴、國家安危與人民幸福的時候,我們就需要有「公義」作為衡量標準。究竟是在彼岸與中國有商業利益的人重要,還是在此岸2300萬人民共同的安全、尊嚴和榮辱重要?這個問題應該可以透過「公義」來得到解答。3月14日新的兩岸關係開始後,我們需要全新的視野,以及從制高點來思考這些問題,這也是公義、幸福與人權的問題。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