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數:735
總統府新聞稿
公布日期:92年09月17日
號次:第6542號
總統接見「凱達格蘭學校第一屆民間領袖與地方發展班」學員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九月八日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下午接見「凱達格蘭學校第一屆民間領袖與地方發展班」學員,除期許全體學員成為散播民主的種子,讓民主政治在台灣深化與落實外,並再次強調凱達格蘭學校不隸屬於政黨,也不為特定個人服務,而是基於民主必須植根於地方的信念,為國家與社會培育人才,這是凱達格蘭學校創校的唯一目的。
總統致詞內容全文如下:
阿扁首先要歡迎並向大家完成了「民間領袖與地方發展班」成為凱達格蘭大家庭的一員表達敬意及賀忱。
二十一世紀是創新和競爭的時代,人才的培育則是國家永續發展的基礎。「民間領袖與地方發展班」的開辦,目的就是要為關心公共事務的社會領袖們,提供一個思想觀念與意見溝通的平台,以期凝聚國家與地方發展共識,讓台灣的民主往下紮根,向上提昇。
阿扁曾經多次強調,凱達格蘭學校作為台灣民主改革的種子,除了多元民主的價值外,不會灌輸特定的信仰與觀念。凱達格蘭學校不隸屬於政黨,也不為特定個人服務,只效忠服膺民主的台灣人民。所以,對於一些人說凱達格蘭學校是某個黨的黨校,阿扁在此要鄭重告訴大家,基於民主必須植根於地方的信念,凱達格蘭學校開辦了「民間領袖與地方發展班」來為國家與社會培養人才,這是凱達格蘭學校創校的唯一目的。
二000年的政黨輪替,是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用民主的選票,用對這塊土地的愛所締造出來的成果。它是由下而上,透過人民的力量所做出的抉擇,這證明台灣人民對民主鞏固的渴望,已經化成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行動。
三年多來,我們在改革的路途上不斷前進,也遇到許多困難和阻力,但是阿扁相信,台灣正在邁向民主深化的另一個階段,那就是對於過去被視為禁忌的各種不合理現象,我們有能力去改變它。例如公民投票,過去的政府用各種理由來剝奪、限制這項屬於人民的天賦人權,如果沒有政黨輪替,相信公民投票在現在絕不可能成為大多數民眾接受的民主方式。
這就是阿扁對台灣民主進一步深化有非常堅定信心的原因,因為個人相信人民對民主理念的信仰和實踐只會愈來愈堅定。而各位都是來自台灣各階層的中堅份子,更是台灣民主深化過程的先鋒部隊,阿扁對各位寄予高度的期待。
最近阿扁邀請媒體朋友到台灣各地見證台灣在過去三年多來的進步,包括國營事業如何由虧轉盈的改革、各項重大交通願景的即將實現,當然還有國軍在戰力提升以及軍中文化改善的成果。不久前我們也在台北舉辦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中華民國與中美洲友邦以及多明尼加元首高峰會,為台灣的外交交出一份不錯的成績單。
今年上旬SARS疫情趨緩之後,出口成長轉趨活絡,外銷訂單也持續成長,截至八月底為止,外匯存底也達到一千八百五十七億美元,創下了歷史新高,繼惠普、戴爾、新力、IBM、微軟之後,全球半導體龍頭英特爾也將在台灣設立全亞洲第一、也是目前唯一的創新研發中心,這些都是台灣的進步,也是大家做伙打拚的成果。
未來,我們還將面臨非常重大挑戰,讓我們一起努力,透過各位的協助,由點而線,由線而面,讓民主的種子能夠廣為散播,讓民主政治能更深化、更落實,這就是「往下紮根,才能往上結果」的道理,而根紮得愈深,民主的果實也將會更為豐碩。
總統在聽取學員代表發表心得及感想後也再度強調,未來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對國家競爭力的提昇而言是最重要的,凱達格蘭學校的創設是希望為國家培育人才,因為國家的希望在人才,人才的希望在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任何一環都不可或缺,他期盼,凱達格蘭學校也能扮演部分的功能。
總統也指出,許多事情被意識型態及泛政治化,令人很無奈,而分明是沒有的事也遭到輿論的炒作,擴大了爭議及歧見,例如昨天他參加律師節慶祝大會,他只是依預定時間抵達會場,並不了解之前的節目安排,結果今天就有媒體報導他是為了迴避唱國歌,而這也是前天所舉辦台灣正名運動的後遺症,讓許多事情變成很敏感。再例如,他剛才以總統兼會長的身分主持「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第三屆會員大會」時,外界也關心他有沒有唱國歌,因為許多事成了圖騰、符號,本來很平常的事也變成很敏感。而會中也有人提及是否要將「中華文化」改名為「台灣文化」,但他認為,這不是問題,除了這項組織的英文譯名是國家全國文化運動總會之外,中華文化也是目前台灣社會的最大公約數,我們所重視的是文化的多元、豐富、包容及尊重,不要因為「中華」這兩個字,又有非常不當或過度的聯想。
總統指出,台灣是移民社會,許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台灣共同生活,我們必須要團結,因為如果再分彼此,就會抵消力量,憑什麼在國際舞台與其他國家競爭?而且既然是文化建設就應講求多元、豐富、包容及尊重的特性,所以,他認為,名稱不是問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的名稱並無大礙,因此他並未處理。
