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數:1030
中華民國建國九十年國慶典禮
公布日期:90年10月17日
號次:第6423號
中華民國建國九十年國慶典禮,於本(九十)年十月十日上午九時在總統府大禮堂舉行, 總統主持並講話,副總統、中央、地方高級文武官員、民意代表及僑胞代表等三百餘人參與典禮,典禮中由國策顧問孫治平專題報告│「國父孫中山先生之現代化思想」(全文如后),典禮至九時二十五分結束。
「國父孫中山先生之現代化思想」全文
總統、副總統、各位長官、各位嘉賓、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今天是中華民國國慶紀念日,總統府舉行中樞國慶紀念大會,治平很榮幸,也很感謝承 總統之命,以﹁國父孫中山先生現代化思想﹂為題,貢獻我的感想和認識,請總統暨各位指教!
在中國歷史上先祖父中山先生是偉大的革命導師、中華民國的國父、了不起的民族英雄。他領導革命,推翻君主專制,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功績。對他所建立的新國家,提出民有、民治、民享及天下為公,振興中華民族的崇高理想,全世界都認為他是世界近代史上的一位偉人。
他在少年時代,看到滿清政府的腐敗,列強有侵略瓜分中國的企圖,內憂外患。那時他求學期間,在香港學西醫。在廣州看病人,後來他想治病每天看病人之數字是祇有幾拾人,而不能治全國的病人,他想治病不如治國,從此以後就想要革命!
國父的基本思想,是要繼承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並吸取外國文化的積極成果,集古今中外優良思想之大成,形成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思想體系,包括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建國方略,皆是他學識和智慧的結晶。以三民主義為中心︱力求民族平等、政治民主、經濟自由,用孫文學說來推動心理建設,以實業計畫來推動物質建設,以民權初步來推動民主建設,改造國民的思想,以建民國、以進大同。這是他建設新中國的方案。
國父行止遍及東西各國,每到一國必到他的圖書館,研究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各種優點,所有著作皆是針對中國特殊的文化背景而採用,取其長而去其短,提出全方位的辦法,切合實際,不但博大精深,而且高瞻遠矚。現只指出下列各項,大家都能知道:
第一、先講他的經濟思想│主要體現在《民生主義》、《實業計畫》等著作中。分述如次:
1‧交通現代化│國父認為中國地大物博,非交通便利,不能開發。他說:『予之計畫,首先注重於鐵路、道路之建築,運河、水道之修治,商港、市場之建設。蓋此皆實業之利器,非先有此種交通、運輸、屯集之利器,則雖全具發展實業之要素,而亦無由發展也』(《中國實業當如何發展》)。如果交通發達,將整個中國聯為一體,形成統一市場,打破地區壁壘,才能成為現代國家。
2.農業現代化│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國父很早在《上李鴻章書》中就強調:「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不足食胡以養民?胡以立國」,提高農業的生產力,強調『吃飯問題就是最重要的民生問題』。
除了解決農民問題之外,還有七個增加生產的方法要研究:第一是機器;第二是肥料;第三是換種;第四是除害;第五是製造;第六是運輸;第七是防災。其中機器問題最重要,如果用機器來耕種,生產上至少可以加多一倍,費用可減輕十倍或百倍(《三民主義》)。
3.工業現代化│他主張在工業領域,大力推廣機器生產,達到『窮理日精,機器日巧』、『上而軍國需要,下而民生日用,皆能日就精良而省財力︰︰』。『若外國資本不可得,至少亦須用其專門家、發明家,以為吾國製造機器。無論如何,必須用機器以輔助中國巨大之人工,以發達中國無限之富源』。
中國大陸現在所謂「有特色的社會主義」,其實就是採納國父的思想,市場經濟採納民生主義。中國要能在二十世紀的強烈競爭下生存,一定要做到工業現代化;而工業現代化,必須要實行民主政治來提供經營的環境。因此,他想藉著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主制度)和民生主義(社會經濟發展)來解決社會、政治、經濟問題。他說:『所有的企業,能由民間來經營最好』,並且應該鼓勵和受到法律的公正保護。在全球經濟合作體系中,扮演與他國財經和貿易上互相扶助的角色。
其次,他的文化思想,主要體現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和西方文化的合理吸收上。台灣實行九年義務教育,教育普及,培養眾多的人才。相形之下,中國大陸卻是太差了!以致人性的素質明顯下降。
1.談到教育現代化:一八九○年,國父在致鄭藻如書中,主張多設學校,『使天下無不學之人,無不學之地,則智者不致失學而嬉;而愚者亦賴學以知理,不致流於頹悍;婦孺亦皆通曉詩書。如是,則人才安得不盛,風俗安得不良,國家安得不強盛!』
