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4年06月27日
總統接受非凡電視台「晚安台灣—與陳總統對話」專訪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日晚間接受非凡電視台「晚安台灣—與陳總統對話」專訪。
總統談話內容為:
問:大家好,今天很高興邀請到陳水扁總統來到節目現場,請問總統,您兩個子女都已經成家,擁有很可愛的外孫,是媒體的焦點,在致中結婚那天,作父母的都可以感受到您講的那番話,要辦喜事又有水災的問題,真是兩難,所以您那天的話大家記憶猶新,可否談一下您現在的心情,還有身為父親和總統之間角色的為難?
答:昨天晚上我參加另一場喜宴,聽到男方主婚人提到,他最希望的事情,就是兒子結婚之後,可以讓他早日抱孫,而且抱好幾個孫子。其實像昨晚的自由時報林創辦人事業如此成功,阿扁身為一個總統,天下父母心,心情都是一樣的。身為孩子的父親,看著孩子成長,可以娶妻,當然接下來就是期待早日生子,作阿公、阿嬤的,就可以抱孫,天下父母心都是一樣的。一個多禮拜前我的兒子結婚,我真高興,其實我的太太比我更高興,因為她坐輪椅二十年,看著孩子成長,如果不是這兩個孩子,她也不一定活得下去。結果活了下來,看著孩子長大成婚,甚至女兒也已經生了兩個小孩,兒子深造之後也娶妻,這都是值得高興的事情。尤其大家無法了解我的太太坐輪椅二十年,身體不好,所以她比任何一位父母,更急著早日抱孫。所以我很高興。但這個節骨眼上也很不幸,包括我的女兒四年前結婚,那一年的九月接連來了兩個颱風,婚禮當天還有颱風,我們非常擔心,南部正在淹水而且造成死傷,而我們辦喜事,要高興也不能高興,所以這次我的兒子結婚,之前一個禮拜南部也下大雨淹大水,想到這麼多鄉親朋友,還不能過正常的生活,也不能方便的工作的時候,我們還要辦這個喜事。所以當時我相當矛盾,考慮婚禮是不是取消,還是延期,或是簡單一點,公證結婚就好。
那天我也說,因為我太太的心情一般人無法體會,三十年前我們結婚的時候,當時她的父母並不是那麼贊成,所以非常簡單。因此她有一個夢想,希望孩子長大後結婚,不要像我們這樣簡單,這樣隨便,希望得到更多長輩的祝福,是以這樣的心情來辦這次的喜事。但是我也跟孩子講,婚禮當時天氣不好,下大雨淹大水,有許多人感到艱苦很不幸,我們要有同理心,也有許多弱勢者不可遺忘,所以能夠節省就盡量節省,把省下來的錢捐出來,也是利用孩子結婚的時候機會教育,是一個很好的啟示。我也跟孩子講,組成一個小家庭之後,將來的事業發展,不可能每天都出大太陽,有時候也會遇到下雨,有時也會刮颱風,這就是人生。在我們的事業發展過程中,不可能每次都非常平順,都是成功的,有時也會失敗。如何在經驗與教訓中學習,來求進步,這就是父母要跟兒女講的事情。
問:您在婚宴中,還有一個期許,就是希望子女將來不要碰政治。不過總統您本身就是政治人物,卻要子女不要碰政治。還有致中已經結婚了,對這對新人您有什麼期待?
答:孩子已經長大成人了,所以要做自己,要負起責任。身為父母的也有一些經驗要告訴他。爸爸碰政治超過25年,結果連累媽媽一輩子坐輪椅,如果我不碰政治,我的太太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當然如果不是我碰政治,今天孩子結婚也不會被人注意,也可以快快樂樂,不會有任何的壓力。我身為父母有時也會想,我留給孩子的是什麼?當然看到的有風光的一面,但是我也覺得對孩子抱歉。好比孩子書唸的好是應該的,如果唸的不好,人家會說你爸爸是某某人,你給爸爸帶衰。又有時候你那麼認真要考試,考得好人家會懷疑這是不是你爸爸的關係來放水?所以孩子的壓力也很大,本來要考律師也不敢去考,沒辦法只好出國讀書,我也感到高興。
問:昨天林創辦人娶媳,您跟李前總統是最重要的角色,大家都在看,因為現場互動比較少,現在媒體又拿扁李關係大作文章,您的看法呢?
