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3年03月25日
總統偕同副總統與國內意見領袖茶敘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上午偕同呂副總統秀蓮女士與國內意見領袖茶敘,在聽取建言後,總統並發表談話,揭櫫未來四年施政努力方向。
  總統表示,為了展現誠意、完成使命,未來四年他將廣納人才,用人唯才,不分黨派、族群,除特別拔擢女性外,更重視人才的品操、幹練能力及國際視野,並且繼續拚好經濟,做好改革,包括金融、司法、教育、社會改革,以及政府改造及國會改革等,不僅要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也讓台灣在國際舞台上更具競爭力,與世界同步、共同成長。
  總統指出,憲改最主要目的是提高國家競爭力,在維持現狀、不改變現狀的基礎之上,推動憲改相關改造工程,是最重要的原則。明天,他將與李遠哲院長深談,展開有關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的推動事宜,盼能盡最大努力改善並突破兩岸關係。
  總統強調,促進社會的公平與正義也是他未來四年施政重點著力所在,繁榮經濟的同時,社會公平正義的追求絕不能偏廢,除對弱勢的關懷、縮短城鄉差距及將原住民族與政府的新夥伴關係專章入憲外,將更致力於縮小貧富差距及消滅貧窮。
  總統開場致詞內容如下:
  今天呂副總統與本人跟我們社會各界的意見領袖來晤面,最主要的目的,就像阿扁日前所特別提到的,我們必須要秉持四大原則,以面對最近的一些選後震驚社會的氛圍和現象,那就是傾聽、理解、法理和團結,我希望和呂副總統一樣,在選後能夠傾聽各界的聲音,特別是不同的聲音、反對的聲音,我們希望能夠傾聽而不要偏聽,因為各界的批評與指教是非常重要的,也藉此讓我們能夠隨時保持清醒,也希望能夠讓我們在施政過程中,個人的一些做法不要出現盲點與死角。
  其次,在理解方面,我們絕對可以理解落選的一方,不管是當事人或者支持者的心情感受,一時絕對沒辦法接受,所以我們也一再地呼籲國人同胞,包括阿扁與呂秀蓮的支持者,也能秉持同理心和包容心,來為這塊土地做出最大的付出與貢獻。因此出現很多的質疑、很多的要求,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我們還是認為很多的民意都是善意的,都是希望弭合裂痕、促進和諧,我們還是要衷心表達感謝之意,包括在外邊靜坐的也好、抗爭的也好,他們的心情,我都可以感同身受,我沒有任何的怨言,我只有包容跟尊重。
  當然台灣做為一個民主法治的國家,我們希望解決所有的事情,立即解決大家所關切的問題,但是既然我們要力行民主法治,我們就必須要一切以法治作為基礎,一些情理能夠容許的部分,以彈性和務實來面對和處理。阿扁也瞭解到,民主之路是一條正確的路,也是一條不歸路,阿扁也常常講,民主其實就像一條彎曲的河流,河流再怎麼樣的彎彎曲曲,最後還是會流向大海,所以我們必需要對民主有信心、對法治有信心、對台灣有信心,不要為了選舉而輸掉台灣。這也是為什麼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呼籲,我們應該要團結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民的力量,要團結台灣,不希望看到台灣被撕裂、被分裂,分裂絕對不是國人之福。因此我們也要一再地呼籲,我們不希望在選後為這塊土地留下所謂的裂痕和仇恨,而是多一點忍耐與包容,也只有如此,台灣才有希望。
  阿扁在昨天也特別提到,我已經當選連任,相信包括副總統也是一樣,我們剛從鬼門關走了一趟回來,對於人生事物的看法,當然一定會有很大的改變,最重要的是,我們在選後感受到擔子比選前更加重了很多,這也是為什麼我必須要提出來,在未來的四年,我的使命、我的責任,就是團結台灣、穩定兩岸,安定社會、繁榮經濟,所以我希望透過今天這樣的場合,和各位工商大老、領袖,包括各團體、原住民、婦女、公益及醫界等的代表,希望從不同的面向來傾聽各位的批評指教與善意的建言,也希望大家能夠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不管在團結台灣、穩定兩岸,或者在各位的領域,在如何安定社會、繁榮經濟方面,給政府在未來四年應該要有如何的思維,給我們提攜指教,非常感謝大家的蒞臨,謝謝。
