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10年12月02日
總統:整合跨部會資源帶動精準醫療產業發展 為台灣開創更多商機
總統出席「2021台灣醫療科技展開幕式」

蔡英文總統今(2)日下午出席「2021台灣醫療科技展開幕式」時表示,政府積極透過政策,整合跨部會資源,發展出全方位個人化精準健康服務,打造台灣特有的精準健康品牌,盼持續和業界共同努力,為台灣開創更多商機。

總統致詞時表示,疫情期間,台灣團結防疫的成果受到世界的矚目。我們醫療和生技產業方面的研發,也展現非常堅強的實力。這幾年來,政府持續重點投入生技產業和智慧創新的研發,也因此,在面臨疫情挑戰的時候,能夠迅速整合資源,成立跨部會應變小組,發揮生醫產業不同面向的專長及實力。

總統特別感謝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王金平創辦人和許多醫療專家,在5年前共同提出新觀念,讓「醫院」成為大健康產業發展的平台。透過醫院來串連醫療科技的上下游產業鏈,可以強化產業的科技開發,也能讓落地應用更快速,對於推動整個大健康產業發展,是非常關鍵的力量。

總統也肯定生策會,這幾年積極促成生技、醫療及資訊等跨領域合作。總統認為,台灣在資通訊產業以及生技產業方面,都具有相當的優勢,結合兩個領域的研發和技術實力,可以做為台灣精準醫療產業最堅實的基礎。

總統提到,政府積極透過政策,整合跨部會的資源,帶動整體精準醫療產業的發展。去年提出的「台灣精準健康戰略產業發展方案」,結合人工智慧、數位科技、物聯網,以及國家級資料庫、健康大數據的共享應用,可以發展出全方位個人化的精準健康服務,含括從預防、診斷到治療等項目,更能打造出台灣特有的精準健康品牌。

總統指出,這幾年來,政府也持續在各地打造生技醫藥聚落,透過最新臨床經驗的支援,可以加速醫材或新藥的研發,更能夠加速整體生醫產業的發展。接下來,政府會繼續透過國家級的基金投資,提供租稅優惠、調整法規、優化整體產業環境,再加上各個部會的創新育成中心,持續鼓勵更多醫療科技的創新發展。

最後,總統強調,未來政府會全力以赴,和醫界及生技產業界共同努力,讓台灣的生技產業能夠在國際上大放異彩,並繼續為台灣開創更多商機。

隨後,總統於展場逐一參觀瓦里安儀療器材公司所展示的「AI運用及放療技術」、國家衛生研究院「國衛院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自製角色及防疫成果」、台中榮民總醫院「智慧醫療」、中國醫藥大學「免疫細胞及基因療法」、廣達電腦「AI遠距醫療平台、AI醫療雲平台、健康照護平台」、台大醫院「全方位心血管醫療影像AI工具」等創新科技,了解我國在醫療科技領域的創新研發成果。

包括「台灣醫療科技展」大會主席、立法院長游錫堃,前立法院長、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創辦人王金平,經濟部長王美花、科技部長吳政忠、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馮世寬、衛生福利部次長石崇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副主委陳駿季,以及生策會會長翁啟惠、副會長林百里、蔡長海與楊泮池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相關新聞
詳細內容
114年05月21日
副總統出席亞馬遜創新戰略發佈會 盼臺灣與國際合作 對世界科技進步做出貢獻
