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副總統今(19)日上午前往臺中出席亞洲大學「2021 數位學習研討會:跨疫情時代數位學習的契機與展望」開幕式時表示,數位學習是一個新的常態,我們應及早因應。除運用數位學習,開設國際學程,讓大學成為國際的大學,也可以透過數位學習,解決臺灣偏鄉所面臨的人口老化及少子女化等問題。
副總統致詞時表示,這是他第一次來到亞洲大學,已經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亞洲大學有非常美麗的校園、豐富的人文,在蔡長海創辦人及蔡進發校長的帶領之下,全體師生運用創新科技,掌握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要讓亞洲大學成爲智慧大學,大家的種種努力都相當令人欽佩。
副總統提到,今天數位學習研討會的主題是「跨疫情時代數位學習的契機與展望」,不僅可以提升各大專院校及高中職教師的宏觀思維,也能夠作為未來各校推動數位學習非常重要的依據及參考。
副總統指出,數位學習非常重要,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調查,在去年疫情非常嚴重的時候,全世界有超過170個國家,將近15億的學生處於停課或停學的狀態,即便到今年3月初,還有超過1億的學生停學、停課,有超過10億的學生沒有辦法正常、完整的上學。在這種狀況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提出以「數位學習」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他認為,臺灣的數位學習應用比例與其他國家相比,還有很高的幅度可以繼續再進步。
談及數位學習的重要性,副總統進一步指出,第一個原因是,很多專家學者都提到,跨疫情或後疫情時代,數位學習是一個新的常態,因此,我們應該要及早因應。第二,我們也可以運用數位學習,開設國際學程,讓大學成為國際的大學。第三,臺灣雖然不大,但是也有偏鄉,特別是全球化、網路化之後,人口往都市集中,偏鄉的人口逐漸減少,尤其是在人口老化及少子女化後,情況更加嚴重,而解決這個問題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數位學習,這也是數位學習的重要性。
副總統提到,總統早在2016年就職後,就提出了「數位國家、智慧島嶼」國家發展方向。他在擔任行政院院長任內,也在此一發展方向之下,提出「智慧國家、數位經濟」政策,希望舉全國之力共同努力。臺灣有很好的條件,來落實此一國家政策,讓國家能進步,經濟能發展,人民也能更加安居樂業。
副總統表示,經過幾十年來的努力,臺灣的經濟水準已經到一個程度,人民的教育水準也非常高,更重要的是,臺灣的ICT、資通訊產業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目前國際上所應用的數位學習,不論是科技、設備或是整套解決方案,很多都來自臺灣的科技公司。因此,臺灣若要推動數位學習,落實數位經濟,我們是有地利之便,且也有自己的產業支持。
談及英語教育,副總統指出,過去的教育沒有特別重視英語教育,非常可惜。他在臺南市市長任內,提出利用十年時間,讓英語成為臺南市的第二官方語言。此外,他在擔任行政院長時,也特別推動此一理念,希望臺灣能在2030年成為雙語國家。總統在去年520就職典禮演說時也提到,把2030年雙語國家作為未來推動的一項重大政策。現在行政院相關部會正如火如荼的展開,未來會從幼稚園、小學、國中、高中、大學、研究所及各產業面向來提升英語力,從而提升臺灣的競爭力。
副總統接著說,臺灣的科技、醫療及許多領域,在國際上比較起來,並不輸給別人。利用數位學習的工具,如網路或遠距教學,以及與國際同步水準的英語,相信未來大學會成為國際的大學,醫院會成爲智慧、國際的醫院,其他的領域也都有機會比以往更加進步。
最後,副總統表示,亞洲大學與中國醫藥大學在蔡創辦人的領導之下,兩個學校都掌握了國際趨勢,感謝他們支持國家的政策,希望大家一起來朝智慧國家、智慧醫療、數位學習、發展數位經濟的方向努力。
包括亞洲大學創辦人、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董事長蔡長海、校長蔡進發、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洪明奇、臺灣師範大學校長吳正己等亦出席是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