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2年09月18日
副總統在第一屆民主太平洋大會開幕典禮發表專題演講-「太平洋世紀的柔性文明」
  呂副總統秀蓮女士今天上午在第一屆民主太平洋大會開幕典禮時以「太平洋世紀的柔性文明」為題發表專題演講。
  副總統演講內容為:
  歡迎大家到台灣來參加第一屆「民主太平洋大會」!這是一次遲來的歷史盛會,它應該在今年三月或至少今年六月就召開,卻因為美國攻打伊拉克,又因為中國大陸爆發SARS疫情蔓延到台灣,才使得會期一改再改。所謂「好事多磨」,這回選定的日期其實再好不過,因為九月二十一日是聯合國公訂的「世界和平日」,而九月的最後一個禮拜是國際海洋週,我們在此舉辦第一屆民主太平洋大會,別具意義。在座各界領袖菁英來自環太平洋二十四個民主國家,相信經過三天的集思廣益,我們必能發現太平洋的美麗與富裕,並且為太平洋的永續發展與人民的幸福和快樂,尋求合作的機制。
  海洋與人類文明發展
  人類對海洋的觀念從最初的靠海維生與近岸航行,發展到視海洋為重要的交通航路,再演變成以海洋為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領域。早在西元前五OO至四五O年期間即有波斯人(Persian)不斷地跨越海洋,先後與希臘人(Greek)在塞浦魯斯島(Cyprus)附近海域激戰。在東方,一八九四年日本和中國在黃海進行戰爭,中國戰敗,日本看上台灣作為戰利品,台灣因此無緣無故淪為日本的殖民地,直到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
  回顧人類戰爭的歷史演進,從古代到二十世紀初,主要的戰爭大都是以陸上為競爭的舞台。當國與國之間爆發武裝衝突時,雙方爭奪的主體是肥沃的土地和陸上資源,海洋只不過提供通向陸上戰場的跳板而已。直到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由於海上武器、裝備的革新,才使得海戰成為一種重要的戰爭型式,但陸地仍為主戰場,海上為輔戰場。這種情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數十年期間有了轉變,海上武力介入戰役的次數快速增加,而且海上局部戰爭愈是高技術化,戰果就愈明顯,對全般戰局的影響也愈大。
  另一方面,戰後以來各國對海洋資源、空間及利益的爭奪一直持續不斷,對海洋勢力的競爭也不亞於十九世紀在陸地上的爭戰,使得海洋變成隨時可能因利益衝突而爆發戰爭的火藥庫,相對地影響到國際安全環境的穩定。不僅如此,由於海上武力的武器、裝備快速發展,同時具備了全方位、全縱深、全天候的能力,也使得各國大大增加以海上武力解決國與國間局部衝突的可能性。國際海洋競爭之所以日趨白熱化,主要是因為以下三項因素造成:
  首先,由於陸地資源減少而世界人口不斷增長,海洋資源的戰略價值愈來愈高,各國為了國家長遠的生存與發展,無不積極制定海洋戰略,以爭奪這塊人類的「新高地」。
  其次,海洋依然是國際運輸的重要生命線,全球化趨勢使得各國相互依存關係增加,大部份國家均依賴外貿活動增強國力,因此確保海上交通線的安全就等於確保國家安全的生命線,世界各國莫不全力維護和控制這條國際貿易的「藍色動脈」。
  第三,海洋是國家的安全屏障,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瀕臨海洋,據統計,距海二OO公里以內的陸地地區約集中了世界上二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國家政治、經濟、文化重心均密佈於沿海地區,因此,保衛沿海地區的安全與穩定就成為瀕海國家從事海洋競爭的重要課題。
  總的來說,人類在海洋的競爭,其實就是對海洋所包含的大洋(Ocean)、海(Sea)、海灣(Bay)及海峽(Strait)等形成的海洋利益(maritime interests)的爭奪,而其具體的目標不外乎:
  一、爭奪海洋資源
  許多國家憑藉著優勢的海上武力和先進科技,大量開採國際海域底層的礦產資源,甚至與盟國合作,擴大海洋資源探勘範圍。
  二、爭奪海峽與島嶼
  由於海峽和島嶼的歸屬不僅關係著一國領土主權的完整和這兩者本身的資源價值、戰略地位,甚至直接影響到一國的領海和專屬經濟區,因此海峽和島嶼的爭奪遂成為維護海洋利益的重要目標。
  三、爭奪海域管轄範圍
  許多國家為了獲取更多的海洋利益,紛紛宣佈二OO浬專屬經濟區(Exclusive Economic Zone , EEZ)及對大陸架(Continental Shelf)外部界限提出要求,以致造成海域劃界糾紛不斷,這種情形又以太平洋周邊最為嚴重,成為後冷戰時期國際政治發展中最嚴峻的挑戰之一。