蕭美琴副總統今(21)日上午出席「從區域到全球:亞馬遜創新戰略發佈會」,感謝國際夥伴對臺灣的信賴,選擇臺灣、投資臺灣,實現對臺灣產業的承諾。並表示,世界局勢變化的挑戰是轉機,也是臺灣為人類科技尋求突破的最佳機會。期盼透過與國際合作,不斷強化臺灣實力,對世界科技進步做出貢獻。 副總統致詞時表示,今天非常榮幸參加亞馬遜創新戰略發佈會,也歡迎來自全世界聚焦新興科技領域發展的企業來臺相互交流,激盪出不同的想法,是個非常珍貴的場域。 副總統指出,此次活動討論的主題,包括低軌衛星、雲端科技、人工智慧、機器人運用、太空科技等領域,都在臺灣當今產業發展中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讓我們能更了解全球產業的現況。在世界局勢變化下,我們面臨許多挑戰,但挑戰也是轉機,也是臺灣為人類科技尋求突破、開啟新的發展模式的最佳機會。 副總統提到,昨天,總統與他就職滿一週年。在總統去年的就職演說中,特別提到臺灣未來要「競逐太空、探索海洋」。相信在發展這些新的科技領域和五大信賴產業時,「亞馬遜雲端服務」(Amazon Web Services, AWS)將是臺灣非常重要的夥伴。 副總統說,臺灣是世界科技的輸出者,也是領先者。我們透過與國際合作,不斷強化臺灣的實力,同時對世界科技的進步做出巨大貢獻。許多臺灣企業正積極布局全球,我們也歡迎跨國企業將臺灣作為全球布局當中的關鍵夥伴。 副總統認為,臺灣和Amazon的夥伴將能為全球科技供應鏈及未來AI、雲端服務及資訊應用提供更多進步的機會。並指出,AWS在臺灣合作的項目包括三大面向,第一,以「新智造業」為目標,協助企業打造數位創新策略,帶動臺灣AI、機器人、無人載具、低軌衛星等產業發展,加速臺灣全球布局。Amazon和臺灣供應鏈合作長達數十年,從早期的電子書到現在的太空產業,兩者將持續是最佳夥伴。 副總統接著說,第二,Amazon也擴大與政府、企業及學校合作,加速雲端與AI人才培育,透過建立創新人才資料庫,串接產業人才需求,打造數位轉型所需的關鍵人才。他近期與許多產業進行交流,了解企業最大的擔憂之一,是人才的培養速度不夠快,這是需要更積極面對的問題。透過與國際夥伴合作,能同時加速人才養成,以貼近未來產業的需求。 副總統指出,第三,AWS提供臺灣產、官、學、新創算力與國際技術。從數十年前的純電商合作平台,到現在的雲端資料庫合作平台,更為未來次世代通訊與主權通訊的應用方案提供各種可能性。 副總統表示,臺灣已準備好迎接新的挑戰,也把握各種國際合作機會。與世界連結是臺灣持續生存發展的關鍵,他要再次感謝Amazon集團對臺灣的重視,以及持續深化與臺灣各領域的合作關係,提供臺灣產學研與世界接軌、同步向前的機會。 副總統同時感謝大家對臺灣的信賴,選擇臺灣、投資臺灣,實現對臺灣產業的承諾,相信在這樣的強強聯合下,臺灣製造和美國帶來的創新相互加持,將持續發揮讓世界科技進步的關鍵力量。最後,並祝福今天的活動圓滿成功。 包括亞馬遜雲端服務(Amazon Web Services)臺灣暨香港總經理王定愷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詳細內容
114年05月15日
總統視察「福衛八號」進展及產業深耕計畫成果 期許產學研共同為啟運及發射做好萬全準備
賴清德總統今(15)日上午前往新竹視察國家太空中心「福衛八號」進展及產業深耕計畫成果時表示,「福衛八號」是我國競逐太空的重要里程碑,也是「第三期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的第一個計畫。未來,政府會從法制、預算、人才等面向,除了建構自製衛星,也會積極部署下個世代的多軌道通訊衛星,提升國家數位韌性;並持續推動「B5G低軌通訊衛星計畫」,因應未來產業轉型、智慧生活及國家安全等需求。期盼產學研持續全力以赴,為啟運及發射做好萬全準備。 總統抵達後,由國科會吳誠文主任委員陪同參觀整測廠房,接著至衛星操控中心聽取國家太空中心吳宗信主任簡報,以及了解我國太空產業計畫成果及太空產業元件研發成果。 總統致詞時表示,去年他在就職演說中宣示臺灣產業發展的三大方向,其中之一就是「競逐太空、探索海洋」。今天來國家太空中心看到各位努力的成果,他要代表政府感謝大家的付出,讓臺灣一步步挺進太空,「大家都辛苦了」。 總統感謝吳主委、吳主任及業界的協助與投入。