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4年10月06日
總統出席台灣大學政治系所設置的「施明德先生講座」開幕式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上午在出席台灣大學政治系所設置的「施明德先生講座」開幕式致詞表示,「族群和解」、「政治和解」與「兩岸和平」是任何一位關心台灣、熱愛台灣的人,包括他在內,心中最誠摯也是最質樸的期盼與願望。而他身為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民所選出的國家領導人,有著比其他人更多的責任與使命感,必須盡個人一切的力量,引領台灣社會積極地實現我們共同的心願與希望。
提到攸關國家安全、兩岸和平的軍購案,總統誠摯希望,朝野政黨能以國家長遠的發展及全民的福祉為優先,早日完成相關法案及預算的討論與審議,為兩岸的和平奠定更寬廣的基礎。他也願意向立法院作報告,並親自向在野政黨領袖來作說明。
總統也期盼施明德先生能繼續發揮更大的影響力,促成他與中國國民黨馬主席、親民黨宋主席為族群和諧、政治和解、兩岸和平,大家坐下來,一起喝和解的咖啡。
總統致詞內容全文為:
今天阿扁非常高興也感到十分的榮幸,能應邀前來參加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系設置的「施明德先生講座」開幕式,首先要向我們所敬愛的施前主席表示由衷的祝賀。施前主席在過去威權體制的時代,可以說是台灣頭號的叛亂犯,二次被判處無期徒刑,前後坐牢長達25年、四分之一世紀。同時,長期被執政當局所抹黑與醜化,過去在許多人的心目當中,「施明德」這三個字幾乎可以說是與「惡棍」與「江洋大盜」劃上等號。
今天在台灣政治學界居領導地位的台大政治系,正式以「施明德先生」為名成立講座,一方面,向施前主席長久以來追求民主、自由、人權與和平所做出的卓越貢獻,表示毫無保留的肯定與推崇。另一方面,也以具體行動,證明台灣是一個具有高度反省能力的社會,願意勇敢的面對過去令人不堪回首的傷痛,並以更積極的作為來防止相同的錯誤再次的重演,這就是「施明德先生講座」所象徵的獨特歷史意義。
「施明德先生講座」成立後,將以「族群和諧」、「政治和解」與「兩岸和平」,這三項施前主席一生終極的關懷為主軸,全面推動各項的講學與研究計畫。「族群和解」、「政治和解」與「兩岸和平」,相信這是任何一位關心台灣、熱愛台灣的人,包括阿扁等在內,心中最誠摯也是最質樸的期盼與願望。而阿扁身為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民所選出的國家領導人,有著比其他人更多的責任與使命感,必須盡個人一切的力量,引領台灣社會積極地實現我們共同的心願與希望。
「族群和諧」是台灣能否成為一個正常的國家,能否凝聚內在向心力、全民團結一致、共同面對外來挑戰與考驗最關鍵的議題。台灣是一個族群多元的國家,但台灣的族群問題並不是源自於傳統意義上的種族、血統、宗教信仰、甚至是膚色上的歧視與仇恨,而是源自於過去威權統治少數獨裁統治者的不公與不義。整個族群矛盾與緊張的關係深植於「二二八事件」,以及之後長達38年的戒嚴期間,各種冤案、錯案、假案所遺留下來的傷痛。因此,台灣的族群問題在本質上是民主、人權、以及「轉型正義」的問題。
如果我們能夠重建歷史的真相,進一步對過去思想迫害所殘留下來的政治教條與迷思、乃至於對當時加害者責任的歸屬,全面予以釐清並還原其真實、公正且客觀的歷史評價,相信這個深藏在台灣社會內心的「結」一定能順利的打開,並積極的化解台灣族群之間的矛盾與緊張。
至於「政治和解」,當前台灣所面臨的政治僵局、以及後續所引發的種種政黨之間的對立與紛擾,根本的問題在於整個憲政體制的殘缺不全,無法提供一套有效解決政治僵局的機制,使得政府的運作能迅速的恢復正常,讓整個國家不致於陷入長期的內耗與空轉。
透過民國83年的修憲,將總統改為直接民選,接著於民國87年的修憲,進一步取消立法院的閣揆同意行使權,整個憲政體制明顯的向總統制傾斜。選民不但將總統視為國家實質的領袖,同時也一致要求總統必須為政府的施政承擔一切成敗的責任。同時,依據現行的憲法,行政院長及整個內閣是由總統直接任命,不需要經過立法院的同意,因此也完全不存在由立法院多數黨組閣的憲政問題。然而,當總統與立法院的多數分屬不同政黨時,我們這一部憲法卻完全沒辦法提供任何解決的方案。換句話說,我們的憲法只能算是半部憲法,因為它只有在總統與立法院的多數同屬一個政黨的情形下才能運作。一旦不同黨,除非透過修憲,不然就只能透過非憲法程序的政治協商來解決。政治協商不是為政府或執政黨來解套,而是要補憲法規定之不足,是為了全民的幸福與利益,因此朝野政黨都有責任共同來促成,以具體的行動與作為,積極來回應人民殷切的期盼,為打破現有的政治僵局共同奉獻心力。
