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副總統今(6)日傍晚出席「第74屆醫師節慶祝大會暨資深醫師及醫療典範獎頒獎典禮」,肯定醫療人員對醫療服務犧牲奉獻的精神,並表示未來醫療應與科技結合,期盼能與ICT產業、生物科技界共同合作,讓臺灣生物科技產業、數位醫療產業能蓬勃發展,也能持續精進並提升醫療服務。
副總統致詞時表示,他身為醫界的一份子,非常榮幸有機會參加「第74屆醫師節慶祝大會暨資深醫師及醫療典範獎頒獎典禮」,並感謝邱泰源理事長邀請他來擔任頒獎人,他也祝福全國的醫師夥伴們「醫師節快樂,大家辛苦了」。
副總統說,臺灣在國際醫療服務評比能位居全球第二,都是大家共同辛苦努力的結果,除感謝大家,並向今年醫療典範獎及醫療貢獻獎得主,表達最高敬意。
副總統接著說,這些獎項是醫界最高的榮譽,用以表彰大家多年醫療服務中所展現視病如親的精神,也感謝他們的辛勞,期望透過獎項讓社會瞭解醫界的醫療服務精神,也期盼年輕醫師能延續得獎醫師的精神,一棒接一棒,未來能提供最好的服務。
副總統提到,得獎者們除了服務民眾的特殊貢獻外,其精神也都反映在臺灣整體醫療的文化中,尤其在COVID-19疫情來臨時,醫療人員勇敢地走進加護病房及隔離病房,提供最必要的醫療服務,這就是醫界前輩們所累積、潛移默化傳承下來的犧牲奉獻精神。
副總統指出,防疫視同作戰,臺灣遭逢百年大疫,站在第一線守護國人健康的就是醫療人員,國際社會對臺灣的防疫工作相當肯定,除了蔡總統超前部署外,也要感謝衛福部陳時中部長連續500多天的辛勞,尤其站在第一線的醫界夥伴更是功不可沒。此外,邱理事長所率領的醫師公會團隊也帶領醫界第一線承擔起醫療服務的工作,不僅協助基層調度防疫醫師、設立篩檢站,也協助疫苗施打工作,保護國人的健康,他也在此向大家表達最高的感謝。
談及未來臺灣醫界該如何繼續精進,副總統表示,臺灣在2003年經歷SARS過後,立法院及行政機關公開一起檢討與改進,因此成立疫情指揮中心,避免產生協調及分權不足的問題;也將疾管局升格為疾管署、成立防疫醫院等,這些檢討及改進也在這次的防疫中展現了功能,他也希望未來都不會再有疫情發生,但我們仍要做好檢討準備,因應下一次可能的疫情來襲,需要藉由此次COVID-19的防疫工作,讓臺灣成為更有韌性的國家,可以保證國人的安全。
副總統接著說,臺灣社會的人口結構改變,已經朝向人口老化、少子女化,疾病也慢性病化,因此醫療應與科技結合,包括現在已在開放的遠距醫療、智慧醫療等,未來應持續精進,才能提供民眾更好的醫療服務。此外,他認為醫界也需要跨界合作,「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方案」中的大健康產業,需要醫界善盡責任,未來可以與ICT產業、生物科技界共同合作,形成有力的團隊,讓臺灣生物科技產業、數位醫療產業能蓬勃發展,邁向大健康產業的目標。
副總統也提到,12月18日的公投將決定臺灣的前途,此次的公投關係到臺灣的能源轉型,以及有關全面禁止含有萊克多巴胺豬隻肉品進口的公投案,他也希望醫界的大家能站出來用科學數據及臨床經驗向民眾詳細說明。此外,他也提到2018年九合一選舉時,除了有選票還有公投票,直到下午4點開票時仍有許多人尚未完成投票,造成亂象,因此他認為公投應與選人的選舉分開,讓公投議題可以得到充分討論。
隨後,副總統頒發臺灣醫療典範獎。包括衛福部長陳時中、無任所大使吳運東、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邱泰源等亦出席是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