並表示,太空計劃是未來國家政策重點,大家可以放心進行研發、生產、製造,且不斷投入。國家需要大家,政府也會做後盾,當力量結合在一起,我們就是國家隊,一起往「競逐太空」的方向前進。 總統提到,他在520就職演說中提及的國家產業三大方向,第一是「前瞻未來,智慧永續」。「前瞻未來」代表臺灣要持續發展、推動及運用科技。「智慧」是因為我們邁入全球智慧化的世代,人工智慧非常重要,臺灣要成為智慧國家。「永續」則是因應氣候變遷,我們要藉由淨零與數位轉型,讓國家產業升級,也讓人民生活能更進一步提升。 總統接著表示,第二個方向是「競逐太空,探索海洋」;第三是「立足臺灣,布局全球,行銷全世界」。如同稍早吳主委所言,未來的太空科技,如果能將衛星智慧化,就有辦法立足臺灣,行銷全世界,他期勉大家都要有這樣的抱負。 總統指出,他在行政院長任內,核定「第三期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現在身為總統,要將計畫延長及調整,展現決心。探索太空一直是人類共同的夢想,如今,太空科技與產業更成為全球蓬勃發展的戰略領域,特別是太空科技產業中,遙測、通訊、導航等民生及非民生應用,都是現代國家不可或缺的韌性基礎建設。 總統認為,臺灣不只要掌握全球趨勢,也要善用自身科技優勢,持續在全球太空科技產業鏈中扮演關鍵角色。更重要的是,要讓屬於全人類的太空夢,在臺灣落地生根、成長茁壯。 總統表示,「福衛八號」代表著臺灣的太空夢,更是我們競逐太空的重要里程碑。它是「第三期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的第一個計畫,除了為臺灣建構更高解析度、更綿密的國土監測網絡,更是讓臺灣競逐太空、邁向國際低軌道衛星市場的基石。 總統提到,「福衛八號」從設計、製造到整合測試,除了有超過20家產學研單位共同參與,更有高達百分之84的關鍵元件完全由國內團隊自主研發,展現國內強大的自主整合能力,穩健打造出屬於臺灣的太空產業供應鏈。 總統說,未來,隨著「福衛八號」的8顆衛星逐步完成部署,將會建立每日多次取像、全球覆蓋的高解析度光學遙測星系,大幅提升地表影像獲取能力,可以廣泛應用在國土安全、環境監控及災防應變領域,進一步增強臺灣的安全韌性。更重要的是,這段發展過程所累積的技術與經驗,將結合臺灣既有的資通訊、精密機械、電機等產業優勢,協助臺灣太空產業練兵,穩健邁向國際太空市場。 總統表示,接下來,政府也會從法制、預算、人才等面向,繼續致力推動「第三期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除了建構自製衛星,我們也積極與國際合作,部署下個世代的多軌道通訊衛星,讓通訊服務涵蓋全臺,提升國家數位韌性。同時,我們持續推動「B5G低軌通訊衛星計畫」,提升臺灣太空通訊衛星科技的自製量能,以建立更具韌性的通訊能力,因應未來產業轉型、智慧生活及國家安全等需求,讓臺灣在全球低軌通訊產業中占有一席之地。 總統也表示,太空科技是一場漫長的挑戰,更攸關臺灣的產業升級及國家安全。未來,請大家繼續全力以赴,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福衛八號」所有的環境測試與驗證工作,為啟運及發射做好萬全準備。 最後,總統再次感謝各位的貢獻,並邀請更多產學研的夥伴一起加入臺灣的太空產業,讓「臺灣製造」飛向宇宙,「我們一起加油」。 包括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吳誠文、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等均出席是項活動。
詳細內容
114年05月13日
總統出席國家防疫中心動土 盼以更高規格整備提升臺灣防疫韌性 守護國人健康
