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美琴副總統日前接受「德國第一公共電視台」(ARD) 「世界之鏡」(Weltspiegel)節目主播Tessniem Kadiri專訪。該媒體為德國最具代表性之公共媒體機構,亦為歐洲規模最大之公共廣播聯盟之一,一向秉持公正客觀、涵蓋多元觀點之原則進行新聞報導。本次專訪提到中國對臺威脅、臺灣國防準備、兩岸關係、中俄關係與俄烏戰爭、臺德合作及雙邊關係展望等議題,訪談內容已於10月27日(臺灣時間)播出。
媒體首先提到,副總統過去專訪曾提及臺灣像貓溫暖可愛,但招惹不得,臺灣像貓一樣的精神有多強烈?副總統回應表示,多數臺灣人溫暖、慷慨且樂於助人。儘管許多國家在國際體系中對待臺灣並不公平,臺灣仍渴望成為世界良善的力量。臺灣人民仍會持續伸出友誼之手,致力為全球福祉做出貢獻,這就是「像貓一樣的精神」—既溫暖又可愛。他也曾用「戰貓」形容臺灣人民,在面對國際社會中各種難關與挑戰所秉持的精神,必須具備極其靈活、敏捷且務實的特質,才能在艱困的環境中生存。
詢及中國正大舉投入軍備且不斷派遣軍艦對臺灣構成威脅。副總統表示,臺灣對中國持續增加的武力恫嚇感到憂慮,並嚴肅看待此威脅。中國持續在我國海、空域擴大軍事演習,除了軍事威脅外,也運用混合式脅迫手段,包括在國際社會孤立和邊緣化臺灣。在國內,中國也日益介入臺灣的社群媒體、散播錯假訊息並干預政治活動等「認知作戰」。此外,中國藉機針對我國社會中易受影響的產業施加經濟脅迫,亦即利用我們在貿易或其他產業的脆弱或依賴性作為工具或武器,脅迫臺灣社會。因此,臺灣確實正面臨許多不同的挑戰,但相信臺灣人民仍會堅定捍衛其生活方式與自由。
有關戰爭發生的可能性。副總統認為,臺灣現在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防止戰爭的發生。正如媒體訪臺期間所見,臺灣人民熱愛和平,並渴望成為世界良善的力量,因此臺灣必須竭盡所能保衛區域的和平與穩定。全球各地所發生的事件也提醒世人,和平絕非理所當然。臺灣必須在國防上投入更多資源,以實力為後盾;我們不挑釁、也無意破壞國際秩序,但必須具備自我防衛的能力。
針對北京聲稱臺灣才是造成緊張局勢的一方,甚至宣稱執政黨和副總統是想讓臺灣脫離中華人民共和國獨立的「分離主義者」。副總統說,臺灣人民對於捍衛自身的自由和生活方式抱持強烈信念,任何破壞區域穩定與和平的行為,都源自於北京,國際社會對此非常清楚。臺灣也呼籲國際社會持續強調區域和平穩定的重要性,並反對中國以武力威脅的行為。
關於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或是一個獨立國家的問題。副總統指出,依據我國憲法,中華民國一直存在,且臺灣人民已行使投票權選出自己的政府,完成民主化的歷程。我們堅信臺灣的主權屬於臺灣人民。
至於臺灣是否應立即與北京展開談判。副總統表示,臺灣一向立場明確,只要對話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對等尊嚴的基礎上,我們對此抱持開放態度,並全力支持和平與穩定。事實上,臺海的和平穩定對兩岸人民都有利,這是共同利益,因此我們樂意持續對話與交流。然而,歷史也告訴世人,維持穩定並非易事,需要持續的努力及堅實的國防,以及國際社會對維持與延續現狀的重視,此一現狀對區域內所有利害關係者,甚至是全世界來說都極為重要。
