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行憲後歷任總統

第6~7任
蔣總統經國先生

任期起迄

民國 67 5 20 日至 77 1 13

1978.05.20-1988.01.13

總統玉照(由國史館提供)
▲ 總統玉照由國史館提供

蔣總統經國先生(1910-1988),本名建豐,浙江省奉化縣人。蘇聯「中國孫逸仙大學」畢業。

民國26年自蘇聯返國,27年1月,任江西省保安處副處長,28年6月擔任江西省第四行政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贛縣縣長,34年4月任青年遠征軍編練總監部政治部主任。

民國34年8月,赴蘇俄參與「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談判,後出任外交部東北特派員,交涉接收東北主權。37年8月到上海擔任經濟管制委員會委員。

民國38年國共戰事逆轉,受命進行中央銀行庫存黃金外匯移轉臺灣事宜。39年3月任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實施政工改制,創辦政工幹部學校,並兼任總統府資料室主任,主持最高情報與治安工作。

民國41年10月,籌劃成立「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任團主任,教育並拔擢青年。43年,出任國防會議副秘書長,掌管國防政策與建軍規劃。45年,任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妥善照顧榮民生活,並親率榮民弟兄,興建中部東西橫貫公路。

民國47年八二三砲戰爆發,不畏砲火深入戰地,多次視察與慰問金門軍民。53年以行政院政務委員兼任國防部副部長,54年1月升任國防部部長,58年就任行政院副院長兼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61年6月,就任行政院院長,任內勵精圖治,先後推動「十大建設」及「十二項建設計畫」,帶動臺灣經濟蓬勃發展、社會安定繁榮,奠定日後臺灣經濟起飛的基礎,並厲行「政治十項革新」,大舉拔擢臺籍青年才俊,充實中央民意代表機構,擴充臺灣地區增額民代名額,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經驗」。

民國67年5月及73年5月,先後就任中華民國第六、七任總統。任內在經濟方面,持續擴大十大建設的規模,加快臺灣經濟的成長步伐。內政方面,扎根基層,落實本土化,貫徹地方自治,培植臺籍菁英人才,致力基層建設,減少城鄉差距,改善人民生活。政治革新方面,大力進行國會改造,推動政治民主化。76年7月,宣布臺灣地區解除戒嚴,隨後開放報禁、黨禁,奠定臺灣民主政治的良性發展。兩岸關係方面,76年11月,開放民眾赴大陸地區探親,開啟兩岸關係新的里程碑。

民國77年1月13日病逝,享壽79歲。

大事年表

67年05月20日

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第六任總統。

67年12月16日

因美國宣布與中華民國斷絕外交關係,發布緊急處分事項:
(1)軍事單位加強戒備;
(2)財經單位維持穩定措施;
(3)進行中之中央公職人員選舉延期舉行。

68年02月15日

政府宣布設立「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以推展中美新關係。

68年12月10日

在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四中全會宣告:「基於三民主義的憲政體制,絕不改變三民主義建設的規模,必再擴大;光復大陸的努力,決不稍懈。」並嚴正闢斥中共「和談」統戰陰謀。

70年10月07日

在中國國民黨中央常會明白表示絕對不與中共談判,絕對不與蘇聯接觸,並且提示, 今後要有效發掘人才,積極獎掖人才,靈活運用人才,有計畫儲備人才。

72年03月24日

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夫婦來訪。

72年07月06日

聽取臺灣省政府主席李登輝報告後指示:
須以基層建設為重,特別對於農、漁、勞工較低所得者的照顧,要能切實普及。

73年01月04日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核定「臺灣環島鐵路網計畫案」,總經費243億元。

73年05月20日

就任中華民國第七任總統,表明「國家利益第一,民眾福祉為先」的一貫方針。

74年12月25日

在行憲紀念大會開會典禮中宣示:中華民國總統的繼承,是經由憲法選舉而產生,總統家人中不能也不會參加競選,憲法絕不變更,更不會實施軍政府統治。

75年03月05日

主持國家安全會議,提示保持物價穩定,做到藏富於民,增進大眾福祉,照顧農民利益,並規定下年度總預算以十四項建設為執行重心。

75年10月15日

主持中央常會,通過「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及「動員戡亂時期民間社團組織」兩項政治革新議題結論。

76年07月01日

公布《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

76年07月14日

宣布臺灣地區自7月15日零時起解嚴,《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同步施行。

76年09月16日

主持中國國民黨中央常會,提議由五位中常委組成專案小組,就國人赴大陸探親問題的原則與意見,迅做審議。並強調處理此問題三項基本前提是:反共基本國策不變;光復國土目標不變;確保國家安全原則不變。

77年01月13日

下午3時50分逝世。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