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3年08月16日
總統視察官田水雉復育區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下午回到故鄉台南官田,瞭解水雉復育情形,在聽取官田水雉復育區召集人中山大學教授方學文有關水雉復育簡報後,致詞期許國人應建設台灣成為以綠色為基礎的矽島,這樣才是真正的成功與永遠。致詞後,總統並在保育人士陪同下透過望遠鏡觀賞在蓮花田中的水雉。
總統致詞內容為:
今天阿扁非常高興再度回到家鄉官田,來看這片水雉復育區。阿扁還依稀記得,就在三年多前,也就是二○○○年十一月十四日,復育區成立不久、開始有水雉進入之後,特別邀請國際非常知名的保育專家珍古德博士,一起來到這裡,看到數量越來越少的水雉,可以重新在我們這塊復育的濕地上,築巢、繁衍、過冬,心理充滿了感動。
水雉曾經是台灣全島平原地區的淡水濕地都能看到的水鳥,不論是在台灣的北部、中部或者南部、東部都有繁殖族群;但是,從一九八○年代起,各地區的繁殖族群即隨著土地開發及耕種型態的改變逐漸消失,到了一九九○年之後,只剩下台南地區的繁殖族群還繼續存在。原先在台灣高鐵的路線規劃行經德元埤、葫蘆埤等地時,關心生態環保的人士都擔心對於僅存的水雉繁殖族群將會造成很大的衝擊;但是為了環境的永續經營,水雉復育被主動納入了台灣高鐵規劃之中。一九九九年,在台南縣政府、野鳥協會及濕地保護聯盟的攜手合作下,展開了水雉復育棲地的營造工作,並在二○○○年正式成立。從成立至今,已經有四年的時間,而水雉在這裡的繁殖狀況,也從當年的兩隻母鳥、三隻公鳥、四個築巢,不斷的增加,截至去年八月間,已有十三隻母鳥、二十四隻公鳥、三十五個築巢以及二十八隻幼鳥,復育的成果已經逐漸顯現。
過去有人常把「開發建設」與「自然保育」看成是天秤的兩端,但是,阿扁覺得,水雉復育區和台灣高鐵的建設,已經打破這種刻板思維。我們已經證明了,只要有心,建設與開發和環境保育不但可以並行不悖,更可以相輔相成。只要有心,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育的工作絕對不怕太晚。想想看,未來在高鐵完工後,住在北部的人也可以只花一個下午的時間來到台南賞鳥,體驗溼地景色,感受來自台灣土地的生命力。這不正是「一日生活圈」的一個最佳的寫照。
今天下午,我們特別參訪過高雄燕巢的台灣高鐵總機廠,看到即將帶來台灣「一日生活圈」的高鐵按照時程順利推動;我們也參觀了南部科學園區的日商住華科技公司,見證到外商的進駐以及南科光電面板產業聚落的形成;到了這裡,我們看到的是開發與環保的平衡,以及「永續台灣」思維的生根。這讓阿扁深深感覺到,我們建設「綠色矽島」的列車已經啟動,正要加足馬力,朝著「永續發展」的目標,不斷地加速前進。
台灣是美麗寶島,也是綠色矽島,但是綠色比矽島還要重要,台灣要成為以綠色為基礎的矽島,不重綠色、永續、與大自然共存,縱使成為矽島,也是孤獨的,不能成為主人,只能為奴隸,要以綠色為基礎的矽島才是真正成功與永遠。
最後,阿扁要再次感謝官田水雉復育區所有的工作人員,以及所有致力於濕地保育、野鳥保育的各界人士,正是因為你們的努力,才能為後代子孫留下土地與生命的寶庫,喚醒台灣人民對於發展與環保平衡發展的重視。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