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07年11月08日
參訪臺中花博中埔園區 副總統:一起來臺中花博「聆聽花開的聲音」 分享臺灣的美麗
副總統參訪「臺中花博」

陳建仁副總統今(8)日上午前往臺中參訪花博中埔園區時表示,臺中花博是臺灣的榮耀,不僅讓世界看到臺灣,也讓全世界都嚮往,他也邀請國人一起來臺中花博,分享臺灣的美麗。

副總統抵達後,參觀「樂農館」及「智農館」,隨後致詞表示,很高興能夠來到外埔園區,上次他出席了臺中花博后里園區「荷蘭館」開幕式,看到了循環經濟,而今天來中埔園區則體驗「智農館」及「樂農館」的展示。

副總統指出,農業是臺灣民生最重要的基礎,在「樂農館」能看到農夫們種稻、種茶、菇類及各式各樣水果等不同的作物,種得相當好。其實做農夫是一種驕傲及選擇,也是一種使命,他也希望「樂農館」的展出,能讓年輕人以做為一個好農夫,為自己的使命和期許。在「智農館」則可以看到臺灣在智慧農業方面,把生活、生態和生產結合在一起,這也是讓世界永續很重要的一部分。

副總統提到,臺中市長林佳龍及市府團隊以無比的意志力和執行力,結合了三個園區,把整個大臺中整合起來,成為一個全世界都嚮往、且很願意看到的世界花卉博覽會。這樣的展出是臺灣的驕傲,也是臺灣送給全世界的一個禮物,令人嘆為觀止。

副總統希望臺灣和全世界的朋友們,都能來到「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一起聽到花開的聲音。在這裡不只能看到臺灣多元生態的樣貌,更重要的能看到臺灣農業技術的發展,還有所有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技術。像「聆聽花開的聲音」,就顯示了臺灣的藝術設計和高科技產業的良好結合,最重要的是讓人文、科技、農業、與所有的自然生態通通結合在一起。

副總統也鼓勵全國人民一起來參加花卉博覽會,相信一定會滿載而歸,充滿對大自然無限的嚮往,且會想要對世界永續盡一份世界公民的努力。

副總統說,為了讓世界永續,也為了使臺灣農業的發展能夠蒸蒸日上,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年輕人從事農業的生產,讓臺灣農業能自給自足,也讓全世界都享受到臺灣農業發展的精進。

針對在場媒體詢及對花博的印象,副總統表示,他對「樂農館」及「智農館」的印象都相當深刻。在「樂農館」,「以農為樂」是每一個農民工作上的使命感,他相信很多務農的親友來參觀時,一定會感同身受。看到農民的投入,他們一生的志業就在田園,也令他相當感動。

副總統進一步指出,在「智農館」看到由2,300種不同的種子堆砌成的玉山,蘊育了2,300萬的生命,相當不容易且充滿智慧。事實上,臺灣的農業改良及智慧農業的發展在全世界備受敬重,他也鼓勵年輕人能勇敢投入智慧農業的領域。

談及臺中市府團隊舉辦花博,副總統表示,臺中花博能辦得這麼好,是因為有卓越的領導人帶領傑出的團隊,才能做出與以往不同的成就。在短時間內,不僅將臺中花博的三個園區與大臺中連接起來,甚至於聯外交通都做得很好,這樣的執行力與意志力相當的不簡單。他也相信臺中在林佳龍市長的領導下,可以享有更好的未來,展現新氣象,讓全世界看到。

對於媒體詢及此次以環保元素結合臺中花博的看法,副總統指出,從運用寶特瓶等回收物資來做紡織品,可以看到循環經濟及永續發展。此次展出能聚焦在世界永續發展,值得肯定。展望未來,臺灣一定要在循環經濟及新農業上繼續加強,這也是總統上任後,所推動「5加2產業創新計畫」的一部分。此外,在「聆聽花開的聲音」中也可以看到智慧機械和藝術結合的情況,代表林市長在推動花博時,結合政府努力推動的產業創新計畫,實屬不易。

隨後,副總統也參觀園區的滯洪池、美食攤位及大愛環保科技人文館。包括臺中市副市長張光瑤及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長胡忠ㄧ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相關新聞