  副總統致詞內容如下:
  我們原先期待是非常歡欣平和的選戰閉幕式,沒想到弄成這樣,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化解,我想國人同胞都不願見到四年來累積下來,國家的成就及國家的形象,被少數人踐踏,尤其不斷地透過媒體做不實的指控,如因此讓國家整體賠上,那是我最不願意的。就陳總統來講,他從政可以說賢伉儷統統付出慘痛的代價,我個人也得癌症也坐牢還要挨子彈,我想這是少有的倒楣,可是我也跟總統講,恭喜了,我們大難不死,台灣必有後福,我們衷心希望是台灣的後福。
  當時我和總統分別在臨時佈置起來的急診室接受急診的時候,總統邊打手機,我跟護士說,腳交給你了,我在想不曉得全台灣會發生什麼事,我們都是一直想到國家的事情,總統表現堅忍克制,我們忍受痛苦,被扭曲說是惡意的,那種痛苦沒有辦法講。但是我要講的是,今天台灣所獲得的一切,包括各位的成就,都是我們共同的資產,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出於他自己的私心來毀滅,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有更多的人,能夠出來呼籲,愛是我們共同的資產。
  在當選的記者會上我提出,希望在今後四年追隨總統,跟大家一起來實踐五大正義:第一個正義是社會正義,因為我們太多的是非、太多的價值都被扭曲,我們要趕快回復是非、社會正義與重建價值;第二個正義是經濟正義,我覺得所得資源的享有與分配彼此間的差距愈來愈大,這是國人的不幸,如果能夠急早因應的話,才能夠回復社會秩序;第三個是司法正義,這也是外面在鬧的,我們必須堅持,一切依法行事,民主如果沒有法治的話,不叫真民主,法治是民主的基礎,所以我們一定要鞏固法治,因此,對於違法要求,如果我們退的話就崩潰了,我們一切依法行事,希望能獲得國人的支持;第四個我要提的是性別正義,新的時代來臨了,男女性別各佔二分之一,我們沒有談女性正義,性別之間要全面來思考,而且要把性別思考當主流來處理,徹底的檢驗各種典章制度,符合性別正義;最後我提的是國際正義,今天台灣的處境,好不容易我們累積了相當的國際聲譽,被外面一鬧、一抹黑,好像我們整個退回到戒嚴時代一樣,我真的要指責,他們在外面的人,當戒嚴統治的時候,當成千上萬的人犧牲、坐牢的時候,他們在哪裡?他們說過什麼?他們做些什麼?成天看他們高喊民主、高喊人權,不會良心不安嗎?好像今天所有民主、人權是他們創造的。我不是要追尋往事,我只是覺得,國際媒體這樣指責我們,我想我們要積極為國家尋求更多的國際正義,包括不只是要求人家要能參與,我們應該要主導國際輿情,尤其是各位的成就,我們可以讓台灣在國際舞台扮演更積極主動的角色,能夠爭取更多的國際正義。我剛剛見了包道格,講了很多事情,我向他表示,希望明天以前能夠正式得到美國布希總統的道賀,因為明天是最後一天,我們明天之前一定會得到中央選委會的當選證書,我希望他們給我們正式的道賀,我甚至代表台灣人民期待這次的選舉,台灣的民主這樣的坎坷,付出這麼多的代價,值得世界來讚慰,希望五二○布希總統會派高層次的慶賀團,來對台灣的民主成就與犧牲,表達最高的敬意,他答應立即轉報華府。謝謝各位的貢獻。
  聽取與會人士建言後,總統談話內容全文如下:
