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美琴副總統今(20)日晚間出席「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國際論壇-韌性台灣 民主永續」晚宴時指出,臺灣與世界各國政府都在建構各自社會防衛韌性體系,確保在危機時刻,人民能夠先自助,進而助人。並強調,臺灣持續加強災害應變和防衛措施,讓防災準備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發布《當危機來臨時:台灣全民安全指引》,建構全社會安全網及提升公眾意識,讓臺灣的韌性成為最堅固盾牌。
副總統致詞時,首先感謝「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委員們,在過去一年來投入全社會防衛韌性的工作,以及在許多演練與會議中提供寶貴意見,讓臺灣更安全、更具韌性。同時表示,非常榮幸能呼應賴總統熱情的歡迎,感謝所有遠道而來的貴賓和專家們參加「全社會防衛韌性國際論壇」,以及駐臺的外交官和代表們,與我國政府和社會持續不斷地合作,共同努力。
副總統指出,這次國際論壇正值總統提出全社會防衛韌性工作的一周年,要感謝同樣面臨挑戰並致力維護社會韌性的各國專家們來臺分享專業知識和經驗。今日論壇涵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的五大支柱,匯聚許多非政府組織、專家以及臺灣公民社會人士,過去一年來也與委員會成員進行對話,持續推進並深化彼此的韌性。
副總統提到,近年來,全球局勢和國際環境瞬息萬變,從歐洲和中東的衝突與戰爭,到區域內的地緣政治挑戰;同時也在因應重大自然災害如地震、颱風、極端天氣,這些對我們的社會都產生深遠的影響。此外,其他人為事件例如破壞海底電纜、通訊線路和能源管道,不斷提醒我們,社會安全和基礎設施韌性已經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共同面臨的挑戰。另外,數位科技的高度滲透雖然對人民帶來許多新的機會,同時也帶來新的威脅,如網絡攻擊、假訊息和關鍵基礎設施的脆弱性,這些都是全球民主國家所面臨的挑戰。
副總統強調,今日國際夥伴的出席,正展現臺灣並非獨自面對這些挑戰,這些挑戰也並非臺灣所獨有,許多在座夥伴也正在應對這些複雜且混合型的威脅所帶來的影響。世界各國政府都在建構各自社會防衛韌性體系,並透過今日論壇與臺灣人民分享這些經驗,目標是確保在危機時刻,人民能夠先自助,進而助人。同樣的,我們需要動員每一個行業和職業,讓大家清楚了解在關鍵時刻可以為社會做出哪些貢獻,不僅是支持自己的家庭和社區,也與政府並肩合作,共同克服整個社會所面臨的各種挑戰。
副總統表示,過去一年來,臺灣持續加強自身的災害應變和防衛措施,除加強關鍵基礎設施,提升資通訊系統,並推出行動應用程式和緊急避難包等工具,讓防災準備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中央與地方政府攜手合作,同時也借重公民社會的力量,感謝許多來自公民社會的代表也成為該委員會不可或缺的成員。
副總統提到,近來臺灣也發布了《當危機來臨時:台灣全民安全指引》,是為了建構全社會安全網及提升公眾意識,以更好的因應自然災害和安全挑戰;相信臺灣的韌性是我們最堅固的盾牌。
最後,副總統再次感謝所有參與今日論壇的貴賓,這是彼此長久堅實夥伴關係的里程碑,未來也將繼續深化,並再次感謝委員會所有成員過去一年來的努力與貢獻,希望在經過今日充實的意見交流後,也能夠享受臺灣的美食和熱情款待。
隨後,副總統聽取內政部長劉世芳簡報「全社會防衛韌性發展及整備」,以及國安會副秘書長林飛帆簡報「新版全民國防手冊介紹」。
包括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吳釗燮、國防安全研究院董事長霍守業、行政院政務委員季連成、內政部長劉世芳、經濟部長龔明鑫、國防部長顧立雄、海洋委員會主任委員管碧玲、國安會副秘書長林飛帆、李問、美國在台協會代理處長梁凱雯(Karin M. Lang)、歐洲經貿辦事處處長谷力哲(Lutz Güllner)等多國代表、德國聯邦技術救援署歐盟民防專家Bert Schinkel-Momsen、芬蘭緊急供應局執行部門主任 Aki Laiho、夏威夷緊急管理署署長 James Barros、以色列紅大衛盾災害整備處處長 Felix Lotan、英國太空署首席科學家Adam Amara、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資深研究員 Ian Satchwell、台灣美國商會執行長魏凱等亦出席是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