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1年10月16日
總統參加國際人權研討會開幕典禮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上午應邀參加國際人權研討會開幕典禮致詞時表示,台灣選擇走自己的路,選擇一條民主、自由、人權與和平之路,這是一條正確的路,也是許多人犧牲奉獻所鋪陳出來的一條路。
  總統也希望,在我們累積人權的經驗與知識的同時,會有更多機會參與國際人權事務,為普世人權的普世化,貢獻我們應盡的一份心力。

  總統致詞內容為:

  今天阿扁受邀參加這個國際人權盛會,感到非常榮幸。自從聯合國於一九四八年通過《世界人權宣言》以來,國際人權體系已經有大幅度的進展。隨著各種區域層次、個別國家層次、以及非政府組織人權機制的建立,一個以普世人權為核心理念的時代,也逐步形成。我們很清楚的知道,今天我們所目睹的諸多可敬成就,是無數人權工作者懷抱著「全球公民社會」精神,經年累月地在全球、區域、個別國家以及各種人權領域努力的結果。而台灣在爭取人權的歷程中,也受益於此一戰後發展。為此,阿扁要特別向世界各地遠道而來的嘉賓,表達最誠摯的歡迎與感謝之意,也要向所有在場及不在場的人權工作者,致上最崇高的敬意。
  中華民國曾是聯合國的一員,曾經簽署或批准過二十多項國際人權公約,包括《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及《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但是很不幸地,中華民國於一九七一年被迫退出聯合國,同時也被迫退出國際人權體系,從此與該體系的發展脫軌,也因而缺乏在與國際比較下,參與、學習與激勵的機會,結果造成推展人權的各項必要基礎建設嚴重缺乏,例如有關人權的知識與資訊、研究與教育方面的薄弱,還有必要的人權立法、負責人權事務的國家機構的嚴重欠缺。此外,我國過去長期處於威權體制統治下,造成人權意識及知識無法生根萌芽,人權的實踐發生重大落差。
  為了重建民主憲政秩序,並使人權的價值規範深入我國的政治、社會和文化生活中,阿扁於二○○○年五月就職時,發表人權立國的理念,並提出幾項人權政策,以重新和國際人權發展接軌為主要目標。我們深信,只有望向世界,以國際的人權理想與實踐為準繩,才能讓我們從最根本處落實人權的實踐。
  兩年多來,我們在人權發展方面,確實交出了一份初步的成績單。例如,在人權基礎建設方面,總統府成立「人權諮詢小組」,行政院設立「人權保障推動小組」;而行政部門已經向立法院提出〈國家人權委員會組織法〉草案;行政院也已經再次將《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批准案,送請立法院審議。此外,我們也正在研擬《人權基本法》,以便將重要國際人權標準國內法化。我們整合了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的力量,發表中華民國第一部《人權政策白皮書》;此外,明年三月將發表我國的第一份《國家人權報告》;國家人權紀念館也將在明年國際人權日正式開館。該館除了有紀念館的功能之外,還將負責人權、民主與憲政方面的社會教育。
  未來,我們將依一九九三年的《維也納宣言及行動計畫》,以及一九九七年曼谷會議揭示的一般原則,規劃我國的《國家人權行動綱領》,律定實踐人權的標的、程序、優先發展策略及重點。
  除了人權的基礎建設之外,在具體實踐方面,現階段還有幾個主要目標:健全憲政體制與民主制度,以重建我國的憲政秩序;加速司法改革,逐步廢除死刑;繼續落實經濟社會人權,尤其是檢討勞工相關法令,以提升勞動人權;落實兩性平權,消除基於性別或性傾向的歧視;促進原住民族自治,以確保原住民族集體人權。我們相信,經由人權基礎建設以及相關具體措施,我們將可以在更堅實的基礎上,更有效地落實人權,也將逐步達到與國際接軌的目標。
  世界人權體系的發展過程,歷經數十年,不斷深化與開展。我們深知,未來要走的仍是一條漫長的道路,我們需要深耕厚植尊重人權的價值觀,培養與累積相關的知識,促進並保障人權機制的設計和落實,實踐民主憲政制度,以確保上述目標的達成。
  我們深切期盼,藉著本次國際會議的研討與交流,政府人員與社會大眾都能更加關注人權,也盼望國際社會能給予我們更多的鼓勵與協助。我們很高興也非常驕傲地說,台灣選擇了走自己的路,台灣選擇了一條民主、自由、人權與和平之路,這是一條正確的路,也是許多人犧牲奉獻所鋪陳出來的一條路。我們也希望,在我們累積人權的經驗與知識的同時,會有更多機會參與國際人權事務,為普世人權的普世化,貢獻我們應盡的一份心力。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