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89年08月21日
國父紀念月會暨行政院副院長張俊雄宣誓典禮

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八月二十一日

  總統府今天舉行國父紀念月會暨行政院副院長張俊雄宣誓典禮,由呂副總統秀蓮女士親自主持,有中央、地方高級文武官員、民意代表等參加,會中並聽取蔣勳先生以「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格律之美」為題之專題報告。

  典禮是於上午十時開始,副總統由總統府代秘書長陳哲男陪同蒞臨會場,與會人員都起立致敬。

  在唱國歌及向國旗暨國父遺像行三鞠躬後,副總統首先主持行政院副院長張俊雄的宣誓儀式;隨後,由蔣勳先生發表專題報告。

  專題報告內容大要為:

【風調兩順.國泰民安-格律之美】

  漢語的單字單音結構形態,形成文字組織的特性,也構成漢語文學系統對仗、抽韻、平仄...等特殊的格律之美。

  詩經是漢語最早的民歌總集,基本的結構以「2 + 2 = 4」的形式進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十六個字,四字一句,「昔我」與「今我」對偶,「楊柳」與「雨雪」對偶,「依依」與「霏霏」對偶,「往昔」與「來思」對偶。這麼嚴格的結構形式,產生於民眾的口語。藉著傳唱於土地的歌聲,寄託著人們共同的願望,共同的喜悅或憂傷。

  詩經「2 + 2 = 4」的語言模式,還大量保留在現今漢語區的民眾生活之中,過年時家家戶戶貼出的對聯,占比例最高的可能還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簡單的八個字,形成了聲調、詞類的對仗,表現著人們最基本的願望,大自然的和諧與政治社會的和諧。格律即是和諧之美的追求。

  詩的格律是民眾語言的共同記憶。有格律,就可以「朗朗上口」,有格律,才可以流傳廣大而且久遠。「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兒童啟蒙時的讀本,保有歌謠的音樂性,兒童未必都能懂其內容,但是方便記憶、傳唱;也訓練語言表達的基本能力,近於修辭學的基本教學。

  民間歌謠的即興創作能力,在現今台灣的客家山歌,「相褒」一類的活動中都還可見。大多以「五言」或「七言」作男女對唱,挑戰雙方即興連接唱詞、唱腔、選字及擇韻的快速反應。

  七O年代在恆春被發現的民歌手陳達,沒有受過正統教育,但他在為雲門的舞劇「薪傳」所錄的「唐山過台灣」,四句一組,每句七字,全部押韻,可以證明詩歌的格律之美普遍傳唱於民間。

  民間流傳已久遠的傳唱文字,說明了語言中格律的工整,幫助積存大眾的記憶,表達共同的願望,聚集共同的情感,也正是孔子所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的本意。

  語言隨生活的現實改變調整,漢語的格律在今日也一定受外來語的影響,將逐步轉型,產生新格律,但是傳統的遞變,也非一朝一夕,漢語在第二世紀前後接受了梵文的「Bohdisatwa」,吸收為「菩提薩埵」,又再簡稱為「菩薩」;今日商業文化可能將「Coca Cola」譯為詩經模式的「可口可樂」,以達到民眾親和的記憶,推廣的目的,都說明語言的基礎結構的認知仍在現代生活中扮演著一定的重要性。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