答:大家不在現場,無法了解我們兩人的互動,在現場的人,也不一定了解我們兩人如何對話,中間怎樣敬酒,其實昨晚也真有趣,我在此作個補充。大家也關心阿扁何時要與李前總統見面,我很感謝大家希望我和李前總統合作,為台灣這塊土地,為台灣的未來一起打拼,這是大家共同的期待與盼望。昨天有很好的機會,我向他敬酒乾杯,接著李前總統的酒杯被收走,要他不要喝太多,但是後來林創辦人發現了,又叫人把酒杯補回來。豈知這時候李前總統叫人幫他把酒倒滿,結果倒了一半的紅酒,說要和我乾杯。而我已喝的所剩不多,又補到和他一樣多,因為我不能佔他便宜,不可以讓李前總統吃虧,所以我們又乾了一杯,昨晚李前總統其實喝了不少酒。我們兩位到樓上等就座的時候,我們也知道李前總統身體關係,吃飯之前要先作一些準備,因此他和我是在不同的房間休息,我們準備好了,就通知可以下樓開始了,也不好在那邊說太多話,就趕快下樓。是這樣的情況,而不是說沒有任何的互動。
也有人作文章說,為什麼沒有坐在一起?我坐這邊,而李前總統坐那邊。大家也要了解,那天李前總統是證婚人,他應該要坐第一位才對,但是因為我是現任的總統,也應該要坐重要的位子。所以主婚人也感到很頭痛,誰要坐第一位?結果就是安排一人坐一邊,男方主婚人和夫人與我坐,女方主婚人和夫人與李前總統一起坐。原本的情況是這樣,而不是兩個人不要坐一起,或是坐一起有什麼尷尬,你要體會主婚人也是很為難。但是外界不一定了解,大作文章。
昨天我提到證婚人啦,致中的喜宴沒有請啦,其實這都是順著李前總統在證婚的時候所說的,他當了12年的總統之後,現在增加一個新的職業,就是證婚人。他會來,是因為新郎新娘兩個禮拜前送帖子邀請他當證婚人,所以我才有感而發說,對呀!我做的不好,禮數不夠,沒有請李前總統當證婚人。第二,我這主婚人邀請還不夠,我的兩個小孩,也就是兒子和媳婦,應該拿帖子去親自邀請李前總統才會來。所以有些人說什麼我在吃醋,說什麼酸溜溜的在埋怨,其實不是啊,只是順著他的話,比較幽默的表達。我相信現場氣氛很好,大家熱烈談笑。
問:聽您這樣一說就清楚了,不知道昨晚有沒有吃到牛肉?大家現在有些擔心,美國剛剛出現第二例狂牛症,進口緊急喊停,前後短短70天,政策上也是很難為,有關牛肉開放的步調,您的看法為何?
答:我希望大家了解,美國牛肉好吃,或不好吃,是仁智互見,但是有一點希望大家知道,進口美國牛肉的國家不只有台灣而已,超過60個國家,包括歐盟25個國家都有進口美國牛肉,包括美國北邊的加拿大,南邊的墨西哥都有。但是最近發現第二例的狂牛症之後,台灣是目前唯一停止進口美國牛肉的國家,也就是說那60幾個國家和台灣一樣開放進口,但是並沒有因為這樣的病例來改變政策,好比加拿大和墨西哥也公開宣佈不會受到這個病例的影響,仍然會繼續進口美國牛肉。你想歐盟國家,包括加拿大等等,難道就不重視食品的安全、國民的健康?他們比我們還重視呢,但是他們不因為這件事而停止進口。所以現在我們所做的決定,不是食品安全有問題,是因為今年四月有條件開放進口。我們的條件就是,要進口未滿30個月的幼牛,不可帶骨,不可進口內臟,我們還附帶一個條件,如果再發現新的狂牛症的病例,就立即停止進口。所以我們是依照這個條件來停止進口,而不是食品安全有問題,會影響到國人的健康。為什麼其他的國家不像台灣所做的決定?這點我想讓大家知道。大家一定要有信心,我雖然是總統,但是我一定要尊重專業,尊重科學證據,並遵守國際規範,當衛生署主管機關依據專業判斷與科學證據,並多次召開專家會議,又派專人到美國進行瞭解、蒐集文獻與資料,最後所做出的決定,我們要尊重、要有信心,所以這個決定前後並沒有矛盾,也沒有亂來,之前我們有條件的開放美國牛肉進口,其中規定若有發現新案例時,就要停止進口,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也認定,30個月以下的無骨肉塊不會感染狂牛症,這是衛生署所提供的資料,這次牛肉不下架也是衛生署所做的決定,這是沒有問題的。
問:大家很關心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是否能夠回到4%?93年經濟成長率達到5.7%,這是最近幾年來最好的一次,但是今年就不同了,今年第一季開始退步,第一季經濟成長率是2.54%,沒有達到預期目標,主計處公布的今年經濟成長率預估是3.63%,所以才會有保「四」的話題。請問總統,下半年是很重要的,我們看到股市也慢慢起來了,下半年還有什麼大方向準備要推動?
