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公報查詢

公報內容

點閱數:688
總統府新聞稿

公布日期:92年06月18日 號次:第6529號

總統參加第三屆總統教育獎「愛的接力賽|圓夢計畫」記者會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六月十日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上午參加在總統府舉行的第三屆總統教育獎「愛的接力賽|圓夢計畫」記者會,總統除了與第二屆總統教育獎得獎代表黃郁絜、陳東義,為得獎同學所共同創作的「勇魚追夢」琉璃作品揭幕外,並帶領全體來賓一起作出象徵「圓夢翅膀」的手勢,希望大家展開溫暖的雙手,讓孩子們的夢想起飛。
總統致詞時表示,他今天非常高興能參加總統府開辦的第三屆總統教育獎「圓夢計畫」記者會,因為他一直認為「有夢最美,希望相隨」,也經常用這句話來鼓勵別人,也勉勵自己。而總統教育獎從九十年舉辦迄今,目的是要激勵並肯定「在艱困環境中,仍能奮發向上」的學生,每一位入圍的同學,背後均有動人的奮鬥故事,其中有些因為艱困環境,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夢想,也讓國家可能因此埋沒了人才。所以,今天特別規劃了「圓夢計畫」,期望結合社會各界的資源,持續協助並支持總統教育獎入圍及得獎的學生,讓得獎不只是一時的光環,而是扭轉命運的關鍵點。
總統說,圓夢計畫主要有「個案轉介」、「資源媒合」及「專案扶植」三大部分,匯集所有願意投入的人力、物力和經費,幫助那些在現實生活中有困難、亟需大家立即伸出援手的個案。他和總統教育獎入圍的同學們一樣,都經歷過艱困的成長環境,非常瞭解個中的辛酸和苦楚,也深刻體會到親友與師長的關愛,以及社會善心人士或公益慈善團體適時提供資源,就像大地之手一樣,能夠開啟一扇希望的窗口,幫助困境中的同學突破現實障礙,進而能有卓越的表現,貢獻國家社會。也因為如此,他希望藉由他個人的拋磚引玉,募集社會上更多的資源,幫助同學實現夢想,勇於築夢、追夢、圓夢,並開啟社會關懷的新契機。
總統並指出,總統教育獎除了肯定得獎者的努力事蹟外,更擴大成鼓勵與關懷的行動,幫助我們的下一代,也是幫助台灣的未來。總統教育獎促成了許多人的付出與關懷,可以說是一場「愛的接力賽」,一代傳一代,讓許多優秀的孩子,在台灣各地持續發芽、成長與茁壯。
總統最後並向參與圓夢計畫的企業與團體,申致感謝之意,並再度呼籲社會各界,踴躍參與這項有意義的活動,共同為台灣的未來努力打拚。
總統教育獎「圓夢計畫」是為肯定並鼓勵在艱困環境中,仍能奮發向上的國中小和高中職學生,期望結合社會各界資源,讓總統教育獎入圍及得獎的同學,獲得適時的幫助及護持。記者會中,參與「圓夢計畫」的台灣微軟、中華職棒聯盟及中國文化大學等單位,也分別提出針對總統教育獎入圍及得獎學生的培植計畫,希望藉由他們的共襄盛舉,讓「愛的接力賽」,一代傳一代,匯成一股永不止息的愛。