就未來長遠的發展來看,為避免台灣再次陷入政治的僵局,全面進行憲政改造是唯一的正途,而愈早完成相關憲改的工作,整體台灣社會所要付出的成本與代價就愈小。至於未來應朝向總統制或內閣制,只要有完整的配套,個人並沒有任何預設的立場,完全由人民做最後的決定。阿扁唯一的心願與期待,只希望憲改的工程能儘速啟動,早日將台灣從無止盡的內耗與空轉中解放出來。阿扁要特別強調的是,所謂的多數、少數是不會永遠不變的,今天的多數可能是明天的少數,今天的少數可能是明天的多數,所以我們希望在場幾位政黨的領導者,我們希望能看遠一點,今天我們不能以目前的少數、多數來決定我們對於憲政體制的基本思維,我也要告訴大家,我們要催生一部合時、合身、合用的台灣新憲法,特別是憲政體制有所選擇,這不是因為民進黨,我相信這也不是因為阿扁個人,因為阿扁用不到,這部新憲法如果能在2008年5月20日正式實施,那是在場幾位政黨的領導人才用得到的,希望大家能一起勉勵。
「兩岸的和平」不僅攸關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民的福祉及國家的存續,同時也直接牽動整個亞太地區的穩定與安全。因此,兩岸政策必須是全民共同的語言,尤其不應該被轉化為選舉或政黨競爭的議題,各自競相加碼,未戰而先敗,這是追求兩岸和平,朝野各政黨,乃至於全體國人同胞首先必須要嚴肅思考與檢討的課題。
對於兩岸關係未來的發展,阿扁在二00四年的就職演說中就有非常具體的陳述與勾勒,其中特別指出歐盟在尊重個別國家及其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之下,秉持民主、對等、和平,成功整合了歐洲人民共同利益的寶貴經驗,對新世紀的全球局勢產生巨大的影響與衝擊,值得兩岸人民進一步思考與借鏡。今天兩岸關係無法獲得突破,最核心的關鍵在於對岸不願意正視中華民國做為一個主權獨立國家存在的事實,以及始終不放棄以武力犯台作為解決台海問題的手段。
面對台海日益嚴峻的情勢,兩岸必須積極進行全面的和解與對話,共同確保台海的現狀不被片面改變,同時台海的爭議也只能透過和平對話的方式來解決。兩岸要進行和解,朝野政黨就更需要和解,不但要在兩岸的議題上積極凝聚共識,以一種意志、一種聲音與對岸展開對話、協商與談判。如果台灣內部沒辦法團結,自己先亂了陣腳,對岸就更有機會進行分化,削弱我們整體的力量,減少我們談判的籌碼,這將使台灣陷入更加不利的處境。
兩岸的和平與國防的強化是互為因果的,唯有建立起最堅實的國防,兩岸之間永久的和平才可能實現,台灣無意與對岸進行所謂的軍備競賽,但面對兩岸軍力的均勢已向中國傾斜的情勢,我們必須加速推動國軍武器與裝備的更新,以及強化整體軍力的整備,而這樣的處境與抉擇並不會因為由不同的人執政就會有所改變。日前由行政部門所提出的各項重大軍事採購,等到國軍真正取得並正式成軍時,阿扁老早就已經不再擔任總統的職務,就如同三項重大軍購也都是在阿扁上任之前、過去的政府就已經定案的,但阿扁並沒有因為政治立場的不同、因為政黨輪替,就全盤否定或推翻前任政府所做的重大決策。因為阿扁相信國防建設與軍力整備是長期的工作,政策要有延續性,必須超越黨派利益或個人名位的考量,尤其不能因為政治的因素而凌駕專業的建議及規畫,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政治一種可能的藝術,有所為、有所不為,而國家安全的維護則是所有負責任的政治領袖都必須本著良知與道德勇氣,毅然的做出最正確的選擇。
面對詭譎多變的台海情勢,兩岸和平的實現有賴於各種主、客觀的條件與因素,而強化國防則是完全可以操之在我的部分,投資國防就是投資和平,兩者完全沒有任何的衝突或扞格,阿扁誠摯的希望,朝野政黨能以國家長遠的發展及全民的福祉為優先,早日完成相關法案及預算的討論與審議,為兩岸的和平奠定更寬廣的基礎。阿扁也願意針對攸關國家安全、兩岸和平的軍購案,向立法院來作報告,也願意親自向我們在場的馬主席等在野政黨領袖來作說明。
施前主席自擔任第二屆立法委員民主進步黨立法院黨團總召,當時阿扁就是擔任他的幹事長,特別阿扁在1994年有機會當選台北市市長,當時領導民主進步黨贏得勝利的就是我們最敬重的施前主席,沒有他,阿扁不可能有今天,我也相信,因為贏得1994年台北市的選舉,才奠定了2000年可以有政黨輪替的堅定基礎,施前主席一直是阿扁的前輩,也是最景仰的對象,施前主席讓人佩服的地方很多,但其中阿扁感到特別羨慕的地方,在於施前主席除了選舉與政治之外,還能在別處找到人生的另一片天,透過對「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的整理,為台灣民主的發展做出更有意義的貢獻,而今天「施明德先生講座」的成立,將集合社會各界的力量與資源,讓台灣人民於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爭取自由、民主、人權與和平的奮鬥歷程,以及所累積的珍貴經驗,得到進一步的整理與發揚光大,為台灣這個美麗而成功的故事,提供一個最豐盛、也最有意義的註腳。施前主席基於推動族群和諧、政治和解、兩岸和平為終身職志,也促成了今天朝野政黨領袖難得的高峰會,阿扁及全體國人同胞更盼望我們最敬愛的施前主席能繼續發揮更大的影響力,來促成馬主席、宋主席與阿扁為族群和諧、政治和解、兩岸和平,大家坐下來,一起喝和解的咖啡,我相信絕對是功德無量的。
最後,阿扁要再一次恭喜我們所敬愛的施前主席,並誠摯感謝所有促成「施明德先生講座」的朋友與先進的協助與努力,並敬祝在座所有的貴賓、先進與朋友們,身心健康、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