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2年11月01日
總統接受國際人權聯盟頒發「二○○三人權獎」
  陳總統水扁先生在美國紐約時間十月卅一日晚間八時(台灣時間十一月一日上午九時)接受國際人權聯盟所頒發的「二○○三人權獎」,並致謝詞。
  總統致詞內容為:
「人權台灣,民主蛻變」
  「捍衛國際人權鬥士勇敢追求正義的公民社會」,是「國際人權聯盟」成立六十二年來的最高使命。本人僅代表中華民國政府以及台灣人民,向貴聯盟表達最崇高的敬意。
  今晚,貴聯盟頒贈本人「2003國際人權獎」,對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來說,是一份榮耀,也是一份更深的期許。象徵台灣人民過去幾十年來追求民主、自由與人權的努力,獲得國際社會的肯定,也賦予台灣擁護國際人權規範,以及捍衛人權自由的神聖責任。
  公元二○○○年,台灣經歷華人社會首次的政黨輪替及政權和平轉移,本人在就職演說中揭櫫「人權立國」的目標。除了重申遵守「世界人權宣言」、「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以及維也納世界人權會議宣言暨行動綱領之外,也誓言台灣將以實際的作為,來參與國際人權體系。
  三年半以來,台灣用具體行動實現了我們的承諾。首先,在人權保障建制化方面,我國政府發表「國家人權政策白皮書」,規畫完整的人權政策與措施,繼而提出了「國家人權委員會組織法」草案,送請立法院審議。本人相信在明年三月連任成功後有信心通過「國家人權委員會組織法」相關立法工作。
  中華民國總統府所設立的「人權諮詢小組」,以及行政院所設立的「人權保障推動小組」也正結合民間力量,致力於「國際人權法典」的國內法化,希望能夠制定一部正式的「臺灣人權法典」。此外,臺灣歷史上首次的「國家人權報告」即將完成發表,一個旨在啟迪公民民主人權意識的「國家人權紀念館」也正在籌建中。
  各位貴賓,台灣在推動人權保障的道路上雖然備極艱辛,但並不寂寞。國際社會,特別是美國,扮演了主要「催生者」的角色。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日,台灣民眾集會紀念「國際人權日」,遭到當時的威權政府,以非法集會與密謀叛亂的名義鎮壓,這就是台灣民主化過程的分水嶺│高雄「美麗島事件」。
  當時本人擔任美麗島軍法大審判的辯護律師之一,我親眼見證貴聯盟派遣凱普南教授到台灣觀察「美麗島大審」過程,以及國際人權組織對當時台灣民主運動的協助與啟發。
  做為人權的堅定捍衛者,本人也曾經因為爭取言論自由而被判刑入獄,內人更因為一件懸而未解的政治車禍而受傷,必須終生與輪椅為伍。儘管如此,和許多台灣民主運動前輩的犧牲一樣,我們的遭遇,只有更堅定台灣人民追求政治與人身自由的決心。
  現在的台灣,不再有黑名單和政治犯,沒有宗教的限制與迫害,人民享有更充份的言論、表達、結社與新聞的自由。縱使還不是聯合國的成員,台灣從來不曾減緩推動人權改革的腳步。
  甚至當國際社會對人權的保障陷入「不同文化衝突」的辯論之際,台灣的經驗已經證明,人權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普世價值和共有資產,沒有一個國家或個人可以被排除,或者存在著雙重標準。
  誠如「世界人權宣言」所強調,「人人有資格享有一切權利和自由,不分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見解、國籍、社會地位、財產、出生或其他身份而有所區別。」
  今晚,本人也要向美國政府推動台灣人權進展的努力表示謝忱。一九七九年美國國會通過的《台灣關係法》第二條第三款明言,「全體台灣人民人權的維護與增進,在此明訂為美國的目標」。這是美國法律明白訂定「維護另一國家之民主人權」是美國的政策目標。