詳細內容
114年11月21日
總統關心公地放領政策執行情形 強調政府照顧農民與勞工 盼協助各行各業安定前進
賴清德總統今(21)日上午前往彰化關心公地放領政策執行情形時指出,政府照顧農民與勞工的核心目標一致,要讓每位國人都能獲得安定生活。並提到,公地放領是協助自耕農取得土地、解決長年土地問題的重要改革;而勞保部分,政府已編列預算穩健撥補基金、強化財務機制,並承諾負最後責任,確保勞工權益不受影響。總統強調,無論農民或勞工,政府都會持續支持,讓各行各業都能安定前進。 總統抵達後,首先聽取內政部劉世芳部長簡報公地放領計畫及當地農民代表分享耕作狀況,並實地視察放領農地,了解國有地出租情形。 總統表示,臺灣以農立國,政府十分關心並照顧農民,深知農民耕作的辛勞與付出,並非一般人能夠輕易承擔。隨著社會變遷,現代工作型態轉變,農業的辛苦更凸顯農民的重要性。 總統提到,在蔡英文前總統任內、他擔任行政院長期間,政府推出多項重要政策改革照顧農民。並說明,過去農民若要參加農保必須持有農地,這讓真正務農卻無農地的人反而無法取得保障。為讓制度更加合理,他任行政院長時推動改革,只要確實從事農作,不論是否擁有農地都能參加農保。此外,過去農保給付僅在最終階段才能領取相關保險金並不合理,因此推動調整標準,且新增職業災害給付及推動農民退休金,目的是要讓從事農業的人可以得到國家制度性的照顧,提高年輕人投入意願。 總統說,今天特別來到溪洲鄉宣布公地放領政策,以協助自耕農取得農地,並處理歷史遺留下來的土地問題,目的就是要展現政府照顧農民的決心及立場。2003年陳水扁前總統、游錫堃前院長時就曾推動,然而1999年遭逢地震,以及後續多次重大風災,導致放領計畫暫停,現在政府在經過1年多、超過100場會議、及跨部會的合作,才有今天的政策結論。總統接著提到,放領的對象必須「在1976年9月24日以前已經合法訂約、代代耕作,至今仍在承租務農的農民朋友」,目前約4,440多位農民,且經盤點全國所有國有平地耕地、養殖用地面積,約有2千公頃,也包括彰化溪州總計309筆、將近57公頃的土地面積。另外在申請條件上,必須要符合「國有耕地放領實施辦法」以及「國有邊際養殖用地放領實施辦法」規定,亦即目前仍維持農地農用、承租者需為自耕農、不可有轉租的情形,目的就是為了扶持自耕農。 總統進一步說明,只要符合農地繼續農用,承租人是自耕農,符合國土復育及環境保育等這三項基本條件,就可以申請公地放領。目前內政部已經成立公地放領審議會,做好準備協助農民提出申請,請大家一起宣傳幫忙,讓這項政策具體落實。 總統提到,除了農民,政府也要照顧勞工、軍公教等每一個族群。談及政府勞工政策,目前全臺灣共有1,053萬人參加勞保,在擔任立委時期即常接獲民眾擔心勞保可能會破產的電話,因此蔡前總統自2019年起,用公務預算撥補勞保基金,近7年來共撥補5,178億元,加上這幾年因為股市在漲,經濟不錯,勞保基金有賺錢,現在基金已經由7,188億元,成長到1兆2,484億元。昨天行政院卓榮泰院長也重申,政府將負最終支付責任,且每3年檢討一次基金財務,政府會根據檢討結果每年撥補,基金將永續存在,請勞工朋友不用擔心。政府照顧勞工,希望勞工能過安定的生活,就像今天宣布的重大政策,目的也是要讓農民過安定的生活,希望大家一起努力。 總統強調,即使分屬不同的政黨,但是國人在面對外來的威脅時,一定要團結一致向外,如果團結,別人就不敢看輕我們;如果不團結,就會被各個擊破。不論是農民、勞工、軍公教,各行各業政府都會照顧及支持,希望大家可以團結在一起,不要被分化,讓國家越來越好。 包括內政部長劉世芳、次長董建宏、財政部次長李慶華、國有財產署署長曾國基、立法委員陳素月、黃秀芳及彰化縣副縣長周傑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詳細內容