答:我們下半年絕對會比上半年更好,明年我們的經濟也會比今年更好。其實大家要了解,再怎麼樣糟,不可能像2001年,我們的經濟成長率是 -2.2%左右。我們也知道,今年國際經濟景氣趨緩,原先預期全球經濟成長率降到4.1%,現在有人則說可能要下修到3.7%,所以說世界不好,台灣也不可能例外。但是大家要有信心,我記得在2004年大選之前我提出過,如果我們可以連任成功,我有一個經濟戰略目標「三四五」:「三」就是2006年我們的研發經費要佔GDP的3%,這是明年要達成的事情;「四」就是我們的失業率在2005年—也就是今年—要降到4%,所以去年要降到4.5%,因為前年我們超過5%;「五」代表經濟成長率,在2004年要提高到5%,因為之前兩年都是3點多。當時我的競選對手連戰主席,他提出一個「四五六」的目標管理,「四」、「五」都跟我一樣,也就是如果他當選總統,四年之後,失業率要降到4%,經濟成長率要提高到5%,但是很清楚的,去年我們的經濟成長率不只達到5%,更達到5.7%,比我們的預期還高。失業率因為今年要降到4%,去年無論如何一定要先降到4.5%,有成功嗎?有的,降到4.44%。今年我們也知道上個月是4.1%,4月是4.04%,所以我們要再拼一下,雖然不是這麼簡單,但是我們要拼到4%的失業率並不是不可能的事。但是今年第一季不太好,只有2.54%,這2.54%其實跟新加坡、韓國、英國都差不多,比德國1.1%、法國1.7%都還高一點,但是比中國、美國、日本、香港稍差,所以我們要更認真努力一點。現在主計處給我們的預估是,第二季可以達到3.6%,第三季可以到4%,第四季可以到4.3%,當然有人的預估會比這個更高一點,所以我們希望今年-我也跟謝院長說過-無論如何一定要保「四」,看能不能拼到4%到4.5%,當然這是高難度,但是就像我們說2004年要5%,結果達成到5.71%一樣,要拼一下,至少要保「四」。
問:當初總統說過,整個經濟要起來,金融環境很重要,我們的銀行、金控如果家數太多,一定要減半,才有競爭力。這是當初您說的,我們金控家數要減半。不知道什麼因素,今年已經過去一半了,金融家數似乎沒如當初預期的目標來減半,請問您的看法?
答:其實這是去年10月20日總統經濟顧問小組所提出的意見,這不是我自己「裝懂」,這也是行政院,包括經建會,他們事先都做了很好的研究,發現企業應該要整併,才會有競爭力,我們的金融改革第一階段確實做的不錯,第二次金改必須要堅持下去。所以,當時總統經濟顧問小組提出建議,我覺得很有道理。但是我也知道,要改革必須要付出代價、也很痛苦,很多既得利益者會反彈,也不希望看到改革,所以阻力是很大的;但是我絕對願意給大家作有力的後盾,讓大家繼續拼下去。我們的目標是:今年年底起碼要有三間本國金融機構的市場佔有率可以達到10%,所以不整併不行;官股的金融機構希望可以減半,這是今年的目標;明年希望金控的家數可以在年底減少一半,同時要有一間銀行能夠在國外上市,或者是有外國公司來參與經營。我覺得,第二次金融改革是非常重要的,大家也都在看,但是,相關的人卻覺得這不是重要的事,甚至有的人認為政府只是隨便說說,認為這只是口號,不是玩真的。我是覺得,既然去年10月20日我們已經做了決定,而且對外宣布,政府推動第二次金融改革的意志與決心,並不是開玩笑的,也不是喊口號,我們一定要堅持走下去,所以,我希望第二次的金融改革可以像第一次的金融改革一樣,能夠成功。
問:說到改革要能順利,也不能只靠單方面的力量,像RTC法案在立法院一拖就拖三年才過,現在還包括台博會、政府改造,有時候法案就是卡在立法院,面對行政、立法間的困境,您的看法是?
