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3年11月25日
副總統參加科技創新、保護與管理策略國際研討會
呂副總統秀蓮女士今天上午參加「科技創新、保護與管理策略國際研討會」,除祝賀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十週年慶暨國立政治大學智慧財產研究所三週年慶,並代表政府與人民歡迎來自各國的與會者。
副總統表示,如何讓科技帶給人類更多福祉、帶給地球更美麗的發展,是政府施政的重要課題。近幾年來,我國產、官、學、研共同合作,定出三個願景:(一)希望留住世界一流的研究人才、培育國內大師與研究人員;(二)建設台灣成為產品高附加價值產品生產供應區域;(三)發展台灣成為重視終身學習、科技發展、生命倫理的綠色人文科技島。
副總統指出,為達成這些願景,政府定出幾項策略:(一)研訂優異延聘制度,加強科技人才的培育、延攬與運用;(二)充實研發及創新經費;(三)建立一流大學成為世界級研究中心;(四)加強技術創新,建構產業發展環境,促成科技環境永續發展;(五)強化國防體系,促進軍民通用科技發展。在科研經費方面,本年度有六百七十億台幣預算,明年將增加到七百五十億,二○○六年十將增至八百五十億,將佔GDP百分之三,逼近世界的標準。
副總統進一步指出,經過幾年的努力,目前已有一些具體的成果:在專利研發部分,以專利核准數為例,二○○二年我們在美國申請核准五千多件專利,僅次於美、德、日;二○○三年世界經濟論壇評比我國成長競爭力排名世界第五,其中科技競爭力排名第三,今年成長競爭力進步到第四名,僅次於芬蘭、美國、瑞典,這都是國人共同努力的成果。
副總統表示,未來政府已定下九項國家型科技計劃,包括防災、電信、農業生物技術、生技製藥、基因體人體醫學、數位典藏、晶片系統、奈米、數位學習,目前的重要成果包括:二○○二年無線通訊產值八百零六億,寬頻產值一千零二十五億,完成二十項SOC關鍵技術開發及培訓SOC人才,成立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完成台灣淹水與土石流監測,建立災害防救資料,多項數位典藏技術獲得突破,如語言、數位財產權的管理等,完成九個系列、三十七門課程的勞工數位課程,開發口蹄疫及胰臟壞死的基因,合成全球第一項防治SARS的有機化合物、微電子晶片檢測癌症技術,並蒐集DNA形式保存原住民血液樣本等等。
副總統最後強調,我國的科技發展強調人文與科技並重,所有科技發展都該為人類謀幸福,是合作與分享,而非掠奪與侵犯。政大科管所與智財所的先後成立,帶給我們對於科技的更多關懷,科技創新需要豐沛的人文素養與思維,唯有兩者合作發展,才會產生好的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