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公報查詢

公報內容

點閱數:865
中樞紀念 國父誕辰典禮暨慶祝中華文化復興節大會

公布日期:91年11月20日 號次:第6490號

中樞紀念 國父誕辰典禮暨慶祝中華文化復興節大會,於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上午十時在總統府大禮堂舉行, 總統主持,副總統、中央、地方高級文武官員、民意代表及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代表等二百餘人與會,會中由今周刊發行人謝金河專題報告│「新世紀的台灣經濟戰略」(全文如后),典禮至十一時結束。

「新世紀的台灣經濟戰略」全文

陳總統閣下、呂副總統閣下、
五院院長閣下、各位長官,大家早安:
前言:廿一世紀最艱鉅的一場經濟戰
攤開全世界的地圖,台灣只是一個微渺的小島,可是島上二千多萬人經過半世紀胼手胝足的努力,台灣已從一個小島變成了經濟大國。根據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TAD)在日內瓦公布的世界百大經濟體排行榜,台灣是全球排行第十六大的經濟體。台灣二千三百萬人,享有一千五百多億美元的外匯存底,是全世界第三大的外匯存底大國。還有台灣的電子資訊產品競爭力逐漸躍升為國際級的水準。
根據經濟部技術處ITIS計畫的統計,二○○一年全球排名前三大的台灣工業製品已達四○項之多,其中排名第一的產品有十八項之多,排名第二的產品也有十四項。台灣從早年的陽傘、遊艇、味精稱霸全球,到今天,晶圓代工在全球市占率高達七二‧九%,筆記型電腦產值占全球四九%,LCD監視器產量占全球四一%。即使連後起之秀的IC設計、數位相機、TFT-LCD等,台灣也挺進到了世界第二的地位。台灣的產業在激烈的競爭中仍保有競爭的優勢。
更值得一提的是,二○○二年台灣的人口是二千三百萬人,每年的產值是三○八○億美元,相較於中國大陸一二億四千萬的人口,創造的一兆二千億美元的產值,中國大陸的人口是台灣的五十四倍,土地面積是台灣的二六七倍,但是產值只有台灣的三‧九倍。台灣二千三百萬人的生產力的確令人刮目相看。
過去半個世紀來,台灣的經濟曾寫下輝煌成就,不過進入新世紀,台灣正遭逢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其一是廠商大舉西進,產業外移,造成失業率居高不下。今年八月台灣的整體失業率上升至五‧三五%,廣義的失業率更達七‧四%,創下了歷史新高。二是資產持續縮水,造成台灣金融體質的持續惡化,為了解決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問題,政府擬擴大金融重建基金的規模到一兆五百億。三是全球經濟猛烈向下調整,尤其是美國科技泡沫吹破,台灣電子代工產業也遭遇到困難,這個在九○年代帶動台灣經濟成長的主流產業也面臨了空前挑戰。四是景氣持續悲觀,造成民間投資持續衰退,繼去年衰退三成後,今年上半年又有一三%的衰退。由於股市挫跌,全球消費減少,台灣投資情況的惡化,是數十年來僅見。
第五是中國搖身一變已成僅次於美國、日本及德國的全世界第四大工業生產基地,在兩岸同時加入WTO後,以製造見長的台灣產業開始遭逢來自中國大陸的挑戰,而中國廉價商品開始回銷台灣,也使台灣本土企業面臨壓力。
過去幾十年來,台灣經濟屢屢遭到困難與挫折,卻又屢創奇蹟,如今遭遇的困難,都是前所未見的難題,政府一方面要解決國內資產緊縮造成銀行不良資產問題;一方面要克服全球經濟陷入困頓,台灣電子代工產業面臨的瓶頸;還要正視中國崛起,造成的產業贗}化危機及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問題。這是一場台灣新世紀所面臨的最具挑戰,也是最艱鉅的經濟戰,只有衝破橫逆,才能重現新台灣的活力。
一、面對全球資產大減值要有體悟