114年11月07日
2025 ITF台北國際旅展開幕 總統:善用美食、美景與多元文化  讓2030年觀光產值達兆元目標
賴清德總統今(7)日上午出席「2025 ITF台北國際旅展開幕典禮」時指出,臺灣以觀光立國,應善用好山、好水、好風情,以及美食、美景與多元文化,推動無煙囪的觀光產業,帶動經濟發展、造福國人。並期盼成立專責研究單位,從人才培育、商品開發到觀光產業鏈整合,確立發展方向,提升效益,2030年達到兆元產值目標。 總統致詞時表示,非常高興能夠受邀出席今日活動,感謝台灣觀光協會葉菊蘭榮譽會長、簡余晏會長多年來在觀光產業上的努力,辛勞籌辦台北國際旅展。稍早入場時可以感覺今年更勝以往,共有123個國家或城市、1,600個攤位,每個攤位設計都很棒、布置創新且內容豐富。希望國人朋友千萬不要錯過這難得的機會,無論是國旅或國際旅遊,都值得來多多採購。也預祝活動圓滿成功、成果豐碩,每個參展單位都能滿載而歸。 總統指出,臺灣以觀光立國,應團結合作,善用臺灣的好山、好水、好風情,以及美食、美景與多元文化,推動無煙囪的觀光產業,帶動經濟發展及造福國人。推動觀光產業的方向首先要設定目標,去年國內觀光產值達8,378億元,期望在2030年能達到兆元產值的目標。其次,為達此目標,期盼交通部或行政院能盡速成立專責研究單位,從人才培育、商品開發到觀光產業鏈整合,提升效益。第三,確立發展方向,旅遊包括國旅與國際旅遊,而國際旅遊又分為入境Inbound及出境Outbound,3項對臺灣都十分重要。若要提升國內旅遊產業的產值,更需加強入境Inbound國際旅遊。 總統說,稍早葉菊蘭榮譽會長提到,臺灣每年約有1兆4,000多億元的觀光支出,其中約9,000多億元為國外旅遊,國內旅遊約5,000億元,顯示國內旅遊仍有成長空間。期盼交通部協助國內業者參加各國旅展,吸引更多各國貴賓、好朋友來臺旅遊。 總統指出,目前國內旅遊發展的條件良好,有三大有利因素:第一,連續假期增加,國人擁有更多旅遊時間。第二,家庭可支配所得提升。隨著經濟持續成長、政府推動社會投資及減稅政策使家庭負擔降低,讓更多家庭能將資源投入休閒旅遊。第三,人力政策鬆綁。行政院已要求勞動部協助開放外籍移工投入旅宿產業,解決人力短缺問題,並強調,政府會增加社會投資,相信有助於國旅蓬勃發展。 總統表示,政府要促進國旅及國際旅遊發展,打造「國家隊」,包括交通、旅館、飯店等業界應加強合作,共同推動臺灣觀光產業發展。此外,中央要協助提升各縣市政府現行觀光活動的品質與效益,吸引更多國人參與;觀光產業的供應鏈也要持續不斷精進,提高服務品質與水準,進一步提升國際競爭力。 總統指出,剛才交通部陳世凱部長提到的「北回之巔」與「微笑南灣」,就是串聯區域觀光的成功案例,可在國際上打響臺灣觀光旅遊品牌。並指出,「北回之巔」以北緯23.5度為主軸,從阿里山、日月潭延伸至花東縱谷,展現臺灣中南部的自然景觀與文化特色;「微笑南灣」則聚焦南臺灣,以亞熱帶太平洋左岸為背景,展現屏東的海洋魅力,透過突顯臺灣各地特色,以強化國際行銷。 總統說,身為地方首長出身,深知觀光的重要性,在行政院長任內也持續推動觀光產業發展。並強調,政府要與民間團體及業界密切合作,增進臺灣觀光實力與吸引力,希望中央及地方政府與民間能團結一致,創造更高價值,讓觀光成為帶動經濟成長的重要力量,同時透過觀光產業促進國際友誼,不論是國人出國旅遊,或是國際友人來臺觀光,都是深化國際交流與人民友誼的絕佳機會,盼未來朝「以觀光立國、以觀光為友」的方向努力,推動臺灣觀光產業發展。 隨後,總統與現場貴賓一同進行ITF開幕啟動儀式,並參觀「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農遊館」、「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聖露西亞」、「史瓦帝尼王國」、「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日本館」、「交通部觀光署」、「美國館」、「中美洲」、「台灣虎航」、「韓國館」、「五福旅遊」等展區。 