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美琴副總統日前接受「加拿大廣播公司」(CBC)駐倫敦特派員Chris Brown專訪,針對臺加經貿合作、臺美中關係、半導體產業、國防及認知戰等議題進行回應。
CBC成立近90年,為加國歷史悠久且深具輿論影響力之主流媒體,全加各地均可收看其24小時電視新聞節目,旗下各台涵蓋廣播、電視及數位媒體,對加國政商學界具有深遠影響力。
專訪問答如下:
問:副總統,非常感謝您接受訪問,首先想請教有關加拿大的議題。有關臺灣媒體報導提到臺灣與加拿大前總理杜魯道政府的貿易協商,指稱加拿大拖延執行這些協議,請問您的看法?
副總統:加拿大是臺灣重要的貿易夥伴,我們的經濟在許多方面互補。我們當然希望能夠持續推進貿易對話。這些年來,我們的對話極具成效,我們也期待能繼續下去。
問:是不是有延遲的情況呢?
副總統:貿易談判本就相當複雜,我們期待並希望能夠繼續這些討論。
問:從您的角度來看,希望彼此關係如何發展?首重議題為何?
副總統:雖然在地理上加拿大是非常大的國家,但臺灣和加拿大其實有很多相似之處。我們的人民都熱愛自由,也都是民主政體。儘管民主體制面臨諸多挑戰,我們都在努力鞏固體制,同時也是自由市場經濟體與「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成員。如同我剛才提到,在經貿上一起合作。我們也有許多互補的領域,加拿大長期以來是臺灣農產品的重要供應國,而臺灣則生產一些關鍵科技零組件,對加拿大的製造業有所貢獻。我們希望能持續維持強健穩固的經貿關係,若能建立更完備的法律架構來鞏固貿易夥伴關係,將非常有幫助。此外,也希望加拿大支持臺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這對臺灣而言非常重要,因為我們持續爭取在國際組織與機構中獲得公平、公正的對待,成為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貿易體系一員,對臺灣極具意義,我們由衷希望加拿大能予支持。在安全方面,我們非常感謝加拿大依據其印太戰略,多次在臺灣海峽周邊執行航行自由行動,並發揮其在七大工業國集團(G7)的領導力,與其他成員國多次強調臺海和平穩定對全球繁榮至關重要,並指出臺海的和平穩定是全球繁榮不可或缺的一環。無論是在外交領導力方面,或是身為太平洋國家,作為利害關係方,持續高度關注臺海和平與穩定,這些對臺灣而言都意義重大。也特別感謝最近加拿大與我簽署「暗船偵知系統瞭解備忘錄」,提升臺灣的海域意識,加拿大的技術不僅有助全球漁業規範,也對其他海域意識相關議題有所助益,我們的合作能確保區域內所有利害關係者都尊重維護世界穩定的規則和規範,這深具意義。
問:我想談談貿易問題。您如何解讀當前美中關係的整體動態?此局勢又可能如何影響臺灣的重要產業?
副總統:如果您是指中國在全球貿易體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們都見證了自1990年代以來其角色的變化與演進。中國當時奉行改革開放政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與全球貿易體系,並從中獲益良多。但同時,近年來我們也警覺到,中國開始利用其經濟籌碼做為脅迫工具,包括利用其對稀土礦產,或全球供應鏈中某些環節的掌控力。以臺灣為例,中國也曾利用農產品的銷售,做為對臺灣社會各界施壓的工具。所以我們積極推廣臺灣農產品,例如加拿大本地沒有種植的鳳梨、芒果等水果,推廣到更多元化的國際夥伴手中,避免過度依賴單一的中國市場。透過市場多元化,確保我們的依賴關係不會被中國當作政治脅迫的籌碼或工具。
問:不過您是否擔憂—我想您一定會擔憂—臺灣會不會淪為美中貿易戰中的談判籌碼?