  非常感謝各位先進、大老、朋友的指教及建言,我們的心境其實都一樣,我非常認同及感謝大家從不同的面向、不同的角度來看問題並提出因應及解決之道,我們是一個國家,國家只有一個,如果國家是一個大家庭,就像剛才張董事長特別引用林肯總統一句名言:一個分裂的家是不可能站起來的。所以在選後的此時此刻,我們真的應該要靜下來,而且多一點我所特別強調的同理心及包容心,只有這樣,對問題的解決才有幫助。我知道很多人非常急切,這些也沒有錯,不管哪一方都非常急切,有些忍得下,有些忍不住,忍下來的還能夠忍多久?忍不住的又要堅持多久?我相信,人性應該都是差不多的,沒有一個人不愛台灣這塊土地,沒有一個人不愛台灣這個國家。剛才各位的的指教都非常正確,少數要服從多數,但是最重要的、也最不容易、但應該要做的就是多數要包容、尊重少數,這是自古以來不變的真理,特別此時此刻更應該秉持這樣的信念及理念來處理目前所發生的很多事情。
  阿扁也一再強調,台灣應該沒有多數少數的問題,也不應該有先來後到之別,我們應該都是命運共同的整數,政黨如果只有兩個,可以一分為二,但是人民絕對不能分為兩半,這點我絕對非常認同,而且也認為作為國家領導者,應如何避免人民被分成兩半,我並不認為人民是兩半,也不認為問題會比過去更困難,只是選舉的結果造成一時無法適應,這需要時間,這需要療傷、止痛。我們都了解過去四年阿扁是少數總統,政府是少數政府,因為我們只有百分之四十的支持,而另外反對的一方高達百分之六十,今天不論如何,大約是百分之五十對百分之五十,如何會比百分之四十對六十更困難?所以由此角度來看,應沒有想像中的困難和難解。
  但是目前所發生的問題,包括外邊的訴求等等,有人從法律面來看,沒有錯,但問題本身和後來的發展,大家要了解。我本身學法律,但是我不會只用法律的觀點來看所有的問題,因為不是單純的法律問題,所以法界從法律的觀點來看問題和解決之道固然沒有錯,但是當問題本身、本質不單純是百分之百所謂的法律問題,很多是所謂的政治問題、甚至是社會問題,如果說法律問題本身又有相當比重是政治、社會問題,就不能用單純法律手段解決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法律問題可用法律手段,但政治、社會問題就不能全然適用,這是我從政二十餘年來,不管過去在民意機構而後在行政部門,我充分了解,真的很多面向必須兼顧,這是我為何要傾聽不同的聲音,特別是反對的聲音,如此我才能知道此一問題應用什麼方式來解決,也許不是最好的,但可能是最適當的,這幾天我個人的思維及談話,秉持此一立場,有些人認為我「過」,但也有人認為我「不及」,也許大家都不滿意,但慢慢的大家一定會知道,阿扁這樣的思維和作為,絕對是目前所能找到,且最後會證明應是最適當的解決之道。
  其次,第二個重點,阿扁經過此次的槍擊事件後,也在選後一直思考,我一定會自許希望能夠做到,我是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大家共同的全民總統,我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但縱使有一部分人沒有支持阿扁,仍然是我們這塊土地共同的主人,都是中華民國的國民,所以,我既然是中華民國的總統,台灣的國家領導者,這塊土地所有的主人包括沒有支持我的,我相信,我也是他們的總統,如何做好我也是他們的總統、大家的總統,這就是我必須要努力的地方。所以,我也必須要展現誠意、展現使命,做到廣納人才,我一定會用人唯才,而且不分黨派,不分族群,我也會特別拔擢女性同胞,最重要的,就像剛才各位所說的,更重視這些人才的品操、清流、幹練能力,包括國際視野及對未來的視野等,希望大家在用人方面,可以給予指教、推薦國家最好的人才,拚經濟、大改革,讓台灣變得更好,讓人民過得更好,這是過去四年我所一直所努力的,也許做得不夠、做得不好,但是我矢志未來的四年,我會繼續拚好經濟、做好改革,特別在拚經濟方面,台灣要在國際舞台具有競爭力,必須要與世界同步、共同成長。特別是,台灣是一個島國,對外靠經貿及全球的投資,台灣如果能夠愈自由、愈開放、愈全球化,台灣才愈有機會,所以如何再進一步鬆綁、放寬一些不必要的管制,這是未來必須努力之處,自由經濟、市場經濟不是計畫經濟,也不是管制經濟,這是台灣必走的一條路,走到現在,只有愈開放、愈全球化,才有真正的未來,所以新十大建設,我們會全力推動,選後大家應會比較冷靜,先前總是會有人東怕西怕說是為了阿扁連任、選舉加分,選舉也過了,這部分的考慮就沒有了,新十大建設,我們希望朝野能全力支持,我們必須和時間賽跑,早通過、晚通過都要通過,為什麼不現在通過?所以,等外面的事情紓解後,也應是大家面對新十大建設方案給予全力支持、通過的時候了。
