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公報查詢

公報內容

點閱數:760
總統府新聞稿

公布日期:93年03月10日 號次:第6567號

總統出席第四屆台灣國防國際研究會活動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二月二十九日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上午出席第四屆台灣國防國際研究會活動,並應邀致詞。
總統致詞內容為:
國防政策與戰略研究學會每年舉辦的台灣國防國際研討會,今年已經是第四年。而本人從就職中華民國總統迄今,也已將近四年。在這四年間,國防安全與兩岸關係一直是阿扁最為重視的兩項議題。
我們要知道:國防安全是防止中共蠢動的防火牆,也是台灣人民身家財產安全、社會繁榮安定的保障。國防安全如果無法確保,今日的富庶繁榮,就可能在一夕之間化為烏有。
阿扁在二○○○年就職之初,提出了「四不一沒有」的善意承諾。但是,四年過去了,中共對台灣的軍事準備,非但沒有因為我們的善意而減緩,反而是加快速度的成長。面對中共對我日益嚴重的軍事威脅,我全國軍民,只有保持高度警戒的憂患意識、積極強化自我防衛能力、加速國防改革,才足以達成捍衛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安全的神聖使命。
中共對台的軍事威脅是全方位的。依照傳統的戰爭型態,中共需要逐步地爭取制空權、制海權,然後才能進行登陸;但是,在這幾個方面,國軍經過多年的演訓及戰備,已經使中共武力犯台的難度大增,不敢貿然蠢動。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解放軍這幾年來的加速現代化,尤其是彈道飛彈精準度的提升,以及飛彈的大量部署,確實已逐步改變了台海原有的軍力平衡。中共的導彈不僅可以用來發動奇襲,快速奪取台海制空權、制海權,更可以用來作為「超限戰」的恐怖武器,透過精準攻擊的方式,在不進行大規模戰鬥下,攻擊我平民或特定目標,來瓦解我民心士氣或戰力,達成逼降的效果。如果我國無法及時、有效的加速我國國防現代化,強化我國的反飛彈能力,將會讓中共解放軍,更相信他們的導彈是攻無不克的犯台利器,更是蠢蠢欲動,危及台海的安定。如果我們從數字來看,從一九九五年到二○○三年,中共的戰術導彈總共增加了將近十一倍,目前仍以六天一枚的速度持續增加。面對這些再明顯不過的警訊,如果我們不下定決心,強化我們的憂患意識,將全民意志團結在一起,作我們國軍最大後盾,加速國防現代化,籌建反飛彈設施,則無異在間接鼓勵中共持續對台部署導彈,加速兩岸軍事失衡,置我防衛力量於險境。
面對上述中共軍事力量的不斷增長與威脅,我們唯有強化內部共識,積極加速國防現代化,落實國防改革的唯一選擇。而國防改革的根本,除了武器裝備的現代化之外,最重要的還是現代化高素質人力的培養。一百四十年前,在普魯士強鄰環伺下,完成了意義重大的軍事改革;當時,領導軍事改革的老毛奇將軍曾說:「戰場優勢已不再來自武器系統,而是操作武器的人員。」一百四十年後,領導美國陸軍擺脫越戰陰影,成功完成軍事改革的史考爾將軍,在他的回憶錄上也說:「在資訊時代裡,對戰爭型態最嚴厲的挑戰,是人的問題,而不是科技的問題。」古往今來,許多軍事改革的經驗都不約而同地指出:武器硬體上的優勢很快就會被趕上,只有在「人力素質」這一方面的優勢,才能夠持久。這也是阿扁在去年軍人節的談話中,為什麼會特別提到,「人的因素依然扮演最關鍵角色」的原因。
因此,我們的國防改革應當以「人」為基礎、為核心。面對這種「以人為本」的國防改革,我們需要「兩個發展」與「兩個建立」來達成我們的目標。那就是「發展專業化軍隊」與「發展學習性組織」;「建立人才資源觀念」與「建立工作及家庭並重的核心價值」。
有關第一個發展是「發展專業化軍隊」,我國國軍,在國防二法實施後,以及湯部長與國軍袍澤的努力下,可以說已經為軍隊國家化打下穩固的基礎,成為一支真正的國家軍隊。而且,在這軍隊國家化的同時,在湯部長的努力下,國軍的專業化,也不斷的獲得提升。目前,我們國軍的專業化程度絕對在對岸的人民解放軍之上;但是,我們必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專業化是一個追求卓越的過程,永遠不會有終點,也永遠不可以自滿。而專業化的成果,最終將呈現在國軍是否能達到「平時有嚇阻力、戰時有決定性」的表現上。要達成上述成果,不只要有真材實料的本職學能,也要透過堅實的訓練與演習來發現問題,更要從解決問題中,去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意志。也就是專業化不只是在本質學能上的專業提升,更應該包括思考、訓練與意志的提升。去年的「三軍聯合攻擊操演」就是一場求真求難的演訓,儘管我們在操演中,面臨了許多挑戰,但是,最讓阿扁感動的是我們在發現問題後,不氣餒、不怕苦、不怕難,克服問題的決心與精神。而這才是一支真正專業化部隊所當培養並展現的風範。
第二個發展是「發展學習性組織」。一支專業化的軍隊也是一個學習性的組織。未來的國防是所謂的「知識國防」,從戰術行動到戰略規劃,都必須整合大量的知識。因此,阿扁在過去曾經一再強調:軍事教育的功能,不僅在於訓練軍事技能,更要培養軍人追求、整合與運用知識的能力。我們不只應該將各階段的軍事教育緊密的結合為一體,更要朝終身教育與終身學習的方向努力,培養出具有敏銳心智的軍人。阿扁希望,未來國防部針對人事經管制度作大幅檢討與改進,鼓勵主動學習,讓有意進修的年輕軍官,不會因為學習而影響其在軍中的升遷與考績。對於國防部與民間大學合辦的EMBA專班,也應鼓勵讓更多的中低階軍官,甚至士官,一起參加。讓我們的校、尉級軍官,在他們學習的顛峰期,都能獲得廣泛進修的機會與協助。
對於國軍現有嚴謹的人事政策,阿扁也希望能朝更人性化的角度來思考。阿扁提出的第一個建立是「建立人才資源觀念」。我們希望把每一個專業化軍人,都當成是國家的重要人才,國家的資源。惟有我們在觀念上把他們當做人才,而不是一個數字,才能讓每一個軍人,得以適才適所,得到它們揮灑的空間,發揮它們最大效能。也因此,阿扁經常要國防部在推動精進案時特別注意到這個問題,避免為了求表面的公平,而輕易地疏退國家所培養出來的優秀人才。我們希望國防部,能在人才資源政策上更為精進,讓每一個國軍人才感覺受到重視,感覺到被賦予重要責任的榮譽。讓年輕的軍、士官,在尊重軍中紀律的同時,也能勇於表達它們的意見與創意,提升領導統馭能力與效率;「把人才當人才看」這幾個字,落實到日常事務的每個環節。
第二個建立是「建立工作及家庭並重的核心價值」;也就是阿扁所提「三安政策」的持續落實與深化。「三安政策」在國防部的努力之下,已經有了初步的成果,但阿扁覺得還是不夠。過去有很多軍中前輩,在退役後,經常感嘆,他們虧欠家庭很多,沒有能夠好好陪伴太太,也沒有機會參與子女的成長過程。軍人為國奉獻是他們的天職,但是不應該讓他們這樣犧牲他們的家庭幸福,我們應該可以作得更好。阿扁希望國防部能夠全面檢討,包括健全輪休制度、任務編排制度化、降低輪調頻率、建立方便舒適的駐地眷探設施等,在維持應有戰備與工作效能的前提下,讓軍人愛國與愛家能夠兼顧,以進一步地深化「軍人安家」、「軍眷安心」的既定政策。
阿扁願再一次強調「人的因素依然扮演最關鍵的角色」。「以高素質人力為基礎」的國防改革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數量的裁減只是手段之一,質量的提升才是目的,而且整個過程,必須在兼顧國家安全的情況下來完成,更何況是在中國軍力持續增長,正虎視眈眈的等待台灣弱點出現的情況下。以外界對義務役士兵役期的議論為例,作為三軍統帥,阿扁負有確保國家安全的職責,對於無視國家安全的選舉空頭支票,阿扁以國防部專業意見為本,絕對不會盲目跟進。募兵制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是阿扁在十年前就已經有的主張,但如同阿扁十年來一直所堅持的,朝向募兵制發展的過程必須是漸進的,必須以國家安全為最終考量,只要先進行精兵制,才能走向未來的募兵制。
最後,阿扁要預祝我們這次國防改革國際研討會能夠順利、成功。希望大會能夠在夏理事長的領導下,就未來國防改革的精進之道提出各項具體可行的建議,為我國的國防改革與現代化,以及國家防衛力量的提升,奠定基礎。
最後,祝大家身體健康,大會順利成功。