  無疑地,海洋利益的爭奪已使得海洋成為國際競爭中的「新高地」,尤其,冷戰結束後,國際體系逐漸形成多元格局,各國由於在陸地上競爭獲益較少,因此紛紛向海洋發展,這項趨勢同時也催化了多元海洋格局的形成,使得當前國與國之間對海洋利益的爭奪,並不亞於陸地上的衝突,尤其在資源蘊藏豐富的太平洋廣大海域,更是屢見不鮮。
  太平洋世紀的來臨
  十六世紀二O年代,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環球航行」船隊行經太平洋,由於沒有遇到風暴,船隊得以順利地從南美洲西岸到達東南亞,麥哲倫折服於大洋的浩瀚與和平,將它其定名為「太平之洋」,這就是太平洋名稱的由來。
  太平洋位於亞洲、大洋洲、南極洲和美洲之間,轄二十四個附屬海,總面積約一七、九六八萬平方公里,佔地球面積的百分之三十五點二、世界海洋總面積的百分之四十九點八,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洋區南北最長約八、五八五浬,東西最寬約一O、七四五浬。太平洋在地理上習慣以赤道為準,劃分為南、北太平洋,或以南、北回歸線為準,劃分為北、中、南太平洋,以東經一六O度線為界,劃分為東、西太平洋。
  太平洋區域幅員廣闊、國家眾多,沿岸主要有二十餘個國家,二十多億人口,約佔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左右;因此,這個地區的動盪或安定與否,直接影響到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太平洋區域資源極為豐富,魚產量佔世界的百分之四十五,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以上與海洋相關的產品皆來自太平洋地區。太平洋區域的大陸架是世界石油及天然氣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太平洋深水區海底蘊藏的錳、鎳、鈷、銅的儲量,亦比世界陸地多幾十倍,甚至幾百倍以上;此外錫、鋁、煤、鐵等礦產也非常豐富。
  太平洋區域國家的工業十分發達,經濟發展迅速,橡膠、糧食、汽車、船舶、機械等的產量在世界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美國、日本這兩個當今世界最發達的工業國家就位於太平洋兩岸;在西太平洋的東亞地區,俄羅斯的鋼鐵、石油、煤炭產量,以及火箭、太空技術和原子能、超音速飛機等方面也居世界前茅。亞太地區中,台灣、韓國、新加坡、香港「四小龍」的經濟實力與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綜合國力的迅速增強,更為舉世所矚目。
  太平洋在國際交通上當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海運量僅次於大西洋。太平洋以其眾多廣佈的海上、空中交通線及因各種政治、經濟等活動所形成的緊密通訊網絡活動,對經濟的發展和戰略部署的機動性也會起重要的作用。另外,世界十大貨櫃港裝卸量的港口,有八個在太平洋地區,本區域貨櫃裝卸量與貿易量已超過全球總量一半以上。
其次,由美、日和東南亞等新興工業國家從一九七O年代末至一九八O年代初形成的第三波新技術革命,將人類文明推向新高科技的另一高峰,透過電訊、無限通訊、海底光纜、衛星通訊,以及Internet等科技的技術平台,無論是商業的e-Commerce、政府為民服務的e-Government及各種e化發展下,環太平洋地區的工業先進國家所引領的科技風潮,已成為世界經濟的大磁場,更將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強勁的推動力。綜合來看,太平洋地區確實已成為人類最重要的生命磁場,它將支配世界的經濟活動,二十一世紀是「太平洋世紀」的這個夢想已逐漸實現。
  民主太平洋聯盟的願景
  太平洋沿岸國家由於得天獨厚,享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使得綜合國力正不斷地飛躍擴增;但是,相對的也因為各國國力快速的成長而衍生出許多問題,威脅到此區域的正常發展。其中,由於人口增加和工業污染等種種因素,已導致太平洋的漁業資源逐漸枯竭,沿岸生物種類日益減少;氣候暖化效應威脅了部份海洋國家及沿海城市的生存;全球森林的大量被砍伐、摧毀,也連帶引起水資源的嚴重缺乏等生態的負面效應。這些問題的解決正有待太平洋各國之間的通力協調與合作,整合資源和資訊,以彰顯海洋文化、落實民主價值、並維護  區域內人民的生存及發展。
