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4年10月28日
總統為「新興民主的憲政改造—國際視野與台灣觀點」研討會致開幕詞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上午為「新興民主的憲政改造—國際視野與台灣觀點」研討會致開幕詞時表示,根據各國憲改的經驗顯示,由一個已經連任而不用再競選的總統來推動憲政改造是最好的選擇,今天他本人已經沒有連任的壓力,任內也用不到新憲法,不管2008年由誰接任做總統,相信機會都不會比現在更好。
  總統並宣示,對於未來整個憲政體制將會朝向哪個方向,他本人沒有任何的預設立場,只要是大多數民眾所希望的、所支持的,他會百分之百的贊成、支持。未來的2年多,他將以最堅毅的精神推動憲改教育,以最謙恭的心情聆聽人民的聲音,扮演好憲政改造助產士、推手及園丁的角色,凝聚全民的意志,集合眾人的智慧,希望在2008年卸任總統之前,能夠為台灣催生一部合時、合身、合用的台灣新憲法。
  總統致詞內容全文為:
  今天非常榮幸也非常高興受邀與各位一起參與這次的國際研討會,阿扁首先在這裏,代表台灣歡迎各位國際學者遠道而來,與台灣人民一同來關心、探討憲政改造的相關議題,分享世界各國的憲改經驗,同時也見證台灣的憲改歷程。
  憲政改造工程在最近十幾年間,已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進行的重要國政工程之一。從1990年開始到現在,全世界至少有30個以上的國家,在這段期間誕生了新憲法或者進行修憲,除了法國、德國及瑞士這些政治發展成熟穩定的民主國家之外,其中還有許多是我們所熟悉的新興民主國家,如南非、東歐及前蘇聯的國家,以及蒙古、泰國等亞洲新興民主國家。這些國家共同的特點,都在於透過憲政改造工程,強化國家的全球治理能力,以迅速有效地回應政治、經濟及社會各方面的變遷壓力。
  同時,各國在憲政改造工程中也越來越強調建立公共參與機制,擴大公民參與的廣度與深度,充分反映出當代政治重視草根性民主與民眾直接參與政治的強烈需求。其中以南非最為憲法學者所推崇。在新憲法產生之前,以「過渡憲法」的形式明確地規範必須要有2年公民參與討論的時間,透過報紙、廣播、電視及網路等管道所進行的大規模憲法教育,不但有效凝聚了民眾的共識,更大幅強化了南非人民對新憲法的「認同感」與「歸屬感」。除此之外,上個月底才剛造訪的友邦國家聖文森,也讓阿扁親身見證了一場憲改學習之旅。
  聖文森過去幾年來致力於憲政改革,於2003年元月開始運作「憲政研討委員會」,積極鼓勵人民表達他們對新憲法的意見,目的就是要藉著全民憲政諮詢的過程,為聖文森訂做一部最合時、合身、合用的憲法。聖國的「憲政研討委員會」已經在今年2月將全民憲改諮詢後寫成的「結論報告」送達國會,做為聖國修憲的重要參考。
  從台灣看世界,無論是南非、聖文森或者其他進行憲改的國家,都已經在這一波的全球憲改浪潮中寫下歷史,成為值得台灣師法學習的對象。見證這些國家的經驗,讓我們更堅信民主的價值與民主的精神終將在全世界贏得全面的勝利。
  過去5年多以來,雖然政府全力推動各項的改革,並致力於台灣民主的深化,但因為受限於國會朝小野大的政治形勢,各項施政的推動可以說是備感艱辛,一再證明整個憲政體制的殘缺不全,不但是改革最大的阻力與障礙,更是造成今日政黨惡鬥、朝野對抗、政府空轉、效能不彰等種種憲政亂象的根源。 
  1994年與1998年的修憲,將總統改為直接民選並取消立法院的閣揆同意權,行政院長及整個內閣由總統直接任命,不需要經過立法院的同意,整個憲政體制明顯向總統制傾斜,但總統對於國會所通過的法案卻沒有否決權。另一方面,現行憲法也規定只有在國會倒閣之後,總統才能被動的解散國會,這一點與一般內閣制及雙首長制也大不相同,不但在憲政體制的設計上矛盾重重,在實際的操作上更是窒礙難行,一旦總統與國會的多數分屬不同的政黨且相互對立,政府就立刻面臨全面癱瘓的危機。換句話說,過去5年多以來,台灣不斷的陷入空轉與內耗的困境,與這一部憲法無法提供一套有效解決政治僵局的法理機制有絕對的關係。