民國成立以後,他又強調:『民國肇造,凡有教育,應予提倡,乃是以啟文明而速進化(《命教育部核辦好蠶桑學校令》)』。在興辦女子師範學校時,提出要培養中華民族的「偉大國民性格」,第一件事必須「從教育開始」(《女子教育之重要》)。後來在《北伐宣言》中,又將發展文化教育列入政綱,認為『文化及教育等問題,到此方不落於空談,以經濟之發展,使智識能力之需要日增,而國家富力之日增,可使文化及教育經費易於籌措,一切智識階級之失業問題、失學問題,方有解決之端緒』。
國父認為中國傳統的教育制度,已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特別倡導革新吏治的腐敗、性格的盲從和科學技術的落後。他提出了興辦各類學校,設立不同學科以及培養各種專門人才,適應現代化進程的教育思想。
2.談到道德現代化:國父是世界上著名的道德領袖,他主張以人格治國,對中國固有道德非常重視。他說:『有道德始有國家,有道德始成世界。』沒有道德,國家就不能生存,中國若要永遠屹立於世界,必須以道德為基礎。唯有維持較高的道德水準,國家才有希望,而至於不墜,長治久安。要恢復民族的地位,除了大家要團結以外,我們須把中國固有的道德恢復起來。這就是四維八德:禮、義、廉、恥,及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以啟發社會的和諧。
國父說過:中國的政治哲學,條理分明,外國人是比不上的。在《大學》一書中,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一個人由內發揚到外,從個人的內心做起,發揚本性中善良的德性│助人。他教導我們應信仰真理,要真誠,才會有勇氣和力量。這種力量,就可以救中國,一直達到世界和平。這也就是誠是靈,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因此,他強調﹁替眾人服務﹂的道德,是世界上道德的新﹁潮流﹂︵︽世界道德之新潮流︾︶。他大聲疾呼:﹃國民要以人格救國﹄、﹃我們要造成一個好國家,便先要人人有好人格﹄。人類的人格既好,社會當然進步。︵︽國民要以人格救國︾︶!﹃要培養好的人格,每人都應﹁從自己的方寸之地做起﹂,通過磨練和修養,﹃把自己以前不好的思想、習慣和性質像獸性、罪惡性和一切不仁不義的性質,都一概革除︵︽革命軍的基礎在高深的學問︾︶﹄。要知道懺悔的力量很大,懺悔可使無罪不滅,罪滅福生,以此消災,災消吉至,如影隨形!
最後,談到他的思想,歸結為兩個基本特徵:
其一,是堅持對外開放。國父長期生活在海外,對於外國特別是歐美、日本等先進國家現代化的進程,有較多的了解,深切的體會。他堅決反對閉關自守,主張對外開放,認為中國﹃以前事事不能進步,均由排外自大之故,今欲急求發達,則不得不持開放主義︵︽在濟南各團體歡迎會的演說︾︶﹄。有關一個國家民族的興亡,在政治上,國父不斷借鏡和吸取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他認為三民主義與林肯主張的民有、民治、民享意思是﹁相通的﹂。一九○三年表示:﹃革命成功之日,效法美國選舉總統,廢除專制,實行共和;……要把美國﹁最好的民權制度,介紹給國人﹂;……強調美國﹁為今世民權共和之元祖﹂,贊揚美國創建﹁新世界之共和﹂,﹃而開有史以來未有之創局﹄︵︽三民主義︾︶。一九二○年號召人民向美國、法國與﹁歐美愛自由之國民﹂學習他們﹁革去帝國造民國﹂的精神,不做奴隸做主人。在晚年曾追憶說:﹃當吾人首創革命,推翻專制及腐敗政府而設立民主之時,吾人應以美國為模範﹄。
在經濟上,國父主張引進外國資本、人才、設備、方法和科技,明確提出﹃歡迎外資,歡迎外才,以開發我國之生產事業︵︽孫文學說︾︶﹄的口號,認為如果完全依靠自己的人才,﹃我們中國就要先派十萬留學生到各國去留學,至少亦要十年方能回國辦理建設各項事業﹄,這無疑太慢。所以,﹃凡是我們中國應興事業,我們無資本,即借外國資本;我們無人才,即借外國人才;我們方法不好,即採用外國方法,促進物質文明,以節省外國費二三百年功夫,始能成就的捷徑﹄。︵︽在安徽都督府歡迎會上演說︾︶。
在文化上,國父倡導學習外國先進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理論和知識,如他為了說明﹁知難行易﹂這一理念,有條不紊地從飲食、用錢、作文、建屋、造船、築城、開河、電學、化學、進化等十個例證中,進行了精闢的論證和分析,吸取了世界上先進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介紹了達爾文的進化論等。在三民主義︱民權主義第五講中指出:﹃要借鑑於歐美,要把握歐美已往的民權經驗研究到清清楚楚……﹄。如果不參考歐美已往的經驗學理,便要費許多冤枉功夫,或者要再蹈歐美的覆轍。
第二、要確保國家主權︱國父非常重視滿清政府因借外債而喪權辱國的歷史教訓。他指出﹃滿清借債之弊端:第一喪失主權,第二濫用無度,第三必須抵押︵︽與胡漢民、廖仲愷的談話︾︶﹄。認為﹃因果的不善,動輒妨害國權﹄;如﹃借債立約得當,則永不致於失敗﹄︵︽在上海民國鐵道協會歡迎會的演說︾︶。
﹃開放門戶,仍須保持主權﹄,﹃關係主權之事,不能喪失﹄,惟只可利用其資本、人才,而主權萬不可拱讓於外人︵︽廣西善後方針︾︶。他曾以埃及借外債﹁失主權﹂而亡國,美國借外債﹁不失主權﹂而興盛為例,提出借外債的三項原則:即一不失主權,二不用抵押,三利息甚輕。一九一九年,他在︽實業計畫︾中,將能否確保國家主權,視為關係中國存亡的大事。﹃惟發展經濟,主權操之在我則國存,操之在人則國亡﹄。是很要緊的!
治平以上所講 國父思想,區區之意,敬請
總統暨各位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