副總統:美國和中國之間確實存在著許多問題,其中很多和臺灣沒有直接關係。臺灣與美國的貿易夥伴關係也非常穩健。事實上,我們關鍵產業之一的半導體與晶片產業一直都與美國及矽谷保持合作。其實,很多人將矽谷與臺灣的科技產業園區視為一個促進全球繁榮的大型科技生態系。因此,我們和美國之間建立了非常堅實、具建設性的貿易、經濟與供應鏈夥伴關係。我們也持續在這穩健基礎的優勢上,進行對話與交流。我們還有一項與中國經濟體非常不同的特點,就是我們希望將臺灣的製造與科技產業打造為一個值得信賴的經濟體。這也是賴清德總統所強調的「信賴產業」之一,也就是需要以信賴為成功基礎的產業。我認為,隨著隱私與安全議題在全球科技供應鏈中越來越重要,臺灣製造業及所有支持美國製造業和美國人工智慧領先地位的零組件都具此附加價值。我相信,我們的夥伴關係非常穩固,並將持續深化,也希望我們的討論能真正聚焦於夥伴關係的優勢,並繼續朝此方向進行。
問:我們也知道,中國在臺海及各方面的行動越來越具侵略性,並表達在某個時間點完成統一的意圖。您是否擔心,美國可能會在更廣泛的貿易談判中退讓,以滿足中國的要求,使臺灣淪為交易的籌碼?
副總統:中國從未停止在國際場合中提出臺灣議題及其主張,當然,這個議題數十年來不斷被提及。不過,美國基於《台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的對臺政策向來一致,現任川普政府及其官員也不斷重申此立場。這項政策仍然是臺美夥伴關係堅實、穩定且一致的架構。畢竟,維持臺灣的自由、安全與穩定,是整個印太區域穩定的重點。因此,臺美夥伴關係對雙方同等重要。
問:美國現任總統作風相當難預測,這將如何影響你們的判斷?
副總統:如同我剛才提到,美國對臺政策數十年來都非常一致。事實上,美國對臺的支持一向具跨黨派共識。就在幾週前,我們再次看到美國國會兩黨共同支持深化並強化臺美夥伴關係的立法。相信如同川普總統多次重申,和平與安全是首要目標,並致力促進和平。臺海的安全與穩定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我們會持續與美方合作,加強臺灣的自我防衛能力,《台灣關係法》為此奠定堅實的法律基礎,雙方合作穩固。
問:我瞭解您關於「共同生態系」的看法,尤其在半導體產業上。不過,我們也聽到美國官員希望臺灣將大量晶片製造移往美國—聽說大約是50%。您如何看待?您認為移轉多少比例是合理的?
副總統:首先我要說明,臺灣在晶片製造上的實力與競爭優勢並非一蹴可幾,而是經過數十年的努力與艱辛累積的成果,在艱鉅的國際局勢下,臺灣成功建立了最完整、最具競爭力的高階半導體製造生態系。因應產業情勢的動態變化,我們將持續投資下一代晶片技術,政府也會支持科技生態體系,讓民間企業能持續創新並保持領先地位。同時,美國是臺灣半導體產業極為重要的夥伴,我們許多頂尖科學家都曾在美國受教育。我們的半導體產業與美國企業合作,讓美國的科技巨頭—全球前十大科技公司,得以成長並獲利,享有科技產業中絕大部分利潤,這項夥伴關係幾十年來為美國的繁榮做出貢獻。我們同時也理解美方希望多元化與推動「再工業化」,在此背景下,臺灣可成為有所助益並具建設性的夥伴。我們已承諾在美國進行投資,不僅是台積電(TSMC),還包括整個生態系其他部分,從供應商到設計商,乃至其他晶片製造公司,我們也與英特爾(Intel)等美國公司合作,提升其生產力。我們會持續深化雙贏的夥伴關係,除了支持美國「再工業化」的承諾之外,也瞭解美方很重視其在AI領域的領導地位。臺灣生產大量有助全球運算的資料中心設備及伺服器,許多臺灣企業也正考慮在美投資計畫,但這並非一夕可成,我們希望能以繼續支持臺灣成長,同時強化美國實力的方式來合作。
問:您談到逆境中為建立這個產業所付出的努力。我們訪談了一些人,他們提到,像臺灣這樣一個只被世界少數國家承認的地方,突然不再「隱形」,臺灣在世界上有了存在感。做為政府與領導者,您如何利用這一點,將此轉化為臺灣更強大的政治籌碼?
