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總統經國先生(1910-1988),本名建豐,浙江省奉化縣人。蘇聯「中國孫逸仙大學」畢業。
民國26年自蘇聯返國,27年1月,任江西省保安處副處長,28年6月擔任江西省第四行政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贛縣縣長,34年4月任青年遠征軍編練總監部政治部主任。
民國34年8月,赴蘇俄參與「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談判,後出任外交部東北特派員,交涉接收東北主權。37年8月到上海擔任經濟管制委員會委員。
民國38年國共戰事逆轉,受命進行中央銀行庫存黃金外匯移轉臺灣事宜。39年3月任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實施政工改制,創辦政工幹部學校,並兼任總統府資料室主任,主持最高情報與治安工作。
民國41年10月,籌劃成立「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任團主任,教育並拔擢青年。43年,出任國防會議副秘書長,掌管國防政策與建軍規劃。45年,任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妥善照顧榮民生活,並親率榮民弟兄,興建中部東西橫貫公路。
民國47年八二三砲戰爆發,不畏砲火深入戰地,多次視察與慰問金門軍民。53年以行政院政務委員兼任國防部副部長,54年1月升任國防部部長,58年就任行政院副院長兼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61年6月,就任行政院院長,任內勵精圖治,先後推動「十大建設」及「十二項建設計畫」,帶動臺灣經濟蓬勃發展、社會安定繁榮,奠定日後臺灣經濟起飛的基礎,並厲行「政治十項革新」,大舉拔擢臺籍青年才俊,充實中央民意代表機構,擴充臺灣地區增額民代名額,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經驗」。
民國67年5月及73年5月,先後就任中華民國第六、七任總統。任內在經濟方面,持續擴大十大建設的規模,加快臺灣經濟的成長步伐。內政方面,扎根基層,落實本土化,貫徹地方自治,培植臺籍菁英人才,致力基層建設,減少城鄉差距,改善人民生活。政治革新方面,大力進行國會改造,推動政治民主化。76年7月,宣布臺灣地區解除戒嚴,隨後開放報禁、黨禁,奠定臺灣民主政治的良性發展。兩岸關係方面,76年11月,開放民眾赴大陸地區探親,開啟兩岸關係新的里程碑。
民國77年1月13日病逝,享壽7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