包括交通部長陳世凱、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古秀妃、外交部次長吳志中、文化部次長王時思、農業部次長黃昭欽、原住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杜張梅莊Adralriw Abaliusu、交通部觀光署長陳玉秀、台灣觀光協會榮譽會長葉菊蘭、會長簡余晏及各國駐臺使節代表等亦出席是項活動。
詳細內容
114年10月26日
總統視察臺南丹娜絲風災後重建情形 肯定中央地方通力合作 強調會持續建設讓未來更好
賴清德總統今(26)日下午前往臺南關心丹娜絲風災後房舍修繕情形,肯定中央與地方合作推動各項災後復原工作,並表示,將持續規劃臺南的新建設以因應智慧化時代來臨,包括推動完成鐵路地下化工程、捷運、治水、道路開闢等基礎建設,讓市民有良好的居住環境、讓臺南在國際上持續前進。 總統表示,對今年7月丹娜絲颱風在臺南嘉義地區造成重大災情始終記掛在心,因此有機會就來關心復原情形,每次都能看到大家努力的成果。感謝臺南市黃偉哲市長及市府團隊的辛勞,面對此次風災造成屋損戶數龐大,屋頂掀落、待拆屋與農損等案件繁多,相關工作千頭萬緒,仍堅定與受災民眾共同面對。也肯定行政院陳金德政務委員擔任前進指揮所指揮官,發揮卓越的行政效率,協助整合經濟部、交通部、環境部、內政部等中央資源,與市政府對接,完成各項工作。 總統指出,丹娜絲颱風是罕見由臺灣海峽從南向北、自嘉南平原登陸的颱風,沒有中央山脈阻擋風雨,光是電線桿就倒了4千多支,嘉義縣的高壓電塔全倒,台電公司跨區動員、日夜搶修,十分辛苦。中央與地方工程單位調整資源,將人力與物料暫時調往南部協助房屋修繕與重建,解決人力、物力不足與物價波動問題,目前修繕進度大致完工,少數尚未修復的案件,政府也會持續提供協助。 總統也提到,本次也首次針對屋頂與牆面災損面積進行補助;受損超過100平方公尺補助10萬元,20至100平方公尺補助5萬元,20平方公尺以下者,中央與地方各補助1萬元。另為鼓勵受災民眾參與政府協調進行媒合修繕,也額外發放2萬元獎勵金,並發放工班獎勵3萬元。此外,對農業的天然災害救助為全品項,並且秉持「從優、從速、從寬」辦理,以及給予利息補貼,也提高包括漁船、溫室、農舍、畜舍等農業設施補助至5到8成。 總統表示,災後復原之外,臺南的建設也要持續進行。臺南是文化古都,也是科學新城,臺南新市科學園區是全臺產值最高的科學園區,因此要持續建設治水、道路開闢或交通建設等基礎設施。臺南市區鐵路地下化計畫已克服種種困難順利動工,預計明年年底前可以通車。至於永康段鐵路地下化部分,已通過可行性評估,希望中央與地方共同合作,盡力促成計畫核定。 總統提到,擔任臺南市長期間將捷運案送至中央,任職行政院長時則核定臺南捷運藍線可行性評估,現在,第一期藍線綜合規劃報告已經核定,計畫總經費約327億元,其中中央補助約193億元、地方自籌約133億元。路線規劃從永康大橋站到東區文化中心,也有到仁德交通轉運中心,全長約8公里,經過永康、東區和仁德等人口密集區域。期盼地方妥善規劃大臺南捷運路線,結合鐵路地下化,串聯起臺南未來主要的交通運輸系統。 總統指出,臺南不會因為颱風或地震等天災造成的影響而停止建設腳步,大家團結合作,政府有責任要將臺南建設好,讓市民能生活在更好的城市。中央也正規劃臺南的新建設以因應智慧化時代來臨,期盼不僅讓臺南的未來更好,也能成為臺灣在國際競爭時的助力,讓臺灣持續在國際上前進。 隨後,總統前往「五間厝朝隆宮」參香祈福,祈求臺灣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也與臺南鄉親親切寒暄話家常,關心災後復原情形。 包括雲嘉南災後復原前進指揮所指揮官陳金德、臺南市長黃偉哲、立法委員賴惠員、林俊憲、陳亭妃、郭國文等亦分別陪同是項行程。
