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4年05月13日
秘書長代表總統參加「余紀忠先生紀念研討會」
總統府秘書長游錫堃今天下午代表陳總統水扁先生參加「余紀忠先生紀念研討會」並恭讀總統書面致詞。恭讀結束後,游秘書長也對主辦單位的邀請表達感謝之意,而對於主辦單位的辛苦與付出,他除了再次申致謝忱外,也相信研討會的舉辦及所獲致的結論對國家發展一定能做出很好的貢獻。
總統書面致詞內容為:
欣聞時報文教基金會與中時報系舉辦「余紀忠先生紀念研討會」,邀請各界共聚一堂探討「全球新局下的兩岸經貿關係」,本人有機會應邀發表談話感到非常高興。大家都知道余創辦人除堅持新聞自由與政治民主外,兩岸的和平與交流一直是他念茲在茲的一樁心事,今天我們以兩岸經貿為主題,邀請長期研究,甚至是直接參與兩岸事務的學者專家,舉辦為期兩天的研討會,本人認為這是紀念余創辦人最好、也是最適當的方式。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不斷地深化,不論是經貿或是軍事的實力都呈現大幅的成長,全世界不但不可能忽視中國迅速的崛起,更深刻感受到中國市場磁吸效應的巨大力量。姑且不論海峽兩岸之間複雜的歷史與政治情勢,即使台灣只是世界村的一員,也都必須正視中國這個重要的因素。我們不能因為中國長期對台灣的武力威脅,以及各種不友善的行為,就抱持著苟且僥倖的心態,假裝中國是不存在的。同樣的,中國也不能因為歷史的糾葛,以及為滿足內部民族主義的情緒,而不願意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
今年2月24日本人與親民黨宋楚瑜主席舉行了「扁宋會」,於會談中彼此都認為,目前兩岸之所以會面臨這麼多的困難,持續陷入僵局,就是因為大家無法實事求是,所以本人才以「真誠」兩個字送給宋主席,就是希望不論是朝野政黨、或是兩岸雙方的領導人,都要誠實地面對現實、尊重並包容各方所持立場的差異,但同時積極地尋求彼此之間的共識、以及互相都可以接受的最大公約數。
對於中國方面而言,不僅要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且要尊重台灣主流民意的選擇。更重要的是,要深刻體認國際社會一致期待兩岸能及早展開政府間正式的對話,同時也堅決反對中國以「非和平的方式」解決台海之間的爭端。
對於國、親兩個在野黨而言,必須要接受沒有「九二共識」這個名詞存在的事實。不論就實際發生的情形,「92年香港會談」雙方完全沒有達成任何的共識,頂多只是一個相互的諒解而已。就實質的內容,中國從來都不承認、也不接受「一中」有各自表述的空間。這次宋主席前往中國訪問,當提到「中華民國」這四個字,立刻遭到中國官方的消音與打壓。對中國而言,承認「九二共識」就必須接受中國所定義的「一個中國原則」、接受「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安排,這是不可能討價還價的,也沒有任何創造性模糊的空間。針對這一點,國親兩黨一定要有清楚的認識。
對於堅持推動台灣獨立建國的朋友們,大家必須承認台灣已經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依據憲法,正式的國號為「中華民國」。在制定新憲法或透過修憲更改國號之前,不論喜歡或不喜歡,中華民國是台灣社會對國家認同與定位最大的公約數。同時,就國際的情勢與國內民意的走向,目前並不存在「制憲改國號」的空間與條件。
同樣的,對於兩岸經貿的推動,我們更要實事求是,於穩健中求發展,因為經濟發展是台灣生存的命脈,是二千三百萬同胞立足於世界最重要的憑藉與保障。有關兩岸經貿推動的時程與開放的幅度,在台灣一直是各界高度關注的議題,但同時也是高度意見紛歧的議題。有人認為開放的速度太慢、幅度太小,然而也有人堅持相反的意見與主張。但不論如何,兩岸經貿議題的討論都必須從現實出發,一切的立論都應該要有事實的基礎,不能隨著個人主觀的願望,而刻意予以放大解讀或完全漠視。
阿扁身為國家領導人,長期以來,對兩岸經貿的發展非常的關心與重視,本人認為在討論兩岸經貿時有三個「不對稱」,大家必須要先有相同的認識,不然彼此的對話與討論,很可能只是文字之爭或文意之爭。
第一是「政經分離的不對稱」。台灣是一個市場經濟的國家,政府與企業是可以分得清清楚楚,政府也沒有能力去干預或主導市場的走向。而中國則是一個計畫經濟掛帥的體制,在中國沒有所謂政府與民間之分,與民間團體協商就等於跟中國政府協商,而政府更是整個經濟運作最重要的參與者與主導者,所謂的「政經分離」基本上對中國而言,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在中國,政府代表一切、控制一切、管理一切。
第二是「投資風險的不對稱」,台灣的經濟成長雖然比中國緩慢,但台灣投資的環境卻遠比中國沒有風險。中國是一個高速成長且深具潛力的國家,但同時也是高度風險的國家,這一點我們絕對不應該予以輕忽。從2004年總統大選時的「綠色台商」,到近幾個月來,中國各地因反日示威而對日資企業所進行的攻擊行為,在在顯示了中國投資與經營環境所存在的不穩定因素,以及高度的政治風險。
第三是「經熱政冷的不對稱」,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而中國與各國的經貿往來也日益的熱絡。但隨著中國經濟與軍事力量的崛起,開始積極對其周邊國家展現影響力時,反而出現「經熱政冷」的現象,不但日本與美國如此,近日來因為「反分裂國家法」的立法,歐盟各國政府的立場與態度也明顯有所改變。經濟的整合與關係的密切,並不意味著政治的立場就一定一致。經貿交流是一回事,但對於自由、民主、人權與和平等普世價值的堅持則是另一回事,兩者是不可能交換的。只要中國繼續拒絕民主的原則,強力剝奪中國人民言論與宗教的自由,中國與世界各國「經熱政冷」的現象,只會愈來愈普遍、愈來愈明顯。
「政經分離的不對稱」、「投資風險的不對稱」以及「經熱政冷的不對稱」,本人認為這是探討兩岸經貿議題時必須先有的認識,也是兩岸經貿往來現實基礎的所在,今天本人在此先拋磚引玉,提出多年來的一些觀察與心得,希望與會的先進與專家學者也能不吝給予批評與指教。
余創辦人一生以「自由、民主、愛國家;開明、理性、求進步」為辦報的理念,而這樣的理念同樣也可以引用到處理兩岸的關係。「自由、民主、愛國家」就必須堅持「台灣優先」的理念,積極捍衛台灣人民得來不易的自由與民主。而「開明、理性、求進步」更提醒我們在處理兩岸事務時,必須實事求是,務實前進,更不要一廂情願,有幾分的事實說幾分的話、做幾分的事。如果余創辦人還在世的話,也一定會同意本人的這一番話。
最後,預祝今、明兩天的研討會圓滿成功,各位與會的貴賓、先進與朋友們,身體健康、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