副總統參加「台灣新女子.台灣更女子」系列活動開幕茶會暨記者會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三月一日

呂副總統秀蓮女士今天下午參加由內政部、教育部等機關共同主辦的「台灣新女子.台灣更女子」系列活動開幕茶會暨記者會,除為活動開幕外,應邀致詞時並期許國內婦女同胞要「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也要「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一起承擔國家大事的責任。
副總統表示,今年是她倡導新女性主義運動的第三十三週年,看到國內女性在各行各業的表現以及所承擔的責任,她感到非常欣慰,回想當年,新女性主義運動是一有自主性、草根且有理論、有組織、有行動的社會運動,也因如此,終能在解嚴前冒出,締造今天輝煌的佳績。
副總統並強調,台灣的歷史不是僅為男性所寫的「history」,台灣女性早已參加寫歷史的行列,而此一事實應可作為世界各國瞭解台灣邁入全球化的參考;她說,我國僅為一個新興民主國家,與歐美等先進國家比較,民主化時間尚短,以美國為例,至今該國尚未有任何一位女性得以入主白宮,但我國已出現第一位女性副總統,證明我國不僅民主在進步,兩性地位的平等也同步進行,這就是台灣的發展模式,值得世界各國另眼看待。
副總統進一步表示,我國兩性地位平等的評比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十一名,此一方面的表現與經濟奇蹟可謂不遑多讓。她舉例說,我國女性國會議員占全部議員的百分之廿二點五,在一百九十三個國家排名第廿七名;我國已出現女性副總統,對照目前世界現任的十一位女性總統或總理,以及五位女性副總統,我們的表現可謂居世界前二十名,她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未來二十年內,能將這項排名擠入前十名。
副總統也以三十三年前所作「新女性之歌」的歌詞內容,來檢驗截至目前為止我國女性運動已完成了多少當時所許下的願景,她期許在未來三年內能進一步將未完成之事全部加以落實。她透露,三月七日她將舉辦「非常女人之夜」活動,除有女性諾貝爾獎得主共襄盛舉,並誠摯邀請各界婦女同胞共同參與,一起來關心家事、國事、天下事,進入世界領域。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