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數:743
總統府新聞稿
公布日期:91年05月15日
號次:第6462號
總統陪同媒體主管前往金門地區並至大膽島參訪
中華民國九十一年五月九日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上午陪同媒體主管前往金門地區,並至大膽島參訪。總統等一行人除聽取相關簡報外,並在零五據點眺望大陸,及在神泉茶坊品茗茶敘,總統也在神泉茶坊發表談話。
總統談話內容為:
阿扁於立法委員時擔任國防召委,就曾經來過大膽島,那時就對大膽島印象深刻,不久之前阿扁曾經來過大膽島探視勞苦功高的國軍弟兄們,那時候阿扁還曾經跟弟兄們說:「我還會再回來。」(I* ll be back !)這次不但回來,還特別邀請各媒體的主管們同行,就是要和大家分享阿扁對金門和大膽島的一份特殊感受。
剛剛大家在瞭望台遠眺對岸的大陸,阿扁心中有很深的感觸。兩岸距離是那麼的近,甚至用肉眼就可以看到對岸,民間的往來也是如此的密切,這種感覺其實是很特殊和親切的。如果兩岸官方的關係,也能像民間一樣,從已經開放的「小三通」,到日趨熱絡的商業往來,進而能夠坐下來對話、溝通,共同協商解決問題,相信一定有助彼此情誼的增進和互信的建立,也必定能逐步搭建起和平、建設性的兩岸關係。
德國的柏林圍牆跟南北韓邊界的板門店非軍事區是國際知名的觀光區,我們的金門,其實有著比柏林圍牆或是板門店更好的條件,來讓世人緬懷歷史、牢記戰爭的可怕。
一九五八年的「八二三砲戰」,也就是震驚全球的「台海危機」,讓金門成為國際矚目的焦點,也讓金門見證了冷戰的歷史,承受了四十七萬發的砲彈,以及日後二十年「單打、雙不打」的日子。此後,一直到解嚴之前,金門一直都維持著「戰地前線」,監視著中國大陸的一舉一動,也成為台灣在面對中共威脅時最前線的哨兵。
隨著冷戰結束與戰地政務的解除,金門的角色也開始轉變,像台灣本島一樣,金門享有完全的民主和自由,也成為台灣在面對中國大陸時,名副其實的「民主燈塔」。而從二十一世紀開始,金門又扮演另一個更重要的歷史新角色,那就是成為「兩岸和平的最前線」。
前幾天,著名的走唱歌手「金門王」不幸過世,阿扁昨天還特別到他的靈前致哀。「金門王」之所以眼睛失明,就是小時候撿到未爆的炸彈,在玩耍時不小心引爆造成雙眼和一隻手受傷。
金門王的不幸遭遇告訴我們,「戰爭」的結果與代價,往往是要由千千萬萬的後代子孫來承擔,所以「和平」的建立和維持,才是國家永續發展的基礎,也是作為國家領導人必須銘記在心的真理。
金門這種特殊的歷史經驗與資產,在「戰爭」與「和平」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不但在兩岸之間有其特殊性,即使在國際上,也幾乎是獨一無二。金門的許多景點,不但見證國際冷戰的歷史,也提醒著國際與兩岸,不應再重蹈冷戰或戰爭的歷史,它也提醒世人追求和平的重要。
很快地,阿扁擔任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已經快滿兩年了,五十多年來首次政權和平轉移的過程,儘管充滿挑戰和困難,我們終究順利的走了過來。有些人一開始對阿扁當總統可能引發兩岸衝突有著很深的憂慮,但事實證明,兩年來,兩岸關係並沒有出現緊張的局面。
很多人對兩岸關係的未來有著急切的期待,也對阿扁如何實現「兩岸關係的正常化」有許多的指教,這些阿扁都感念在心。只是,作為中華民國的總統,阿扁必須將兩d三百萬台灣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背在身上,他們大多數雖然都只是平凡的小人物,但卻都是我們台灣真正的主人。