答:這就是為什麼要繼續推動朝野和解、政黨合作的原因。我們要拼經濟、大改革,這應該是不分朝野、不分黨派、沒有任何意識型態的,剛剛說的金融改革,不管是第一次的金改、第二次的金改,應該都是超越黨派的,所以我們也非常感謝立法院。雖然說2001年經發會之後,我們得到一個共識,要推動RTC-金融重建基金-特別條例,要增加這個額度,推了很多年,好不容易才通過,但無論如何,我們都非常感激。RTC法案經過三年才通過,這樣還不夠,我們希望完成政府改造。我們說企業要改造、金融要改造,政府也要改造,要如何提高行政效力、行政效能,這對拚經濟也有關係。否則,台灣面積這麼小,有36個部會,日本人口比我們多、土地比我們大,他們也在做政府改造,才十二個「省」(部)而已,我們有36個部會,確實是多了點,像美國才15部,英國、法國也都才十幾個部,甚至中國那麼大,他們也才二十多個部。所以,政府改造是非常重要,但是經過九個行政院長、前後18年,我們還是沒辦法通過。過去的舊政府也曾經推動過,但是送出來之後,也被退回,現在我們把法案送出去,希望立院能夠儘快來審議通過。當然,我也知道,要讓大家合併,大家都很不願意。但是如果要提高台灣的競爭力,要提高行政效率,我們就要向民間、向企業來學習,而這也是超越黨派、沒有意識型態之分的。台博會也是一樣。 我們原本希望2008年要辦台灣博覽會。我們知道中國越來越大,他們也是在拼,他們已經那麼大了,還是很努力在拼。面對2008年北京奧運,2010年上海博覽會,台灣要怎麼和別人競爭?這也是去年蕭萬長先生擔任我的經濟顧問小組召集人時所提出的,希望在2008年的時候要辦「台灣博覽會」,這也是超越黨派的。國民黨副主席蕭萬長先生是經濟學家,經驗豐富,他提出這樣的建議,我認為是很好、很重要的事情,所以來推動。2008年的博覽會,有特別條例、特別預算,希望2008年辦的時候,台灣可以再向上提昇。但是有的人卻覺得,2008年辦博覽會是為了選舉,我是覺得,什麼東西都跟選舉扯在一起,跟選舉掛勾、劃上等號之後,所有的事情都泛政治化,非常可惜。就算2008年不辦,要不然2009年,過了選舉再來辦,總是我們不拼不行。好不容易,連桃園縣朱縣長都很贊成,這也是超越黨派的,為什麼無法推動?我覺得很可惜。
問:有時候,事情無法推動是因為向心力、協調力不夠。7月16日新的國民黨主席即將誕生,朝野之間的關係有沒有可能有進一步的突破?
答:不只是我,2300萬台灣人民絕大多數也有這種期望。大家現在忙著競選黨主席,難免沒有時間在立法院,也比較沒有心情去協調,現在立法院的院會會期也結束了,看看是不是召開臨時會,把過去應該要通過的眾多法案,做個彌補,這樣也是很好。另外,等到7月16日,最大的在野黨選完黨主席之後,大家心情比較平靜、安定之後,共同來拼經濟,為讓老百姓過更好的生活、有更好的工作,大家不分黨派,一起來打拼。很多法案真的需要在野黨的支持,需要朝野的合作,我也希望,7月16日就快到了,大家再忍耐一下,之後開臨時會,接下來的半年有很多財經的重要法案,希望能夠通過。
問:台語有一句話,「有功無賞打破要賠」,總統現在的心情應該很像這句話。談到稅改,稅改最主要與企業主、老闆們有直接影響,企業家對加稅有他們的看法,老百姓也擔憂稅改會加稅到他們的身上,以為稅改就是全民加稅,剛剛總統也提到三年時間內進行稅改一定會經歷陣痛,稅改的成果則是由下一任總統來享受,為何您執意要在任期內完成如此辛苦的稅改任務呢?
