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89年10月06日
總統參加亞太傳統藝術論壇開幕典禮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下午參加於國立藝術學院舉行的「亞太傳統藝術論壇」開幕典禮,並應邀致詞。
總統致詞內容為:
本人接受主辦單位邀請,來到貴校參加此一盛大的藝術饗宴。廿一世紀亞太傳統藝術論壇召開,不僅是亞太藝術的發揚,也是台灣的驕傲,本人深感榮幸。
大家都知道,文化的生成與發展,本即兼具主體性與多元性。就主體性而言,一如文化發展歷史悠久的西歐各國,亞太地區各民族同樣發展出具特色的文化體系,也是宗教與帝國的產物。然而由於科技文明發展上落後於歐美各民族,導致百年來亞太地區民族文化的主體性有逐漸喪失的危機,因此,重建亞太各民族的文化主體性,當是民族認同發展的重要關鍵,是亞太各國必須深思的課題。
多元文明之於人類,起始於天地之間,人類文明與文明之間或容有差異,但是,這正是造物者賜與人類的一種美麗,多元文明正如彩虹,以色彩包含了不同的美麗,以色彩相襯出彼此的特質,以色彩跨越種種傲慢與偏見的藩籬。透過溝通與了解,是終結文明衝突的不二法門,特別是人類文化中的精髓︱藝術。
台灣位於亞太地區的重要環節,是南島語族的起源地之一,有多種的族群、東西洋殖民文化的接受、藉海洋之便而通達,可以說,台灣的文化特色之一,就在於「多元性」。
數十年來,台灣致力於建立現代化社會,有優異的表現,但是在文化領域上,對於主體性的定位與認同,卻顯不足,「藝術」彷彿只是文藝復興之後西歐精緻文化的代名詞;對於咫尺天涯的東南亞地區,台灣也應該要有更多的關懷與尊重。俗稱「南洋」的東南亞,在傳統歷史上與台灣同為南島語族文化圈,在紐西蘭尚以同為馬來︱玻里尼西亞文化圈的外交文告、公開宣示紐西蘭與印尼的緊密關係之際,在台灣受美拉尼西亞四國友邦之助、擠身南太平洋論壇(SPF)觀察員之際,唯有更深切的體認文化的主體性與多元性,才能使台灣的文化內涵更為豐饒。
經歷百年來的西化風潮下,西方的文化藝術例如建築模式等等,早已深植亞太民族傳統文化之內,普羅大眾習以為常。然而亞太文化之所以必須正視自己的主體性,是要避免民族文化發展的停滯不前,避免文化與人民生活脫節,避免傳統文化藝術有凋零之憾。
各個具有主體性的文化不再互斥,因為這更將有所激盪,一如提琴靠弓弦摩擦發出優美音樂,鑼鼓靠打擊而產生對比節奏。本次「亞太傳統藝術論壇」,有來自亞太地區十五個國家,超過兩百多位外國藝術家及學者參與,以學術研討會、展覽與演出、工作坊的方式,嘗試從亞太國家的觀點看亞太地區的藝術,並以傳統藝術的再生為主題,凸顯亞太文化的主體性,同時促進亞太地區國家的互動交流。如日本福山喜多流能劇團藝術總監大島政允先生,成功發揚十四世紀末發展以來的日本能劇,是亞太地區文化主體性建立的典範;西藏面具藝術家劉志群、加央益西先生,印尼舞蹈王子薩多諾(Sardono)與印度當代舞蹈家達卡夏雪斯(Daksha Sheth),也都是同為建立亞太文化主體性的先趨。還有其他來自台灣、亞太各地的文化藝術大師,本次論壇的多元璀璨成果,精采可期。
當前台灣在「經濟奇蹟」之餘,正致力於文化生態的形塑,有關傳統文化的保存與再生,以及文化主體性的建立,必是當前台灣是否能擠身已開發國家之林的重要指標之一。透過彼此相互交流,相信對台灣的藝術工作者必也有所啟發,更豐富亞太國家間文化藝術的內涵,也促進台灣及亞太地區的相互瞭解與溝通。
本人在此敬祝大會順利成功,各藝術團體的收穫豐富,與會所有嘉賓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