「中華民國,你真的快樂嗎?」,中華民國正在歡渡建國九十一年生日,不過總統府對面的國民黨大樓卻打出這幾個大字,看起來很有創意,不過如果只從股市下跌,資產縮水來看快不快樂,那麼全世界大多數人都很不快樂。中華民國慶祝國慶日的當天,全世界股市正處在一片愁雲慘霧中,這其中,美國道瓊指數跌至七一九七,回到五年前新低;S&P五○○指數跌到七八六點,也跌到一九九五年的位置。而與科技股有關的NASDAQ指數再創一一○八的新低價,NASDAQ從五一三二跌到一一○八,掉了四千多點,跌幅高達七八‧四%;費城半導體指數更慘,從一三六二跌至二○九點,跌幅高達八四‧六五%。如果從股市的漲跌來看,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五‧六%,高於台灣),科技股跌得比台灣還慘,照國民黨的說法,美國人一定很不快樂。
回到我們比較熟悉的亞洲來看,日經指數把一九八九年三八九五七前面那個「三」去掉了。
一九八○年,日本股市從六三五○起漲,日經指數回到八一九七,正好回到一九八三年的位置,換句話說,日本股市重回十九年前的原點,假如台灣用日本的標準來看,台灣的加權指數要跌至四百多點。經過二十年的努力,日本人退回廿年前的位置,日本人快樂嗎?照國民黨的講法,日本人鐵定比台灣人不快樂。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全球股票市場總市值持續下跌,歐美、亞洲等九個主要市場總市值較兩年前的顛峰水準足足少掉十二兆美元,等於是將二○○一年全球GDP的三十一兆美元,跌了四成。股市總市值大跌,繼之而起的是房地產開始一蹶不振,股市跌,房地產下挫,最終會把一個經濟體長期累積在身上的泡沫,一次清乾淨,這個去泡沫化的過程,通常都非常漫長。日本已調整了十三年仍不見起色,看來台灣也難逃避資產泡沫吹破後的長期調整。
這兩年來,科技泡沫全面引爆,二○○○年三月是個重要的轉折點,科技股把泡沫吹得最大的時候,美國NASDAQ指數漲到五一三二點,創下了六‧三兆美元的市值,如今市值縮水剩下一‧八兆美元,已經少掉七一%,即使災情看起來沒有那麼嚴重的道瓊指數,市值也從一一‧八兆美元縮水到九‧四兆美元,市值縮水二○%。
隨著美國股市猛烈向下調整,歐洲股市災情也十分慘重。英國股市在歐洲三大市場表現相對比較出色,英國股市從六九三○跌至三六○九,跌幅為四七‧九%,總市值從二‧八兆美元跌到一‧七兆美元,市值減少三八‧四%;法國股市從六九四四跌至二六六六,跌幅高達六一‧六%、德國法蘭克福股市從八一三六跌至二七七四,跌幅高達六五‧九%,市值從一‧六兆美元跌到剩下七千億美元,市值少了五五‧七%,成千上萬家的德國百年老店,都在今年關門大吉。
而在亞洲股市,一九九○年日本股市曾創下六‧六兆美元之市值,到二○○○年三月,日本股市還有四‧九兆美元市值,如今剩下二‧二兆美元,兩年之內市值少掉五○‧八%。其他亞洲市場,香港從七千億美元滑落到四千億美元,市值少掉三四‧五%,台灣與南韓都只剩下二千多億美元。
在二○○○年以前,全球股市市值的減少,多半與資產縮水有關,二○○○年後股市市值的縮水則與科技股泡沫有密切關係。在IT產業最顛峰的二○○○年三月,全球九大股市市值達三○‧七兆美元,最近跌至一八‧一兆美元。科技泡沫吹破,美國受到的影響最大,根據美國統計局的統計,去年符合窮人定義的美國人增加一三○萬人,到達三一九○萬人,再加上中產階級減少,貧富差距愈形擴大。
可見,股市市值縮水,造成的財富效應,是進入新世紀全球經濟面臨調整的重大原因之一。台灣先是隨著日本引爆了資產泡沬,到了九○年代又跟著美國引爆了高科技泡沬資產縮水,再加上科技產業的調整,台灣經濟豈能不受到重大傷害。台灣經濟發生困難與全球資產大縮水顯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二、金融改革:重建台灣的第一步
回顧過去二十年,台灣股市先是在一九八○年代,從六三六點大漲到一二六八二,就在十信事件,台灣發生金融風暴,人心惶惶的時候,股市引爆了一段五年大漲二○倍的行情,當然房地產大漲,也不下於一○倍,台灣人過著閉著眼睛也能賺錢的快感。進入九○年代,電子代工業崛起,華碩、廣達、鴻海、台積電、聯電開始享受十倍速財富成長的快樂。從華碩、威盛、廣達到禾伸堂,大家爭先當股王,電子股又成了創造財富的象徵。不過,這個賺錢超速快感的年代,隨著日本一九九○年的資產泡沫吹破,再到美國二○○○年三月的網通股泡沫幻滅,全世界進入到新的調整年代。
回頭細數過去二十年,有多少人不自覺地掉進金錢遊戲的大錢坑?