  當然我們也了解到,拚經濟的同時我們也要大改革,我們也會持續做好金融、司法、教育、社會改革,包括政府的改造及國會改革,當然其中也包括立委席次的減半一定會繼續推動,以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大家最關心的推動憲改的問題,我也要再次向大家重申保證,最主要的是目前的憲法,縱使包括現有的增修條文等,其實已不合身、不合用,這是大家的共識,怎麼辦?要拖下去、不敢面對?還是大家要一起來面對、解決?憲改目的不在有人所關心、擔心的那些問題,而在於如何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及有效治理,此點才是最重要的,如何提高國家的競爭力,這是憲改最主要的目的。確實有很多的問題都源自於憲法本身不合身、不合用,阿扁上任時所遭遇的問題,相信也有很多和憲改本身有關,但是不要枝枝節節而要全盤翻修,但最重要的原則是要在維持現狀的基礎之上、不改變現狀的基礎之上,來進行憲改的相關改造工程,這是阿扁的信念,也是阿扁要告訴大家的,大家可以放心,國家要長治久安,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人民權利的保障書,我覺得就像瓦歷斯貝林所說,原住民族朋友的問題,原住民族與政府的準國家與國家關係,如果不是在憲法中有一原住民專章,將其入憲、明定,用基本法或其他的法律做任何的訂定都是不足的,這是非常嚴肅的。什麼是「新夥伴關係」?是一種準國家與國家的關係,是一種國內有國的一種關係,如果沒有提高到憲法的層級,是不可能解決這個問題,我很清楚,相信原住民朋友也非常清楚。
  和拚經濟有關的是兩岸問題,明天我會和李遠哲院長深談,這也是選前阿扁所說的,希望在三二0大選之後,展開有關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的推動事宜,所以,推動小組成員希望有民間人士參加,包括企業界大老,有大家的參與,對於凝聚兩岸的共識一定有很大的幫助,我希望在一個和平的原則之下,針對四大議題,包括防止軍事衝突、兩岸三通直航等議題,希望透過此一推動小組積極、有效展開。這些都非常敏感、複雜,但卻是非常重要,阿扁已經沒有競選連任的壓力,我也不會再選舉,今年的三二0是我的最後一戰,所以更可以放手去做,我不但自許是全民的總統,也希望能為這塊土地、為兩千三百萬人民、為這個偉大的國家,當然也包括為海峽兩岸的問題,儘管複雜、難解,希望能盡最大的可能有所改善及突破,但是也因為困難,由我們來做,而且能夠做成,才有意義、才有貢獻,這點還希望各界給予支持及指教。
  最後,在安定社會、團結台灣方面,除了昨天已談過的族群問題不再贅述,最重要的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我們要拚經濟、繁榮經濟,但是不要忘記,社會要安定,公平正義的追求與達成絕不能偏廢,不能只為經濟發展、大賺錢,而讓很多人感到遺憾,這一點,我一定會兼顧、重視。其中包括對弱勢的關懷、如何縮短城鄉差距,特別是縮小貧富差距、消除貧窮,如果此一部分無法做到均衡和分享,有那麼多的遺憾與不足,這就不是進步及現代化的國家。公平正義是我未來四年會花很多時間的地方,希望在此一部分大家能給予批評指教,在場也有幾位是少數、弱勢的代表,我希望能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以上重點是我揭櫫未來四年要努力的重大方向,與在場各位所從事的工作有關,提出個人淺見就教大家,敬請不吝指教。
  上午前來參加茶敘的意見領袖包括:張忠謀、林百里、殷琪、黃茂雄、吳運東、瓦歷斯貝林、曾茂興、李元貞,總統府秘書長邱義仁也在座。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