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4年09月14日
總統出席「憲政改造種籽教師策勵營」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出席由總統府憲政改造辦公室與行政院研考會主辦的「憲政改造種籽教師策勵營」,並致詞。
總統強調,未來的憲改一定是要由下而上、由外而內、先民間再政黨,整個的過程必須充分納入民眾與社會各界的意見,甚至是由民間來主導,政府只扮演輔助的角色。
總統並期待在場的憲法專家學者,能夠走出學術殿堂,為台灣的憲改工程走入民間,從事憲法公民教育,宣導憲法與憲改的意義,教育民眾相關的知識,引導社會進行廣泛、深入的討論,讓憲法教育播種到台灣的各個地方與角落。
總統致詞全文內容為:
今天阿扁非常高興應邀前來參加「憲政改造種籽教師策勵營」,首先要向在座的學者專家們致上最誠摯的感謝與最高的敬意。各位都是法學界的先進與碩彥,不僅學有專精且長期關注台灣民主憲政與法治建設的發展,今天看到各位於百忙中特別抽空積極投入憲改的工作,讓阿扁非常的感佩,同時也深刻的感受到學術界對憲改的重視與關切。
目前我們所使用的這部憲法,自1990年以來已歷經七次的修正,一百七十五條的憲法條文,已經有超過六十條的內容被修正或停止適用。為什麼在這麼短的時間之內,必須這麼頻繁的修憲,其中涉及的因素當然非常多,但最重要的原因可以歸納成三項:第一,這一部憲法是在半個多世紀以前,從中國原封不動搬來台灣的,其主要的部分,尤其是有關中央政府組織、地方制度及基本國策等章節,自始自終都與台灣現實的需要完全脫節,而註定了必須要大幅修改的命運。第二,受限於過去中國國民黨執政時,必須堅守所謂的「憲法法統」的迷思,有關憲法的修正只能就一些技術性的問題進行微調。直到1996年完成首次總統直接民選以後,修憲的幅度才明顯的加大,才開始針對廢省、單一國會廢國大、公投入憲等過去長期被視為所謂的「洪水猛獸」的禁忌議題進行討論與修正,顯示隨著台灣政治的民主化,這一部憲法所具有的內在矛盾與窒礙難行之處,正不斷的浮現出來。第三、於今年6月第一次舉行任務型國大選舉,複決立法院所通過的修憲草案之前,過去的修憲完全把人民排除在外,純粹是政黨協商的結果,處處可以看到妥協與利益交換的痕跡,使這一部憲法愈修反而愈支離破碎,解決了一部份的問題,但卻引發更多的問題。
為了不要再重蹈過去連年修憲的覆轍,我們有必要對這一部憲法做通盤的檢討,進行全面的修正,期待能畢其功於一役,從此使整個憲政體制能穩定下來。相對的,依據剛通過的憲法增修條文有關修憲程序的規定,必須要有立法委員四分之三多數的決議,再加上選舉人總額過半數以上的同意才能完成憲法的修正。所以,任何台灣社會還沒有形成多數共識的議題不太可能有機會納入修憲的範圍。同時,如此高門檻的限制,也表示如果沒有民眾充分的參與,並對憲改的議題有深入的瞭解與支持,任何憲改的工程絕對不可能真正成功。
換句話說,未來的憲改一定是要由下而上、由外而內、先民間再政黨,整個的過程必須充分納入民眾與社會各界的意見,甚至是由民間來主導,政府只扮演輔助的角色。我們法律人一向強調「先程序、後實質」,因此如何設計一個縝密而周延的程序,讓民眾有更廣泛的參與管道與機制,並能將社會各界多元的意見彙整,最後轉化成具體的憲法草案,就成為現階段憲改工程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
我們就以憲法學者最常引用的南非為例,以過渡憲法的形式,明確規範了必須要有二年公民參與討論的時間,並詳細規劃了相關配套的機制。自1994年至1996年南非的「制憲國會」透過報紙、廣播、電視及網路等廣為宣傳,每週都有千萬以上的人民收聽邀請民眾發表意見的憲法談話節目,同時「制憲國會」也收到超過兩百萬份人民對新憲法的呈遞書,充分顯示透過這樣大規模的憲法教育工作,大幅強化了南非人民對這一部新憲法的「認同感」與「歸屬感」,依據南非1996年4月所進行的全國性民調,顯示73%的成年人接收到有關新憲法的訊息,而其中84%表示有興趣閱讀新憲法的全文。這種成功的範例值得台灣借鏡與學習,讓憲改的過程也能成為深化台灣民主的重要歷程。
台灣過去的憲法教育相當的不足,如何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讓人民樂於接觸更多的憲政議題,同時培養種籽教師到全國各地宣導,也是相當重要的。阿扁始終相信,憲改工程最重要的意義,不只是相關憲政制度的變革,更是一個凝聚全民共識的過程、一個實踐民主原則的共同經驗,而這個過程與經驗正是全民最好的民主教育、憲政教育。透過擴大參與、向下紮根,讓憲改工程能夠由下而上,讓人民真正感受到,憲法與他們有共同的感情,同時與台灣這塊土地產生緊密的連結。
今天在座的各位教授,都是來自各大學法律與政治相關領域的專家,在學校與社會上都有很大的影響力,是催生新憲法最有資格、最有能力的推手。因此,除了在學校中傳道、授業、解惑,繼續為國育才之外,阿扁懇切的希望,各位能夠走出學術殿堂,為台灣的憲改工程走入民間,從事憲法公民教育,宣導憲法與憲改的意義,教育民眾相關的知識,引導社會進行廣泛、深入的討論,讓憲法教育播種到台灣的各個地方與角落。
針對第二階段的憲改議題,我們沒有任何標準或預設的答案,重要的是要聽到人民的聲音。阿扁衷心期待今天這個盛會能夠帶動更多的有志之士,積極參與憲改的工程,喚起民眾的興趣與自覺,為憲法全民教育注入更豐沛的活水與動能。台灣的憲政改造史,將因為各位的參與而輝煌燦爛,透過大家的努力,阿扁深信未來這一部合時、合身、合用的新憲法絕對能忠實的體現台灣人民集體的意志。