答:2001年暑假召開經發會,當時的一條共識結論即是推動稅制改革,迄今已經過多少年了,真的很難推動,一直到今年的二月一日謝院長上任後,我特別向新內閣提出勉勵,強調三大基本結構性改革一定要推動,即治安、健保、稅改,要推動的不是一般性的改革,而是要作結構性改革,特別是稅改,現在四個多月已經過去,我希望政府能趕快做出成績。
為什麼我要如此迫切推動稅改呢?因為不能再拖下去。若為了選舉,每次都拖下去,永遠都不用改革。稅改的目的不是為政府增加稅金,而是為了追求社會公平與正義,有兩個數字可供大家作參考:
第一,目前我們各級政府的債務已經累積達新台幣3兆9千億,佔GDP39%,每年還增加2、3千億,雖然比美國的45%、英國的50%、新加坡的111%,日本的140%,我們並不算是高的,但一直惡化的債務也不容我們忽視。
第二,為台灣的租稅負擔率,此即我們的稅收佔GDP比例,目前我國稅收佔GDP比例只有13.6%,OECD的國家平均為27%,我們只是他們的一半而已。所以我們的租稅負擔率為全世界主要國家中最低的國家之一。
我希望可以在三年內推動稅制改革,達到擴大稅基、調整並簡化稅制、杜絕逃漏稅,看看可否於三年內將租稅負擔率由13.6%提高到15%。我的意思不是平均加稅1.4%,事實上提高到15%的租稅負擔率並不比任何一年還高。這裡有一個數字可以給大家作比較。民國79年我國租稅負擔率為20%,民國80年到84年,則約為18%至19%點多,直到民國85年租稅負擔率才下降,因為那時開始選總統。所以自從開始選總統之後,租稅負擔率才會下降,因此租稅發生困難,到民國89年我任總統的那一年,租稅負擔率為13.5%,後來一直降到12%點多。現在又拉到13.6%,收不到稅如何辦理國家建設呢?辦好教育、國家安全、國防等都工作都需要稅收支持。
有一個數字也是有警訊的,去年我國的民間投資上升到28.2%,但政府投資為-4.2%,這是由於收不到稅以及租稅負擔率很低的情況下造成的。因此,為了社會公平與正義,不推動稅制改革是不行的,這不是要全民加稅,而是讓有錢人多繳稅,比較沒有錢的人可以減稅或免稅。
以綜所稅為例來看,綜所稅分成10級,結果第一級到第七級的人所繳的稅款只佔全部的10%,第8、9、10級的則佔90%,所以有必要分成10級嗎?若能把8、9、10級移除,並把7級以前簡化成2級,許多人就不用繳稅,甚至只需繳很少的稅,對有錢人,也就是稅款佔90%的那一部份人,若能多繳一些稅,就彌補過來其中的差距,此即調整簡化稅制。
綜所稅其中3/4來自勞動所得,1/4來自投資所得,有人投資未上櫃、未上市的股票,結果卻不用繳稅,造成有交易、有所得的人卻不用繳稅,領薪水的人一角錢都跑不掉,對有賺錢的人,就是所謂的投資所得者,卻可以不用繳稅,這樣對嗎?
問:剛剛總統有說,這次的稅制改革是要讓稅制更加公平化,而美國是首先提出最低稅負的國家。美國當初提出的最低稅負,是把大多數的有錢人常常用一些減免的優惠把它加總起來,很多項的減免優惠加總起來如果超過三萬美金的話,就針對三萬美金再加徵百分之十的最低稅,美國預計到2010年的時候,他的稅就可以增加380億美金,這是美國的案例。再看另一個重要的資料,民眾抱怨勞動階級的稅金反而繳比較多,真正去做投資的反倒沒有繳那麼多。92年的統計資料顯示,92年度台灣最有錢的前40個人當中,有8個人不用繳任何一毛錢的稅,有15個人繳的稅不到百分之一,這是不是就是剛剛總統所說應該改革的目的?剛剛總統談到一個重點,稅制改革不是所有的稅都要增加,有一些是要降低?
