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公報查詢

公報內容

點閱數:716
總統府新聞稿

公布日期:92年04月09日 號次:第6515號

總統出席凱達格蘭學校開學典禮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三月二十九日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上午出席凱達格蘭學校開學典禮並應邀致詞。
總統致詞內容為:
今天是青年節,也是凱達格蘭學校成立的日子。回想三十多年前,當時有一位年輕人,因為在台北的正氣橋下,聽了民主前輩黃信介先生的一場政見演講,讓他的生命出現大轉彎,走上以民主政治為志業的一條路。這個年輕人就是阿扁,今天,阿扁終於可以用一種最有意義的方式,來回報所有為民主奮鬥的前輩與先賢。凱達格蘭學校,因此而誕生。
這個學校的名字叫做凱達格蘭,代表著台灣人與民主之間深厚而長遠的聯繫。如果說民主的內涵之一,就是人民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那麼翻開台灣的歷史,我們將會發現,包括最早定居的原住民在內,不管先來後到,台灣的住民都在追求一個自己可以當家做主的家園。
雖然台灣人追求民主的時間很久,但我們跟民主相處的時間卻不算長。從開放黨禁、報禁、解除戒嚴、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一直到三年多前的政黨輪替,就政治制度而言,台灣民主的進展說得上是腳步迅速。當台灣人民擺脫威權統治的束縛,開始盡情發揮享受自由的同時,我們也非常倉促地,去面對許多過去長期隱藏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也因為民主的到來而放大,這不禁讓我們懷疑:難道我們所追求的民主,就只是這樣嗎?伴隨新政府的上台,過去的問題,有很多已經逐步解決或正在解決,但有些問題是來自看不到的地方,那就是在我們的心中,對民主的價值是否有所體認,是否有所堅持。舉凡所有從極權或威權過渡到民主的國家,包括台灣在內,都曾經遭遇「真民主」與「假民主」的混淆與爭議,造成社會動盪不安,能量空轉,民眾無所適從。如何透過民主深化的工程,釐清真假民主的迷思,鞏固民主價值,提供新的社會秩序基礎,是台灣社會無法迴避的重大課題。
阿扁在「世紀首航」這本書中,提出了「台灣第二波民主」的思考。台灣的第一波民主,落實了「主權在民」與「台灣主體性」,但我們的民主自由,卻缺乏相對應的責任感與自律精神;社會多元發展,卻缺乏彼此包容的高度尊重;權力雖然下放,但缺乏成熟的社區意識與公民社會;法治精神與人權意識,也還沒有落實到社會各個領域。對於一個啟動民主化不到二十年的國家來說,我們或許跑得不算慢,但離目標還有一段距離。民主是一種制度,更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且是有自由、有秩序、有品質的生活方式,只是我們要問自己:是否有耐性與決心去追求?就如同捷克前總統哈維爾先生所說的:「我們必須時時提醒我們自己,民主不只是一種制度的組織,而是一種精神、一種人類的才能、一種目的與一種理想。」
凱達格蘭學校就是為了民主而生,凱達格蘭學校的理想,就是要扮演民主深化的推手,以及參與公民社會的建立。阿扁認為,當前台灣的民主深化,可以歸納出五大工程,包括:普遍深入的民主素養、完全獨立的司法系統、真正清楚的黨政分離、客觀理性的傳播媒體以及和平開放的公共論壇。這些工程,絕非依靠幾個政治人物,包括阿扁在內,就能順利推動的。而是必須透過社會中所有成員的參與,透過積極的對話和溝通,才會有大功告成的一天。
誠然,對於任何的改革,社會上總會有不同的聲音,而這正是民主的價值,也是公民社會的可愛之處。面對台灣的變遷發展,包括阿扁自己,都要不斷反省、思考。民主是一個理性對話的過程,凱達格蘭學校也是基於這個精神來運作。它是一個觀念的對話平台,開放給所有的人士,沒有預設立場、不分國界、不分黨派,只有對民主理念的溝通與交流。
凱達格蘭學校不是特別為菁英設置的,每個人都能走入它的教室,每一個社會的角落都可能是它的教室,正如民主是為每個人而存在的。凱達格蘭學校不是服務任何特定的個人,它是屬於所有台灣人民的。因為催生這所學校的人不是阿扁,而是歷來關心這片土地與人民的民主先進。
事實上,阿扁曾經邀請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先生來擔任創辦人,我相信以林主席一生奉獻民主的堅持,以及理性包容的素養,是最能夠彰顯凱達格蘭學校精神的人選。雖然林前主席推辭了,阿扁也相信他還有更重要的使命要完成。阿扁希望未來能有機會,邀請林前主席在學校開設講座,跟所有學員分享他的民主經驗。
凱達格蘭學校不屬於任何政黨,不是黨校,更不是舊時代的「某某研究院」。凱達格蘭學校不是權貴的社交班,這裡只提供觀念與精神的激盪。它不灌輸任何意識型態,也不願隨波逐流。它將發揮智庫與教育的功能,更是傳播民主價值,永續經營的公民教室。
這個學校的成立是阿扁三十多年來的心願,就像一粒埋進土裡的麥子,沒有當年民主前輩的啟發,阿扁可能不會走上關心政治的路,而我也終於了解,這個力量其實由來已久,因為前人的奉獻而繁衍了更多的枝葉,一粒種子成就出更多的種子。做為學校的創辦人,阿扁也不過是一粒懷抱夢想的種子。阿扁期望,有一天,台灣的民主可以結實累累。