面對兩岸民間頻繁的往來,政府實施了「小三通」,開啟了兩岸互動的新頁,也正式的消除了「國共對抗」的陰影。金門成為兩岸人員與貨物交往的首開門戶,在雙方逐步推動與加溫之下,金門和廈門之間也在最近逐步開始有了定期航班的出現。甚至在今年元宵節的時候,雙方還曾以「煙火」取代過去的「砲火」,共享燦爛的星空。這些轉變,儘管是漸進的,但是就兩岸關係的互動來看,卻具有重要而正面的意義。
也許有很多人並不清楚,金門所實施的社會福利制度其實是台澎金馬的標竿,只不過這幾年來因為角色的轉變與駐軍的減少,使得過去賴以維生的產業和榮景也受到衝擊。為了恢復金門的繁榮,個人覺得,應該讓金門進一步的走向國際,將國際觀光與國際開發引進金門。
阿扁擔任總統已經兩年,中國大陸也即將面臨權力的接班,不論未來新的中共領導人是否有魄力和能力,與台灣進行理性、務實的對話協商,我們都已經做好談判的準備,也誠心期盼中共領導人能夠敞開心胸,迎接台灣的善意。
兩岸近在咫尺,只要用肉眼就可以看到對岸,大家其實就像是好鄰居一樣,都可以相互邀請對方來家裡坐一坐、喝喝茶,這其實也就是現在兩岸民間交往的最佳寫照。所以,如果中共領導人願意,阿扁也願意邀請他們到神泉茶坊來喝茶、談天。
阿扁相信,只要有恆心和耐心,兩岸的領導人一定能用智慧和創意,秉持「善意的和解」、「積極的合作」,來共同追求兩岸「永久的和平」,打開兩岸和解的「機會之窗」。
最後,阿扁願意在大膽島大膽重申:
第一,兩岸關係的正常化是台海永久和平的基礎,兩岸關係的正常化必須是從經貿關係正常化開始做起,兩岸政治統合的第一步必須從經貿及文化的統合開始著手,這個政策目標不會退縮也不會改變。
第二,兩岸必須重啟協商的大門,方能減少誤會及誤判,復談的第一步就是先行互訪,八月一日以後,阿扁將推動執政黨中國事務部主任率團訪問中國大陸,以促進彼此的瞭解與政黨的和解。
第三,兩岸三通是必走的一條路,而小三通是大三通的第一步,擴大小三通造福金馬地區的民眾乃是當務之急,政府應積極研擬規劃一定人員的中轉金門,以及在總量的管制下適度開放農產品得以進口金馬地區,而不再被視為是犯罪和走私。
總之,阿扁願意用善意和誠意來敲門,用信心和行動來開門,阿扁對台灣有信心,對兩岸的未來有信心。
副總統率藝文人士造訪花蓮
中華民國九十一年五月四日
呂副總統秀蓮女士關懷花蓮觀光產業建設,並為落實產業文化化,利用今天文藝節特別率領藝文人士搭乘「文化展望列車」航向花蓮,分別造訪該縣具有特色的觀光景點。
副總統首先前往甫於去年開幕的石雕博物館觀賞感恩系列石雕展,對於該館陳列各式各樣栩栩如生的石雕作品,留下深刻的印象;隨後,她轉往花蓮濱海自行車道(曙光橋段)參觀,並與該縣縣長張福興共乘協力車騎完全程,親自體會難得的「行海邊吹風看海」滋味。
結束後,副總統與文藝人士們驅車赴瑞穗鄉兆豐農場,聽取場方簡報並暢遊農場;晚間,副總統則出席聆聽由該縣文化局主辦在壽豐鄉鯉魚潭畔舉行的螢火蟲音樂會。
副總統在參訪行程中表示,觀光是我國在二十一世紀除了高科技外另一個值得依靠的產業,花蓮有好山好水,她並以本身也是該縣榮譽縣民的身分說,花蓮每一個景色都是一個驚嘆,值得國人前來一睹風采,來了之後不會後悔,離開後還想再回來,而國人不僅要前來觀光,也應融入花蓮獨特的文化中。
副總統並特別強調此行號召如此多藝文界人士同行,目的在落實她提倡的「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主張,為此,她也為在場的藝文人士向張縣長請命,請該縣設立駐縣文化獎,將有助於把花蓮的美,用寫、畫、唱的方式表達出來;此外,對該縣兩年一次的石雕節,副總統也建議廣邀全世界石雕大師前來利用花蓮出產的石材進行創作,一方面增加活動號召力,一方面藉此活動公開選拔特優作品,贈送天主教教宗置放於御花園,達到敦睦邦交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