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2年10月02日
總統前往靜宜大學為台灣文學系揭碑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前往靜宜大學為台灣文學系揭碑,並致詞強調語言的使用,不是為了要強調族群的差異,也不是要突顯單一文化價值的好壞,而是應該回歸到「溝通」和「文化傳承」的基本功能,而不該擔負著「政治同化」的目的。應該要從一個更加多元的角度來思考語言的定位,在「尊重不同族群文化差異」的前提下,以大多數人的方便為優先考量,讓語言能夠便利地達到大眾溝通的目的,同時也鼓勵不同語言的保存與應用;讓政治的歸政治,語言的歸語言。
總統致詞內容為:
阿扁今天非常高興應邀前來靜宜大學受邀為台灣文學系、也是中台灣第一個台灣文學系剪綵,感覺非常光榮。首先阿扁要以詩人路寒袖的一段詩,來表達本人對靜宜大學和台灣文學系的祝福與期待:
過去隨風去排解
未來拒絕嘆悲哀
雙腳踏佇好所在
向前一步新世界
五彩雲影風微微
吹醒理想緊爆穎
強欲飛起來的日子
未來已經有看見
這首詩叫做「強欲飛起來」,好像阿扁現在看到靜宜大學和台灣文學的發展,已經飛向一個更加寬闊的未來。因為靜宜大學有最優秀的領導者,董事長王愈榮主教最近得到天主教十大教育家的最高榮譽,受到大家的尊敬。要特別恭喜靜宜大學俞明德校長,因為在他的卓越領導之下,全台第一的「台灣生態與人文資料館」能順利落成,在今天早上舉行落成典禮,可說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此外,陳玉峰副校長,最近也獲頒「總統文化獎」。對於台灣人文與環境的永續發展,必須要有台灣生態和人文最高層的思考,所以才有辦法表現出來,要特別向俞校長、陳副校長表示恭喜、表示欽佩。
剛才阿扁一進校門,就看到一片二二八紀念樹林,像在呼喚我們對這片土地的愛;在文學院前面特別種植兩棵很美的刺桐,刺桐是台灣平埔族原住民精神的代表;尤其看到台灣文學系也有「原住民文學」、「客家文學」及「日本時代的文學」與「古典漢詩」課程。不但如此,台灣許多重要作家也都來此關心指導,包括台灣文學大老鍾肇政、陳千武、葉石濤、李喬、鄭清文、李魁賢、李昂等資深先進作家、重量級文學作家,在此出入,另外還有趙天儀教授、名作家吳晟、路寒袖、林央敏、瓦歷斯.諾幹、陳明仁、許素蘭等,大家都在此教學、指導,由此看來,這種台灣文學系,這樣子的台灣文學氣氛,可說是非常濃厚、非常好,這是我們感到安慰、感到歡喜的事。
阿扁在一九九六年,民國八十五年擔任台北市長時,就曾應邀到靜宜大學演講,當時就對靜宜大學最重視「台灣本土五科」,印象非常深刻。根據行政院文建會所編的《台灣文學年鑑》,我們知道靜宜大學的中文研究所碩士班最先設立台灣文學組,已經有六年的歷史,所栽培出來的台灣文學碩士也超過三十位,其中也有幾位考進博士班,所以靜宜大學在這樣的基礎下,這種台灣文學的特色,可說是風氣最開、懷胎最久,策劃最周全。未來更會透過多邊的共同合作,和其他系所共同建立「台灣學」研究中心,走在學術界的最前線。阿扁特別要向董事會王董事長的卓越領導、校長的指導,和所有教授的打拼,學生的努力,表示肯定和欣賞。
阿扁聽說台灣文學系是趙天儀教授、鄭邦鎮主任幾位,費神打拼十年以上才能成立,這部分大家都非常敬重;阿扁也相信這個系今後在陳明柔主任的領導之下,一定可以更加進步,不只一暝大一吋,絕對是一日大一尺,可以非常快速成長進步。我相信今後靜宜大學絕對會是台灣文學「美麗的所在」,會創造出更美的詩句、文學作品,帶領台灣文學界走向更美的未來。
在今年六月,阿扁也參加中央大學客家學院暨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成立的典禮,今天又來到靜宜參加台灣文學系的揭牌,讓阿扁感到台灣多元文化的發展,正在豎立一座又一座的里程碑。就在今天出刊的總統府阿扁電子報,阿扁也特別談到自己對語言的看法,阿扁認為語言的使用,不是為了要強調族群的差異,也不是要突顯單一文化價值的好壞,而是應該回歸到「溝通」和「文化傳承」的基本功能,而不該擔負著「政治同化」的目的。過去政府推行所謂的「國語」政策,在學校、媒體及各種場合中特意壓制其他語言的使用,造成許多台灣人民長期在文化跟心靈上的疏離不安。阿扁認為,我們不會獨尊哪一種語言,相反的,我們要從一個更加多元的角度來思考語言的定位,在「尊重不同族群文化差異」的前提下,以大多數人的方便為優先考量,讓語言能夠便利地達到大眾溝通的目的,同時也鼓勵不同語言的保存與應用;讓政治的歸政治,語言的歸語言。
阿扁在今天這個場合,非常高興看到靜宜大學校務蒸蒸日上,精益求精,阿扁要再一次向董事會、向校長、向全體教師、學生表示祝福,祝靜宜大學校運昌隆。祝台灣文學系鴻圖大展。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