第一個大錢坑是台灣跟著日本而起的瘋狂資產大炒作。日本從二次大戰的戰敗國重建經濟,並且利用越戰及韓戰快速崛起,成為美國最大進口國!日本企業利用每年賺進的龐大外匯,在八○年代展開瘋狂大投機潮,最狂熱的時候,東京市區內的土地每坪喊到一億日圓,銀行眼看有利可圖,也大舉融資炒高地價,再炒高股價。當時號稱「一個日本,可以買下四個美國」。
台灣的土地狂潮從民國七十四年國泰人壽以每坪九十萬標下國有財產局位在華航大樓旁土地後,開始展開土地投機熱,當時忠孝東路的辦公大樓從每坪七、八萬跳升至五十萬元,房價最貴的時候,引來無殼蝸牛的示威抗議。在民國七十八、九年之際,當時有人粗略估計全台灣房地產總市值高達五十兆台幣以上。
在土地大投機的年代,炒房地產幾乎成了全民運動,建商四處推案搶建,結果在民國七十八年政府祭出「二二八選擇性信用管制」後,房地產泡沫吹破,如今營建業奄奄一息,所有高價購地或向銀行舉債,以債養地的大財團都在資產泡沫後殞落。今年法拍屋、金拍屋,銀拍屋全部蜂湧而出,台灣的房地產行情進一步受到重創,昔日天母地區一坪三、四十萬的房子已跌到十幾萬,如何遏阻房市繼續挫跌,應是解決目前資產緊縮的最重要課題。
台灣消耗國力的另一個大錢坑是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後,股市掀起掏空公司大風暴,從一九九七年迄今,掏空大案一直不斷,這其中較有名的例如:順大裕的曾正仁,以五家空殼公司向台中商銀違法借貸七四.五億元,並以順大裕現金增資募得的九八億元鉅資,購買廣三集團旗下的廣三建設與廣三百貨股票,再加上後續違約交割的四○億,曾正仁令二百億資金在空氣中蒸發。
另一個大案是國產汽車的張朝翔、張朝喨兄弟。禾豐集團出了問題,涉及銀行債權六○○億,國產汽車質押股票三百億,民間借款三百多億,合計債務高達一千三百多億。還有吳祚欽拖垮了新巨群集團,令亞瑟、台芳、聚亨、普大受到重創,掏空的資金達四六.五三億;另外范芳魁掏空東隆五金,金額達五六.九六億;國揚的侯西峰掏空公司金額六一.七四億;再來是峰安金屬朱安雄與吳德美夫婦,六年之內挪用公司資金二二七億元;桂宏的謝裕民掏空公司三十三億元;陳政忠掏空宏福六○多億元;其他還有中興銀行、尖美建設、宏總建設、台鳳等掏空公司事件。五年之間,上市公司被掏空的金額達二○五一億,這些被掏空的公司,股票幾乎都變成壁紙,投資小股東只能自認倒楣,幾千億巨資全部泡湯了。
還有更惡劣的是:銀行競爭激烈,大家紛紛從銀行搬錢,有本事的人在銀行大玩五鬼搬運的遊戲,從一九九七年之後,銀行逾放金額急遽暴增,台灣的銀行壞帳約二兆左右。這其中案情嚴重者如中興銀行放款一二五○億就創造了八八五億的不良債權,台鳳集團從中興銀行搬走了一三○億巨資,鄭周敏有自己的亞洲信託,但仍從中興銀行掏走了三十七億,還有鴻禧集團也從中興銀行拿走三○億。銀行呆帳居高不下,不肖財團以能從銀行搬錢為能事,且能從銀行搶錢的人鮮少因此坐牢,台灣堪稱是金融大盜的天堂。銀行搞掉二兆呆帳,這是台灣經濟力嚴重倒退之癌。現在政府準備搬出一兆五百億的金融重建基金來幫銀行擦屁股,例如金融大盜沒有受到嚴懲,在老百姓眼中這恐怕又是一齣肥了金融大盜,瘦了全國老百姓的戲碼。