賴清德總統今(13)日下午出席「衛生福利部防疫中心動土典禮」時指出,防疫工作必須在平時做足準備,才能在面對危機時迅速應變;而國家防疫中心的成立,就是以更高規格的防疫整備,因應下一個階段可能的疫情,守護國人健康。期盼未來國家防疫中心成立後,能結合國際標準與跨域思維,加強與各國的交流合作,積極提升臺灣的防疫韌性。 總統致詞時表示,今天是臺灣防疫史上重要的一刻,因為我們共同見證臺灣防疫工作的重要基礎建設—「衛生福利部防疫中心」正式動土興建,開啟守護國人健康的新紀元。 總統指出,防疫視同作戰,在疫情期間,第一線防疫人員努力守護國人健康,每個人的肩上都值得配戴一枚勳章。但如果沒有一個能掌握機先、運籌帷幄的大腦,也就是防疫指揮中心,來指揮、協調與調度全國防疫人員及資源,即使再強的戰士,也無法發揮事半功倍的防疫成效。 總統提到,2020年,他就任副總統的隔天,就到疾管署了解防疫狀況,在三級警戒期間,他也多次前往。每一次都深刻感受到防疫體系的重要性,以及所有防疫人員的辛勞。相信當年的防疫指揮官—在場的陳時中政委、以及張上淳指揮官、周志浩次長、莊人祥署長,一定比他有更深刻的感受。 總統說,回顧過去20多年,臺灣歷經SARS、登革熱、COVID-19等重大疫情挑戰,每一次的應變經驗都告訴我們,防疫工作必須在平時做足準備,才能在面對危機時迅速應變。也就是說,防疫絕不能臨時抱佛腳。 總統談到,SARS疫情結束後,他當時擔任立委,和其他立委與行政部門合作,推動修改《傳染病防治法》,設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將疾管局升格為疾管署,並增設防疫醫師,在全國各醫院增設近3,000床負壓隔離病床或專責病床,並強化物資準備、推動國際合作等。這些準備,都讓臺灣有更大的防疫能量來因應COVID-19疫情的挑戰。如今,COVID-19已經結束,我們更要不斷精益求精,以更高規格的防疫整備,因應可能的下一個階段的疫情,國家防疫中心應運而生,守護國人的健康。 總統指出,為了因應後疫情時代的挑戰,促進全民健康,總統府去年成立「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接軌國際健康永續發展的目標。期待衛生福利部防疫中心能夠結合國際標準與跨域思維,加強跟各國的交流合作,積極提升臺灣的防疫韌性。未來,這裡除了有疫情指揮中心,還有國家級實驗室,加上保留原本的歷史建築。新的防疫中心,將不只是落實健康臺灣的一大步,提升臺灣防疫體系韌性的關鍵里程碑;同時因為是以循環經濟的理念來規劃設計,所以這裡也是推動淨零轉型的指標工程。 最後,總統感謝所有投入防疫中心工程的夥伴,並再次感謝所有防疫英雄經年累月的努力與奉獻。希望未來,大家繼續攜手前進,共同打造一個更健康、更安全、更有韌性的美麗臺灣。 隨後,總統與現場貴賓一同進行祈福動土儀式。 包括行政院政務委員陳時中、衛福部長邱泰源、立法委員王正旭、陳菁徽、國發會副主委彭立沛、衛福部次長周志浩、內政部次長吳堂安、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唐堂及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指揮官張上淳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詳細內容
114年05月12日
總統接見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獲獎代表 盼走在醫療創新最前端 打造健康、永續、有韌性的臺灣