答:當然,要如何改最好,大家有不同的意見,但如何更公平、更合理、更符合正義,這才是關鍵。高科技產業資本那麼大、賺那麼多錢,但所繳的稅會比傳統產業、製造業多嗎?依據統計數字,製造業中的傳統產業所繳的稅比製造業中的高科技產業繳的多,這樣合理嗎?為什麼高科技產業稅不是繳的最多,那是因為「促進產業升級條例」裡頭有很多減免的優惠,這也是正確的事情,但不是說減免之後,高科技產業已經提升、已經賺錢了,還要繼續享有減免的優惠。甚至有些有錢人繳的稅連百分之一都不到,這樣對嗎?這就是問題的核心。所以為什麼要推最低稅負制?我希望有錢的人多繳一點,這不是在分階級,或有錢沒錢,這是為了社會公平正義的追求以及落實、並不過份,也不是意識型態。為了要讓我們的財政更好而推動最低稅賦制,不論是10%或比10%多或少,我都沒有意見、都可以討論。之後,財政如果改善,針對現在企業界關心的,所謂保留盈餘加徵百分之十的所得稅,我們就可以來做考量、檢討是否還有必要性,這也是很合理的,也符合公平、正義。
有關有錢人的遺產稅、贈與稅,有人說乾脆取消,有錢人在海外的錢才會拿回來,但誰知道他們會不會拿回來?為了公平起見,既然我們綜合所得稅的最高邊際稅率是40%,但遺產、贈與稅的最高邊際稅率卻是50%,另外,土地增值稅常態化之後,最高也是40%。如果把贈與稅、贈與稅最高邊際稅率從50%降到40%,這也是合理的事情,也是追求公平、正義。為了讓大家把錢拿回來,我也曾跟謝院長研究,要不要有一個「租稅的赦免」,讓你把錢拿回來,拿回來之後看要繳多少最低稅負,做一個交代,政府也不要追究你的錢是如何過去的,錢拿回來就好,來建設台灣。
另外,台灣的營業稅算低,只有5%,日本、新加坡也是,中國則是17%,但日本、新加坡雖然是5%,但稅負負擔率卻比台灣高,營業稅雖然低,但其他稅比較高,所以我們不能一方面希望維持5%的營業稅,又要稅賦負擔率低。有人說營業稅要增加1到2%,但我們也不是說要把所有的營業稅都增加1到2%,也是要考慮,比如說可樂的貨物稅、或像家庭必需民生用品的電器,這些貨物稅是否要作一個檢討?喝飲料的貨物稅是8-15%,電器則是10-20%,如果說增加營業稅,就可以減免貨物稅。但也不是所有的貨物稅都要減免,有的是耗能源的,比如汽車,這些就要另外考慮,因此也有人說要課綠色的稅,所謂「能源稅」,這也是貨物稅的一種考慮。所以為了公平正義,有的稅增加、有的稅降低,作一個調整,讓稅制更公平、合理。
問:針對大家最關心的兩岸議題,也要請教陳總統,水果是我們要賣過去的,對岸找的溝通的團體是省農會,當初春節包機對岸也找民間團體,還有其他都是先找民間機關,沒找政府主管機關,這像是要「去政府化」。他們在與我們溝通的時候,是去政府化,這好像不是很正常的溝通管理。
答:在2001年我們的經發會對兩岸經貿關係,就作了一個政策性的調整,以「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取代原先的「戒急用忍」。當時將台灣在21世紀經濟策略目標訂為「深耕台灣.佈局全球」,所以你說台灣要與中國大陸往來做生意甚至外銷商品等,這些都是可以體會也是很自然的事。但是我們要了解,因為中國的威脅,我們不能當成不存在,因為他不是一般的國家,他不是美國、日本、東南亞或歐洲國家,它是對我們有威脅的,所以不管如何,我們的風險管理一定要考慮,不是只有所謂的互利互惠。所以2001年當時兩岸經貿政策在經發會討論的時候,風險管理列為四個原則之一,所以對政治風險,我們要賺錢我們也要重視與注意,在此政府只有把有效管理做得好,民眾對積極開放才有信心,所以我們需要有科技保護法,因為要與中國作生意,要有商業往來,但是我們也要顧到台灣產業的競爭力不可以失去。台灣的國家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對連先生、宋先生要去中國大陸,我們的法律沒有禁止,但跟對方說五點也好六點也好,甚至農產品要銷往中國大陸,不是說你要邀政黨領袖或邀公會理事長說,這樣就能取代政府的公權力,這是絕對不可以。就算對方再有誠意,我希望能回到政府對政府,公權力對公權力,不然民間任何一個人要去代表政府,就亂掉了。你說農會要取代政府公權力出證明,甚至處理檢疫的事,但這是政府的事,公權力的事,不是農會可取代的,所以今天說要賣什麼東西,可以或不可以賺錢,或者幅度大小的問題,而是你不能去政府化、不能夠去政府公權力化,或變成把台灣地方化,這點是最大原則。所以連主席去講五點,宋主席去講六點,如果對方沒跟政府講,那些都沒有意義;同樣的,公會理事長、總幹事要去對岸講,假如沒有政府點頭,沒有經過政府同意、出面或授權都不算數,這是最大的原則,對台灣才有利,我們的產業競爭力才能得以確保,國家安全才能維護。
問:對於「扁胡會」,您本身有無預定時間表?