對於民調顯示絕大多數臺灣民眾反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主張維持獨立自主;然而中國不只以軍事恫嚇,也透過經濟協議利誘,中國能否藉由經濟手段收買臺灣。副總統則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統治過臺灣,臺灣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臺灣由臺灣人民選擇的民主制度所治理,這點非常明確。在經濟方面,中國自199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許多臺商透過投資和貿易尋求機會。然而,近年來,中共政府開始利用貿易和經濟籌碼脅迫臺灣人民。臺灣人民普遍尊重自由貿易和全球市場規則,對多數臺灣人而言,脅迫不應被視為「正常經濟關係」的一部分。且近年來,許多臺灣企業積極進行全球貿易布局,來因應中國日益艱困且具不確定性的經濟環境,特別是在威脅與非市場因素不斷增加之情況下,不可預測因素俱增。
談及俄中緊密關係對印太地區及臺灣造成的危害。副總統表示,我國相當關切全球威權領導人正在結盟,分享操弄策略和手段,也觀察到許多相似的行為模式。除了赤裸裸的侵略之外,也看到混合式手段的運用,包括資訊戰和對他國民主與政治干預等各層面,此行為已成為許多民主國家共同的挑戰,故民主國家必須團結合作,共同對抗如此行徑,以及對民主的脅迫和干預。此外,資訊戰的目的亦即在削弱民主、以及在社會內部製造分歧與對立,因此,面對威權勢力及其施加的脅迫,仍有許多工作需進行並持續強化韌性。
針對俄烏戰爭的影響以及帶給臺灣的啟示。副總統指出,從歷史長河來看,侵略終將失敗。今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八十週年,這場戰爭曾為人類帶來深重的苦難與悲劇。歷史一再證明,戰爭沒有真正的贏家,侵略永遠無法得逞。臺灣人民普遍對烏克蘭人民深表同情,臺灣將持續與民主國家相互支持、共同抵抗侵略,攜手鞏固得來不易的制度與自由。臺灣作為一個年輕的民主國家,從未將自由視為理所當然。回顧歷史,熱愛自由的人民,以及民主體制所賦予人民的力量,終將戰勝一切挑戰,贏得最後的勝利。
談到歐洲,特別是德國,在政治經濟上為穩定印太地區所能發揮的作用。副總統對德國外交部長近期重申立場,強調臺海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並反對使用武力改變現狀,表示感謝。亦感謝德國政府在不同場合,無論是雙邊峰會、國際會議,甚至是七大工業國集團(G7)等多邊場合,多次重申此立場。副總統並表示,此為極為重要的態度,應持續展現,藉此讓北京清楚認知臺海的和平與穩定攸關全球利益。
在經濟方面,副總統亦提及,德國是臺灣非常重要的經濟夥伴,亦是臺灣在歐洲最大的貿易夥伴之一,並期待繼續深化臺德雙邊夥伴關係。目前雙方在微電子領域已有廣泛合作,但隨著人工智慧(AI)的擴展和全球科技需求的增長,未來將有更多合作機會。
談到對德國企業的期望。副總統表示,十多年前臺灣超過 80%的對外投資都流向中國。然而,許多臺灣企業亦意識到,過度依賴單一且不穩定的市場風險極高,因此,多元分散至關重要。更重要的是,理念相近國家不僅應在尊重自由、民主和人權方面共享價值,也應在維護全球貿易體系方面展現一致立場,彼此加強合作。臺灣自身的經驗也證明,多元分散的布局有助於永續且具實質意義的經濟成長,此經驗對其他國家也極具參考價值。
當被詢及許多歐洲人對戰爭和衝突感到厭倦,為何德國民眾仍應關注臺灣的和平?副總統表示,臺灣與歐洲人民有同樣感受,沒有人想要戰爭和衝突。然而,生活在此相互連動的世界,任何角落發生的衝突也會對其他地方產生重大影響。臺灣海峽是全球貿易、海運貿易的重要通道,也是維繫印太地區和平與穩定的關鍵樞紐。所有人都應關心區域的和平與穩定,同時重視全球經濟與供應鏈的安全與韌性,臺灣在其中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因此,國際社會也應關注如何以公平與尊重的方式對待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