賴清德總統今(12)日上午接見第27屆「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獲獎醫護機構暨生醫產業代表,肯定並感謝所有得獎團隊對生醫科技發展的貢獻。並表示,相信只要政府與民間持續通力合作,不僅能提升人民健康,也將帶領臺灣走在醫療創新的最前端。期盼各得獎團隊彼此交流,讓臺灣醫療服務與生醫產業更上一層樓,打造一個健康、永續、有韌性的臺灣。 總統致詞時表示,上週五他參加生策會年會,規模非常盛大且成果豐碩,今天很高興再次歡迎大家,除了要恭喜各位得獎人,也要感謝大家經年累月、努力不懈的投入,臺灣生技產業才有今天如此豐碩的成果,他要代表政府表達由衷感謝之意。 總統感謝生策中心團隊,從1998年開始就結合政府、民間及醫療體系的力量,選拔具有國際水準的醫療團隊與產品予以表揚、協助與推廣;尤其要感謝王金平董事長率領具有崇高聲望的生醫領域專家學者,一起為臺灣醫療服務技術與產品品質嚴格把關。 總統指出,在座得獎者也都努力以科技提升醫療服務。許多團隊無論是運用先進醫療儀器,還是AI智慧醫療、智慧護理、再生醫療等服務,都取得相當可觀的成果。像是獲得金獎的花蓮慈濟醫院,為糖尿病友開發「智能輔助護理與糖共舞」服務,不但達到病患血糖控制改善、醫療人員減輕負荷、醫院管理快速掌握的三贏成效,且發展出原住民語言智慧模型,突破傳統衛教語言障礙。 總統說,同樣獲得金獎的臺灣諾華公司,所開發的諾健生靜脈懸液注射劑,對於治療2歲以下、嚴重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病人,有顯著效果。非常感謝臺灣諾華公司以及所有得獎廠商,積極開發各項醫療產品,讓民眾健康獲得更多保障。事實上,各得獎團隊所開發出來的作品,對民眾、社會及國家都有很大的幫助。 總統表示,政府今年已經啟動5年489億元「健康台灣深耕計畫」,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要發展智慧科技醫療。希望透過導入智慧科技,協助臨床醫療優化醫療照顧流程與效率,讓醫療執業環境更好,提供民眾更精準、更便捷、個人化的健康照護服務。 總統指出,這幾年來,我們不斷調整法規制度,包括2021年大幅修正《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許多人關心的《再生醫療法》及《再生醫療製劑條例》也都在去年6月三讀通過。為加快新興藥品、醫療器材以及保健營養食品的上市時程,政府也持續簡化審查程序,建置與國際調和的管理制度與臨床試驗環境,希望讓患者能夠獲得更好治療與照顧。相信只要政府與民間持續溝通、通力合作,不僅能提升人民健康,也將帶領臺灣走在醫療創新的最前端,讓臺灣生技醫療在國際舞台發光發熱。 最後,總統再次感謝生策中心團隊持續辦理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也期望各得獎團隊能夠彼此交流,讓臺灣醫療服務與生技產業都能更上一層樓,打造一個健康、永續、有韌性的臺灣。 訪賓一行由生策中心董事長王金平率領,衛福部長邱泰源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也在座。
2025生策年會 期許扮演政府最佳智庫 共同促進國人健康與生醫產業發展">詳細內容
114年05月09日
總統出席2025生策年會 期許扮演政府最佳智庫 共同促進國人健康與生醫產業發展
賴清德總統今(9)日下午出席「2025生策年會」,肯定生策會積極搭建政府與產業之間的橋梁,並啟動醫療、科技與生技三大領域整合的超前部署,以實際行動協助政府推動各項健康政策。並表示,臺灣擁有完整的健保巨量資料庫,醫療與高科技實力更是世界有目共睹,在全球邁入AI科技時代的關鍵時刻,相信生醫產業能成為臺灣另一座護國神山。期盼生策會持續凝聚各界力量,扮演政府最佳智庫與橋梁,一起為促進國人健康與國家產業發展創造更豐碩的成果。 總統致詞時表示,今天很高興能再次和生策會的先進共聚一堂,一起推動大健康產業。並提到,生策會創立以來,在王金平創辦人、翁啟惠會長、各位副會長及歷任幹部的努力下,積極搭建政府與產業之間的橋梁,並啟動醫療、科技與生技三大領域整合的超前部署,意義非凡。 總統說,無論是蔡英文前總統任內推動生醫及精準健康產業,或是他上任後打造「健康臺灣」的規劃,只要和生醫產業發展有關,生策會都扮演關鍵角色,集結產業力量提出建言,並以實際行動協助政府讓政策具體落實,他要代表政府向生策會表達十二萬分的感激。 