答:剛才說的農產品、觀光客、要貨運包機直航等,都是有益於民生經濟的議題,都是好事情,我不是說這些事都非要胡錦濤與阿扁來談。我們是代表政府,我們既然有政府,有北京政府、有台灣政府,就要由政府出面或政府所授權的單位、機構或某人來出面,這就是複委託或授權,不是一定要阿扁來講,胡錦濤出來講,我們代表的是政府的公權力,所以大家不要誤會成一定要扁胡會才有可能解決,但是如果不經過民選的政府同意、授權或主導、參與,而要跨過政府、去政府化,找公會的理事長、總幹事、政黨領導人或立法委員談這些,都不算數、無意義,所以大家不要有過度的期待說這樣可以解決問題,再好的事也沒有用、沒有代表性。
問:你剛提到台商到對岸投資有愈來愈明顯,到大陸投資家數從91年到94年是在增加,由625到785家,大家說西進,同時到大陸投資的廠家鼓勵匯回到台灣的比例也有增加,由91年的3.1%,94年第一季達到7.21%,數字看來不錯,有人說錢出去沒回來,但事實上匯回來的金額有增加,對我們是個好現象。
答:當然數字讓我們覺得愈來愈好,但我們去的也愈來愈多,回來再多比例有提高,但仍然有限,有去無回是我們最不希望的事,我也跟去中國大陸作生意的台商說,中國大陸的市場很大,賺錢機會大家有幻想,但大家也要考慮到政治風險,不要把它當成不存在,那不是一般的國家,不是去美國、日本、東南亞或歐洲等地投資,我們一定要核心、總部、基地、研發在台灣,將全世界當成我們的市場,包括中國大陸也是我們市場的一部分,不是我們市場的唯一、全部或最後。只要有這個觀念,我們就可以賺遍全世界、全亞洲、全中國大陸的錢,賺了錢要匯回來,不要有去無回,這才是真正愛台灣。人家說生意人沒有祖國,我不相信,其實我們台商也好、國人同胞也好,大家絕對是愛台灣,大家的祖先、親朋好友在台灣,也在此受教育,我們是真正愛台灣這塊土地。但是台灣太小,是個海洋國家,要面對海洋、面對全世界,我們是一個世界島,所以如果我們有此抱負、理想,我覺得全世界是台灣賺錢最好的市場。
問:因為與對岸往來接觸太頻繁,因此問題就產生了,有一些公司一旦遭檢調點名,他們就出來替自己講話,都說不能怪我們,我們是生意人,我們沒去生意就沒了。所以他們認為問題不在他們,是政策綁手綁腳,在你任內政策有可能鬆綁嗎?