總統也表示,有些人聲稱要捍衛中華民國,結果卻主張「一國兩制」,所謂「一國兩制」就是接受「一個中國」原則,而「一個中國」指的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與「捍衛中華民國」是兩相矛盾的,根本是自欺欺人。結果十月一日有人卻是到大陸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慶,不是在台灣慶祝十月十日的雙十國慶。總統說,縱使昨天的遊行中,有人拿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星旗,甚至插在車子上,也不會有人受到國法的處理及干涉,這就是台灣許多不同聲音及意見都可提出、沒有禁忌,從威權走向民主彌足珍貴的所在,而如此得來不易的民主成果及價值,應該要好好珍惜及呵護。此外,日前發生的靶機事件,他也覺得民主時代應該要多些幽默,沒有什麼事,因此也不會作任何處分,也沒有任何問題,因為時代不同了,這是他對於民主的基本思維。此外,也有人擔憂,過度的民主是否造成社會的混亂、太多的抗爭及不安,但他認為,台灣已是多元民主的社會,各種主張都百無禁忌,不應受到打壓,而他也對台灣民主的「亂中有序」最感驕傲,因為有時表面的和諧其實只是「一言堂」,而非真正的民主,他衷心期許,台灣的社會因民主而到處充滿了活力、想像力與創造力,這才是民主的常態。
「凱達格蘭學校第一屆民間領袖與地方發展班」學員下午由該校副校長游盈隆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總統府副秘書長吳釗燮也在座。
副總統應邀回母校北一女中演講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九月九日
呂副總統秀蓮女士今天下午應邀回到母校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並以「美夢少女的未來」為題向師生演講。她提醒同學們,青春不永存,美夢不空築,並期勉大家,美夢是建立在專業的謀生技能、發揮潛力及不斷面對自我挑戰之上。北一女同學最後並以熱烈的掌聲及宏亮的校呼,來回應副總統精采的演講。
演講時,副總統回憶起四十六年前就讀北一女時的情形,六年間她每天上下午都各花一個小時搭火車通勤,往來桃園與台北之間,她的母親每天三點半起床、生火、煮飯,為她準備早餐及午餐。副總統笑稱,六年的通勤歲月,她的青春可說是在火車上度過,但卻讓她學會珍惜時間,如今回想起來,她十分感謝這段辛苦的通勤求學經驗,更感謝她的母親為她付出的一切。
副總統表示,當年北一女校長江學珠女士的風範及其所寫的校歌歌詞,對她日後的影響很大,「唯我女校,寶島名高,莘莘學子,志氣凌霄,公誠勤毅,校訓孔昭,齊家治國,一肩雙挑‧‧‧繼往開來,為我女界爭光耀。」台大畢業後,她出國求學,看到歐美國家的自由民主,發現自己國家竟如此封閉、獨裁,也看到歐美國家逐漸興起的婦女運動,更深感台灣社會的封建、保守。她自問,身為女性,是否要走傳統女性相夫教子的道路,身為台灣人,是否要讓自己的國家繼續封閉落後,她認為答案是否定的,於是在回國後,她年僅二十七歲,卻進入行政院擔任全國第二位女性科長,並開始為文倡導「新女性運動」。
副總統指出,推動新女性運動讓她看到台灣政治的侷限,當時的台灣社會不容許和當局相左的想法,因為她的言論被視為異端邪說,因此她也被特務監聽。副總統再度出國進修,在研究過程中了解到美國即將與台灣斷交、與中國建交的消息,於是放棄了哈佛大學提供的博士獎學金,返國參選國大代表,希望透過選舉時的演講來提醒國人,果然在選舉開始第七天,美國旋即宣佈與台灣斷交的消息,並讓反對人士與政府的衝突愈演愈烈。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日,美麗島雜誌舉辦國際人權日大型活動,副總統當時是該雜誌的副社長,在現場發表了二十分鐘的演講,後來便因此入獄,更被判刑十二年,實際坐牢六年。副總統以上述往事提醒同學們,今天大家所享有的民主、自由及人權,都是前人甘冒被監聽、坐牢、甚至是生命危險所換來的成果。
副總統進一步指出,今天的講題是「美夢」,相信各位同學都讀過許多浪漫的童話故事,也許對愛情抱持許多幻想,但她也要提醒大家,美夢有很多陷阱,因此,她請同學們首先不要以為青春永存,可以恣意揮霍,而要珍惜青春時光;其次,她也請大家不要期待白馬王子,不要將生命寄託在奇蹟、偶然之上,而要去面對真實的人生,把握生命,作自己的主人。她勉勵同學們,千萬不要因為自己身為女生而小看自己,即使日後大家有了婚姻、家庭、子女,仍然要有不斷面對挑戰的精神,同時不應忘記個人的美好生活除了建立在自己的不斷努力之上,更建立在國家、社會及世界的美好之上。她也以聖經創世紀中夏娃違逆上帝旨意偷吃智慧果的故事來勉勵大家,事實上女性比男性更有冒險性與挑戰性。過去許多困難,她替大家開拓闢荒,今天她身為副總統,未來大家則可能成為國家元首,國家興亡不只是匹夫之責,也是女性之責。
副總統最後感性的說,大家除了應付考試,還要應付人生,如何作生命的主人,才是生命中的最大考題。她期勉大家未來都能交出一張完美豐盛的人生成績單,讓審判的上帝為每個人拍手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