解決金融機構不良資產問題已成為當前,刻不容緩的問題,日本解決資產泡沫的問題。日本銀行業宣稱有五二.四兆日圓的壞帳,但根據日本金融專家估計,實際數字是官方版本的四至五倍。台灣的銀行不良資產,根據央行及財政部的統計,到今年上半年為止,逾期放款加計應予觀察放款總額是一兆五三○五億元,再加上信合社及農漁會信用部的基層金融逾放約一八○○億元,總合計算得到的不良資產達一.八兆台幣,逾放比高達一一.二五%。面對國際媒體頻頻論斷國內將發生本土型金融風暴之際,政府財金首長一面滅火,一面積極整頓。去年六月通過金融六法,奠定金融改革的法源依據。日本歷經十三年金融改革仍徒勞無功,台灣跨出關鍵的一大步,必須全力以赴,改革到底。
總統在國慶日致詞時呼籲國人要支持金融改革,令人印象深刻。總統以「刮骨去毒」來形容政府推動金融改革的決心。總統說:「過去累積的金融弊端已經沈甚深,推動改革猶如刮骨去毒,必然要經歷一時的陣痛。今日不做,未來只會腐化更深,拖累更重。改革的工作要加速完成。」有了總統堅定的改革信念,我們看到政府整頓基層金融機構的決心。
去年八月財政部率先發動整頓三十六家基層金融機構,今年再度整頓包括台南五信等八家基層金融。即使面對李前總統提出不顧農民利益恐怕會失去政權的呼籲,但總統仍堅持「寧失政權,也要堅持改革」。我們相信這是台灣重建新經濟秩序的第一步。因為金融沈不除,台灣將如同心肌梗塞病人,全身乏力,今年各大銀行全力打消呆帳,中興銀行已由土銀接管,台灣金融改革已跨出一大步,未來如能將金融大盜繩之以法,重整金融綱紀,金融改革更能贏得全民共鳴。而且只有金融改革成功,台灣才能清除身上的寒毒。
三、正視通貨緊縮的嚴重性
下一個更棘手的挑戰是必須正視通貨緊縮問題的嚴重性。美國一九二九年股市下跌後造成的通貨緊縮長達廿年之久,這次不景氣,也許跟上次不一樣,但是國人的危機意識仍不夠。從社會呈現出來的氣氛,大部分的人還是沒有意識到通縮的殺傷力與毀滅性,欠缺充足的禦寒準備。感覺上,這次的通貨緊縮好比一場不知道要下到何時的冰風暴,當風雪漫天蓋地而來,會把整個經濟體困在冰天雪地中。
日本十三年的不景氣,利率降到零,政府事後採取了許多的挽救措施,都沒有效果,仍然改變不了通貨緊縮命運,反而飽受通縮的摧殘,究其底是日本企業未能趁著經濟還未陷入惡性循環之前,整頓本身的財務狀況,沒想到寒流又冷又長,企業、政府來不及因應,經濟體的活力卻早已經被嚴重凍傷;而且現在看來,政府其實並沒有力量阻止各種泡沫的發生與破滅。
過去我們習慣把經濟景氣變化當作四季氣候起伏,用一年兩年的節氣變化來預測經濟或企業活動,但這次可能是數十年一次的長線大循環。因為台灣從靠傳統工業生產品出口賺外匯,到靠晶片電子產品拼經濟成長率,幾十年發展的內涵與架構都已經起了不同的變化。從經濟櫥窗來看這個變化最明顯;當國壽從七十八年一九七五元的歷史高價到今年十一月上旬股價剩下三十幾元,花了十三年;台積電卻以不到三年的時間,股價從每股最高二百二十二元到一度跌跛四十元,蒸發掉近一兆的市值,財富或資產價值的變化速度,遠非過去經驗能夠想像。