詳細內容
114年10月01日
副總統接見美國農業部次長 盼臺美持續推動農業合作共創繁榮
蕭美琴副總統今(1)日上午接見「美國農業部貿易及對外農業事務次長林德柏格(Luke Lindberg)乙行」,感謝其來訪展現臺美關係的深化與友好。並指出,農業是臺美雙邊貿易極其重要的一環,期盼持續推動農業貿易合作,共創繁榮發展。 副總統致詞時表示,林德柏格次長此行具有重要象徵意義,也展現臺美關係的深化與友好。並指出,農業貿易在臺美雙邊貿易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對於台灣及美國的農民與畜牧業者皆具實質助益。 副總統現場也特別展示包括鳳梨與芒果等臺灣優質水果,並對昨日美方正式宣布開放臺灣鳳梨進口美國市場表達高度肯定與感謝。副總統說,臺灣在氣候與環境條件方面與美國高度互補,除生產世界上最優質的鳳梨,臺灣芒果亦深受國際市場喜愛;而美國的蘋果與葡萄則是臺灣消費者最常選購的進口水果,顯示臺美農產品在市場上的高度互補。 副總統指出,目前臺灣是美國農產品第七大出口市場,前不久農業部陳駿季部長率領「農產品貿易赴美友好訪問團」前往美國,與當地業者洽談採購計畫,涵蓋小麥、玉米、黃豆與牛肉等項目;此外,臺灣市場也有眾多其他類別的美國農產品深受歡迎。 副總統說,為歡迎貴賓來訪,此次特別安排在臺灣虹廳與訪賓會面,虹廳展示有臺灣知名畫家林惺嶽老師的《天佑花蓮》畫作,描繪花蓮稻田的景觀,而花蓮近日受颱風與堰塞湖溢流重創,政府與民間團體正全力投入災後重建,也感謝像美國一樣在困難時刻與臺灣站在一起的朋友。 副總統最後再次感謝訪賓的到來,並強調,無論面對自然災害或其他挑戰,臺灣人民始終願意成為良善的力量,與美國人民並肩前行,而現在正是展現團結的時刻。 訪賓一行由外交部次長陳明祺、農業部次長杜文珍等陪同,前來總統府拜會副總統。
詳細內容
114年09月30日
總統接見美國農業部次長 盼強化臺美農業創新科技及糧食安全韌性合作
賴清德總統今(30)日下午接見美國農業部貿易及對外農業事務次長林德柏格(Luke Lindberg)乙行時表示,臺灣業者規劃在未來4年採購10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除加速臺灣畜產業生產效率,也有助於提升臺灣糧食安全。期盼未來運用臺灣高科技產業優勢,強化臺美在農業創新科技及糧食安全韌性的合作,讓雙方夥伴關係互利共榮。 總統致詞時,首先歡迎臺灣的好朋友林德柏格次長相隔一年再度訪臺。並提到,臺灣籌組的「農產品貿易友好訪問團」才剛結束訪美行程,這幾天就迎來林德柏格次長率領美國數十位產業代表來訪,彰顯臺灣與美國的深厚情誼及緊密的夥伴關係,不僅要向訪賓表達誠摯歡迎,也要為臺美經貿交流更進一步而喝采。 總統指出,現在臺灣是美國第7大貿易夥伴及第7大農產品出口市場;而美國也已成為臺灣最大海外投資對象以及最大農產品出口市場,均顯示雙邊在農業及經貿領域彼此的需要及堅實的合作。 總統說,這個月臺灣再次籌組農訪團訪問華府及相關農業州,包括林德柏格次長的居住地—南達科他州,展現臺灣對持續提升臺美貿易夥伴關係的決心。同時提到,在訪美期間,臺美雙方業者簽署採購意向書,臺灣業者規劃在未來4年採購100億美元的黃豆、小麥、玉米及牛肉等美國農產品,希望藉由輸入高品質飼料用原物料,加速臺灣畜產業生產效率,美國農產品也有助於提升臺灣糧食安全。 總統強調,在科技領域,臺灣也是美國可信賴且重要的合作夥伴,未來希望運用臺灣高科技產業優勢,強化臺美在農業創新科技以及糧食安全韌性的合作。並提到,臺灣位於「印太第一島鏈」和身為「全球非紅供應鏈」重要樞紐,面對地緣政治的風險和挑戰,相信區域相鄰、理念相近國家更應攜手合作,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穩定與繁榮。 總統表示,林德柏格次長此次率團來訪,不僅是臺灣與美國在農業貿易跨越公私部門的互利共榮,更象徵雙方深化戰略經貿夥伴關係的腳步堅定且穩健。