副總統:近期有一部關於臺灣的紀錄片,名為《看不見的國家》(Invisible Nation),不幸的是,世界上多數國家仍未承認臺灣的地位,這對我們來說並不公平。但我們仍將持續深化民主,強化經濟實力,並成為全球良善的力量。這正是臺灣被公認為是促進全球進步的正面力量,以及世界的良善力量,這些國家也開始認知到臺灣的關鍵作用,特別是在可靠的供應鏈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貢獻者,我們也在全球公共衛生領域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在COVID-19疫情期間更是如此。另外有關國際航空安全標準方面,像在加拿大舉辦的國際民航組織(ICAO)大會,其排除臺灣的做法,正逐漸被國際社會視為不公不義。隨著各國意識到將臺灣排除在外的舉措,將帶來全球性後果,我們也感受到一波支持的浪潮,這對確保區域的持續穩定極為重要。
問:即使是今天,我們仍看到中國機艦頻繁越線,行動具侵略性。貴國政府目前對中國軍事威脅有何最新評估與可能時間表?
副總統:首先,我要重申,我們在安全領域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防止衝突發生,我們的目標是嚇阻。世界各地的衝突提醒我們,不能將和平視為理所當然,我們必須更加強化國防。所以,時間表及相關討論都取決於我們自身的準備與實力。眾所周知,中國正投入巨額資金強化軍力,在臺海周邊進行越來越具侵略性的軍事演習,這不僅影響臺灣,也影響鄰近國家與南海地區。因此,我們必須採取許多因應措施。首先,我們要提高對國防的投資,以確保透過實力維護和平。其次,我們與國際夥伴合作,採取整合嚇阻策略,提醒中國領導層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爭不是選項,衝突沒有贏家。我們致力維護臺海和平與穩定之際,也感謝世界各地的夥伴與我們合作,共同因應其他灰色地帶威脅。所謂灰色地帶威脅,指的是未達戰爭及衝突的程度,但仍具威脅性、破壞穩定的行為。這些行為包括中國在我們海域、領空及防空識別區內的各種侵擾,也包括資安侵擾攻擊、政治干預及假訊息操作,還有外交孤立、法律戰、政治戰與多層次的認知戰。不過這些技倆不只針對臺灣,也被用於其他民主國家與地區。因此,我認為,民主國家還能做更多努力,強化我們的制度,協助彼此因應這些灰色地帶威脅。這些混合式灰色地帶威脅的複雜性和精密度正是全球各地愛好和平與自由的社會應該加強合作的理由。
問:我們採訪了一些年輕人,他們似乎深受來自中國的抖音(TikTok)等數位平台的影響。您如何看待此問題?您提到灰色地帶,這也是其中一部分,但尤其針對年輕人,畢竟他們沒有和上一輩相同的切身經驗,或許更容易相信某些訊息。
副總統:這不僅是臺灣社會面臨的挑戰,也是加拿大社會和其他民主國家同樣面臨的挑戰,亦即社群媒體的影響和衝擊。但不僅是社群媒體本身的影響,還有威權政府藉由這些平台滲入我們的社會互動,其目的是在社會內部製造分化,破壞民眾對民主制度的信心。因此,我們看到這些手法在中國所發動的認知作戰中頻繁出現,確實令人極為擔憂和警惕。也因此,我們正與其他民主國家合作,共同尋求對抗威權國家影響滲透的最佳作法。其中包括媒體識讀宣導活動與提升公眾意識,揭露特定計劃或平台的操作,以及打擊假訊息。儘管這些平台在臺灣社會具有影響力,但民眾也逐漸意識到認知作戰的問題,並理解假訊息已被當成工具,用來破壞民主社會的凝聚力。
問:關於總統宣布的「臺灣之盾」(T-Dome)飛彈防禦系統將如何運作?如何籌措經費?
副總統:首先,我來談談我們的國防投資。過去幾年,我們持續穩定增加國防預算。如果下一年度的國防預算案能獲得立法院全力支持,預計明年國防預算將按照北約標準,達到GDP 3.32%,並可望在2030年前達到GDP 5%。所以,我們會持續提高國防預算,但這不只是一般支出,我們必須精準且有重點地運用新增的軍費。多年來,我們與最重要的安全夥伴,也就是美國,一直就「不對稱作戰系統」進行討論,並已達成共識,將持續聚焦在這些領域。現在,總統提出「臺灣之盾」的概念,本質上是多層次安全防護網,涵蓋全臺的防空系統,也包括更精密的「偵攻一體」(sensor-to-shooter),除了整合不同系統,更導入先進軟體與新技術,打造一個混合防禦盾牌。中國也在新興軍事科技上投入巨資,這當然將是一項艱鉅的挑戰,但我們仍將堅決捍衛臺灣。因此,這項必要的投資不僅能讓臺灣人民安心,也能讓全世界相信,維持臺海和平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