總統表示,王金平前院長是他敬重的政壇前輩,翁啟惠會長是總統府「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的副召集人。他非常歡迎各位先進持續提供政府寶貴意見,讓政策更周延,共同促進臺灣先進醫療和健康科技的發展。今年,臺灣邁入「超高齡社會」,民眾的醫療照護需求日益迫切,如何打造「健康臺灣」,讓國人活得久、活得健康,是政府的重要責任,也是他擔任總統的重要使命。 總統說明,將近一年來,經過執政團隊和各位先進的共同努力,我們推動了各項健康政策,無論是提高重要癌症篩檢率、設立「百億癌症新藥基金」、「三高防治888計畫」、「全民心理健康韌性計畫」或是大幅增加健保總額,推動5年489億元的「健康台灣深耕計畫」,都已經有初步的成果。 總統提到,目前,發展智慧醫療結合健康產業,推動生醫產業成為兆元產業,已經納入「擴大醫療投資、打造健康臺灣」的核心計畫。例如,國家癌症防治計畫中的「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GS),透過NGS篩檢套組的研發,能讓醫材產業更加精進,而透過NGS所收集的BioData,也能促進精準醫療與生技產業的未來發展。 總統也提到,在場許多先進關心的《再生醫療法》及《再生醫療製劑條例》,也在去年6月三讀通過,為臺灣再生醫療的發展奠定更好的基礎。但除了政府要有完備的法規制度,積極落實政策的決心,更要有卓越的醫療品質,加上國際級的科技實力,進行跨域整合,才能形成強大的健康產業後盾,為臺灣生醫產業提供更多商機,為民眾提供更好的醫療照護服務。 總統說,臺灣擁有完整的健保巨量資料庫,醫療與高科技實力更是世界有目共睹。在全球邁入AI科技時代的關鍵時刻,只要我們齊心努力,持續透過法規環境調整,放寬募資、投資限制,完備生技園區聚落,強化人才培育與場域試驗,相信生醫產業不僅可以立足臺灣、布局全球,行銷全世界,也必定能成為臺灣另一座護國神山。 總統強調,未來政府將持續與醫界、產業界合作,也期待生策會凝聚各界力量,扮演政府最佳智庫、橋梁,一起為促進國人的健康、國家產業的發展,創造更豐碩的成果。 包括總統府資政沈榮津、經濟部長郭智輝、衛福部長邱泰源、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創辦人王金平、會長翁啟惠、副會長林百里、楊泮池及蔡長海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詳細內容
114年05月20日
總統接受「NTV日本電視台」及「讀賣電視台」專訪內容
賴清德總統日前接受「NTV日本電視台」《NEWS ZERO》節目主持人櫻井翔先生及「讀賣電視台」上海支局長渡辺容代專訪,總統針對就職周年感想、兩岸關係、中國軍事威脅、臺美關係、臺日關係等議題,回應媒體提問。專訪內容於昨(19)日晚間播出。 總統在專訪中表示,中國企圖改變全球以規則為基礎的世界秩序,如果臺灣被侵略,全球供應鏈也會中斷。因此,臺灣會強化國防力量,靠備戰來避戰,達成追求和平的目標。並提到,臺灣發展無人機是基於國家安全與產業需要,並期盼臺日共同合作。總統也重申,中國的威脅是國際問題,希望能尋求美國、日本等民主陣營,共同阻止中國發動戰爭。   專訪問答內容如下: 問:您即將迎來就任總統滿一年的時間,請問此刻的心情如何? 總統:我年輕的時候,立志行醫救人;棄醫從政的時候,立志改變臺灣。去年520宣誓就職總統,我立志壯大國家,時間過得很快,已經過了一年,這過程雖然擔子很重,但我深感榮幸,也滿懷感激國人給我這個機會報效國家,未來雖然一定會再次充滿挑戰,但我一定會全力以赴,團結國人,持續壯大國家,這就是我現在的心情。 問:第二次大戰結束即將屆滿80周年,在這期間,時常會聽到臺灣跟大陸,兩岸即將發生衝突的聲音,總統認為兩岸有可能會發生衝突嗎? 總統:國際社會非常清楚,中國企圖取代美國,改變全球以規則為基礎的世界秩序,併吞臺灣只不過是第一步。