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3年10月04日
副總統在「未來領袖全球化系列講座」發表專題演講
呂副總統秀蓮女士今天上午應邀在政治大學外語學院所主辦的「未來領袖全球化系列講座」發表專題演講,以「全球化下的台灣未來」為題,除期許在座學子努力成為未來的領袖外,並勉勵他們能夠秉持「人性」、「理性」及「良性」三個原則,來面對全球化的潮流與衝擊。
副總統表示,全球化影響層面不僅限於在經濟層面,而是一種全方位的影響。在政治領域最明顯的影響,即是國家的領土邊界越來越為模糊,許多事情的演變方向也變得越來越不確定。但人民愛國的心還是必要的,因為全球化並不等於是世界大同。
副總統進一步表示,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人們應該建立永續經營地球的觀念,用更謙卑的態度對待我們所生活的地球,因為永續經營地球將是未來全球化的一個主軸,因此近年來除了追求高科技(hi-tech)的發展,人們更應該有人文的關懷(hi-touch),她並提出「人性」、「理性」、「良性」等三大原則,作為在全球化下的思維準則,讓人類有生存的權利,也有免於恐懼的權利。更重要的是,讓全球朝向良性發展,而非營造惡性競爭的環境。
副總統也指出,因應全球化的另一項準則,則是用兩性觀來看待事情。以往的世界,尤其是中國過往的朝代,都是男性制定規則(man-made rule)的世界,女性的聲音沒有獲得重視,而能在歷史上留名的,如孟母三遷,也是因為孟子的關係才讓孟母的用心得到大眾知曉;而其他女性的偉大事蹟,因為沒有提供男性表現的舞台,因而淹沒於歷史之中。在面臨全球化挑戰之際,唯有追求兩性平等,才能真正達到真善美的境界。
副總統也表示,台灣雖小,但力量很大,面對全球化時,台灣更不能小看自己,台灣的土地面積雖然只佔地球的萬分之一,但人口佔了世界人口的萬分之三百六十七,排名第四十九名,全球還有一百五十多個國家人口排在我國之後。在經濟層面來說,由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的所作出的評估報告,我國競爭力排名全球第十二名,也是全球第十五大經濟體;而在科技方面的成就,許多科技產品更是世界第一,台灣在世界的定位是不容小覷的。若我們將優勢朝向正面的用途發展,台灣將會更為發光發亮。
副總統並表示,中國大陸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主要的原因是為了建立中華帝國,與美、日爭霸,爭海權。台灣在世界的地理位置,剛好處於世界上最大海洋與最大陸塊的連結點上。假使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即可以將防線推進至第二島鏈,擴張勢力範圍,反之,中國的勢力就只能退到第一島鏈上。台灣的戰略位置之重要性不言可喻。
副總統指出,由歐洲歷史的演變可知,戰爭、侵略並非是力量的來源,合作才是最大力量,在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人深刻的體認到這一點,因此才有歐盟、歐元的誕生,也許未來亞洲也會有亞盟和亞元的產生。
副總統也提到,我們應該從歷史與現實等各個層面釐清中國大陸與台灣的關係,才是追求兩岸長治久安的基礎。台灣現今要建立的並不是主權問題,在經過了三次的總統直接民選之後,台灣的主權問題並沒有可爭論的空間,現在台灣的問題是在於「一國兩號」-中華民國或台灣-的問題,也就是認同的問題,如何去解決台灣的認同問題,才是台灣內部應努力達成的共識。
此外,副總統也針對學子就兩岸經商、中華聯邦可能性的答覆表示,由於對岸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所以在兩岸的溝通上,常備受阻礙。舉例來說,直航並非是我國不願意,而是我國希望中國能夠適度地釋出善意,且採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開放,但對岸卻一貫地採取強硬態度回應,商機固然重要,但考慮到我國國格、尊嚴及國安問題,如果答應了對岸的要求而開放直航,那麼未來台灣將有可能面臨「木馬屠城」的危機。至於兩岸問題是否可以歐盟化,她指出由於對岸始終堅持一個中國,不承認我國是一主權獨立的國家,中華聯邦成立的可能性幾乎不可能存在。
副總統也對日前外交部長發言風波提出看法,她表示,有人認為陳部長的發言粗俗不當,也有人認為這是身為外交部長無奈的外交反擊,她其實在陳部長發言風波之前,已在接受外國媒體採訪提到新加坡對我國的舉動之不當,她並不接受新加坡這樣破壞兩國情誼的言行,她也幽默地說,可能是她在反對星國舉措所用的文字語言相當端莊優雅,因而未能受到媒體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