  雖然太平洋地區的國家絕大多數已經完成民主化,但仍有若干國家的民主未上軌道,也缺乏有效的區域合作經驗與機制,使得這個區域在無窮的生機中仍顯疏離,甚至隱含著危機。我們身處太平洋這個人類最重要的生命磁場中,因應「太平洋世紀」的來臨,結合這個區域國家的成功民主經驗,積極推廣、鞏固民主政治,加強海洋文化與海洋科技,以「愛與和平」、「合作和分享」的柔性思維來替代掠奪侵犯的剛性霸權,才能為太平洋開啟一條不同於過去軍事對峙、強權競爭的永續發展道路。
  區域整合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趨勢;許多成功的經驗帶給我們寶貴的啟示。目前,西歐十五個民主先進國家已組成歐洲聯盟,再過幾年,東、南歐十三國也將陸續加入,屆時歐洲聯盟將擁有全球最具實力的政經版圖。此外,在美洲及東南亞地區也早已發展出美洲國家組織、中美洲統合體,以及東南亞國協等區域聯盟;甚至非洲各國,也在去年七月九日宣布成立了非洲聯盟,致力於發展非洲區域夥伴關係。
  奇怪的是,歐、美、非洲能夠完成區域整合,為何亞洲不能?這是因為亞洲的三十九個國家中還有十五個尚未實現民主,而全世界現存的五個共產政權有四個在亞洲-包括中國、北韓、越南及寮國。今年五月,印度著名地緣政治學者那拉帕特開始倡議建立一個由印度及美國主導,以亞洲民主國家和地區為主的「亞洲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以對付恐怖主義行為和組織,此一「亞洲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確定將一切專制或宗教國家-中國及巴基斯坦排除在外,可見民主與和平才是互為因果的要素。
  從歐洲整合的經驗來看:整合來自避免戰爭的願望;整合不得以強迫方式完成;整合應從經濟及人文交流合作開始;此外,整合必須以各成員國家平等主權原則為基礎。以這四項特徵來看,目前在亞洲各國民主化未達到一定程度並發展出共同的人文價值之前,亞洲聯盟勢必遙遙無期。但是,如果我們東望太平洋,以海洋文化的柔性思維為主軸,結合環太平洋民主國家,建立民主和平的合作機制,共同經營太平洋,以塑造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新文明,不但是具體可行,而且美景無限。
  在台灣,我們已體認到二十一世紀是發展海洋文明的新紀元,「海洋立國」也是台灣國家發展的新藍圖,台灣將從戰略高度來看待海洋、重視海洋。二十一世紀台灣海洋戰略的發展目標將以台灣為中心,呈輻射狀全方位向海洋發展;以民主、和平及促進繁榮為核心的柔性海洋戰略,並遵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與所有的太平洋民主國家共同、有效維護海洋利益,確保太平洋的永續發展。
  以柔性海洋戰略為基礎,我們願意在二十一世紀太平洋這塊生命磁場裏,扮演太平洋新文明的推手,讓柔性國力成為太平地區的普世價值,共同經營太平洋使其成為永續發展的柔性海洋,避免淪為你爭我奪、烽火連天的海上戰場。為實踐這個理想,我們設定了短、中、長期三個目標來逐步達成推動:
一、短期:召開民主太平洋大會(年度大會)
Democratic Pacific Assembly
二、中期:形成民主太平洋聯盟(非政府間組織)
Democratic Pacific Union(NGO)
三、長期:希望所有太平洋民主國家形成太平洋民主國家聯盟(政府間組織)
Union of Pacific Democracies(IGO)
  萬丈高樓平地起,世界大同也許只是一種理想,「民主太平洋聯盟」卻是太平洋民主國家共同的志業,期待各國及國內各界共襄盛舉。
  柔性文明:民主、和平、繁榮
  柔性力量是二十一世紀人類文明的新思維,它可透過「民主」(Democracy)、「和平」(Peace)與「繁榮」(Prosperity)三項指標具體落實並推展開來:
  民主是現代社會的普世價值,而成熟的民主化,需要有良好的國內、外環境;需要有一定程度的社會、經濟條件來支撐;需要有時間來歷練;需要有政治家來倡導,而倡導者必須要有高尚負責的情操。衡量一個國家是否民主化,端看它是否符合如下指標:第一、民主原則;第二、法治原則;第三、實行政黨政治;第四、保障人權;第五、軍隊國家化;第六、領導人的意願。其中,人民能否以「一人一票」的方式選擇自己的國家領導人及決定國家的前途,是最起碼的指標。本屆民主太平洋大會所邀請出席的國家,便是以此一標準而決定,至於各別社會的民主化深度及廣度,有待今後民主太平洋聯盟來相互切磋。
