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2年11月14日
總統接見「創新資訊科技政策與數位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會外賓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接見「創新資訊科技政策與數位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會外賓。總統致詞時指出,在過去二十年來的發展中,資訊科技產業已經成為撐起台灣經濟的中流砥柱,但是對於如何因應資訊化與數位化對人文社會的衝擊,我們確實應有更多的思考,該如何在蓬勃的多元資訊社會中,做好個人隱私的保障,維持社會的公平、避免資訊的壟斷、維護多元價值的發展,將是我們未來持續努力的方向。
總統致詞內容為:
非常歡迎各位來到台灣,參加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所舉辦的「創新資訊科技政策與數位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也非常歡迎各位能藉此一機會,瞭解資訊化與數位化對台灣社會的各項影響。相信從各位不同專業的角度,必能更深入的瞭解台灣在邁向資訊化與數位化社會後的各種轉變,並提出建議,供我們參考。
對於資訊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一般人大多只注意到科技對人類生活應用與溝通所帶來的便利;但是,卻很少人注意到,資訊科技與數位化的趨勢,事實上已經逐步融入到人們生活的各個層面,不但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型態,也影響人們的思維邏輯,更衝擊了整個政府的運作,與全球互動的模式。如何因應資訊化與數位化趨勢所帶來多元化與全球化的衝擊,已經是各國政府在面對未來,所不能不加以思考的重要課題。從各位知名學者專家的專長與背景,含蓋資訊、通訊、法律、教育、新聞、傳播、醫學、財務、企管、經濟、社會等各層面,就可以看出資訊與數位化對我們生活的衝擊,以及未來政府所要面對問題的複雜性。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資訊科技政策已經成為全球管理範疇中最重要的議題之一,資訊科技在經濟轉型上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在知識經濟的時代,政府的資訊科技政策,必須以維持資訊科技競爭優勢為優先。不只要為資訊科技產業提供優秀的人力與研發資源,更要運用資訊科技在增進效率與彈性的優勢,為企業塑造經營與發展的國際網絡,維持技術發展與市場與領先。對於這方面,台灣在過去幾年來的資訊產業發展政策,確實有值得各國參考的地方。台灣在過去二十年來的發展中,資訊科技產業確實已經成為撐起台灣經濟的中流砥柱,創造出將近五兆新台幣的產值,也創造出許多資訊產業界的的「世界第一」。
但是對於如何因應資訊化與數位化對人文社會的衝擊,則台灣確實應有更多的思考。如果我們仔細來看資訊化與數位化對於台灣社會發展的衝擊,我們其實不難發現資訊化與數位化對台灣社會的影響。最明顯的,莫過於資訊的爆炸與透明化,讓台灣的民主變得更有活力;資訊的流通與透明化,讓民眾對於政府有更多的監督;資訊科技發展的多元化,讓民間的聲音有了更多表達的管道,也提供各種不同行業與年齡層出頭的機會,讓人民能更直接地表達意見。但是,相對的,如何在蓬勃的多元資訊社會中,做好個人隱私的保障、維持社會的公平、避免資訊的壟斷、維護多元價值的發展,則成為另外的挑戰,也是我們未來持續努力的方向。而當我們的社會,因資訊化與數位化而加速變遷的同時,我們的政府愈是應該有更大的彈性與活力,做好組織、法規等各方面的調整,走在社會變遷的前面,才能為人民做好因應資訊化與數位化社會的最佳規畫。
個人期待各位能藉由此次研討會的成果,以及對台灣的觀察,能為台灣資訊科技的發展,以及台灣如何因應資訊化與數位化社會,提供更多政策方向上的建議。
最後,再次感謝各位來台參加研討會,也祝福各位,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訪賓並就資訊社會的隱私權保護議題就教於總統。總統表示,近日來因地政業務電子化所引發的個人資料外流問題,包括他及台北市長等許多政治人物的地政資料都可在網路上輕易被查詢到,引起大家的重視。他指出,政治人物的身家財產、地政資料本來就該依法申報公開,所以政治人物的個人財產資料透明化並無所謂,但是對一般民眾來說,公開這些個人資料是否必要而適切,的確有待考量。當政府大力推動電子化政策的同時,相似的問題會一再出現,像日前對於是否建立全國指紋資料庫所引發的爭論,就是很好的例子。總統強調,政府應在社會法益與個人隱私兩者之間找尋一個均衡點,但倘若二者有所衝突,基於「人權立國」的理念,我們優先考量的毋寧是個人隱私的基本人權。
來自美、日、英等國來台參加「創新資訊科技政策與數位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會外賓一行,包括: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Richard Sobel、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E. Liebson、堪薩斯大學法學院教授James Maxeiner、西北大學新聞學院教授David Nelson、日本關西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木村洋二等,與美國在台協會副處長葛天豪(Dave Keagan),下午由政治大學副校長林碧炤、元智大學資訊學院院長李有仁及大會主席暨政大資管系教授湯宗益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總統府副秘書長吳釗燮也在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