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2年09月05日
總統主持「研商教改問題的解決途徑座談會」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下午在總統府主持「研商教改問題的解決途徑座談會」,建議所有與會人員針對教改問題所提供的相關建議,可以作為即將召開的「全國教育發展會議」的參考。
總統也感謝與會人員長期對教改議題的關注。總統表示,雖然大家對教改有很多的批評與指教,但都是出於善意,而這些歧見只是缺乏溝通所造成,期盼能透過座談會等相關機制加以化解。
座談會後,總統並作成如下幾項結論:
十年前,為了回應台灣社會快速的自由化與民主化,同時也為了因應愈來愈激烈的國際競爭,政府開始推動教育改革的工作,希望建立起「人本化」、「民主化」、「多元化」、「科技化」與「國際化」的教育,使台灣的教育體制能適應時代的需要,也更符合全人教育的精神與理想。
但是經過這幾年來的實踐,許多教改的措施卻引起社會廣泛的批評與爭論。最近,有一百多位學者專家,針對各項教改的議題提出萬言書,而阿扁也時常收到有關教改的建言,更有許多熱心的校長、老師和家長們,以他們親身的經驗,針對教改的問題與缺失,提供具體的解決方案。總統府特別將這些寶貴意見,加以彙整並送請各位資政和國策顧問研議,於今天提出具體的分析報告,做為政府繼續推動教改時的重要參考。對此,阿扁首先要對各位資政和國策顧問的用心與熱誠,表示誠摯的感謝與敬意,同時也希望今天的會議,能對即將召開的「全國教育發展會議」提供具體且可行的建議。
聽過剛才的報告與建言,我們可以清楚的瞭解,社會各界對於教改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有很高的共識,對於教改的目標與方向也都能夠認同。但在過去推動的過程中,有的因為操之過急,配套措施準備不足;也有的因為溝通不良,使學校、老師和家長無所適從;更有的因為外在環境的改變,而衍生出新的問題,讓民眾對教改推動方式和執行成效產生質疑,也對教學的品質感到憂心,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也是我們必須要嚴肅面對,積極改正的課題。
另一方面,由於大家對教改的期盼都非常殷切,都想把最好的意見貢獻出來,都希望心目中最理想的改革方案能夠實現,但任何改革一定要兼顧理想與現實,不要因為固執己見,而抵銷了相互的力量,反而成為教改的障礙。阿扁始終認為「教改有問題就要改」,如果某一項改革方案推動的結果,反而讓老師不滿意,讓學生不快樂,學者專家、民間團體也有意見,我們就應該虛心檢討、切實改進。
為了使教改的工作能順利推動下去,教改必須結合教育理論、實務經驗與改革熱忱,大家集思廣益,這樣才能研擬出更合理、更可行的方案與措施。綜合各與會先進的建言與意見,目前教改所面臨的問題包括:
第一、多元入學的問題:每一種入學的管道都有非常複雜的規定,造成考生、家長和老師的困擾。而各種的規定,不但增加考試的次數和學習的負擔,同時也造成社會對入學公平性的質疑。
第二、學費的問題:雖然我國大學學費並非最高,但近年來,由於經濟的不景氣,加上大學生人數大幅增加,對許多中、低收入家庭而言,大學的學費與生活費的確是非常沈重的負擔。
第三、教科書一綱多本的問題:為了教育鬆綁,落實教育的多元和自主,政府開放由民間編定教科書,但學校、家長和學生不願意放棄學習任何一本教科書的機會,結果是大幅增加學習的壓力和家長的經濟負擔。
第四、師資培育與甄試的問題:師資培育由一元化邁向多元化,各大學廣開教育學程,雖然充裕了師資的來源,但也造成供需的失調和素質良莠不齊,同時在一職難求下,也衍生出各種有關教師甄試弊端的質疑。
第五、九年一貫課程的問題:過去國中的師資都是分科養成,在師資準備不足和課程綱要還未成熟之下,倉促推動課程領域統整教學,不但老師難以適應,教科書也往往銜接不上。
第六、高職轉型的問題:就社會與產業的需要,高職仍有存在的價值,並維持後期中學教育,朝向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多元的發展,但職校的類科需要隨著產業結構的改變,進行調整和轉型。