盼一起繼續努力讓臺美關係持續茁壯,為全球繁榮帶來貢獻。 林德柏格次長致詞時首先感謝賴總統撥冗接見,也向所有受到樺加沙強颱影響的臺灣民眾致上慰問之意。並提到,此次代表團由25間美國企業組成,期盼此行能協助推動美國農產品銷售及與臺灣方面建立持續的夥伴關係,也很高興能在中秋節這個別具重要意義的節日前夕來臺,和大家共同慶祝。 林德柏格次長感謝臺灣消費者持續購買美國農產品,臺灣的進口農產品及食品中有25%來自美國,也為臺灣糧食安全做出貢獻。身為臺灣的朋友,美國也致力於藉由保障能源安全讓臺灣更具韌性。 林德柏格次長表示,繼上週臺灣農業部長率領「農產品貿易赴美友好訪問團」後,美國訪團也帶著善意而來,決定進一步開放讓臺灣鳳梨能銷售至美國市場。希望這項宣布能在中秋佳節到來之際,為臺灣許多家庭帶來歡樂和富足。非常期待後續的交流討論,期盼雙方關係持續發展,共同繁榮。 訪賓一行由外交部次長吳志中、農業部次長杜文珍及美國在台協會代理處長梁凱雯(Karin M. Lang)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吳釗燮也在座。
詳細內容
114年11月26日
總統主持「守護民主台灣國安行動方案」記者會 強調以實力守護台海和平 以決心掌握國家命運
賴清德總統今(26)日上午召開「守護民主台灣國安行動方案」國安高層會議,並於會後主持記者會,針對中國對臺灣與印太區域日益加劇的威脅,提出《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全面建構民主防禦機制》及《強化國防戰力,全方位打造國防關聯產業》兩大行動方案。 總統表示,國安團隊及行政部門將展開行動,向世界展現堅定守護國家、維護現狀的決心和意志,並為臺灣打造足以保衛自己的國防戰力、經濟實力及民主防衛機制,全面應對迫切的國安威脅,全力守護民主臺灣。 總統強調,民主不是挑釁,臺灣的存在更不是侵略者破壞現狀的藉口,守護民主臺灣是政府、朝野及全體臺灣人共同的責任。期盼全體國人團結一致,共同守護國家與臺灣人民的自由。 總統致詞內容為: 今天稍早,我召集了國安高層會議,就當前國家安全情勢聽取國安團隊簡報。 北京當局近來全面推進企圖把「民主臺灣」變成「中國臺灣」的相關行動,已經對我國國家安全以及臺灣的自由民主帶來嚴重威脅。經過充分討論,我們研擬了兩項「守護民主台灣國家安全行動方案」作為具體的因應策略,以下由我來向國人報告。 一如國際所關注,中國對臺灣、對印太區域的威脅正在加劇。近期以來,在日本、在菲律賓、在臺海周邊各類型的軍事侵擾、海上灰色地帶、假訊息認知操作等複合威脅不斷,讓我國在內的區域各方深感不安與困擾。 不僅如此,北京當局也以2027年完成「武統臺灣」的準備為目標,加速侵略臺灣的軍事整備,持續升高在臺灣周邊的演習及灰帶侵擾,企圖「以武逼統」、「以武逼降」,併吞臺灣。 武力之外,中國正升高法律戰、心理戰、輿論戰,企圖在世界上消滅臺灣主權,更藉「反獨促統」及「跨境鎮壓」(Transnational repression),企圖蠶食鯨吞中華民國政府的管轄權,形塑對臺灣實質「治理」的假象。 在臺灣內部,中國正加大統戰滲透與分化,混淆國人的國家認同,削弱我們的團結,以強加實踐他們主張的「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愛國者』治臺」目標。 這些作為,目的都是要把自由繁榮、在世界舞台發光發熱的「民主臺灣」,關進威權專制的「中國臺灣」裡,達成併吞臺灣,稱霸、宰制印太區域的野心。 因應前所未有的嚴峻情勢,國安團隊已經規劃兩大行動方案,全面應對迫切的國安威脅,全力守護「民主臺灣」。 第一項行動方案是《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全面建構民主防禦機制》。 