總統參加「中央大學客家學院暨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成立與揭牌儀式」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六月十二日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上午前往桃園中壢市,參加「中央大學客家學院暨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成立與揭牌儀式」,並應邀致詞。
總統致詞內容為:
今天阿扁非常高興,也十分榮幸,能參加中央大學客家學院暨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成立與揭牌的典禮。這是全國第一個,也是全世界第一個專設的客家文化教學與研究的學術機構,這對客家文化的傳承以及人才的培育而言,是歷史性的一步,也是台灣多元文化發展的重要里程碑。阿扁要特別感謝教育部和中央大學的用心,也在此預祝客家學院的發展蒸蒸日上。
雖然受到全球化的影響,各國的教育逐漸走上國際化的趨勢,但是每個國家的本土文化,才是讓民族活力生生不息的土壤。我們對於外來文化的單向傳遞,甚至造成單一優勢文化的宰制現象,應該有所警覺。因此,如何發掘本土知識、經驗與價值,維持各族群獨立而具有生命力的文化體系,是當今高等教育的重大課題。台灣的大學教育應該在民主的原則下,努力呈現各族群對於多元文化的貢獻。不論在教育課程、教材內容或是教學方式上,對於不同族群的文化價值,大學可以透過豐富的研究資源,予以保存與發揚。中央大學於八十九年五月首創客家研究中心,幾年來已累積可觀的成果與資源,在既有基礎上又將進一步設立客家學院,能開風氣之先,值得國人肯定。阿扁更希望能因此喚起青年學子對客家文化的興趣與重視,讓客家文化的香火源源不絕,代代興旺。
在台灣近三百多年的開發與建設史上,客家人一直是最認真努力的開墾先鋒,對台灣發展有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不過五十多年來,客家鄉親的語言文化與族群的權益,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與關照,造成客家語言及文化一度發生式微的危機,甚至影響到客家人的自信心與自尊心。很早以前,阿扁就認為客家鄉親必須受到真正的重視與關心,記得在民國八十三年阿扁擔任台北市長的時候,就以積極的態度推動客家政策,包括設置客家文化會館、客家藝文活動中心、每年舉辦客家文化節、編輯小學客語教材、設立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等等。而且我們深深感受到這些具體政策也激發了國人對客家文化的關心。今天能夠在國立大學成立客家學院,看到客家文化在台灣社會逐漸成為顯學,越來越有活力,對阿扁來說的確是最值得欣慰的一件事。
隨著台灣社會主體性的建立,客家族群的文化與權益也逐漸獲得應有的重視。新政府執政之後,除了在政治上力求實行民主、經濟上資源合理共享,社會上重建和諧互動的族群關係外,更在文化教育上尋求資源的公平分配,使客家族群的文化得以自主發展。客家人不但是台灣的主要族群,也是海外華人的重要社群,透過對客家族群語言文化、政經社會地位以及族群生態的研究,將可對台灣開發史、族群生態關係史、客家族群的變化及現狀、客家民俗文化及宗教信仰等,有更為正確的紀錄與瞭解,更可以將台灣奠基成為全世界「客家學」研究的領導中心。
客家人對於台灣社會的貢獻與耕耘,阿扁一直感到衷心的感激與敬佩,也因為如此,讓阿扁對客家文化一直有發自內心的好感與興趣。這樣的心情,阿扁始終沒有改變,所以阿扁也一直透過學習,甚至是固定的上課,來領略客家文化的內涵與生命力。在總統府「阿扁總統電子報」裡面,有一個「客來斯樂」專欄,就是阿扁跟所有的讀者一起來學客家話、認識客家文化。最近幾個月,阿扁常到桃竹苗地區,一連參加了好幾個節慶,阿扁記得在參加「客家桐花祭」的時候,也和所有貴賓一起唱了一首客家歌謠,裡面有一部分的歌詞是這樣的「客家精神莫豁忒,永遠永遠。時代在進步,社會改變,是非善惡充滿人間,奉勸世間客家人,修好心田,正正當當作一個良善的人,就像恩個老祖先,永久不忘祖先言,千年萬年。」阿扁期待我們的客家本色,能夠繼續散發光芒,千年萬年。最後,敬祝各位貴賓健康愉快,萬事如意!客家學院院務推動順利,中央大學校務精進昌隆!

副總統參加「台灣農業新生委員會」籌備會議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六月十日

呂副總統秀蓮女士今天下午參加在總統府舉行的「台灣農業新生委員會」籌備會議,針對籌備事項及國內農產品如何行銷國際等主題,和與會人員共同進行討論。
副總統在致詞時指出,「台灣農業新生委員會」的催生來自於本年五月二十六日台灣農業新生座談會的結論。當時與會代表認為,我國在加入WTO及歷經SARS衝擊之後,農漁業面臨嚴峻的挑戰,有必要提出台灣農業新生計畫,推動「新四農」運動|培養具有說英語、資訊化及認識地球之3e特質的「新農民」;培育安全、新鮮、營養、美味的「新農業」;營造淨化、美化、國際化之「新農村」;並促使現行的農會制度與時俱進轉型成為「新農會」,使農業借重知識與科技,由傳統產業朝向知識產業發展,讓農業朝知識化、企業化與國際化發展。
副總統表示,除了「新四農運動」外,其他更具體的作法是,我們應致力增進我國農業技術的KNOW∣HOW,並進行農業的垂直與水平整合,讓台灣農業走進世界。而為了將上述理想加以落實,五月二十六日的座談會後發函邀請全國各縣市政府參與,對於目前已獲十七個縣市政府承諾參與台灣農業新生活動,她也表達欣慰與肯定之意。
籌備會議最後並決議,將於本年七月一日召開「台灣農業新生委員會」成立大會,並邀請駐台使節代表參訪我國先進農業技術與優質的農業產品。會議也就目前各縣市較急迫的農業問題,作深入的討論。
下午前來參加籌備會議包括中央部會、十五縣市政府代表、農業專家學者及民間相關團體代表。為促成農業的異業結盟,會議也邀請超市、百貨公司等企業界代表共襄盛舉。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