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新聞與活動

副總統:每一個人都可以在因應氣候變遷裡 扮演積極關鍵的角色
副總統出席「因應氣候緊急狀態策略研討會」
中華民國109年07月23日

賴清德副總統今(23)日上午出席「因應氣候緊急狀態策略研討會」時表示,每一個人都可以在因應氣候變遷裡,扮演積極關鍵的角色,他認為我們絕對不能僅從災害經驗中學習,應該要有前置作業、超前部署;政府也應該與企業合作,向企業學習,創造多贏,形成公私協力,相信一定可以帶動新的產業發展。

副總統致詞時首先感謝環境保護學會及臺灣防災產業協會共同舉辦這次的策略會議。他表示,過去在我們的印象中,環境保護與防災產業是分屬兩個不同的領域,今天能夠結合起來,共同舉辦策略會議,因應氣候的緊急狀況,意義重大。

副總統認為,我們一定要嚴肅面對熱島效應。這幾天臺北非常熱,除受到全球暖化或太平洋高壓的影響外,臺北盆地人口稠密,天氣熱,大家都開冷氣,冷氣的熱氣往外放,形成惡性循環,導致嚴重的熱島效應。

副總統說,要解決熱島效應的方法很多,他認為每一個國人都可以做的就是種樹。日前他到大雪山和「賴桑」賴倍元先生一起種樹,賴桑花了30幾年的時間,在130多公頃的大雪山上,種了30萬棵樹,非常了不起。賴桑同時堅持三個原則,不砍伐、不買賣、不傳子,這些樹都屬於地球、屬於人類、屬於臺灣。對城市而言,我們也應該要種樹,相對於大樓,樹的溫度會減少一些,自然就會有對流,有風就不會那麼熱。我們關心氣候變遷、珍愛地球,可以從種樹開始,一個都市的規劃也應該是這個樣子。

副總統提到,COVID-19目前重創整個國際社會,有180幾個國家或地區的人民都受到影響,美國尤其嚴重,生病或死亡的人口非常多,大家都預期如果疫苗還沒有出現的話,疫情不知道會發展到什麼時候。他也和大家分享教宗方濟各發人深省的一席話,教宗認為COVID-19是大自然對人類無視生態危機的反應,希望人類可以放慢生產跟消費的速度,同時要學會了解和思考自然世界。

副總統說,雖然COVID-19對人類健康造成衝擊,不過,如果我們能夠珍惜它所帶來的影響,其實也是一個方向。過去我們的天空常常都是灰濛濛的,但是COVID-19疫情爆發後,天空變漂亮,藍天也出現了。在後武漢肺炎時代,我們是否能持續保持這樣的環境,為了地球、人類,保持這樣狀態,如教宗說的,放慢生產、製造及消費,讓我們有一個重新開機的機會。

副總統說,臺灣應該要嚴肅面對減碳目標及策略檢討,要由下而上,大家共同來討論。一旦具有由下而上共同的結論,政府在推動時就比較容易落實。否則,如果我們關起門來,只是為了要呼應國際社會的要求,自己寫了一個數據,社會也沒有參與,也不知道策略路徑是什麼,到時候恐怕就此淪為口號。

副總統也說,減碳或災防是一個政策,實際上,也是一個產業。如果減碳不成,或是不夠積極,會造成氣候持續的變化及帶來災害。我們看到目前中國或日本九州都相當嚴重,他每天都注意長江三峽的雨量有多少、三峽水壩能不能保住,因為幾千萬人在那邊生活,是非常嚴肅的問題。所以,如果臺灣在因應氣候變遷而調適策略時,相信一定可以帶動新的產業發展。

副總統提到,他在擔任行政院院長時,就非常重視這些議題,他任內也通過國家永續發展政策。他認為這是非常嚴肅的問題,今天包括Google、微軟等企業都要求協力廠商要用再生能源,2030年蘋果手機也要達到零碳排,如果臺灣沒有及早因應,不只是我們愛不愛地球的道德問題,而是我們產業無法在國際產業鏈持續占有一席之地,這對臺灣經濟、產業的衝擊非常大。

最後,副總統說,很高興受邀參加這場研討會,他倡議每一個人都可以在因應氣候變遷裡,扮演積極關鍵的角色,減碳也應該由下而上,共同面對。有些人消極認為,有災害發生,社會才會重視;但他認為,我們絕對不能從災害經驗中學習,應該要有前置作業、超前部署;如此一來,遠比災害發生之後,才來救災因應要來的好。此外,政府也應該與企業合作,向企業學習,創造多贏,形成公私協力的狀況,這應該是比較好的策略。

隨後,副總統與現場貴賓一同進行「因應氣候緊急狀態公私協力對策合作啟動儀式」,也頒發「環保終身成就獎」、「防災科技應用技術優質獎」及「防災商品與服務認證」予得獎人,並至防災環保科技與設備展示會參觀展示品。

包括中華民國環境保護學會理事長林能暉及社團法人臺灣防災產業協會理事長彭啟明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Code Ver.:F201708221923 & F201708221923.cs
Code Ver.:201710241546 & 201710241546.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