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4年01月14日
副總統參加「台灣產業科技發展之前景」研討會
呂副總統秀蓮女士今天參加「台灣產業科技發展之前景」研討會暨台灣產業科技推廣協會與北美台灣工程師協會二○○五年會員大會,會中除發表演說闡述台灣科技發展相關政策及目標外,並期許高科技應與人文結合,為民生樂利、國防、外交、文化創造更多優勢。副總統並在致詞後為「金根獎」獲獎廠商頒獎,期勉大家日後能繼續深耕台灣、佈局全球。
副總統表示,政府預計在二○○八年時將成立三十所研發中心,每年將有一千五百件的產權合作計畫、二百件的專利申請、八十件的技術轉移,成立二百家創業育成廠商,研發經費預計在二○○六年前達到GDP的3%,政府的科技預算將以每年10%到12%的速度繼續成長,籌募一千億元的創投基金,投入知識密集的產業,積極推動傳統產業高附加價值化、兩兆雙星、綠色產業等重點發展計畫,四年內預計投入三千億元達成產業高值化目標,及五年五百億生醫產業計畫,規劃北、中、南、東四區文化生活圈及流行音樂中心,推動文化創意產業。
副總統進一步表示,高科技產業從八○年代起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然而,近三年來卻出現一些警訊。我國高科技產業,民國八十九年所創造的附加價值高達七千一百八十九億元,可是到九十三年降到六千零四十六億元,三年下來下降了百分之十五點九,致使整體GDP增加率下降一點四個百分點。高科技產業附加價值,八十九年時佔整體GDP七點四,然而高峰逐漸下降,九十二年降至六點一;資訊與通訊產品,九十三年出口一百二十八億,但是八十九年出口一百六十六億,出口衰退將近三分之一;高科技產業每生產100元的產值所創造的附加價值比例,民國八十九年時是23元,民國九十三年降到20.9元。由此可見,雖然我國高科技在多項世界評比中名列前茅,但如何繼續掌握我國的科技優勢,以讓高科技成為優質的國家發展力量,並承擔更多的歷史使命,正是今日研討會的主題。
副總統指出,高科技產業應與民生利樂、文化、國防、外交結合。全球化因素造成富國益富,貧國益貧,南亞海嘯之所以造成如此重大損害,便是因為當地是貧窮人民最多的地區。二○○○年聯合國定下的消滅貧窮計畫,現在看來不但做不到,反而是更嚴重。三十年前,全球最富有與最貧窮的財產所得比是三十倍,最新資料則顯示兩者差距高達七十六倍。在台灣,當然科技產業利潤豐厚,然而我們也不應忽略這波「新貧」現象,一方面因為婚姻狀況變化,離婚、失婚造成單親家庭的收入減低,一方面則因為知識落差,最主要是數位落差,讓貧窮世代循環。面對這些現象,副總統認為,科技人都應該要注意到這個現象。
副總統表示,長久以來她大力提倡傳統產業和高科技產業結合,傳統產業與食衣住行育樂息息相關,如此一來,高科技可對民生樂利更有助益。
副總統進一步表示,科技應與國防結合。新政府主張全民國防、軍民一體,並推動軍民通用科技的發展。日前國防部也有多項國防釋出民用的計畫,並擬定多項國防資源重大釋商計畫,例如輕中型戰術輪車的量產、跳頻無線電機研製量產、軍工廠國有民營、飛彈快艇建造量產、以及多項策略性商機。
此外,副總統強調,科技產業對文化應有提昇作用,台灣年輕人過去「哈日」,現在「哈韓」,可見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性。她認為,台灣的歷史也有很多故事,我們應該透過科技傳達給全世界,行政院目前已有文化創意產業產值三千億及增加數位內容的目標,希望在二○○八年的時候,全世界也能出現「哈台風」。
副總統並表示,科技應與外交結合,在台灣的科技成就與全球化接軌同時,我們應善用引起全世界對台海兩岸局勢的關切,進一步以科技的優勢來建構和平的網絡。例如,我國在APEC中便積極協助其他成員發展並建構E 化環境。因應從「舊兩岸到新兩岸」的國際局勢、及海洋立國的思維,副總統也倡議東望太平洋,連結中南美洲、加勒比海邦交國。今年農曆春節期間,她原將率團前往中南美洲,然考量春節因素及希望籌備更加完善的緣故,出發時間將稍作延後,歡迎產業科技的菁英都能踴躍參與。
副總統表示,經過三年的籌劃,民主太平洋聯盟(Democratic Pacific Union, DPU)將於今年八月十四日正式成立,她希望這個聯盟能夠成為mini-APEC,不只是經濟的結盟,也更強調人文、科技與海洋。此外,因應民主太平洋聯盟的成立,她將推動「E-Pacific計畫」,率先投入弭平數位落差,促成中美洲E化。她並以總統所說「心有多寬,路就有多寬」來勉勵大家,要有視野、立足台灣、佈局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