最後,阿扁也不得不跟大家相互勉勵,因為很多人還是沒有信心,甚至認為接下來的憲改工作是難上加難,但是阿扁始終認為,只要我們有理想,只要我們有抱負,只要我們堅持,只要我們不放棄,我們最後絕對可以克服萬難,一定會成功。我也始終相信,政黨再大、個人再大,都要在人民面前來低頭。所以如何蔚為風潮,形成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社會力與人民的力量,期待會有一部合時、合身、合用的台灣新憲法,所有的政黨、任何的個人都不可能來違逆或者是來阻擋。
阿扁的經驗是這樣的。過去我們一直認為公民投票是所謂的洪水猛獸,如何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普世價值、基本人權,公民投票為什麼在有些國家已經超過一百年的歷史,有些50年、30年、20年,甚至國民所得都比我們低的一些國家都有公民投票,為什麼在台灣,公民投票被視為所謂的洪水猛獸、政治禁忌?但是曾幾何時,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們在2003年完成公投立法,我們在2004年有了第一次的公民投票,而在今年2005年也終於完成公投入憲。儘管有些過程、有些實質我們還是不滿意,但是能在短短不到三年的時間,從公投立法、和平公投到公投入憲,這是誰事先能夠想像得到的?所以天底下沒有不可能的事情。
最近我也聽到一些雜音,有些政黨領袖不但反對今年6月7日的憲改,甚至揚言要繼續反對即將推動的第二階段憲改,什麼都反對。第一階段反對,5月14日我們還是完成了任務型國大的選舉,縱使6月7日的修憲過程他們還是橫加阻擋,但是我們終於完成了歷史性的修憲政治工程,不是任何一個政黨所能夠反對,也不是任何一個個人說要怎麼樣就能怎麼樣的。同樣的道理,我們也看到有些政黨領袖,一方面提議是否應該恢復閣揆同意權的行使,但一方面又說反對接下來的修憲。如果反對修憲,怎麼可能恢復閣揆同意權的行使?今天不只是恢不恢復閣揆同意權行使的問題,我們必須要非常坦承,要勇於面對台灣這部憲法的憲政體制,我們到底要走向總統制、內閣制,或者是要真正落實雙首長制,我們必須要有一個選擇,不可能這個也要,那個也要,不可能見樹不見林。所以,如果要總統制,閣揆同意權要恢復是否有問題?要內閣制是否又是另外一個問題?要雙首長制,難道只是一個閣揆同意權行使要恢復的問題而已嗎?難道不需要有其他的配套嗎?所以這些都是非常嚴肅的課題,絕對不是簡單的算術,錯綜複雜,還有待大家集思廣益。
我相信,憲法ABC,公民教育、憲法教育的普及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是不是能夠成功,必須要仰仗人民的支持,所以人民對憲法的認識,是我們能否完成第二階段憲政改造工程,最重要的關鍵基礎,我們期待大家共同來努力。
再次感謝各位的參與,更期待未來的憲改之路能有各位同行,預祝兩天的活動能圓滿順利成功,並敬祝各位貴賓與朋友,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稍早,總統府游秘書長首先以「憲政改造種籽教師策勵營」主持人的身分致詞表示,為了讓合時、合身、合用的新憲法能在2008年新總統就任之際同時啟用,第二階段的憲政改造有幾個時程:在今年年底,希望能陸續有許多的民間版本出爐,這些民間版本不一定要完整,只要針對不同議題提出專章即可。在這些版本陸續提出之後,希望明年9月在立法院就能有由立法院自行提出的憲法草案出現,而不是由行政院或總統府提出的草案版本。這些版本在立法院經過一個會期的討論後,立法院能夠在2007年5月通過新憲法,並且經過6個月的公告之後,進行公民複決。至於屆時要結合立法委員改選或是總統大選來進行公民複決,則視當時選舉期程的安排而定。因此,全民參與憲政改造的過程將會規劃到2007年12月,總共有2年4個月的時間,從現在起到年底縣市長選舉之後,可說是準備期,之後會陸續分階段擴大全民參與。
秘書長指出,第二階段憲改有四項原則。第一、「由下而上」原則,揚棄過去菁英領導的修憲方式,並讓憲改成為全民都參與的社會運動;第二、「民間主導」原則,期盼在這次修憲過程中,能夠由民間來主導,政府只是一個平台,協助民間來參與整個討論過程,今天的種籽教師策勵營,就是希望透過討論的過程,讓學有專精的憲法學者,協助民間提出各自的憲法版本,甚至是走入民間;第三、「通盤規劃」原則,為了要打造一部合時、合身、合用的新憲法,我們需要通盤規劃;第四、「國際接軌」原則,期盼新憲法在各個面向,特別是人權的部分,能夠與國際上最新的憲法思潮接軌,甚至能夠成為國際上最進步的憲法。
行政院研考會主委葉俊榮則表示,這次修憲的最主要特點就是要揚棄過去的菁英政治模式,因此,要用人民的角度,而不是政黨的角度來看憲政改造。他強調,各國憲改的經驗顯示了,由一個已經連任而不再競選的總統來推動憲政改造,是最好的起點,而我們已經站在這個起點之上,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將會擔任協助者、推動者的角色,積極協助民間提出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