過去幾年來高唱的全球化發展可能是一大導因。從戰後工業化發展以來,蒸汽機、電力的發明,帶來了新的動力能源,啟動了一波一波的經濟的發展,前所未有的創新技術與商業化提供了人類致富機會,緊接著蒸汽機發明而來的火車鐵路發明改變了地域藩離,帶動了人口與貨品的流動,資金也跟著流動,都市因應而生。此後,每一次的創新技術,如核能、電子通訊、網路等技術的創新都在不同時間點上扮演推升經濟的動力。
但是越來到現代,創新技術吸引了瘋狂的投資,以為可以帶來驚人的財富,不料榮景幻滅得卻是越來越快,三年前的三G執照吸引上千億美元競標權利金,但是迄今還沒有半家業者敢將之商業化;網路十年的成長超過了過往百年來所奠下的基礎,而網路的投資泡沫卻僅在瞬間就煙消雲散;台灣DRAM、TFT-LCD大廠加起來六、七千億的投資,卻連基本的損益兩平都是奢求;台灣台積電、聯電是全球最有競爭力的晶圓代工公司,但是第二名聯電去年都虧損時,今年仍然不能賺錢,顯示過去傳統商業競爭法則與遊戲規則已經改變了。過去台商在全球舞台上,追求生產力的競爭力,如今面臨了挑戰。
特別是電子科技相關產業:半導體、通訊、網路,原本是集中政府資源,從土地、資金等資源供應以及台灣優秀的勞工人力支撐起來,但台灣經濟賴以發展的成本製造力優勢現在反成夢魘。殺戮競爭使優勝劣敗更形慘烈,糟的是台灣從事製造代工,賺的是辛苦錢,更是殺戮下的犧牲品。
過去十年中,所有原本被視為具有發展潛力的產業都進入了成熟期,當市場一旦進入成熟期,產品又因普及化、低價化,奢侈品逐漸變成必備品,加上投資過度、生產供給過剩,導致產品價格下降,廠商利潤減少。台灣過去幾年仰賴大陸,利用當地廉價勞工土地,努力從事生產設備投資,極力擴大生產規模。如今,大陸成為世界工廠,全球企業進入大陸設立生產基地,有人估計過,現在全球投資在大陸的產能已經是全球需求的兩倍。過去台灣代工made in taiwan的地位恐將由made in china取而代之。
最近頂新集團表示將要把康師傅產品回銷台灣,這原是兩岸在加入WTO,勢必可能面對的結果。一旦台灣市場對大陸產品全面開放,對留在台灣在地的工廠來說,承受得了大陸低成本產品的競爭嗎?而台灣是否做好市場開放的準備?是否了解到兩岸的交流雖然有利於台商在當地發展,卻會對大部分還留在台灣本地的勞工、中小企業造成一些後遺症。
首先是大陸製造的低價商品的入侵:如果康師傅等大陸製造的產品回銷台灣,在台彎市場需求不可能大幅成長下,豈不意味著在與台灣的工廠所生產的產品競爭?形成自相殘殺?一旦大陸的低價品在台灣市場有了佔有率,原有在台灣的工廠哪裡還有競爭力?哪裡還有繼續在台灣設廠投資的意願?過去資本家還會受政府力量的限制,但在全球化後,資金可以自由移動,資本家或企業家的決策會越來越不受政治的約束,反而越來越容易與政策衝突。
類似問題,政府當局是否已有了因應的對策?看看香港在回歸大陸之後,香港人的薪資從曾是大陸的三、四十倍;房價是大陸的三十倍左右,現在差距已經縮小到十倍,這個差距的拉近是香港人縮水的樓房薪資換來的。台灣有可能步上香港後塵。
現在台灣一些量販賣場,已經可以看到一台只要三、四千元冰箱、電視機,現在這些製造地來自中國大陸的低價家電產品,接下來可能是家飾家具、食品、手機……,台灣工廠或市場禁得起大陸貨的考驗?