我要重申,「民主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國人及國際友人稱呼我們國家為中華民國、臺灣或中華民國臺灣;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臺灣主權不容侵犯併吞,中華民國臺灣的前途由2,300萬臺灣人民決定;這就是我們要捍衛的現狀。 因此,我們堅決反對中國扭曲聯大2758號決議、利用二戰歷史文件竄改史實,妄稱臺灣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我們更高度警惕,中國在加快「武統臺灣」軍事整備的同時,更在國際、兩岸及各領域,加大推進假和平為名的「強制性統一」,企圖把臺灣變成中國管轄的一部分。 國家安全沒有妥協的空間,國家主權和自由民主的核心價值,是我們立國的根本,無關意識形態之爭,更不是「統獨之爭」,而是我們要捍衛「民主臺灣」、拒絕臣服為「中國臺灣」之爭,這就是臺灣人民的共同立場。 為了捍衛主權,打造堅強民主防禦機制,我們的具體行動是: 第一,國安團隊將偕同相關部門成立常態性專案小組,以「『民主臺灣』vs.『中國臺灣』」為主軸,研擬行動計畫,透過國際及國內的戰略溝通、歷史敘事、反制法律戰等多元手段,結合全社會及友盟國家,向全世界展現我們守護「民主臺灣」、堅定維護現狀的決心和意志,全面反擊北京企圖消滅中華民國主權、沒收臺灣人自由等破壞現狀的霸權作為。 第二,事實和真相是民主國家凝聚社會信任,強化國家認同的基礎。行政院將評估在各項重大施政及選舉期間,中國的介入干擾與可能衝擊,藉由事實揭露及正確資訊的充分流通,加強各界對北京干預我國內部事務、推進「強制性統一」的認識與警覺,強化我們的國家認同,團結內部一致對外。 第三,今年三月發布實施的因應中國統戰滲透及國安威脅的十七項策略,已經有初步成效,政府將持續落實執行,並加速推動國安十法立法及相關行政措施,強化國家安全的維護。 第四,對於中國對臺灣人民的跨境鎮壓,行政院將偕同國安會採取具體措施、有效的反制作為,包括:建立受害者通報連繫及保護機制;加強與友盟國家與國際組織的戰略溝通,強化跨國合作保護潛在受害者;健全法制,對協助中國進行跨境鎮壓,傷害國家和國人的在地協力者,一定給予嚴懲。 第五,歷來所有民調都顯示,國人壓倒性反對中國設定統一的「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我們應該透過政府政策宣示、立法院決議、政黨及民間團體之集體作為,共同確立「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是臺灣社會不可碰觸之紅線,並在此基礎上,對國內政黨、法人團體、民間社團等與中國進行交流及政治對話,建立制度性規範,以民主治理及透明化原則,杜絕中國利用臺灣內部矛盾,推進「強制性統一」。 接下來,我要向國人說明第二個行動方案:推動《強化國防戰力,全方位打造國防關聯產業》。和平必須靠實力,「投資國防就是投資安全、投資和平」。面對中國對區域、對我國不斷升高的軍事威脅及霸權野心,日本、南韓、菲律賓,甚至是澳洲等印太區域民主國家,正逐漸形成「島鏈防衛、責任分擔」的共識,進行更多的國防投資,強化對中國威脅的因應。 臺灣作為防衛第一島鏈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環節,更不能夠變成區域安全的間隙。我們必須展現決心,承擔更大的自我防衛責任,以「自主防衛」及「聯合嚇阻」加速強化國防戰力,應對威脅;我們將以「拒止」、「韌性」、「智慧化」三大策略,達成以下三個階段性目標: 第一個目標是,2027年之前達成國軍聯戰部隊的高戰備能力,有效嚇阻中國威脅;第二個目標是,2033年進一步建成高度強韌、全面嚇阻的防衛戰力;最終的目標是:建構可以永久捍衛「民主臺灣」的國防戰力。 