答:我是覺得在有效管理之下,才有可能開放或適度調整兩岸的經貿政策。我一直覺得很多核心產業如高科技等愈來愈嚴重向中國傾斜。你想美國為了國家的國防安全,甚至為了產業競爭力,很多產業被禁止不能去中國大陸,有些東西也不能賣去中國大陸,不只是他的國家有限制,包括連別的國家要賣東西給中國大陸美國也有意見。最近報紙有寫以色列要賣某種軍火給中國大陸,美國說你再賣我就實施經濟制裁,現在以色列就道歉不敢賣,對外國如此,對美國本身為了國家安全、為了產業競爭力當然有管制,這叫有效管理。所以我們要做有效管理,不能說政府怎麼要管那麼多,要管理也有很多步驟,現在還不可以開放,你就忍耐一點,配合政府政策,不然守法變笨蛋,不守法的就較聰明?我覺得這不公平。現在有人被調查,當時他來找我時,我第一句話就問,你為什麼要偷跑?他說沒有偷跑,但大家都說你偷跑,證據也顯示你有偷跑,當時我就這樣反問。我的意思是別人守法沒去,那你偷跑,你就變得比較聰明?這對守法的人不公平。但是政府有政府的考量,這個階段不可以,你就要配合政府政策。所以未來我們要加強有效管理,我希望立法院應要儘速通過類似科技保護法等措施,現在改名也沒關係,如此給政府在管理方面有依據,大家有遊戲規則可遵行,那時去中國大陸,大家也比較放心,不然這個可以、那個不可以,我們也很為難。
問:大陸的法律也很難捉摸。
答:現在給你方便、給你賺錢,許文龍的奇美就是如此,早期歡迎你去,給很多方便,給什麼特權,到最後經過幾年還不是沒了,當時給你的方便,今天卻是犯法,就要辦你、捉你,那這樣慘了,最怕就是怕這點。
問:「扁胡會」在什麼樣的條件之下是可以進行的 ?
答:不能有條件,若有條件的話,他們會要求我們接受「一個中國」,接受「九二共識」,這些都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不能有任何的條件。到第三國會面,大家來對話,這個我們不排除、也很歡迎。因為他不可能來台,我也不可能過去,所以在第三國是最方便的,但不能有任何的條件。也不是說見了面台灣就會怎樣,我不是要去投降、朝貢,我絕對會堅守台灣優先的台灣主體意識,照顧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的最高權益與福祉,這一點請大家可以放心。
問:有關到大陸投資的問題,許多業者很急,像半導體、面板、封測都說怎麼不趕快開放,但這對政府也很困難,因為我們也必須顧及本身的失業率等問題。
答:是的。「有效管理」之下,才有可能進一步去調整、鬆綁兩岸的經貿關係跟政策。如同剛才所說,針對大家所期待的開放,我們也必須要有目標、階段性、需要時間表,還要看兩岸關係的好壞,這些非常重要,也是充滿變數的。並不是說我們只要造時間走,今天開放這個,明天開放那個,這是不行的,也不是那麼簡單的。這有時不是算數問題,而是化學、是千變萬化的,這一點大家要相信政府。國安單位針對開放與否、如何管理都有思考、有方案的。
問:現在股市是6400點、10年線的位置,在去年8月份的時候是5255點。從今年的一份統計資料顯示,雖然股市從去年8月的5255點漲到現在的6400點,但三大法人,從今年至上週五為止,外資買3032億元,投信、本土法人至上禮拜為止,是賣396億元,至於買只有135.7億元。這很特別,針對這一點要請教總統,我們的股市是景氣未來指標領先反映半年,外國人對我們很有信心,買這麼多,MSCI還調高權重,而本土法人反而沒信心,對於下半年的投資信心的提振,您有什麼想法?
答:今天股市是6300點,6月的時候我們增加大概三百多點,剛剛說的數字代表什麼?就是我們應該有信心,外國人、外資有信心,我們反而沒信心。今年買超3000億,單六月份就大概有1000億買超,今年上半年的3000億買超就相當於去年一整年,另外,MSCI(摩根史坦利)已調高台股的權重,從0.75至1,台灣是新興市場的第一名,別人對我們有信心,我們自己反而唱衰?所以大家要有信心。我要拜託大家要團結、有信心,台灣絕對不僅止於此,包括股市,也絕對不僅於此。
問:提到下半年新的格局,總統對政策的和諧面有何期待?
答:希望政局能更穩定,政黨一定要和解,朝野一定要合作,7月16日國民黨的黨主席選完之後(不是說連主席就沒有影響力,他絕對會持續有影響力),大家一定會更為民眾設想、為土地打拼。如果要繼續政黨鬥爭、癱瘓政府的話,民眾都會看得很清楚。年底選舉就要到了,我想這也是另外一種「打分數」,看那一個黨、那一個人是真真正正為台灣打拼,選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我自己會打拼,也希望政府更加要努力,而在野黨扮演監督的角色,在制衡、競爭之下,對於對的、好的事情、有關民生、經濟發展的事情也要支持,相信民眾也會非常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