雖然,到大陸投資仍然是台灣企業保持製造生產優勢的方式,不過這個優勢不會持續太久,畢竟全球的企業、資金都前往大陸報到,何況大陸本身也是競爭激烈。
通縮冰風暴來臨,只有保持活動,經濟體或個人才不致於凍睡不醒;在政府,可以築起匯率的高牆,哪怕讓新台幣兌換美元回到當年四十比一的水準,以此導引資金回台灣,這個方法,朱鎔基在九三年時用過,讓人民幣大貶六成,讓東南亞的工業品根本無法和大陸產品競爭。而在個人,不要多抱無用的資產,戒貪戒債,保留適當的現金因應這場冰風暴,等待新的動力來融冰化雪。不過,美國一九三○年代的大蕭條,伴隨廿年的通貨緊縮,再看看日本,通縮一起就是十二年漫漫長日,台灣從政府到民眾,對這場可能的通縮恐怕也要有十年的最壞打算。
四、中國的崛起:台灣的大挑戰
面對金融壞帳,通貨緊縮的壓力外,台灣在未來十年還有一個不可能逃避的命題,那就是如何面對中國經濟的新挑戰。就在中國即將召開十六大前夕,中共國台辦發言人李維一在十月三十日舉行重要記者會正式表示,兩岸三通技術性、業務性的商談中,可以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中共一改昔日非回到一個中國不可的三通態度,反而主動提出在不涉一中的前提下,船機掛公司旗皆可直航。中國加大三通訴求,也使台灣必須直接面對三通議題。
在中國提出三通議題不久,立法院馬上為三通議題展開一場大論戰,很多在野黨立委準備修改兩岸關係條例,賣力為三通催生。而在民間,從學術界到企業界也都一面倒地支持三通。
例如,統一企業集團的高清愿,中信金控董事長辜濂松等工商大老,還有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動輒以語帶威脅的強烈口氣要求三通。在商人的眼中,大家只看到三通可節省一年二、三百億的旅費支出,都把三通視為解決台灣經濟問題的萬應靈丹,卻完全忽視三通後對根留在台灣的二千三百萬同胞造成的巨大衝擊,以及兩岸三通後台灣資金大規模外流造成重大傷害。總統說「三通非解決經濟問題的萬應靈丹」,大家必須慎重評估三通對台灣的利弊得失。
從中共出招到民間壓力,似乎三通是一個擋不住的趨勢,從全球化的觀點趨勢,三通是不得不的趨勢,但是三通得利的是到大陸設廠的台商,傷害的是留在台灣的二千三百萬人,政府如何取捨,這是台灣未來發展的大事。我們認為兩岸直航涉及金流、人流及物流,在金流的部分,政府要監管,在物流的部分,可以試點直航,但是在人流上面絕對宜慎重處置。
進入新的世紀,中國的崛起成了全世界共同面對的議題,因為中國走上經濟改革之路,中國加入世界市場:中國提供幾億低價勞工,再加上廉價土地,低廉設廠成本,使中國在廿一世紀搖身一變成為世界的生產基地。大家賣力在中國擴廠,競相擴張產能,工業產品的跌價速度遠超乎預期。另一方面,中國勞工加入資本市場,也使鄰近國家如日本、香港、新加坡及台灣,都面臨高失業率的危機;台灣就在中國大陸旁邊,已難逃避中國崛起對台灣經濟造成的衝擊。
從九○年代迄今,台灣的企業從傳統產業登陸,再到二○○○年起電子資訊業大規模在中國大陸設立生產基地,短短十幾年之間,台商運用各種方式將資金匯往中國投資的金額,根據非正式統計,金額超過一千五百億美元以上。台灣也因為廠商紛紛出走,留下的工業廠房乏人問津,房地產跌跌不休,失業勞工平平走上街,台灣的經濟也愈來愈困難。
往前看下一個十年的台灣經濟發展,以八○年代的日本,九○年代的美國、台灣都可以找到經濟發展的主動脈來看,目前日本陷入資產沫泡已進入十三年的調養期,而美國的科技泡沬才剛調整兩年,這時中國正從貧窮走出來,中國每年維持七%至八%的經濟成長,在全世界經濟面臨大調整中,中國成了最受矚目的焦點。