因此當中國的軍力越來越強盛的時候,自然而然國際社會就會有人擔心兩岸會不會爆發衝突。國際社會一定要全力避免臺海發生衝突,因為代價太大,除了會對臺灣跟中國產生直接的災難,對全球的經濟影響更是重大,預估大概光是戰爭就會產生10兆美元的損失,約占全球GDP 10%。 另外,全球航運有五分之一是經過臺灣海峽與周邊的海域,所以如果臺海發生衝突,包括日本、韓國都會受到重大的影響,因為日本與韓國對外運輸有四分之一是經過臺灣海峽跟周邊海域;從外國運回來的各種能源、礦物等有三分之一是經過臺灣海峽跟周邊海域。如果臺灣被侵略的話,全球的供應鏈也會中斷,因此臺灣海峽一定要避免發生衝突。 臺灣海峽的衝突是可以避免的,我非常感謝日本石破茂首相,還有包括安倍晉三前首相、菅義偉前首相、岸田文雄前首相,以及美國川普總統、拜登前總統,還有G7領袖持續在國際場合強調,臺海和平穩定是世界安全與繁榮的必要元素。當全球民主陣營大家共同合作,把力量堆疊到足夠讓中國的目標達不到,或是讓中國要侵略臺灣的代價太大,它沒有辦法承受,臺海的衝突自然而然就可能避免。 問:誠如剛剛總統所言,如果要維持臺海和平穩定,對其他國家而言,也是相當重要的事情,如何才能避免戰爭?臺灣準備採取何種因應措施防止戰爭的發生? 總統:剛剛櫻井翔先生有提到,二次大戰已經快要80周年,我們可以從二次大戰當中得到教訓。第一個教訓是和平無價,戰爭沒有贏家。從二次大戰整個慘烈的狀況,人類應該要記取教訓,一定要追求和平,不能夠輕易地啟動戰爭,否則對人類是一個非常大的災難,也就是說,我們要有決心守護和平。第二個教訓是我們不能對威權主義者採取姑息主義,因為如果給他們甜頭,威權主義者就會得寸進尺,持續坐大,到最後不僅僅沒有辦法得到和平,反而會導致戰爭。第三項教訓是二次大戰之所以會結束,是因為後來團結起來,二戰才會結束。 臺灣、日本還有印太地區都直接遭受到中國的威脅,我們希望能夠團結合作。臺灣提出和平四大支柱行動方案,第一、就是我們會強化國防力量,第二、我們會強化經濟韌性,第三、跟民主陣營肩並肩,發揮嚇阻的力量,第四、只要中國對臺灣能以對等尊嚴的態度,臺灣很樂意與中國進行交流合作,追求和平共榮,以以上四個方向達到避免戰爭,達到和平。也就是說,臺灣希望藉由實力來達到和平,靠備戰來避戰,不讓戰爭發生,追求和平的目標。 問:關於無人機的部分,大家都知道臺灣最近積極在研發、開發、引進無人機,請問總統為什麼這個時候必需積極研發及引進新的無人機? 總統:有兩個目的,第一是國家安全的需要,第二是產業發展的需要。因為臺灣、日本及菲律賓同樣在第一島鏈上,我們是民主國家,沒有辦法像中國這樣的極權國家,國防預算可以毫無限制;在這種狀況之下,臺灣、日本及菲律賓等島國,應該要善用本身的科技,發展不對稱和無人載具的國防方式。 特別是從俄烏戰爭當中,我們看到烏克蘭成功善用無人載具保護烏克蘭,阻止俄羅斯毫無限制的入侵。 換句話說,俄烏戰爭已經證明無人機的重要性。所以,發展無人機的第一個目的是基於國家安全需要;第二,是全球已經進入智慧化時代,不管是生成式、代理式或實質式,人工智慧一定會越來越發展,未來汽車及船舶也會發展出無人車、無人艇,也會有無人工廠,甚至無人機未來也可以協助郵政運送,或者Uber、Uber Eats、Foodpanda、農業灌溉、噴灑農藥等也都可以使用無人機。 因此,在未來全面智慧化時代,發展無人載具是必然的,臺灣也是基於產業需要,積極布局無人機及無人載具的發展,我想利用這個機會表達臺灣希望與日本在無人載具產業上共同合作,就像半導體產業一樣,日本有原料、設備、科技,臺灣有晶圓製造,兩國可以合作;日本是科技大國、臺灣科技實力也不錯,如果臺日能共同合作,不僅可以捍衛臺海和平穩定及印太安全,也對臺日兩個國家的產業發展很有幫助。 問:總統剛剛介紹的無人機大概都包括俄烏戰爭的例子,臺灣跟中國隔了一個臺灣海峽,我們的無人機是要具備有跨海能力的無人機嗎? 總統:臺灣沒有要反攻大陸、沒有要侵略任何一個國家,臺灣的無人機是想保護自己的國家與國土。 