以上問題有的是結構性的問題,有的涉及民眾觀念的改變;也有些只是政府政策的選擇,問題的成因和本質或有不同,但絕對都有解決的方法。只要大家能捐棄個人成見,回歸專業討論,理性交換意見,一定能研擬出更周延的方案,找出更有效的推動方式。阿扁也願意藉此機會,針對以上的問題,表示一些個人的意見,供各位與會的先進參考指教。
第一、有關多元入學的問題:不論是高中職或大學的入學方式,可以考慮簡化成「甄選入學」與「考試分發入學」兩種,且各階段升學方式所使用的名稱也應力求一致,以減少複雜性。「大學考試分發入學」,也請教育部積極協調各大學,研究減少指定考試的科目。「甄選入學」除了要明確規範甄選的資格,也可以鼓勵各大學依同學系或同類群學系,成立「聯合甄選委員會」,擬訂標準作業程序共同辦理。針對弱勢族群升學機會的保障,則建議採外加名額錄取的方式來推動。
第二、有關學費的問題:各大學依規定須提撥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的學費做為獎、助學金,應協調各校以設立助學金為優先。教育部也應逐年提高私立大學獎勵補助占獎補助總額的比率,並研擬直接補助學生的可行性。建議是否以「學產基金會」為基礎,結合政府、企業、民間團體和宗教團體,募集捐款成立助學基金,並考慮將政府各項助學補助系統,例如:助學貸款、軍公教子女教育補助、中低收入戶子女教育補助、失業勞工子女教育補助,以及原住民和身心障礙者教育補助等予以整合,規劃成一套完整的助學補助制度,使學生能依需要獲得短期或長期的補助,以解決就學的困難。
第三、有關教科書一綱多本的問題:教科書仍應繼續維持自由開放,但國中升學考試科目或核心科目,教育部應研究是否於一年內完成部編本,提供給學校參考使用。如果真的來不及,考試應限定多本交集共同的部分,以免增加負擔。
第四、有關師資培育與甄試的問題:為避免老師供需失調的情況繼續惡化,並維持教師的專業品質,教育學程應考慮可否暫緩申請增設,並儘速成立教育學程的評鑑制度,辦學品質不佳的學程應予以淘汰,再行開放申請增設。教師的聘任也建議透過修改「教師法」,由各縣市以聯合甄選的方式辦理,以杜絕弊端,並減輕應徵者四處奔波的痛苦與負擔。
第五、有關九年一貫課程的問題:補助學校加強老師協同教學與統整教學的能力與經驗,並由教育部統一收集各校推動統整教學的資料,建立網路資料庫,供全國教師參考使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也要特別注意城鄉的差距與學校規模,對於偏遠或小型的學校應提供額外的教學協助。
第六、有關高職轉型的問題:高職對基層技術人員的培育扮演重要的角色,有繼續存在的價值,應積極落實證照制度,保障學生的就業的機會,並提高教學的品質。
回顧「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出版時,以「帶好每位學生」自我期許,正因為我們要帶好每一位學生、正因為我們不放棄任何一位學生,所以教改的工作,是如此的艱辛,而教改的理想,也是永無止境的。阿扁不是教育的專家,但身為國家的領導人,對教改工作的推動,一直是阿扁最關切的議題,也是最希望能夠幫助解決的問題,就像阿扁關心所有的孩子、所有的學生;也希望所有的孩子、所有的學生,不能因為繳不起學費而喪失就學機會一樣。
今天阿扁在這裡聽取了各位資政與國策顧問的報告與建言,同時大家也針對各項教改的問題,深入交換意見,實事求是地對教改進行檢討,而整個會議的紀錄與建議,將彙整送請教育部參考,並建議納入九月十三日「全國教育發展會議」研討的資料,供所有與會的專家學者和教育工作者參考。
最後,阿扁要再一次感謝各位資政與國策顧問的支持和參與,希望透過大家的努力,早日完成現階段教改的使命。
今天參加座談會的與會人員包括呂副總統秀蓮女士、行政院院長游錫、教育部部長黃榮村,以及總統府資政許水德、張建邦、黃昆輝;總統府國策顧問蕭新煌、鄭國順、吳靜吉、洪冬桂等。總統府秘書長邱義仁、副秘書長陳哲男也在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