  沒有來自國際社會人權與民主力量的挹注,台灣內部民主化的演進不可能有如此的成績,台灣今天在人權推展上的表現,也不會獲得貴聯盟,以及其他國際人權組織的肯定。
  當然,人權保障的落實,需要完善的制度化規範。台灣目前已經建立公平的選舉競爭環境,但是台灣的民主鞏固與人權深化,卻仍有賴人民持續努力,以及制度性的完善,其中最主要的關鍵在於修正現行憲政制度的不足性。
  兩百多年前,美國制憲先賢之一的漢彌爾頓,在制憲大辯論的「聯邦論」一書中就明白指出「當前的邦聯體制不足以維護美國」,因為當時的《邦聯憲章》在有關政府體制的制衡、政府各部門的分工、各邦的代表公平性,乃至於人民自由保障等方面的設計都不足以滿足美國人民的需求。
  經過美國制憲先賢們的討論,終於創造出現在的美國《聯邦憲法》,並且因應日後美國社會的脈動發展,陸續在憲法增修條文中明定保障人民自由權利的《人權憲章》,這些努力,為「美國的民主」奠定長治久安的基礎。
  台灣現在所面臨的「憲政體制不足性」也類似當時的美國。做為一個對台灣歷史負責任的國家領導人,本人有必要針對這個嚴肅的國家發展課題,提出明確的願景,讓台灣的公民意識,在理性辯論的過程中,激盪出長治久安的憲政發展基石,這就是為何本人提出「催生台灣新憲法」的主要思維。
  「催生台灣新憲法」攸關台灣民主建制化能否成功,「公民投票」的實施則代表台灣的人權能否進一步深化,並不涉及本人在公元二○○○年就職演說中提到的「四不一沒有」,更不應該將攸關台灣未來憲政發展與落實「國民主權」的重要課題窄化成政治性的所謂「統獨」爭辯。
  本人在此要特別呼籲國際社會傾聽台灣人民追求民主進步的聲音。做為中華民國的總統、台灣的領導人,我的職責就是要保護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的安全、民主、自由與人權,為台灣民主的永續發展奠定進步的基礎。
  台灣民主與人權的進步,不只是台灣人民的榮耀,也是所有華人社會的指標,更是美國與國際社會的資產。本人有絕對的信心,一方面實現台灣民主的鞏固,展現「台灣價值」,創造能夠與國際接軌的台灣民主。
  另一方面,本人也將持續推動台灣人權的深化,與亞洲各國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共同催生「亞洲人權憲章」以及亞洲的區域性人權保障體系,同時以新成立的「台灣民主基金會」為平台,為亞洲人權情況的改善與提升,貢獻台灣的經驗和力量,讓台灣成為國際人權體系中一股建設性的力量。
  各位貴賓,在無數追求台灣人權進步的勇者心中,「綠島」曾經是禁錮他們心靈、剝奪他們自由的黑暗牢獄。這座位於台灣東南沿海的小島,如今矗立著一面刻滿這些人權鬥士名字的人權紀念碑。紀念碑上有一段文字是這麼寫的:「在那個時代,有多少母親,為她們被囚禁在這個島上的孩子,長夜哭泣。」
  時時刻刻,我都將這句話放在內心最深處。今晚,我也要用一句話來和所有關心人權、捍衛人權的朋友共勉,那就是-讓悲劇停止重演,讓人民沒有恐懼,讓母親不再哭泣。
人權台灣、民主蛻變,全世界都看得到。
  當我在此受領「2003國際人權獎」及演講時,外面正有一群人在抗議、叫囂,我必須清楚告訴對方「你們走錯地方、而且找錯對象」,阿扁能在此接受「2003國際人權獎」,你們應該感到高興才對,因為人權是普世價值,人權之路是一條正確之路、也是一條不歸路,台灣的民主成就與人權深化絕對可以發揮燈塔作用,你們應該說「台灣能為什麼你們不能?」,我願意與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一起誠摯邀請外面的人一起分享「2003國際人權獎」的喜悅與驕傲,相信民主、相信自由、相信人權,我們一定做得到。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