  和平一直是人類普遍卻難實現的渴望,過去它存在於政治思想與宗教信仰中,並未成為國際社會的規範。一直到一九七O年代隨著第三代人權的產生,「和平」作為一種權利的想法才開始萌芽。一九七七年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正式提出「和平權」這個概念,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辯和發展。一九八四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人民和平權利宣言」,確認「全球人民均有享受和平的神聖權利」,宣告「維護各國人民享有和平的權利和促進實現這種權利是每個國家的基本義務」,從此確立和平是人類生存的神聖基本權利。
  但是,當今世界上仍然存在著五個共產國家和數十個非理性反民主的國家,他們對和平構成各種威脅。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之後,打擊恐怖主義威脅成為美國國家戰略的核心,美國對於打擊反恐主義,由國家為中心漸轉變為區域為中心,再次轉變為以全球為中心的反恐怖主義政策;影響所及,國際安全環境也進入了一個新舊戰略格局更替的過渡時期。在新安全環境下,所呈現出來的現象是緩和與緊張併存;合作與競爭交錯;全球性裁減軍備與地區性軍備競賽同時發展;強權政治與地區性霸權主義相互較勁;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綜合國力的競爭更加劇了國際社會資源--尤其是海洋資源的爭奪。這些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使新安全環境注入了不確定的因素,也使各國對海洋的競爭更加激烈。
  各位貴賓、各位女士、先生,全球化時代已經來臨,全球通訊與大眾交通系統的快速發展強化了「對遠方的效應」,此種現象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多個層面。但正當大家都在期待全球化帶給人類無限生機的時候,這個趨勢同時也可能帶來新的冒險和危機。全球化加大了大國與小國、強國與弱國、以及貧富不均的差距,造成另外一種不公不義,是我們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此外,二OO二年底,在中國大陸爆發的非典型肺炎(SARS),迅速蔓延至全世界三十三個國家,感染所及造成了人類重大的傷亡。SARS相當特殊,既是全球化又是反全球化。此次SARS疫情的傳播是因全球化下人們往來密切的感染而起,台灣也深受其害;突然間我們陷入一種毫無預警也不知敵人在哪裡的準生化戰爭,也損失了八十四條寶貴人命。好在台灣是個高度民主有效率的國家,在政府與人民的通力合作下,短短兩個月之內我們就解除了SARS危機,而且建立了今後有效因應的機制。
  台灣位於東北亞與東南亞的中心點,又扼住台灣海峽的通道,台灣海峽每天有四OO艘國際船舶行駛通過、三五O架國際航線飛機飛越,是十足的海洋性國家。過去半世紀以來,台灣人民締造出三項奇蹟-經濟奇蹟、民主奇蹟,更重要的是和平奇蹟。而創造這三個「台灣奇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原動力是「柔性國力」。所謂柔性國力是以高超且具吸引力的道德、思想或價值體系來做為國內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動力;柔性國力更是台灣與全球社區互動和接軌的黏著劑。柔性國力包括:人權、民主、和平、愛心與高科技,那是台灣人民五十年來一步一腳印共同努力的成果。這五項國力不同於傳統建構在經濟掠奪與軍事威脅的剛性霸權;柔性國力深具創造性而非毀滅性,是利己利人、合作分享,而不是你死我活、弱肉強食,這種柔性國力堪稱二十一世紀人類文明的特質,值得發揚光大。
  台灣的奇蹟除了讓台灣的人民享受民主和繁榮之外,她也對世界作出一定的貢獻:在亞洲,台灣協防、阻擋了共產主義的蔓延,在美洲則是幫助美國照顧後院,讓美國高枕無憂。試想想,如果沒有台灣五十年來阻擋中國共產主義的蔓延,今天亞洲可能被全面赤化,由於美國的後院|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十四國選擇與台灣作朋友,拒絕了中國共產黨政權,因此美國的後院依然自由、民主、繁榮。不止美國來協防台灣,台灣也在協防自由世界!過去五O年,我們有很多的艱難、困苦與挑戰,但我們咬緊牙根默默地發展我們的柔性國力,形成一種極為特殊和珍貴的生存發展之道。
  在叢林世界裡弱肉強食,但在動物園中,獅虎豹必須在各自的柙籠裡,與溫柔可愛的小兔小鳥小貓分享藍天白雲。人類文明早已唾棄叢林法則,剛性國力不再是締造人類福祉的法寶。唯有本於「和平及愛」、「合作與分享」的柔性思維,才是二十一世紀的普世價值;唯有深化民主,才能促進和平;也唯有民主與和平,才能確保繁榮和進步!
  二十一世紀是太平洋的世紀,柔性文明必能增添太平洋的生命力與魅力!謝謝各位。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