  當然,除了上述有關中央政府體制的問題外,這一部憲法也存在著許多的缺失,例如:有關基本人權的部分大多已經過時,必須要有所充實;中央與地方政府權責的劃分及層級的簡化,也要進一步的落實;對於原住民族及其他弱勢團體權益的照顧及保障也還要再加強;而兵役制度及投票年齡的降低,也需要做通盤的檢討。林林總總,整部憲法175條的條文以最保守的估計,至少有超過三分之二以上必須要修正。因此,我們必須揚棄過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思維,破除見樹不見林,單點式的修憲模式,以更宏觀的視野及更全面的關照來檢討整個憲政體制所存在的種種缺失。
  另一方面,由於本人任內第一階段的修憲,增加了以公民投票的方式複決最後修憲的版本,過去由一人或一黨就能修憲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的修憲一定是由人民來做主,除非獲得絕大多數民眾的支持與贊成,任何的憲改工程多不可能成功,因此我們必須加強有關憲法的教育,透過公民議會、專題座談及媒體的報導,讓民眾對現代民主憲政思潮能夠有更全面與正確的認識,主動積極參與憲改議題的討論。
  為了展現推動二階段憲改的決心,總統府在今年8月1日成立了「憲改辦公室」,廣泛聽取人民對憲改的意見,希望透過公民討論、民主參與的過程,讓台灣民間社會以更深遠的眼光、更認真的態度,來思考大家共同的未來。另外,我們也已經訂定具體實施計畫,以「座談到村,資訊到戶」為目標,招募種籽教師,預計在2007年年底前辦理一萬場的憲改座談,推行憲法公民教育。同時,積極運用文宣品、電視、廣播、網路的傳播媒介為途徑,務求讓全國民眾認識、瞭解到這次的憲改與個人權利息息相關。
  本人始終認為,憲法不只是屬於政治菁英或朝野政黨的,而是屬於全體每一位國民。而憲改的工程不但是台灣民主深化重要的歷程,更是實踐公民教育最好的機會。未來我們將協助民間團體、社會大眾可以就個人切身相關的憲改議題發起討論,以落實民間主導、政府協助,由下而上、由外而內、先民間再政黨的公民參與模式,充分納入民眾與社會各界的意見,由民間提出各種不同版本的憲改內容,整合社會多元意見後,一起寫出一部容納全民意志的台灣新憲法。 
  各位女士、先生,根據各國憲改的經驗顯示,由一個已經連任而不用再競選的總統來推動憲政改造是最好的選擇,今天本人已經沒有連任的壓力,任內也用不到新憲法,不管2008年由誰接任做總統,相信機會都不會比現在更好。同時,阿扁也願意在這裡明白的宣示,對於未來整個憲政體制將會朝向哪個方向,本人也沒有任何的預設立場,只要是大多數民眾所希望的、所支持的,阿扁也會百分之百的贊成、支持。未來的2年多,阿扁將以最堅毅的精神推動憲改教育,以最謙恭的心情聆聽人民的聲音,扮演好憲政改造助產士、推手及園丁的角色,凝聚全民的意志,集合眾人的智慧,希望在2008年卸任總統之前,能夠為台灣催生一部合時、合身、合用的台灣新憲法。
  這兩天的國際研討會,相信與會的國內、外憲法專家,一定能針對我國這一波的憲改議題提供許多寶貴的經驗與建議。同時本人也希望藉此機會,讓國際上充分了解,一部新的台灣憲法,是台灣人民求生存、求發展的基本權利,不是任何國家、政府或者個人可以來剝奪、限制、干涉的。希望國際社會能給予台灣人民最大的支持與協助,讓台灣憲政改造的道路能夠走得更長遠也更穩健。
  最後,再次感謝各位嘉賓、先進、朋友的參與,預祝兩天的活動能圓滿順利成功,並敬祝各位嘉賓與朋友,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