對台灣來說,中國已成台灣經濟未來十年發展的最大變數。台灣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被中國大陸這個大吸盤,將半世紀以來的經濟發展成果一口氣吸乾,台灣徹底邊陲化。另一條路是台灣保持八○年代跟著日本,九○年代跟著美國的那種彈性,能在中國崛起中盡取中國經濟成長的日月精華,使台灣人搖身一變類似猶太人在美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成為廿一世紀最具機動性且主動進取的生意人,這正是台灣未來十年面臨的最大課題,如何妥善面對三通議題正是面對這個問題的第一步。
兩岸三通茲事體大,台灣如何因應值得深入思考。在政治的層面,兩岸直航意味了兩岸敵對狀態逐漸和緩,但對國家安全來說,台灣門戶洞開,馬上面臨迫切的危機;站在企業界的立場,直航可以減輕成本負擔,多數贊成,不過對留在台灣的二千三百萬人來說,兩岸的護城河消失後,台灣資金可能更快速出走,台灣與大陸之間差距可能日益縮小。以香港來說,在九七年以前,香港的房地產與工資一度是大陸的四十倍,如今逐漸縮小到十倍以內,香港人開始面臨極痛苦的調整,台灣勢必也難逃這個壓力。在未見到三通大利之前,台灣可能反受其害。
廿年前,中國還是貧窮落後的國家,如今升級為全球製造廠,中共積極擁抱資本主義,加上廉價勞工充沛,外來投資大量湧入,引發製造業爆炸式的成長,全世界都感受到這個衝擊。首先是低工資是帶動中國大陸製造業起飛的主要源動力,大陸工人平均工資只有美國人的四十分之一,日本人的廿分之一,台灣人的十分之一,中國的崛起,已使日本、香港、新加坡等亞洲國家面臨龐大失業潮。香港在九七之前,失業率只有二‧一%,如今升高到七‧八%,台灣未三通,失業率已升高到五‧三二%,三通失業問題將更難解決。
目前中國資訊電子產業從業人員達六二○萬人,已對九○年代台灣最具競爭的電子代工產業構成嚴重威脅。中國的崛起,已是台灣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大問題。而三通更是台灣經濟最具關鍵的一大變數,絕對必須審慎評估。
結語與願景:改革台灣才有契機
誠如行政院游院長日前大談執政苦水,感嘆台灣當前面臨全球競爭,大陸磁吸效應及歷史包袱等三大課題,如不加速改革未來發展會很困難。新世紀台灣面臨的是全球化的挑戰,面對全球化衝擊,第一個要務是把競爭力擺中間,不斷增強台灣競爭力,不僅企業要有國際競爭力,政府及國營事業的行政效率也要名列前茅,將競爭力擺中間,政府團隊應思考台灣的稅率、匯率、利率有沒有全球競爭力,尤其是中國崛起,出現的磁吸效應,台灣更要加緊自由化與國際化走步加速升級,使競爭力遙遙領先,才不致被邊陲化,同時台灣應修改不合時宜金融法則與稅法,努力引進外資注入活水,才能改善目前資產縮水的情勢。
二是台灣面臨了一場最嚴厲的經濟戰,只有加速改革才能再創新的經濟奇蹟。擺在我們眼前的難題是資產持續縮水、通貨緊縮大敵迎面而來,台灣電子代工產業逐漸面臨瓶頸,還有中國大陸的追兵,總統、副總統,及行政院團隊在新世紀中承受了嚴厲的考驗。台灣面臨的資產縮水危機,政府必須全力挽救土地與房地產的跌勢,穩住資產價值,才能使金融改革步入坦途。面對通貨緊縮問題,全民都共體時艱,政府資源必須做最有效率的運用,公務人員的所得與績效,也必須公平合理。至於面對中國經濟崛起的問題,我們認為三通茲事體大,政府絕不能在企業大亨極力要求三通之下,亂了分寸。這一場經濟的硬仗特別難打,但我們相信台灣終必可以在總統的睿智領導中脫穎而出。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