問:美國拜登前總統曾明白表示如果臺海有事,美國會防衛臺灣,但是川普總統到現在都沒有明確表示會協防臺灣,總統您認為一旦臺灣有事,美國會協防臺灣嗎?或是臺灣現在有向美國進行說服工作嗎? 總統:拜登前總統及川普總統回答記者的問題,雖然回答內容不一樣,不過拜登政府及川普政府與臺灣的合作是持續加強,並沒有改變。川普總統第一任期比歐巴馬前總統任期時,與臺灣的合作更廣也更深;拜登前總統上任之後,與川普總統第一任期相比,與臺灣的合作也更多;現在川普總統第二任期與臺灣的合作也比拜登前總統更多。臺美合作持續不斷地增強,並沒有因為川普總統與拜登前總統回答記者的話不同,而有任何改變。此外,川普總統政府公開表達,未來美國將把重心從歐洲移到印太,美國國防部長甚至公開表明,美國的首要任務就是要阻止中國侵略臺灣,維持印太穩定,也能維持世界和平。 臺灣有一句俗話「自助人助」。在臺灣面對中國的威脅要求友盟國家協助臺灣之前,臺灣一定要先做好守護國家的決心及準備,這是臺灣的原則,我們也正朝這個方向努力,先做好守護國家的各項準備。 問:想請教總統有關臺日關係的問題。總統在2011年日本東北大地震時,呼籲給予日本許多協助與關懷。特別是您當年有到仙台去慰問;之後青森與熊本的地震,您也都有表示慰問與關懷。對於未來臺日的交流及發展,總統有什麼樣期待? 總統:我來自臺南,我的選區在臺南。臺南跟日本的淵源非常深厚,臺灣當然也跟日本的淵源很深厚。但是臺南是臺灣22個城市裡,與日本關係最深厚的一個城市。我非常希望,兩位以及你們的團隊有機會能來臺南旅遊。我會介紹臺南的風景,包括日治時期在臺南的建設、臺南的美食以及臺南社會獨有的,還可以看到昭和時代的生活文化。 位在臺南的烏山頭水庫是由來自日本金澤市的八田與一先生自東京帝大畢業後來到臺南,率領團隊所完成的,已經有將近百年的歷史,現在仍然在使用。這個水庫,再加上總共1萬6千公里長的嘉南大圳,把15萬公頃的嘉南平原變成臺灣的米倉。臺灣才有可能從農業發展累積的力量,進到工商業,一直到今天的科技業。這座水庫仍然供應臺南市科學園區使用。除了臺南市民使用、農業使用、工業使用,連新市科學園區的科技業,以及台積電也在使用。 因此,臺南市民不僅很感謝八田與一,對日本人也非常親善。另外,臺南在2016年2月6日發生大地震,造成重大的傷亡,那是50年來最大的地震。當時我是臺南市長,非常感謝當時的安倍前首相派了5個日本官員,在地震的隔天就來到臺南的地震現場,非常體貼的詢問我們,需要日本政府怎麼樣的協助。他願意依據我們的要求提供協助來幫忙。我當時很感動,日本安倍前首相可以這麼體貼、做到這種程度,而不是公務性質的送東西過來而已,不管你需不需要。反而是來問你需要什麼,他再來提供什麼協助,讓我很感動。所以2011年的日本東北大地震,或者是之後的熊本地震,我率領的臺南市民,自然而然、義不容辭的去表達關懷。 更早,1999年,臺灣中部大地震,日本也是第一個派救援隊到臺灣現場救援的國家;2018年2月6日花蓮發生大地震,安倍前首相還寫毛筆字、拍影片,「臺灣加油」,來鼓勵臺灣人民,全臺灣都很感動。 這麼多年來,臺灣跟日本,因為地震互相幫助,我們的感情已經像家人一般,不僅僅是鄰居,這個是很可貴的。未來,我希望臺灣跟日本能夠像兄弟,臺灣人民跟日本人民能夠像家人一樣,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日本有事就是臺灣有事,大家互相關懷、互相幫助,來面對各種挑戰跟困難,也能夠追求更美好的未來。 問:剛才總統的談話中有提到,「臺灣有事、日本有事」。萬一,當中國武力侵犯臺灣的時候,總統期盼美軍跟日本的自衛隊採取什麼樣的應對措施? 總統:我剛剛有提到,中國併吞臺灣只是第一步。它最終的目的是要改變國際上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因此,中國的威脅是國際問題,我非常希望能夠尋求美國、日本,還有民主陣營,共同阻止中國發動戰爭。預防比治療重要。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