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4年06月24日
副總統主持「雲嘉南沿海地區整體規劃開發案座談會」

  呂副總統秀蓮女士今天下午主持「雲嘉南沿海地區整體規劃開發案座談會」,邀集經濟部、環保署、內政部、農委會等政府單位、專家學者及該地區鄉鎮市長研商水患根本解決之道,並聽取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612豪雨致災情形分析」、經濟部水利署「雲嘉南沿海地區治水方案」及交通部觀光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專案」報告。
  副總統致詞時表示,今天原本邀集最近受水患所苦的沿海10個鄉鎮市長與會,剛剛因為下雨的關係,嘉義機場關閉,所以有幾位鄉長無法趕上,非常遺憾,但她還是非常感謝與會人員的參與。她希望透過此次的會議,針對雲林、嘉義、台南等3縣,其中的麥寮、台西、四湖、口湖、義竹、布袋、七股、北門、將軍、東石等10個濱海鄉鎮,對症下藥予以處理。副總統表示,這10個鄉鎮中,人口約有7萬9千人,其中1萬6千人屬於專業漁民,加上兼業漁民,就有4萬3千人左右,近年經常遭遇水患,大家「看在眼裡,疼在心裡」,而若要對症下藥,必須先面對一個新的事實,那就是全球「災難時代」的來臨。
  副總統指出,近十年來,台灣的氣溫平均上升0.6度;近一百年來,台灣的降雨量減少了百分之二十。可是,每人的用水平均350公升,比國際標準250公升還要高,而每人分配到的降雨量卻不及世界平均值的六分之一。另外,台灣的工廠密度、能源消耗密度全球第一,汽機車密度也是全球第一,二氧化碳排放量是英國的2.6倍。副  總統表示,提出這些數據,是要給大家一個深刻的印象,因為以前看到諾亞方舟的洪荒世代,好像是遙遠的傳說,但今後大家可能得做好心理準備,隨時得跟災難搏鬥。
  副總統進一步指出,雲嘉南地區的濱海鄉鎮,其中許多民眾從事漁業,因為超收地下水而加強天災人禍,所以政府對於水利、產業以及觀光都做了很多的規劃與準備,或者因為預算沒有通過或其他的困難,目前還沒有很好的處理,但我們還是要面對現實,加強腳步、克服困難。除此之外,副總統希望透過今天的座談會,用更高瞻遠矚的想法、更創新的思維,思考這塊土地如何免於憂患。她表示,這塊常與水患為伍的土地面積很廣,但人口不是很多,能否協助傳統的農漁業轉型、升級,讓土地作更創新的使用,值得我們思考。
  副總統表示,這兩年她曾兩度到美國,剛好有機會考察兩個都市。一個是沙漠中的綠洲,也就是造鎮成功的拉斯維加斯,在美麗的人口湖旁邊是充滿地中海風情的造鎮;而邁阿密的羅德岱堡市則是沼澤區開發成功的另一個例子,引水造成運河,兩邊填高土地成為非常美麗的商業住宅行政區。副總統認為,如果我們能用創新的角度思考,也許以這兩個城市為借鏡,賦予這塊困在水患的土地一個全新的生命。
  副總統也再次提出「生產、生活、生態」,亦即「三生有幸」的主張。副總統表示,過去人類只注重生產、追求經濟的利益,現在我們已經知道要追求生活品質的提升、生態的維護也更加迫切。以這個新思維、新角度,加上現有的高科技,相信足以因應災難時代的來臨。
  聽完簡報及出席人員意見後,副總統指出,面對這些年年都會發生的問題,副總統認為當務之急就是要用嶄新的思維,以最低的成本獲得最好的改善。副總統並呼籲大家應具備災難意識,不能心存僥倖,防災、避災更勝於救災,如果防災、避災做得好,就能減輕救災的負擔。
  副總統也提供一個浪漫的思考方向,她認為或許可以將濕地造鎮,開發成一個「蜜月村」,讓國際招商投資,但必須保留本國風情及生態風貌如寺廟文化等,而台糖的鰲股濕地應該是一個值得思考的選項。副總統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雲嘉南的濱海地區在台灣的發展史上,應該可以有一個新的使命、新的方向。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