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出席「臺灣橋樑計畫」開幕式 強調政府支持並推動高等教育之國際連結 盼培育更多臺灣的諾貝爾奬得主
由世界和平基金會與國內中研院、臺灣大學共同主導,並聯合全國10所頂尖學術機構一起推動的「臺灣橋樑計畫」於今(10)日上午舉行開幕式,賴清德總統特別前往出席該開幕活動並致詞,以肯定該計畫搭起臺灣與世界合作的橋梁。並表示,政府將積極推動各項政策,支持高等教育的國際連結與人才培育,為臺灣培育更多諾貝爾奬得主,進一步為世界的和平、繁榮、福祉及永續做出貢獻。
總統表示,還記得去年世界和平基金會莫拉韋茨(Uwe Morawetz)主席來臺與臺灣大學討論推動「臺灣橋樑計畫」,當時在總統府見面交流,很高興今天一起見證計畫付諸實現。並指出,這項國際合作計畫是由臺灣大學和中央研究院共同主導,並且與全國10所頂尖學術機構一起推動。感謝莫拉韋茨主席的遠見,促成這項計畫在臺灣啟動,也感謝李遠哲院士的早期倡議,以及臺灣大學陳文章校長、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擔任共同主席,更特別感謝光寶集團宋恭源創辦人對知識交流的大力支持。
總統認為,當前世界變化不斷,面臨地緣政治衝突、極端氣候風險,以及供應鏈重組等關鍵議題,相信唯有透過不斷的對話,讓科學、教育、外交三個領域攜手並進,才能為世界的變局找到最適切的解方。
總統說,「臺灣橋樑計畫」的首位講者是有「石墨烯之父」之稱的安德烈‧蓋姆(Andre Geim)爵士。蓋姆爵士發現「石墨烯」這種強韌且具有獨特熱與電學特性的新穎材料,並在2010年與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Konstantin Novoselov)教授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殊榮。
總統提到,包括蓋姆爵士在內,接下來7個月將有31位諾貝爾奬得主來臺,以公開演講、小型討論等多元形式進行交流,相信不論對於同學或是師長、研究者以及整個臺灣社會,都會是豐富的知識饗宴。同時也提到,期盼臺灣的大學不僅是學習的場所,更是知識創新的全球夥伴,因此,政府積極推動各項政策,支持高等教育的國際連結與人才培育。
總統指出,這些年來,政府持續推動「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現在已經進入第二期(2023至2027年),以提升大學品質,促進高教多元發展,也協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研究中心。今年核定包括臺灣大學等4所大學的全校型計畫補助,協助學校深化國際連結、打造品牌特色,提升臺灣高教在全球的能見度和影響力。近十年來,臺灣的學術論文被高度引用的比例也持續攀升,這顯示出臺灣的研究成果正不斷地被國際社會肯定。
總統進一步指出,在國際合作方面,教育部支持臺灣大學等共12所學校所組成的「國家重點領域國際合作聯盟」。從2023年聯盟成立至今,臺灣已經與美國、歐洲、日本等頂尖大學系統建立夥伴關係,促進了青年學者、外籍與國內學生更多的互訪交流,讓臺灣成為全球人才交流的重要節點。
總統表示,今年8月教育部啟動「國家重點領域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目前已經在5所大學設立了6個研究中心,聚焦人工智慧、生醫、資通訊、量子與海洋科技等前瞻領域。政府每年也提供補助,期盼這些中心能夠帶動跨國合作與創新突破,進一步讓臺灣成為全球科研與技術發展的重要樞紐。
總統說,臺灣正積極走向世界,再次感謝各位致力推動「臺灣橋樑計畫」,搭起臺灣與世界合作的橋梁。政府也會繼續以這項計畫為契機,不斷深化高等教育,為臺灣培育更多諾貝爾奬得主,進一步為世界的和平、繁榮、福祉及永續做出貢獻。
包括教育部長鄭英耀、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吳誠文、諾貝爾獎得主安德烈‧蓋姆、中央研究院院士李遠哲、院長廖俊智、臺灣大學校長陳文章、光寶集團創辦人宋恭源、世界和平基金會主席尤韋.莫拉韋茨等亦出席是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