副總統訪視台中、苗栗及參加二00三年全國原住民運動會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三月二十九日

呂副總統秀蓮女士今天南下台中訪視,期許台中市未來建設能以文化的溫暖、太陽的熱情成為台灣最具人文素質的太陽城、文化市。
副總統是下午在該市建宮超過二五0年的樂成宮與地方人士座談時作了以上期許。座談前,副總統並聽取市政府所作東南區「孔雀專案」三大動線、十大發展重點簡報。
副總統指出,陳總統非常重視台中市發展,為改變以往政府重北輕南、忘中部的情況,在競選時對中部民眾開了三張支票,但因受限於客觀環境而有心無力,她說,中央與地方是夥伴關係,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施政不因黨派不同而有別,當前政府財政因難,時機不好,她請大家要多加體諒,不過各項經濟建設也會依法繼續推動辦理,她請鄉親們多給總統一些時間。
提到台中市升格為院轄市的問題,副總統表示,她是說實在話的人,秉持良心從政,她認為院轄市的設立有其歷史背景,包括院轄市在內的台灣各級市的建制,要基於世界觀及因應發達的資訊科技情況與更大的格局,以符合世界潮流,根據長治久安的考量重新規劃;有關國際機場方面,她表示中部民眾固可盡力爭取,中央政府一定會以國際觀及符合國家利益為考量。她強調,廿一世紀是生產、生活、生態「三生有幸」或「三位一體」的時代,國人一定要破除本位主義,而未來台北、台中、高雄三大都會區一定存在,她請大家放心;而制度設計在於人,台灣要在世界發光發亮,一定要有新思維;她也再度表示,雖然她無權無錢,但關心中部地方發展的態度不會改變。
上午,副總統在市長胡志強陪同下參加該市九十二年青年子弟成年禮,除祝賀在場青年自今天起成為成人,也期許大家要做自己的主人,享權力也要盡義務與責任,也要比過去用功,不斷充實自己,一起響應她所倡導的學電腦、學英語、認識地球的三e運動,大家一起努力共同打造國家更光明的前景。
中午,副總統前往台中市三民路第二傳統市場用餐,受到民眾熱烈歡迎,她並希望在市政府及民眾共同努力下,能把傳統市場建設成為現代化與國際化兼具的超級市場。
隨後,副總統至台中市政府聽取胡市長有關古根漢美術館/國家歌劇院的城市願景簡報,並對胡市長的強烈企圖心與國際觀表達感佩與感動。
副總統指出,台中市作為中部地區的心臟,其重要性不可低估,總統決定把台灣燈會南移台中市舉行,已為改變過去政府忽視中部政策跨出了一步,而胡市長的城市願景簡報,可謂深獲她心,在政府重視文化產業化的政策下,台中市很有發展潛力。她相信,結合未來兩岸三通,台中市文化建設願景的實現不僅可吸納中國大陸觀光客,同時也可吸引世界各國觀光人士前來。
結束台中市行程後,副總統轉往苗栗縣華陶窯參觀,也代表總統在二00三年全國原住民運動會致詞,除肯定主辦單位把運動會辦得有聲有色、有光有熱、有情有愛之外,也祝福該項運動會在政府及民間共同努力下,一年比一年辦得更好。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