我們的具體行動是: 第一,因應全球國防發展趨勢,有序增加國防支出;按照北約標準,明年度國防預算,將超過GDP 3%;並且在2030年前達到GDP 5%,展現我們守護國家的決心。 第二,為了籌建因應未來戰爭型態的關鍵戰力,國防部已經完成《強化防衛韌性及不對稱戰力計畫採購特別條例》及預算的規劃,預計在未來八年(2026-2033年),投入1兆2,500億元的經費,來建構包括:打造「臺灣之盾」,建構分層防禦、高度感知、有效攔截的先進防空系統;引進高科技及人工智慧,建構高效決策、精準打擊之強韌防衛作戰體系;以及提升國防自主,壯大國防產業,邁向經濟與安全雙贏等,具備三大特色的先進防衛作戰體系。 第三,行政院將會完備條例審查並函送立法院,並請財政部、主計總處妥適規劃財源,做好財務管理,避免排擠其他預算。 第四,考量新科技的成功導入及快速迭代特性,國防部將全面優化、健全裝備採購的相關機制,加速各項裝備獲得及建軍期程,落實防弊、避免延宕。 第五,引進先進裝備、配合不對稱戰力及防衛韌性持續建構的同時,國防部將全力就兵力結構優化、新式訓練、戰術、後勤支援等革新配套,全面而即時到位。 增加國防支出,不僅是提升戰力及國家安全,更是壯大國防產業發展,增加國民所得的重要途徑。這次的特別預算除了對外採購,更有相當部分是投資國內工程、商購及委製項目,將可以創造可觀的產值以及工作機會。 以臺灣在高科技及製造上面的雄厚實力,包括半導體、ICT、AI三位一體的產業生態系,以及精密機械及相關基礎產業,將可以在全球先進國防及軍工產業上扮演重要角色,更可以帶動國內產業及經濟的轉型升級,也讓更多的工程師、科技人才共同參與國防安全的強化,達成國強民富的目標。 第六,政府將儘速訂定國防及軍工產業發展的行動方案,並在此基礎上,研擬全面提升臺灣產業及經濟的推動計畫。 第七,為了助益與友盟國家合作,打造非紅供應鏈,我們將強化高科技的保護管制,全面落實對高科技的保護與運用。 第八,國安會將會同國防部及相關部會,以「投資國防,及投資和平,投資臺灣經濟未來」的理念,強化社會溝通,凝聚共識,爭取國人的支持與認同。 各位國人同胞,在中國所有併吞臺灣的劇本當中,最具威脅的不是武力,而是「放棄」。有一些人在中國的統戰攻勢下,甚至把堅持民主、擁有自由都視為對中國的挑釁,錯以為只要臺灣人願意「割捨一些自由」、「犧牲一些主權」,屈辱地接受「民主臺灣」變成「中國臺灣」就可以換取「和平」。 然而,歷史證明,向侵略者妥協,最後只會換得無止境的戰禍和奴役!1938年的歐洲,曾經相信只要捷克割讓一些土地給法西斯,就可以換來「一世代的和平」,結果迎來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無數的苦難和悲劇跟著而來。1951年,西藏人民一度以為和北京簽署了「十七條協議」,就可以守住西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但結果是西藏人民的雪國,變成了共產黨腳下的紅色高原。 民主不是挑釁,臺灣的存在更不是侵略者破壞現狀的藉口! 作為民主國家,或許朝野藍綠各有不同立場,但我們深深期待,在守護中華民國臺灣的民主自由,確保國家主權,反對破壞區域和平穩定現狀的前提下:守護「民主臺灣」,不讓臺灣被武力或其他強制性方式所併吞、淪為「中國臺灣」,必須是政府、朝野以及全體臺灣人共同的責任,我們只能團結,也必須團結一致,才能守護我們的國家,守護作為臺灣人民的自由。 現在,國安團隊及行政部門也將展開行動,為臺灣打造足以保衛自己的國防戰力、經濟實力,以及民主防衛機制,為鞏固臺灣安全及國家主權,樹立無可動搖的基礎。 為了臺灣,為了中華民國,我們一起動起來!謝謝大家。 天佑臺灣!臺灣加油! 包括副總統蕭美琴、行政院長卓榮泰、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吳釗燮、國防部長顧立雄、經濟部長龔明鑫等亦出席是項記者會。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