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89年12月06日
總統接見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訪華團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上午接見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訪華團羅德大使一行,對他們再次訪華表達誠摯歡迎,同時也與訪賓就雙方關切的議題,廣泛交換意見。

  總統首先感謝該委員會長期以來對台海安全的關注,尤其對於該委員會近年來舉行多次圓桌會議就兩岸關係提供美國政府建言的貢獻及努力,表達肯定及感謝之意。

  總統向訪賓表示,我國的兩岸政策是以其五二○就職演說為基調,至目前為止並未改變,而兩岸應以民主、對等的原則,在既有的基礎之上,共同處理「未來一個中國」的問題,此一政策方向也未改變。

  總統並向訪賓重申,日前跨黨派小組所提出的共識及建議主要是:有關台灣現狀的任何改變,應透過民主程序取得人民同意;依照中華民國憲法處理兩岸爭議及回應中共所提的「一個中國」主張;中華民國政府與人民願意基於和平、民主、繁榮的信念,以最大的誠意及耐心建構兩岸未來新關係,同時建立新機制或調整現有機制,整合各政黨間對兩岸關係不同的意見。
 
  總統指出,由於台灣是民主、多元的社會,對於兩岸問題的解決,各政黨間有不同的思維,需要內部整合,因此由中央研究院李遠哲院長主持跨黨派小組會議尋求共識,在歷經七次的會議之後,於日前作出了共識及建議,他個人非常重視,目前也徵詢各方看法,建立新機制或調整現有機制來整合各方不同的意見。

  總統說,雖然要整合各政黨間對於兩岸問題不同的意見,是項艱鉅的挑戰,但作為國家領導人就必須要有宏觀、遠見,以大開大闔、大決大斷的態度帶領國家,維護台海和平,促進亞太地區的安全及穩定。 

  總統同時希望該委員會能向美國即將成立的新政府提供建言:第一,美國與中共交往的同時,絕不能犧牲台灣的利益,我方並期待美國與台灣平等交往,在台海兩岸扮演平衡、穩定的角色,促進亞太地區和平與安全;第二,我國高層官員訪問或過境美國所受不合理的待遇及限制應有所改善及突破,而美國也應檢討、修正有關外交、國防官員只能在卸任後訪華的限制;第三,期待美國新政府能重申強調信守台灣關係法、一九八二年的六大保証及一九九四年對台政策檢討的各項承諾,而美國對中國政策的三大支柱,也應加上柯林頓總統所說,兩岸問題的解決,最後須經台灣人民的同意,尤其第一大支柱所謂「一個中國」應加上中共不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作為前提;第四,希望美國新政府今後能避免再提及「三不政策」,特別是「第三不」中有關台灣不能以正式會員國資格加入國際組織一節,同時美國也應該有「第四不」政策,亦即「反對中共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

  對於訪賓所提中共是否對於台灣新政府所展現的善意及誠意有所回應的問題,總統表示,從三一八大選到新政府成立至今,兩岸間如果沒有善意及誠意,是無法達成今天的成果,兩岸關係目前沒有更加惡化,這是雙方彼此節制的結果,而美國所扮演穩定及平衡角色,也有一定貢獻,但中共當局對於跨黨派小組所作出的三個認知、四個建議未能以正面期許的態度面對,反而以負面的說法回應,令人遺憾。

  總統指出,台灣內部對兩岸問題的看法南轅北轍,尤其 跨黨派小組包含分別支持統獨的各方人士,在不經表決下,能有「依照中華民國憲法回應中共一個中國主張」的共識,是非常不容易的事,總統強調,跨黨派小組的共識只是一個開始,不能就此遽下斷言,作出結論,如此對跨黨派小組成員並不公平。

  訪賓並提及在今年的圓桌會議時,曾有與會人士建議兩岸以國協或邦聯模式打開僵局,對此總統也表示看法指出,兩岸問題的解決及任何台灣現狀的改變,均須經過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的同意,也就是要尊重台灣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基於跨黨派小組所提出的共識,中華民國政府會以和平、民主、繁榮的信念與耐心建構兩岸新關係,而所謂兩岸新關係,無論是特殊兩國論、國協、邦聯、歐盟模式都可以進一步討論,但都必須取得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的同意,尊重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的意志及意願。

  有關訪賓所提對於所謂「九二共識」及「一中各表」的看法時,總統表示,目前中共領導當局並不接受所謂「九二共識」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說法,當務之急應是雙方坐下來,找出兩岸都能接受的「一個中國」意涵。

  訪賓也問及總統對兩岸問題的處理上,心中是否有時間表,總統在答覆時強調,他就任以來一直積極處理兩岸問題,也有解決問題的決心,但是對岸對於我方不斷的努力與許多的讓步,仍是視而不見,唯有北京也有解決兩岸問題的誠意,才是化解兩岸僵局的關鍵,因此時間表目前掌握在中共那邊,台灣已準備好,但至今中共仍是以迴避的態度面對。

  晤談時,總統除一一回答訪賓所提的問題外,並再次向訪團的到訪表達歡迎之意,並期盼雙方今後能有更進一步的交流及合作。

  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訪華團上午由外交部政務次長李大維陪同晉見總統,總統府副秘書長簡又新也在座。訪賓包括:國際救援委員會共同主席羅德大使(Ambassador Winston Lord)華府布魯金斯研究所外交政策研究部門訪問學者李侃如博士(Dr. Kenneth Lieberthal)、美國在台協會在台辦事處處長薄瑞光、亞太政策中心會長包道格( Douglas H. Paal)、加州柏克萊大學東亞研究所榮譽教授施樂伯(Robert Scalapino)、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會長史瓦博(George D. Schwab)、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理事柴哥利亞博士(Dr. Donald Zagoria)(E)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